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脑梗死流程
后循环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
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19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机械取栓;非静脉溶栓)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163. 302]大脑动脉血栓性脑梗塞,[163. 302]血栓性偏瘫,[163. 304]大脑动脉血栓性腔隙性脑梗塞,[163. 900]脑梗死,[163. 901]多发性脑梗塞+, [163.903]腔隙性脑梗塞+, [163,904]小脑梗塞,[163. 906]桥脑梗塞,[163. 908]创伤性脑梗塞,[163. 908]丘脑脑梗塞。
2、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1)一般诊断A临床特点a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b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C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B辅助检查a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b影响学检查:脑的影响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灶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c头颅CT、头颅MRI、经颅彩色多普勒3、临床分型(TOAST)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心源性脑栓塞;3)小动脉闭塞型;4)其他明确病因型;5)不明原因型4、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1)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 OD o2)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主要是进行动脑血管造影检查、支架植入术、动脉溶栓、机械取栓。
脑血管疾病中心:急性脑梗死诊疗流程

脑血管疾病中心:急性脑梗死诊疗流程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脑血管疾病中心的急性脑梗死诊疗流程。
流程概述1. 血管造影检查确认诊断2. 神经内科医生评估患者情况3. CT或MRI扫描以确定病变区域和程度4. 快速处理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5. 进行靶向治疗,如血栓溶解或机械取栓术6. 脑血管疾病中心团队监护患者康复过程7. 提供康复计划和指导具体步骤1.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医护人员尽快进行CT或MRI扫描,并采集相关临床资料。
2. 根据扫描结果和临床评估,神经内科医生进行诊断及危险评估。
3. 如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立即安排血管造影检查。
4. 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确认脑血管狭窄程度和血栓位置。
5. 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 快速处理治疗方案,可以采用血栓溶解药物或机械取栓术等方法。
7. 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团队密切监测患者反应和病情变化。
8. 治疗后,患者转入脑血管疾病中心独立观察室进行密切监护。
9. 脑血管疾病中心团队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10. 提供康复指导,包括饮食、锻炼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建议。
11. 定期随访,评估康复进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脑血管疾病中心的急性脑梗死诊疗流程包括血管造影检查确认诊断、神经内科医生评估患者情况、CT或MRI扫描、快速处理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康复过程监护以及康复计划和指导等步骤。
这一流程旨在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服务,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以上仅为流程概述,具体操作细节请参考医疗机构内部规范和流程。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和操作应遵循医疗专业指南和标准。
脑梗死诊治流程

脑梗死诊治流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分层诊治流程如下:
1.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小于4.5小时,则可以使用rt-PA静
脉溶栓治疗。
2.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在4.5到6小时之间,则可以使用尿
激酶静脉溶栓,但需要知情同意书,并观察生命体征和溶栓血管评估(如DSA、CTA、MRA等)。
3.在发病6-8小时之间,可以考虑介入室动脉溶栓或机械
取栓,但需要完善相关检查,评估并判定发病机制。
4.如果病情进展超过8小时,可能会出现水肿、癫痫、代
谢异常等症状,需要判断原因,如感染、大面积脑梗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小动脉闭塞或其他病因。
5.根据病因治疗对症处理,如心脏评估、抗凝、抗血小板、强化他汀降脂、降压、扩容、支架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病24小时内需要双抗21天,并谨慎降压或停止降压。
后循环脑梗塞

后循环脑梗塞关于《后循环脑梗塞》,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塞病人,一般占居脑缺血堵塞群体的四分之一上下,是一类关键的脑梗塞病症,特别是在国外群体中比较普遍。
身体人的大脑后循环系统地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产生血管硬化,又无法立即医治,对身体伤害比较显著,不良影响通常令人担忧。
那麼,怎样精确分辨这类症状呢?一、定义后循环系统脑梗死一般指椎基底动脉以及支系阻塞所造成的中、小梗塞。
后循环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枕叶及额叶里侧)、中脑、内囊后腿后1/3、所有脊髓和丘脑的血液。
二、发病原因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最普遍原因是椎-底材(包含脊髓、丘脑、大脑皮质、中脑、一部分额叶和枕叶皮主动脉粥样软斑产生或动脉夹层造成主动脉阻塞,和心源性栓子掉下来造成动脉栓塞。
三、伤害与,且治疗效果通常不佳。
迟诊或错诊均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当急性症状医治或二级预防对策没能立即执行,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身亡或比较严重残废。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高过前循环系统脑卒中,尤其是伴椎- 基底动脉狭小的病人。
其复发增加三倍。
四、病症1.延髓两侧(脑部椎动脉堵塞,也称延髓背两侧综合征):眼球震颤、眩晕、同方向霍纳综合征、同侧边部觉得缺少、构音障碍、喉咙沙哑、吞咽困难、另一侧身体痛温觉缺少。
2.延髓里侧:同方向舌肌瘫痪,中后期舌肌慢慢委缩;另一侧上肢和(或)下肢轻瘫;一侧触感、本体感觉缺少。
3.脑桥: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混合型轻瘫,构音障碍,水平方向目光凝望麻木;闭锁综合征,四肢瘫,失语,观念及认知功能保存,目光竖直健身运动保存。
4.基底动脉尖:总想睡觉,错乱(丘脑梗塞);双侧视野缺损,未发觉或否定视野缺损(双侧枕叶堵塞)。
5.丘脑下后主动脉:躯体共济失调,眩晕(侵及丘脑下栏时可伴身体共济失调)。
5.大脑后动脉:另一侧同方向偏盲(枕叶堵塞);偏侧觉得缺少(丘脑梗塞);丘脑梗塞造成的偏身疼痛(中脑痛);如侵及双侧,可能伴视物形变,视觉效果失认。
后循环脑梗塞

后循环脑梗塞后循环缺血性脑梗塞患者,一般占居缺血性梗塞人群的四分之一左右,是一类主要的脑梗塞疾病,尤其在国外人群中较为常见。
人体大脑后循环区域的功能相当重要,一旦发生血管堵塞,又未能及时治疗,对人体危害较为明显,后果往往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这种病症呢?★一、概念后循环脑梗死通常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闭塞所引起的中、小梗死。
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 2/5 (枕叶及颞叶内侧)、丘脑、内囊后肢后 1/3 、全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二、病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原因是椎 - 基底(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或动脉夹层引起动脉闭塞,和心源性栓子脱落引起动脉栓塞。
★三、危害与,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当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措施没能及时实施,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或严重残疾。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尤其是伴椎 - 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
其复发率增加三倍。
★四、症状★1. 延髓外侧(颅内椎动脉梗塞 ,也称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眼球震颤、眩晕、同侧霍纳综合征、同侧面部感觉缺失、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对侧肢体痛温觉缺失。
★2. 延髓内侧:同侧舌肌瘫痪,后期舌肌逐渐萎缩;对侧上肢和(或)下肢轻瘫;单侧触觉、本体感觉缺失。
★3 .脑桥: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混合性轻瘫,构音障碍,水平方向眼球凝视麻痹;闭锁综合征,四肢瘫,失语,意识及认知功能保留,眼球垂直运动保留。
★4. 基底动脉尖:嗜睡,混乱(丘脑梗塞);双侧视野缺损,未察觉或否认视野缺损(双侧枕叶梗塞)。
5. 小脑下后动脉:躯干共济失调,眩晕(累及小脑下脚时可伴肢体共济失调)。
★5. 大脑后动脉:对侧同向偏盲(枕叶梗塞);偏侧感觉缺失(丘脑梗塞);丘脑梗塞引起的偏身疼痛(丘脑痛);如累及双侧,可能伴视物变形,视觉失认。
★五、诊断★1. 与其他类型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对较难诊断★2.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主要基于大脑局灶功能受损引起的临床体征的快速发展,并排除其他非血管源性病因。
脑梗死应急预案及程序

脑梗死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发现患者出现脑梗死,立即通知医生。
2.备好负压吸引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观察呕吐物性质及量,是否有应激性出血,应警惕患者发生误吸,予头偏向一侧。
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药。
为减轻脑水肿,可予头部置冰帽。
4.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瞳孔及意识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5.观察大、小便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6.根据患者的病情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神志,如有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7.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8.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翻身、扣背肢体置于功能位,做好基础护理
【程序】
1。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
(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
(4)控制血压。
(5)降低颅内压。
大面积脑梗死或后颅窝梗塞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
(8)早期康复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2)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以适当放宽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2)抗凝治疗;1)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2)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3)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mmHg/100mmHg等禁忌症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①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腹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梗死处理流程
一、判断是否后循环梗死
①临床表现及体征:眩晕、眼震、共济失调、复视、球麻痹、视野缺损、意识障碍、Horner
征,双侧病理征阳性、构音障碍、中枢性面瘫、舌瘫、交叉瘫、颈抵抗等;
②头颅CT排除脑出血
③明确,常规治疗,必要时加用抗凝,24小时复查头颅CT。
二、判断是否大面积小脑梗死
①临床表现及体征:头痛、呕吐、意识不清、颈抵抗与克氏征分离;
②加强脱水剂,脑外科会诊。
三、判断是否基底动脉尖
①症状体征:四肢瘫、两侧巴氏征阳性、波动性意识障碍,意识障碍与偏瘫不对称
②加强家属谈话告知,死亡风险,是否转ICU、进一步上级医院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