【郑大院】临西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0-2020)

合集下载

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7.25•【文号】建规[2006]183号•【施行日期】2006.07.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06]183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进一步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部制定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

二00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统筹县域城乡健康发展,加强县域村镇的协调布局,规范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县、自治县、旗,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适用本办法。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一同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

第三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村镇体系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直辖市、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八条承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

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2021年4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总第34卷第187期)收稿日期:2021-03-08作者简介:王磊玲(1984 ),女,河南唐河人,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㊂邢琪瑄(1997 ),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70315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编号:17YJC790150);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9JJ056);郑大经济㊁管理新兴学科孵化研究基地(编号:101-23610255)㊂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王磊玲,邢琪瑄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5000摘㊀要:乡村振兴战略已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建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及时评估乡村振兴效果,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至关重要㊂按照系统性㊁典型性㊁全面科学可比可操作和可量化原则,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总要求,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㊂选取指标在农民个体范畴内注重农民对乡村振兴切身需求,中观层次内关注乡村集体振兴进程,宏观视角新增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形成包含 农民(家庭) 乡村集体 省(市)域 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㊂最后,采用熵权法对省际数据进行评估,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㊂关键词:乡村振兴;评价指标;城乡一体化;熵权法doi:10.3969/j.issn.2096-2452.2021.02.005中图分类号:F320.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2452(2021)02-0029-07㊀㊀一㊁引言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㊂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和努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基本形成,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㊂侯飞和李方莹[1]认为当前学者在研究乡村振兴时容易忽视绩效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引导㊁激励㊁纠偏作用,认为应该基于公共价值建立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且建立公共满意度基线,注重绩效考核的反馈并依据反馈改善绩效㊂由此,如何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科学指标体系,适时开展评估,量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及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至关重要㊂当前学者们将乡村振兴总要求 产业兴旺㊁治理有效㊁乡风文明㊁生活富裕㊁生态宜居 视为一级指标[2-8],进一步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㊁可对比性的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㊂部分学者在总要求基础上重塑指标体系,就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展开指标体系构建㊂[9-11]构建了农村经济建设与产业兴旺程度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美化及宜居程度㊁农村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程度㊁农村政治建设与治理有效程度㊁农村社会建设与农民生活富裕程度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城乡融合程度六个维度并且在㊃92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此基础上细化指标,于战平[12]㊁华宇佳㊁马晓旭[13]和华宇佳[14]提出了产业振兴㊁人才振兴㊁文化振兴㊁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六个一级指标㊂已有研究指标体系较关注于宏观层次,对农民个体关注不足,大多只关注客观指标,较少关注主观指标㊂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战略实施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㊂[15]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必须对农民主观感受给予关注,乡村振兴带给农民的影响也应该作为首要关注的范畴㊂此外,乡村振兴是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发展乡村,缩小乡村和城市发展差距,但是当前学者主要从总要求的五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有所忽略㊂乡村振兴评价方法上,熵权TOPSIS法应用较多,先运用熵权法赋予评价指标权重,并采取改进的TOPSIS法确定评价对象的排序㊂[2,6,13]毛锦凰㊁王林涛[3]和张挺等[4]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进行综合赋权㊂另外还有学者采用德尔菲法[9]㊁主成分分析和专家打分综合[7]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㊂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视角,构建包含 农民(家庭)-乡村集体-省(市)域 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民个体范畴内关注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切身的需求,在中观范畴内关注乡村集体的振兴进程,从宏观的视角将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统一纳入,充分体现层次分明㊁科学合理的特征,并运用熵权法对省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㊂二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㊂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整体,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㊂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具有层次性,从宏观㊁中观㊁微观逐渐深入,研究对象也应从整体到个体层层细化,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系㊂第二,典型性原则㊂指标的选取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即便是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数据计算㊂另外,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工程,所以在设立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延续性和动态性,便于数据的长期获得和指标结果的长期可比㊂第三,全面性和科学性原则㊂指标体系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全国以及各地乡村振兴实施的进展,全面反映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同时避免指标过于繁琐和相互重叠㊂第四,可比㊁可操作㊁可量化原则㊂指标选取整体区域内具有一致性,便于搜集,度量和方法统一,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㊂同时还要注意指标是否可以量化,以便于数据计算和分析比对㊂基于以上原因,主要参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规划要求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选择设计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㊂三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微观层次:农民个体视角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㊁检验者是农民,评价乡村振兴首先以农民个体为研究对象㊂从微观范畴即农民个体出发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首先引入产业兴旺㊁生活富裕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五个一级指标㊂乡村振兴对于产业兴旺的要求首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和适度经营规模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由此,将在农民个体范畴选择是否为新兴职业农民㊁是否为农业规模经营户两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㊂其次,要求推进农村一㊁二㊁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由此,将在农民个体范畴选择二㊁三产业收入比例(二㊁三产业收入/农民总收入)作为二级指标㊂最后,要求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乡村居民创业创新,选择设计是否为创业农户㊁创业融资环境满意度等指标㊂生活富裕作为衡量农户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㊂农民的生活富裕程度可以从农民总收入㊁农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体现㊂生活富裕还要关注乡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建设㊁农民金融素养的提高,因此将农民投融资资产比例(农民投融资资产/家庭总资产)指标引入指标体系㊂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求也涵盖了生活宜居的概念,包括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㊁普惠公平的公共服务以及优美适宜的生态环境㊂基于此,选择基础设施满意度㊁公共服务满意度和人居环境满意度为农民个体范畴的评价指标㊂乡风文明为乡村建设注入灵魂㊂乡风文明建㊃0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设将有利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精神文明风貌,潜移默化提高农民个人的文明程度,有益于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乡村良好习俗㊂在农民个体范畴以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占总支出比重)㊁受教育程度指标考察乡村文化振兴水平㊂战略规划要求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㊂村干部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程度越高㊁党员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联系越紧密,乡村基本规章制度越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越健全,乡村治理越有效,越有利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㊂基于此,设计农民对村干部的认可程度㊁农民对村规民约的认可程度㊁对村党组织干部的认可程度三项指标来衡量农民(家庭)范畴的乡村治理效果㊂基于农民个体范畴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下表1㊂表1 基于农民个体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否为新兴职业农民是否为农业规模经营户产业兴旺二㊁三产业收入比例(二㊁三产业收入/农民总收入)是否为创业农户创业融资环境满意度农民总收入生活富裕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投融资资产比例(农民投融资资产/家庭总资产)基础设施满意度生态宜居公共服务满意度人居环境满意度乡风文明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占总支出比重)受教育程度农民对村干部的认可程度治理有效农民对村规民约的认可程度对村党组织干部的认可程度㊀㊀2.中观层次:乡村集体视角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核心作用对象是乡村,乡村概念主要通过与城市的对比形成,是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和外在利益合理的基础上[16],人与人之间基于同质性非正式地联系在一起㊂[17]从乡村这一 共同体 出发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指标选择需要考虑群体特征㊂与农民(家庭)视角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相同,首先引入产业兴旺㊁生活富裕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五项作为一级指标,二级具体指标通过对战略规划的内涵分析选择设计㊂产业兴旺体现为农业现代化和创新创业两个方面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㊂选择设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㊁农业机械化率㊁耕地亩均产值㊁新型职业农民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等四个二级指标㊂其次,战略规划要求激发农村地区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各种新产业㊁新模式不断涌现㊂因此,在乡村集体范畴以创业农户占乡村总人口比重指标衡量㊂生活富裕主要通过收入水平反映乡村生活富裕程度,因此选择引入低收入农户占比㊁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二级指标㊂生态宜居指标在乡村范畴上主要从人居生活的便利程度来衡量㊂基于此,选择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水平㊁互联网接入户数与全村总户数比㊁是否通公共交通㊁垃圾是否集中处理㊁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㊁是否使用安全卫生自来水六个二级指标㊂战略规划要求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文明乡村㊂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发展文化㊁建设文明具有重要作用㊂文化演出作为生动的文化传播形式,将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播㊂因此,在乡村集体范畴上选择将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村年平均文化演出次数纳入指标体系中㊂乡村振兴要求乡村组织振兴,要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改善治理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好㊃1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各级管理组织的领导和规划指引作用㊂依据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乡村民主自治领导班子在乡村振兴中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㊂基于此,在乡村集体范畴上选择是否有村规民约㊁是否进行村务公开㊁村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㊁村民委员会中党员比例㊁村镇管理人员与村总人口比例㊁农民对乡村干部的满意度(对乡村干部满意的村民数/参与调查的村民总数)㊁村民村务参与率七个二级指标㊂基于乡村集体范畴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表2㊂表2 基于乡村集体范畴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产业兴旺耕地亩均产值新型职业农民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创业农户占乡村总人口比重生活富裕低收入农户占比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态宜居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标准互联网接入户数与全村总户数之比是否通公共交通垃圾是否集中处理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是否使用安全卫生自来水乡风文明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村年平均文化演出次数治理有效是否有村规民约是否进行村务公开村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村民委员会中党员比例村镇管理人员与村总人口比例农民对乡村干部的满意度(对乡村干部满意的村民数/参与调查的村民总数)村民村务参与率㊀㊀3.宏观:省(市)域视角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层次关注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首先应该关注城乡发展一体化㊂乡村振兴战略中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一环㊂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㊁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㊁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强调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人才㊁土地㊁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㊂基于此,为了考察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指标,引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比㊁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等三个二级指标㊂宏观层次的产业兴旺可以分为农业现代化㊁产业融合㊁创新创业三个方面㊂宏观层次上农业现代化指标选择主要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㊁农业机械化率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㊁人均粮食产量等五个二级指标㊂其次,战略规划要求推动农村一㊁二㊁三产业深度融合㊂在宏观层次选择设计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比例和第一㊁二㊁三产业增加值指数四个细分指标㊂最后,战略规划要求推动农村地区创新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㊂基于此,选择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数来衡量㊂基于生活富裕总要求和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宏观层次选择设计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数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例(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乡村人口)四个二级指标㊂㊃2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战略规划建设生态宜居㊁美丽乡村的要求分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㊁改善生产生活方式㊁建设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㊁维护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㊂基于此,将拥有村卫生室的村比例(设卫生室的村庄数量/行政村村庄总数量)㊁农村地区人均发电量㊁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比例(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乡村户数)㊁垃圾集中处理村比例㊁污水集中处理村比例㊁卫生厕所普及率㊁饮用净化自来水的农户比例㊁森林覆盖率八项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㊂文明乡村可以通过有图书馆和文化站的乡镇比例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㊁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比例(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家庭总户数)㊁拥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村比例四个指标考察乡村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两个方面㊂基于乡村治理的影响因素选择有效的细分指标,乡村治理有效主要包括村民委员会数量与乡村人口比㊁拥有村规民约村比例㊁净收益50万以上的村庄比例三个指标㊂通过以上分析,宏观层次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城乡发展一体化㊁产业兴旺㊁生活富裕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6个一级指标㊁32个二级指标㊂表3 省(市)域视角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业兴旺人均粮食产量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比例(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乡村人口)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数生活富裕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例(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乡村人口)生态宜居拥有村卫生室的村比例(设卫生室的村庄数量/行政村村庄总数量)农村地区人均发电量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比例(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乡村户数)垃圾集中处理村比例污水集中处理村比例卫生厕所普及率饮用净化自来水的农户比例森林覆盖率乡风文明有图书馆㊁文化站的乡镇比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比例(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家庭总户数)拥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村比例治理有效村民委员会数量与乡村人口比拥有村规民约村比例净收益50万以上的村庄比例㊃3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㊀㊀四㊁基于省际数据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估1.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㊁‘中国统计年鉴“㊁‘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涉及的各省市宏观统计数据㊂评价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之一是指标权重确定㊂目前已有乡村振兴评估方法中,主要主观评价方法如德尔菲法㊁专家打分综合等,客观赋权方法有熵权法㊁TOPSIS法㊁层次分析法㊁主成分分析等,实际使用中应根据需要选择评价方法,尽可能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㊂考虑到省域视角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熵权法对省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㊂熵权法通过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或者标准化处理,确定权重分布,进而计算出乡村振兴水平综合得分,确定各评价对象的得分㊂2.乡村振兴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结果和比较分析乡村振兴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㊂整体来看,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省际间存在不均衡性,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效果显著,随后分别是中部地区㊁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效果最不明显的是西部地区㊂其次,地理位置和经济程度对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和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得分平均值为0.0288,全国有10个省市地区乡村振兴综合得分位于平均值之上,全部位于东部地区㊂具体分析各个省份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得分,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综合水平位于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市㊁北京市㊁山东省,最后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得分是其得分的四倍,传统的产粮大省如河南㊁山东㊁湖南㊁湖北等省份可能是因为其重视农业的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高㊂另外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和经济约束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低㊂表4 乡村振兴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得分地区省份综合得分全国排名地区省份综合得分全国排名上海市0.05791西部地区青海省0.022818北京市0.05752四川省0.022719山东省0.05133西藏自治区0.022720福建省0.04534云南省0.020721浙江省0.04335辽宁省0.020622东部地区广东省0.04306广西壮族自治区0.019724河北省0.03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019225江苏省0.03838内蒙古自治区0.018826天津市0.03299重庆市0.017727海南省0.032610甘肃省0.017528中部地区湖南省0.028711陕西省0.016530江西省0.027112宁夏回族自治区0.014931湖北省0.026013东北地区黑龙江省0.024416河南省0.025814辽宁省0.020622山西省0.025415吉林省0.020523安徽省0.023717㊀㊀五㊁结束语1.结论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分析理解,从微观 中观 宏观三个视角,构建包含 农民(家庭) 乡村集体 省(市)域 的乡村振兴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㊂最后,利用省际数据和熵权法对各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量评价㊂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性,乡村振兴实施效果由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㊁东北地区㊁西部地区递减㊂2.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启示构建包含乡村振兴主体主观和客观的指标体系,从村民 乡村集体 省(市)域多维度详细全面地展示乡村振兴进展程度和发展阶段,对评估乡村振兴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㊂首先,微观层次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明确村民个㊃4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体对乡村振兴的需求和满足程度㊂其次,能够及时发现乡村和城市层级在乡村振兴过程出现的短板和发展方向的偏离,找出影响乡村振兴实施的有力条件和制约因素,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方向性㊁目标性指引和参考㊂最后,还可以通过跟踪监测全国和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态和乡村振兴进展程度,比较不同地区乡村振兴进展效果,构建乡村振兴奖励监督机制,激发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㊂参考文献:[1]侯飞,李方莹.基于公共价值的乡村振兴绩效考核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0(21):35-39.[2]刘七军,胡垚坤,李昭楠,等.微观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县(区)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11):225-236.[3]毛锦凰,王林涛.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省域层面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19):181-184. [4]张挺,李闽榕,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8(08):99-105.[5]韦家华,连漪.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09):82-85.[6]贾晋,李雪峰,申云.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8(11):70-82.[7]闫周府,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9(06):90-103.[8] 挑战杯 拓行团队,李铜山.中部六省乡村振兴质量评价及制宜化建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14.[9]詹国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理路㊁原则与指标体系的三维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12):59-65.[10]于洪基.中原地区产业兴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0(05):73-80. [11]郭翔宇,胡月.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05):5-15.[12]于战平.基于天津区域特点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兼述如何科学构建和应用指标体系[J].理论与现代化,2020(05):86-95.[13]华宇佳,马晓旭.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7): 322-324.[14]马晓旭,华宇佳.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江苏省㊁浙江省㊁安徽省的对比[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01):60-67.[15]秦妍.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8.[16]Tönnies F.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Lin Rongyuan,trans.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9. [17]Durkheim E.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2013.(责任编辑:刘阳)㊃53㊃。

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定

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定

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8.04•【字号】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施行日期】2022.10.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定(2022年8月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公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村庄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当遵守本规定。

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村庄,按照城市或者镇详细规划进行规划建设。

第三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协同,村民参与,专业技术力量支撑的工作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村庄规划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

第四条县级、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本级财政无法保障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奖励、补助、统筹安排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措施,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的保障。

第二章规划编制第五条编制村庄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因地制宜、多规合一、简明实用的原则,依实际定特色、依特色定产业、依产业定路径、依路径定规划,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尊重村民意愿,保留本土特色,重塑乡村风貌,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鼓励在村庄规划产业布局中明确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返乡创业等措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综合考虑村庄区位条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在充分征求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意见后,组织编制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村庄规划。

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的通知

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的通知

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06.12•【字号】•【施行日期】2012.06.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正文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及驻漯有关单位:《关于印发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的通知》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二日目录第一章规划依据和目的第二章基础条件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第五章重大工程项目第六章体制机制创新第七章保障措施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第一章规划依据和目的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6号)和《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具体意见》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建设规划,集中布局,逐步推进,强化管理,服务配套,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林网配置合理、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第二章基础条件一、自然条件我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冷暖交替,四季分明。

全市常年平均降水量78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4.7℃,全年无霜期216-225天。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气候温暖,农业基础条件较好。

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水资源丰富。

全市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岩盐及河沙。

土壤有潮土、砂礓黑土、黄褐土和褐土四个土类,土壤深厚,肥力水平较高,适合多种作物种植。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讲解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讲解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第一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域、市(州)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引导和调控县域村镇的合理发展与空间布局;指导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突出以下重点:(一综合分析评价县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研3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三)分析研蝕域人口增长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趋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确定城镇化模式及水平。

(四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确定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确定村镇体系结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确定村庄布局的基本原贝明确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农村居民聚居点治理和建设的管理策略。

(五)确定弦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实施措施,防止灾害、确保安全,提出县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六)按照墉统筹、共建共享的原贝统筹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防止重复建设。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镇建设现状及农村生产方式的差别,强调不同的原则和内容。

要区别平原、丘陵、山区、高原等不同地域,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突出不同的城乡空间布局特点,选择不同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第四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划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强制性内容应在图纸上准确标明,文本上明确,规范表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措施。

第五条对涉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具体包括:(一)县域内需要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草)等临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分滞洪地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河南省临颍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5

河南省临颍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5

河南省临颍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5)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第三章村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村庄布点调整规划3第五章空间管制和资源利用规划4第六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6第七章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系统规划7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7第九章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8第十章给水设施规划9第十一章排水设施规划10第十二章电力设施系统10第十三章燃气与供热规划10第十四章通信设施规划11第十五章防灾规划11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11第十七章近期建设规划11第十八章实施对策与建议12第十九章附则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临颍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引导、调控临颍县域城镇建设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依法制定的指导临颍县域城乡建设活动的法律性文件。

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要求,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对本规划的调整、修改,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条款执行。

第四条指导思想1. 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2. 坚持统筹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城镇和乡村、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从促进县域整体发展角度进行空间资源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配置。

3. 坚持控制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从县域长远发展出发,确立以控制为主,适度引导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08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146号文发布)《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文发布)《河南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细则(试行)》(豫建村镇〔2007〕14号)《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原城市群规划(2006~2020)》《河南省建设厅关于加快省25个重点县(市)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临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8~2025年,其中:近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5年。

某县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

某县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

目录第一部分规划总述 (1)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规划背景 (1)一、历次规划回顾和评价 (1)二、阳泉市总体规划对平定县的要求 (1)三、规划依据 (2)四、指导思想 (2)五、规划期限 (2)第二部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一、SWOT分析 (2)二、区域定位 (5)三、城乡发展目标 (6)四、发展战略 (8)第二章县域人口与城镇化发展规划 (9)一、县域人口发展预测与规划 (9)二、人口城镇化发展预测与规划 (11)第三章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2)一、城乡居民点重组规划 (12)二、城乡居民点体系结构规划 (14)第四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15)一、城乡农业体系规划 (15)二、城乡工业体系规划 (18)三、城乡旅游体系规划 (20)四、城乡物流体系规划 (21)第五章村镇社会服务体系规划 (21)一、村镇教育体系规划 (21)二、村镇医疗体系规划 (22)三、村镇体育体系规划 (22)四、村镇科技文化体系规划 (23)五、村镇商业市场体系规划 (23)第六章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规划 (23)一、城乡交通体系规划 (23)二、电力设施规划 (25)三、水利设施规划 (25)四、燃气工程规划 (26)五、供热工程规划 (26)六、防洪排涝规划 (26)七、消防规划 (26)第七章城乡建设管制规划 (26)一、城乡建设管制区规划 (26)二、城乡建设用地平衡 (27)三、重点城乡居民点建设管制规划 (28)第三部分县城总体规划 (30)第一章城市性质、规模与规划区范围 (30)一、城市性质的确定 (30)二、城市规模 (30)三、城市规划区范围 (32)第二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32)一、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2)二、城市用地评价及用地发展方向 (32)三、城市建设现状评价 (33)四、总体布局结构 (33)五、各类用地布局规划 (33)第三章专项规划 (37)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37)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38)第三节绿地系统规划 (39)第四节景观风貌规划 (40)第五节城市给水规划 (41)第六节城市排水规划 (42)第七节城市供电规划 (43)第八节邮电通讯规划 (44)第九节燃气规划 (44)第十节供热规划 (45)第十一节城市抗震规划 (46)第十二节防洪规划 (46)第十三节城市消防规划 (47)第十四节环境保护规划 (48)第十五节环境卫生规划 (49)第十六节五线控制规划 (49)第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50)一、规划期限和规模 (50)二、规划原则 (50)三、重点建设内容 (50)四、各类用地建设 (50)第五章城市远景规划 (51)一、城市用地布局和用地发展方向 (51)二、城市发展目标 (51)第六章规划实施、管理建议 (52)一、法规措施 (52)二、技术经济措施 (52)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部分规划总述第一章概述平定县位于北纬37°39′30″—38°07′30″,东经37°39′30″—38°07′30″之间,地处山西省中东部,阳泉市西南隅,属太行山向华北大平原过渡的倾斜山麓地带,东临河北省井陉县,西连寿阳县,南与昔阳县交界,东北同盂县接壤,西北和阳泉市毗邻,县境东西最长54公里,南北最宽50.4公里,全县总面积1395.1平方公里,分别占山西省总面积的0.36%和阳泉市总面积的29.79%,其中石质山区占73%,土石山区占22%,土丘河谷占5%。

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

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

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3——202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二○○三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城镇化发展战略 (4)第三章城镇等级规模与定位 (5)第一节省域中心城市 (5)第二节区域中心城市 (6)第三节中小城市 (7)第四节县城 (7)第五节建制镇 (7)第六节城镇人口规模 (12)第四章区域城镇空间组织与开发管制 (14)第一节区域城镇空间组织 (14)第二节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地区 (15)第三节整合城乡建设用地 (17)第五章协调发展规划 (17)第一节产业发展 (17)第二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18)第三节水资源综合利用 (19)第四节区域社会设施建设 (20)第五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风景旅游规划 (20)第六节城市防灾 (23)第六章与相邻省(区、市)的协调 (23)第七章政策措施 (24)第一节组织与法制机制 (24)第二节政策机制 (24)第三节管理机制 (25)第八章附则 (26)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加强区域发展宏观调控、引导和协调全省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制定《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全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和协调省域内各城镇发展,保护和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综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依据。

全省各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3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河北省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87693平方公里,涉及的城镇包括设市城市、县城及建制镇。

2001年全省共有34个设市城市,111个县城,712个独立建制镇。

第4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3~2020年;对2005年和2010年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主要目标予以明确。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战略第5条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城镇化摆上活跃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充分发挥城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强化省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提高县城发展质量,择优培育有条件的建制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