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脑梗死的概述

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 2021 Vol.28 No.l专题笔谈脑梗死的诊疗主持人:齐中华编者按:脑卒中祖国医学俗称“脑中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病和多发 病。
在我国,尤其是在北方及广大钇村地区,在基层医院中,脑卒中无论在门诊、急诊还是住院患者中都占有很大比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脑卒中的治疗及后期的居家管理都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为此,笔者从占脑卒中发病较多的脑梗死疾病出发,对脑梗死疾病的概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期望对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有所帮助。
(齐中华)脑梗死的概述丁丽|齐中华2(i.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27, 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 内科)【摘要】文章对脑梗死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等内容进 行介绍。
【关键词】脑梗死;病因;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I R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7185(2021)01-0010-02doi: 10.3969/j.issn. 1672-7185.2021.01.002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各种原因 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 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 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 的脑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的69.6%~70.8%。
根据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 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
I流行病学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通信作者】齐中华,Email: qzhdl77〇***********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成人第一位死亡和致残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复发率、髙经济负担等五大特点。
最新全球疾病 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 39.9%,位居全球首位,且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至2017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56/10万,患病率为1 981/10万,死亡率为149/10万。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17年全年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四季相似、男女性别无差异,发病年龄段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高达90%(136/151),常规治疗有效率约54.97%,病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
入院时血糖、血压值、就诊时间均对疗效无明显影响,16例病情恶化病例可见14例为侧脑室旁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基底节区梗死。
结论:急性脑梗死以60岁以上老年人高发,常规治疗疗效欠佳,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溶栓等各种有效治疗手段。
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
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合理诊治,会出现较高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近几年对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较少,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
脑梗死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要点〔2〕②并全部经头颅CT和DWI检查证实。
排除标准:①排除脑出血②陈旧性脑梗死③合并心衰、呼衰、严重感染病例等。
共151例,其中男74例,女77例,年龄41-94岁,平均71.44±11岁。
入院后均予抗血小板、他汀调脂稳定斑块、神经细胞活化剂、中药改善循环等常规治疗2研究方法: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影响预后相关资料,制表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效标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结果1.季节分布特点1-3月份44人,4-6月份26人,7-9月份41人,10-12月份40人,四季发病率相似2.年龄性别分布特点40-49岁8人,50-59岁7人,60-69岁33人,70-79岁64人,80-89岁34人,90岁以上5人,其中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高达90%(136/151)。
浅析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的关联

2 . 2后循环梗死 的磁 共振成像结果 磁共振成像 结果显示 ,单一病变部 位3例 ,其 中枕 叶5 ,小脑 3 2 例 例 ,丘脑4 ,中脑 1 ,延髓2 ,脑桥 2 ,两个邻 近区域 1例 ,双 例 例 例 例 0 侧病灶 5 。有多个病 变部位 的有2 例 ,均在大脑半 球的6 ,分 别在 例 4 例 大脑半球 、小脑和脑干者 4 ,病变 在大脑半球和脑 干的5 ,在 大脑 例 例
结 果 显示 有 l 例表现 为 多个 病 变部位 。结 论 后 循 环梗 死 患者 的 临床症 状和 体征 可 表现 为 多种 多样 ,典型 表现 有助 于 P C 的诊 断 。脑干 1 OI
病 变的临床 特征 与 MR 检 查结果一 致 性较 多 。 J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键词 】后 循环 ;脑梗 死 ;磁 共振 成像 关 中图分 类号 :R 4 . 73 3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7- 14 (02 1 0 2- 2 61 8 2 1)2 - 1 1 0 9
共 济 失调 89 (/ 6 、脑 神 经 麻 痹 ( 眼神 经 、面 神 经 、外 展神 .% 55 ) 动
/P C 的诊断 ,早期干 预尤为重要 。这就需 要有一 种可靠而 又方便  ̄O I
快捷 的检查手段 , 由于P C 患者行数字 减影血管造 影( A检 查有一 O I DS )
经).% ( 5) 8 9 5 6、饮水呛咳5 %( 5) / . 3 6、交叉性感觉异常3 % ( 5) 4 / . 2 6、 6 /
21 0 2年 7月第 1 0卷 第 2 期 1
善 ,大 部分患者评级 降为 I 级和 Ⅱ ,患者缓慢性心 律失常症状 明显 级 减轻 ,显示出D D D 对该病的 良好疗效。在为期3 月的随访 中 ,仅有一 个 例 患者 出现轻微 并发症 ,说明人体对D D D 的排异性 很低 ,毛继康等 对 植人心脏起 搏器术后 并发症的分析 中发现 ,在保证 良好术后处理 的前 提下 ,可有 效避免患者 的感染 、气胸 、房性快速性 心律失常 的并发 , 保证 了患者 的预后 。双腔 心脏起搏器 安装的关键是 正确穿刺部位 的选 择和心 房、心室 电极 的固定 ,在 围手 术期进行相 应的抗菌 、抗感 染护
脑梗死86例临床表现与预后分析

脑梗死是 由于脑 动脉粥样硬化 , 管 血 内膜损 伤使脑 动脉管腔狭窄 , 进而 因多 种 因素使局部 血栓形成 , 使动脉狭窄加重 或 完 全闭塞 , 导致 脑组 织缺 血 、 氧 、 缺 坏死 , 引起神 经 功 能 障碍 的一 种 脑 血 管病 。 近年来 , 随着 生活水 平 的不断 提高 , 梗 脑 死 的发 病率 致 残 率 逐 渐 上 升。随 着 C T 的问世 , 脑梗死 的诊 断率 大大 提高 , 且 而 其 快速 、 准确 、 无创 伤 等优点 使之 成为 不 可缺少 的诊 断工具的同时 , 为判 断预后 也 提供 了一定 的依据 。现 对我 院 内科收 治 的经 C T确诊 的 8 脑梗死 患者 临床 资 6例 料进行 系统 回顾 及分 析 , 以探讨脑梗死 的 C、 T 临床表现 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 发 病速度与 预后 : 缓慢 逐 渐发 病者 , 较 易形 成侧支循 环 , 脑缺 血可逐 渐 代偿 , 预后较好 。急性 起病 者 , 未能建立侧 支循 环, 预后较差 。合并症 与 预后 : 合并 褥 如 疮、 肺部感染 、 尿路感 染 、 糖尿病 、 冠心病 、 心律不 齐 、 心力衰竭等 , 预后较差 , 无合 并 症者, 预后较好 。 阻塞 的血管大小 与预后 : 阻塞 的是 如 小 血管 , 脑缺血范 围小 , 支循环易形成 , 侧 恢 复较 快 , 预后较 好。如 阻塞 的血 管大 , 脑 缺血 范围大 , 脑组 织受 损严 重 , 临床 症 状恢 复慢 , 预后较差 。 梗 死的 次数 和 数 量 与 预后 : 次 发 首 作, 预后较好 。但 一次 大 面积梗 死 , 后 预
5 8.
4 芮 德源. 血管 病的基 础与 临床. 尔滨 : 脑 哈 黑 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9 5 62 19 :9 .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它主要涉及大脑后循环的血管供应区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等。
了解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长期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这些斑块可能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或者破裂脱落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后循环缺血。
血管痉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某些刺激因素,如寒冷、情绪激动、药物等,可能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血管痉挛,减少脑部血液供应。
此外,心源性栓塞也可能导致后循环缺血。
例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后循环血管,造成栓塞。
二、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症状后循环缺血的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这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肢体无力、麻木、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视力障碍等。
头晕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头晕和眩晕相鉴别,如内耳疾病、颈椎病等。
肢体无力和麻木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肢体感觉或运动异常,有时可能伴有面部麻木或无力。
吞咽困难和言语不清可能提示脑干受累。
视力障碍可以表现为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甚至失明。
由于后循环供血区域广泛,且不同部位的损伤可能导致不同的症状组合,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或症状突然发作且持续不缓解时,应高度警惕后循环缺血的可能。
三、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方法诊断后循环缺血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检查、血液检查等。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 可以发现早期的脑梗死病灶,对于判断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脑梗死病例分析

大等圆,左:右=3:3〔mm〕,光反响〔+〕,右侧
肢瘫,右肢肌力0级,左肢肌力5级,面舌瘫,构音
障碍,言语模糊,右侧浅痛觉减退, 入院后遵医
嘱予神经内科脑梗死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糖尿病
饮食,持续氧气吸入3升/分,给与奥扎格雷纳、丁
咯地尔改善循环,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辛伐他汀降
血脂,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等治疗。
护理问题与措施
躯体移动障碍:与脑血栓损伤神经引起偏瘫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躯体活动能力增强
➢ 安置舒适的体位,患肢保持功能位。 ➢ 向家属讲解功能锻炼与疾病恢复的关系,指
导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 ➢ 加强保护措施,使用床档,防止受伤。
现患者右肢肌力为1级
护理问题与措施
有颅内压增高的危险:与水肿压迫脑组织有关 预期目标:生命体征正常,无颅内高压病症出现
➢
于29日言语含糊较前加重,考虑为水肿高峰期,
加用甘油果糖及呋噻米减轻水肿治疗。
一般资料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4 年,平日服用二甲双胍。脑梗死病史10年,遗留 右肢活动力弱。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 认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未到过疫区。否 认烟酒嗜好。
➢心电图:2021、8、21:窦性心律 75次/分
实验室检查及相关结果
• CT:2021、8、21:未见出血,考虑基底节区梗 死
• MRI:2021、8、22:左侧基底节区及双侧放射冠 区新发脑梗死;脑萎缩
• CT :2021、8、31: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 梗死及软化灶;脑萎缩。
• 心电图:2021、8、21:窦性心律 75次/分
➢ 注意观察患患者侧肢无体下皮温肢,静倾听脉患血者栓疼痛形主成诉 !
尤瑞克林治疗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分析要点

在我国,脑梗死已发展成第二大常见病和第一 大致残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31。临床采 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已取得一定疗效,但是由于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及时间窗要求严格,只有大约 3%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能采用溶栓治疗,寻找能普遍 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 焦点H J。有研究报道显示,尤瑞克林在临床上治疗 急性脑梗死取得一定的效果,被广大医师及患者所 接受”J。我们对尤瑞克林治疗不同年龄段急性脑 梗死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DOI:10.3760/cma.j.issn.1008—6315.2016.04.019 作者单位:256600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 月我院诊治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两组,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 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坤。, 且经影像学确诊。高龄(>70岁)组48例,男19例,
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
比性。
=0.053)。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安全 可靠。 讨
论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首发或 复发的脑梗死;(2)轻度或中度脑梗死;(3)患者及 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不进行溶栓治疗;(5)神 经缺损评分低于30分;(6)发病≤3 d。排除标准: (1)血转氨酶为正常值2倍以上;(2)心、肝、肾等严 重疾病和精神病;(3)有出血或出血倾向;(4)对本 研究使用的药物过敏;(5)脑肿瘤、脑出血、脑动脉 畸形等导致的脑梗死。 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发病48 h内采用常 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 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0.1 g/次、1次/d;血栓 通注射液0.45 g静脉滴注,1 S/d;葛根素注射液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08-02椎-基底动脉闭塞临床症状重,有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病死率75%-86%[1]。
动脉内溶栓治疗能降低病死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3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一般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0-68岁,平均54岁;对照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4-71岁,平均55岁;2组均做心电图,急查血糖,排除低血糖及心脏病引起的症状。
1.1.2临床表现眩晕伴恶心,呕吐20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8例;偏身感觉障碍8例;意识障碍4例;偏瘫6例.发病6h以内接受治疗11例,大于6h7例,其中最长达15h。
1.1.3治疗组与对照组36例患者均行ct检查,除外脑出血及大面积低密度灶并且无动脉溶栓的禁忌证[2],包括:临床症状呈明显改善趋势;有出血倾向;2个月内有手术或外伤史;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治疗前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1.2方法1.2.1对照组即行静脉溶栓治疗组介入前急查免疫四项,凝血四项,心电图和其他必要检查,即建立静脉通路,局部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脑动脉闭塞部位,脑动脉循环代偿情况,找出解释临床症状的责任血管,给予接触性或局部主流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万单位/分,持续注入,总量50-130万单位,并通过导引导管间歇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临床表现及相关检验,决定尿激酶用量.术后常规扩容,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
方法选取88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0例(56~79岁)和高龄组48例(≥80岁)。
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同时于病后4周采用Rankin量表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高龄组患者发生房颤、肢体乏力及头晕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预后不良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差异,并且患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
标签: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
后循环脑梗死是一种发生在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中的严重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极大。
我院对收治的88例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给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龄56~91岁,平均(73.2±3.1)岁。
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0例(56~79岁)和高龄组48例(≥80岁)。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7天内入院治疗,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存在前循环梗死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对患者性别、年龄、入院临床表现、既往病史以及家族史、吸烟饮酒史等资料进行记录。
1.2.2 影像学分析
依据头颅MRI(磁共振)检查结果对病灶数量与部位进行记录,参照Caplan 研究方法划分后循环脑梗死责任血管,具体为:①近段:病灶部位在小脑后下动脉与颅内椎动脉的供血延髓以及部分小脑;②中段:病灶部位在小脑前下动脉与基底动脉的供血脑桥以及部分小脑;③远段:病灶部位在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吻侧以及发出的穿通动脉供血的枕叶、丘脑、中脑及部分小脑;④混合:同时受累2个及以上血管[1]。
1.2.3 预后分析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采用Rankin评估患者发病后4周残障状况,具体分为:①无残障(0~1分);②轻度残障(2~3分);
③严重残障(4~5分);④死亡(6分)。
预后良好:无残障及轻度残障;预后不良:严重残障及死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2.2 两组发病危险因素比较
高龄组48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7例(14.58%)、吸烟饮酒22例(45.83%),老年组20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9例(22.50%)、吸烟饮酒26例(65.00%),老年组显著高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发生心房颤动13例(32.50%),高龄组发生房颤22例(45.83),高龄组房颤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组单发病灶30例,梗死部位分别为脑桥15例(50.00%)、枕叶3例(10.00%)、小脑5例(16.67%)、中脑3例(10.00%)、延髓4例(13.33%);高龄组单发病灶39例,梗死部位分别为脑桥18例(46.15%)、枕叶8例(20.51%)、小脑6例(15.38%)、中脑3例(7.69%)、延髓4例(10.26%)。
老年组多发病灶10例,梗死部位分别为5例(50.00%),枕叶2例(20.00%),小脑4例(40.00%),丘脑2例(20.00%);高龄组多发病灶9例,梗死部位分别为4例(44.44%),枕叶6例(66.67%),丘脑4例(44.44%)。
高龄组枕叶单发与多发病灶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梗死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预后比较高龄组患者发病4周后预后不良9例(18.75%),老年组4例(8.33%),高龄组预后不良率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对于循环梗死患者的认识也不断增多,很多关于后循环梗死的报道研究也先后出现,但其很多研究都是基于一般老年患者而言,并非针对高龄患者[2]。
虽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异性缺乏,但依然可以追溯到一定规律。
本次研究中,高龄组患者发生房颤、肢体乏力及头晕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提示该临床症状可能对临床诊断有价值。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常见发病危险因素主要为糖尿病与高血压,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对该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高龄组单发与多发病灶均集中在枕叶与小脑,而老年组枕叶较为多见,这提示临床医疗人员可依据这一指标对该疾病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判断。
总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差异,并且患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但对该疾病的诊断分析与治疗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 王成凤,祖合热阿依·牙合甫,朱沂,阿斯亚·阿吉.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的回顾性研究[J].新疆医学,2010,03:9-12.
[2] 翁秋燕,胡兴越.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09:171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