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脑梗死流程

合集下载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A)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供血不足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得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或体位改变时;
2、头晕、行走不稳有时呈发作性,部分可有头痛、呕吐、短暂晕厥。

3、TCD提示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TCD提示椎基底供血不足;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TCD无异常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改变脑循环
3、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4、抗动脉硬化治疗
(六)标准住院日:10-15天
(七)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头晕减轻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发展为脑梗塞,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脑梗死临床路径单A。

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6例效果观察

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6例效果观察

【 bt c 】 O j t e o s s te fcc d a to e e ett t go aue ot i i u t n A s at r be i T s sh i y n fy f m r n s n n r ctps r r r l i cv a e e a a s e g e i f e o cc ao
c r b a f r t Me h d Eme g n t n i gwa e o me ai n swi c t o tro e e r l n a c u i g ee rln ac. t o s i r e t e tn sp r r d i 6 p t t s f n e t a u e p se irc r b a fr t rn h i d Ma c 01 tb r 01 . r e i h meo r b a fr t np se o i u ai n e c e e o r , b iu l o r h2 0 t Oco e C i r t et f e e r l na c o tr r r l t x e d d6h u s o vo s l w o 2 1 t a i c i i i cc o y
S o,DAIChe hu ng- ho,LlU Xi -tn n o g,Zt AN G Xi n t o g,L1 C n m a .De rm e fNe r lg ha g- o pa t nto u oo y,Gu n o g ne a a gd n Ge r l H opia ,Gua g ho 008 s tl n z u51 0,C na hi
b l o — x a d n e t t r u ha go r p y T er e r l g c lsau s se s d wi HS . s l T ea e ~ a l n e p n i gs n s h o g n ig a h . h i n u oo i a tt s o t wa s s e t NI S Re u t a h s h v r

后循环脑梗死流程

后循环脑梗死流程

后循环梗死处理流程
一、判断是否后循环梗死
①临床表现及体征:眩晕、眼震、共济失调、复视、球麻痹、视野缺损、意识障碍、Horner
征,双侧病理征阳性、构音障碍、中枢性面瘫、舌瘫、交叉瘫、颈抵抗等;
②头颅CT排除脑出血
③明确,常规治疗,必要时加用抗凝,24小时复查头颅CT。

二、判断是否大面积小脑梗死
①临床表现及体征:头痛、呕吐、意识不清、颈抵抗与克氏征分离;
②加强脱水剂,脑外科会诊。

三、判断是否基底动脉尖
①症状体征:四肢瘫、两侧巴氏征阳性、波动性意识障碍,意识障碍与偏瘫不对称
②加强家属谈话告知,死亡风险,是否转ICU、进一步上级医院治疗方案。

后循环脑梗塞

后循环脑梗塞

后循环脑梗塞后循环缺血性脑梗塞患者,一般占居缺血性梗塞人群的四分之一左右,是一类主要的脑梗塞疾病,尤其在国外人群中较为常见。

人体大脑后循环区域的功能相当重要,一旦发生血管堵塞,又未能及时治疗,对人体危害较为明显,后果往往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这种病症呢?★一、概念后循环脑梗死通常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闭塞所引起的中、小梗死。

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 2/5 (枕叶及颞叶内侧)、丘脑、内囊后肢后 1/3 、全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二、病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原因是椎 - 基底(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或动脉夹层引起动脉闭塞,和心源性栓子脱落引起动脉栓塞。

★三、危害与,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当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措施没能及时实施,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或严重残疾。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尤其是伴椎 - 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

其复发率增加三倍。

★四、症状★1. 延髓外侧(颅内椎动脉梗塞 ,也称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眼球震颤、眩晕、同侧霍纳综合征、同侧面部感觉缺失、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对侧肢体痛温觉缺失。

★2. 延髓内侧:同侧舌肌瘫痪,后期舌肌逐渐萎缩;对侧上肢和(或)下肢轻瘫;单侧触觉、本体感觉缺失。

★3 .脑桥: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混合性轻瘫,构音障碍,水平方向眼球凝视麻痹;闭锁综合征,四肢瘫,失语,意识及认知功能保留,眼球垂直运动保留。

★4. 基底动脉尖:嗜睡,混乱(丘脑梗塞);双侧视野缺损,未察觉或否认视野缺损(双侧枕叶梗塞)。

5. 小脑下后动脉:躯干共济失调,眩晕(累及小脑下脚时可伴肢体共济失调)。

★5. 大脑后动脉:对侧同向偏盲(枕叶梗塞);偏侧感觉缺失(丘脑梗塞);丘脑梗塞引起的偏身疼痛(丘脑痛);如累及双侧,可能伴视物变形,视觉失认。

★五、诊断★1. 与其他类型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对较难诊断★2.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主要基于大脑局灶功能受损引起的临床体征的快速发展,并排除其他非血管源性病因。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

(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

(4)控制血压。

(5)降低颅内压。

大面积脑梗死或后颅窝梗塞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

(8)早期康复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2)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以适当放宽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2)抗凝治疗;1)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2)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3)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mmHg/100mmHg等禁忌症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①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腹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45例后循环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45例后循环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部位 的出 血 或新 的 出血 部位 形 成 , 引起 严 重 的 不 良反 应 而导 致 易
病情 恶 化 , 至死 亡 。 甚 因此 , 在治 疗 前 及 给 药期 间应 密切 观 察 患者 意识 、 孔 、 命 体征 的 变化 , 意 注 射 部位 、 瞳 生 注 鼻及 牙 龈有 无 出血 、 全 身 皮 肤 及 I腔 黏 膜 有 无 出血 点 、 斑 , 无 咳血 、 便 、 尿 等 Z : I 瘀 有 血 血 临 床 症 状 , 配 合 检 查 患 者 的 血 纤 维 蛋 白原 和 血 小 板 的 凝 聚 情 并 况, 治疗 期 间 出现 出血 或 可疑 出血 时 , 应停 止 治 疗 , 采 取输 血 或 并 其 他 措 施 。 浅表 穿 刺 部位 出血 延 缓 现 象 发 生 时 , 用 压 迫 止 血 对 采
由于 脑 梗死 后 应 用 阿司 匹林 抗血 小板 , 分 子 肝素 抗 凝血 , 低 东 菱 迪 芙 具 有 降 低 纤 维 蛋 白原 的 作 用 , 主 要 不 良反 应 为 出血 , 其 可
病后2 ~7h 4 2 入院, T 经C 或MR 扫描确诊为脑梗死, I 均符合2 0 年 05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l。 l 临床表现 : 】 意识障碍7 , 例 四
大 脑的 供血 系统 中后循 环 系统 供 应大 脑 半球 的后 1 3 以及 小 /, 脑、 延髓 、 脑桥 、 中脑 、 脑 等 。 丘 延髓 、 桥是 呼 吸 、 环 、 咽 中枢 。 脑 循 吞 中 脑有 网 状 上行 激 动 系统 , 持 人 的意 识 , 脑协 助运 动 , 维 小 同时 延 髓、 脑桥 、 中脑 是 运 动 、 觉 系统 传 出和 传 入 的 通 路 。 感 因此 后 循 环 脑 梗 死 可 造 成 偏瘫 、 四肢 瘫 、 咽 困难 、 吞 昏迷 等 。 循 环 脑 梗 死 可 后 造成严重致残、 可导 致 严 重 并 发 症 。 将本 院4 例 后 循 环 系 统 急 现 5 性 脑 梗 死 患 者 的 护 理 经验 总 结 如 下 。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08-02椎-基底动脉闭塞临床症状重,有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病死率75%-86%[1]。

动脉内溶栓治疗能降低病死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3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一般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0-68岁,平均54岁;对照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4-71岁,平均55岁;2组均做心电图,急查血糖,排除低血糖及心脏病引起的症状。

1.1.2临床表现眩晕伴恶心,呕吐20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8例;偏身感觉障碍8例;意识障碍4例;偏瘫6例.发病6h以内接受治疗11例,大于6h7例,其中最长达15h。

1.1.3治疗组与对照组36例患者均行ct检查,除外脑出血及大面积低密度灶并且无动脉溶栓的禁忌证[2],包括:临床症状呈明显改善趋势;有出血倾向;2个月内有手术或外伤史;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治疗前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1.2方法1.2.1对照组即行静脉溶栓治疗组介入前急查免疫四项,凝血四项,心电图和其他必要检查,即建立静脉通路,局部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脑动脉闭塞部位,脑动脉循环代偿情况,找出解释临床症状的责任血管,给予接触性或局部主流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万单位/分,持续注入,总量50-130万单位,并通过导引导管间歇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临床表现及相关检验,决定尿激酶用量.术后常规扩容,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

脑梗死诊疗流程与规范

脑梗死诊疗流程与规范

脑梗死诊疗流程与规范
1、接诊流程:患者到达医院15分钟内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进行神
经系统功能评估,医嘱下达后45分钟内获得神经影像(头颅CT)、临床实验室(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电解质)、ECG 和胸部X线检查的结果,即患者在“绿色通道”的上诉服务全部时限应小于60分钟;
2、首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时间:无禁忌患者48小时内服用阿司
匹林(有禁忌者使用氯吡格雷);
3、实施吞咽困难评价时间:在给予饮食、进食、口服药前行吞咽
困难评价;
4、实施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间: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检测与评估,对LDLC(≥100mg/dL)升高者行降脂治疗;
5、预防深静脉血栓时间: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在入院2天后应给
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6、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时间:无禁忌症者都需进行康复评价与康复
训练;
7、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无禁忌症者应继续予阿
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二级预防;
8、健康宣教:对住院期间所有患者都需进行戒烟或者进行戒烟辅
导,卒中教育与培训,控制危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脑梗死流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后循环梗死处理流程
一、判断是否后循环梗死
①临床表现及体征:眩晕、眼震、共济失调、复视、球麻痹、视野缺损、意识障碍、
Horner征,双侧病理征阳性、构音障碍、中枢性面瘫、舌瘫、交叉瘫、颈抵抗等;
②头颅CT排除脑出血
③明确,常规治疗,必要时加用抗凝,24小时复查头颅CT。

二、判断是否大面积小脑梗死
①临床表现及体征:头痛、呕吐、意识不清、颈抵抗与克氏征分离;
②加强脱水剂,脑外科会诊。

三、判断是否基底动脉尖
①症状体征:四肢瘫、两侧巴氏征阳性、波动性意识障碍,意识障碍与偏瘫不对称
②加强家属谈话告知,死亡风险,是否转ICU、进一步上级医院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