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合集下载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第一篇:质性研究方法浅析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

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平均为大专水平,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态度还是敬而远之;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

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幸福而又充满乐趣的研究之路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

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一个过程。

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

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

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毕业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在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除了定量研究方法外,质性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质性研究方法以深入了解问题的背景、特征和内在含义为重点,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和诠释来揭示问题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毕业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1、引言在开始讨论质性研究方法之前,先对质性研究的定义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质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深入参与或观察个别案例,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与定量研究相比,质性研究更加关注个案的特征、背景和经验,以及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

2、质性研究的步骤质性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问题确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首先,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提纲。

接下来,研究者通过深入访谈、观察或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相关的数据。

然后,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模式和主题。

最后,研究者通过解释和诠释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阐述和总结。

3、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质性研究主要通过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

访谈是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了解其观点、态度和经历。

观察是另一种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参与或观察个案的行为和环境来获取信息。

此外,文献分析也是质性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来源,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分析,获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

4、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研究者主要采用内容分析、主题编码和模式识别等方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文本信息进行系统分类和分析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对访谈录音、观察记录或文献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分析,提取其中的关键词、主题和模式。

主题编码是一种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的方法,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将类似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主题集合。

模式识别是一种对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异同点,识别问题中的模式和趋势。

浅谈质性研究方法

浅谈质性研究方法

2020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质性研究的定义及主要方法质性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学界(陈向明,2008),但对其定义和具体学术名称却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译“定性研究”(如沃野,2005),也有学者译“质化研究”(叶浩生,2008;秦金亮,2002)。

国内质性研究最初介绍者之一的陈向明在《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中对定性研究和质性研究进行了区分,她认为,“定性研究更多是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陈向明,2000:23)。

因此,将Qualitative Research 译为“质性研究”更为合适。

而对于这种研究范式的定义,本文认为可采取陈向明的归纳,即“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理性探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行为”(陈向明,2000:12)。

质性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综合了人文类、社科类甚至一些物理科学的特征。

在具体研究方式上包含广泛,民族志、实地调查、扎根理论、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都可以结合实际的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在质性研究中进行运用。

在实际操作阶段,质性资料的收集方式可归纳为访谈与观察两种类型,而根据具体的研究展开形式,又可将访谈归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将观察分为参与式观察及非参与式观察。

质性资料的分析方式可根据其最终取向,归纳为描述性和理论性两类,其中描述性通常追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和深描,而理论性则追求通过质性资料分析归纳出相关理论。

二、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跨学科特征也反映在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多重研究传统与理论思潮曾对它产生影响。

沃野(2005)认为,在哲学、社会理论上,现象学、诠释学、本土方法论、符号互动主义、个性基因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质性研究产生了影响。

浅析质性研究方法

浅析质性研究方法

浅析质性研究方法从质性研究的发展起源谈起,通过对质性研究的概念界定、特点和实施过程的描述,试图向读者展示出一种不同于定量研究的新的研究范式——质性研究,它从独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是对定量研究的一种补充。

质性和定量研究在技术方面并没有高低之分,仅有适不适合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或者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为科学、更有价值。

标签:质性研究;定量研究;范式1978年社会学在我国恢复、重建之后,主要引进的是美国社会学及其定量研究方法,因此,很长时间以来,西方的量化统计调查法以其“科学的”、“客观的”、“现代的”光环,被奉为唯一的社会学研究法[1]。

中国社会学丧失了设立之初由人类学传承下来的、重视田野调查的传统。

当前,我国定量研究在问卷设计、抽样以及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表达等方面,已经渐渐走出了早期蹒跚学步的阶段,然而,对于数据是否是用来描述社会现象的唯一的和最好的工具,这一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其实这一问题,一直是西方学界讨论的议题。

本文所说的质性研究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试图唤起学者对于多元研究方法的重视。

提到质性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感到比较模糊,那么,什么是质性研究?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质性研究这种方法,以下将对此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质性研究的发展起源与意义(一)质性研究的发展起源欧美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有“量”跟“质”的争议,之所以会有争议,是因为一百多年来,社会科学都服从于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像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那样,社会现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把社会现象当成一种客体对象来研究。

但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不一样。

自然界不会因为你去研究它而有什么改变,它们一样“花儿自开水自流”,但人类社会生活就不一样,它是人类互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与不同的人互动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研究者在研究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每一个人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价值判断,不可避免地对被研究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尽量还原真实,但不可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不能被复制的。

毕业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在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而质性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本文将对毕业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其定义、特点、常用的技术和步骤等,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分析非数值型数据的研究方法。

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质性研究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深层次特征、个体经验和意义构建等。

它注重对研究对象的全面理解和多角度分析,往往用于解决那些难以通过定量方法回答的问题。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1. 主观性:质性研究侧重于研究对象的主观体验和观点,强调研究者的主观解读和理解。

2. 描述性:质性研究并不试图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普遍规律,而是将重点放在对研究对象的深度描述和解释上。

3. 灵活性:质性研究方法适用于各种场景和研究对象,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以满足研究的实际需求。

4. 对象取决性:质性研究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往往是“说话的人”,即那些可以提供丰富信息和意义的个体。

三、质性研究方法的常用技术1. 访谈:访谈是质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对话来获取他们的主观感受、观点和经历等信息。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或非结构化的,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

2. 观察:观察是质性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数据收集技术,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互动和表现来获取信息。

观察可以是参与式的、非参与式的或结构化的,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做出选择。

3. 文献分析:在质性研究中,文献分析可以提供背景资料、理论支持和相关研究的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和相关问题。

四、质性研究方法的步骤1. 研究设计: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制定研究计划和流程。

2. 数据收集: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技术,如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根据研究设计进行数据收集。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对现象进行深入理解和解释的研究方法,它主要依靠文字、图片、声音等非数量化数据进行分析。

与定性研究方法相对应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主要依靠数字和统计数据进行研究。

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观念等,为定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持。

首先,质性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描述。

通过深入的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方式,研究者能够获取丰富的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动机、情感和行为。

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质性研究方法更注重对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和背景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能够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质性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对象的解释和理解。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试图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研究者会对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挖掘出其中的模式、主题和结构,从而为研究对象的行为和观念提供深刻的理解和解释。

质性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研究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质性研究方法还注重对研究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如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以获取丰富的数据。

在数据分析阶段,研究者会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如内容分析、主题分析、情境分析等,以揭示出数据的内在模式和结构。

质性研究方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多样的研究对象,为研究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对现象进行深入理解和解释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描述和理解,注重对研究对象的解释和理解,同时也注重对研究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观念等,为定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持。

通过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概念、特点以及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点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以理解和描述实际现象为目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非统计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相比于定量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更加关注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注重对背后的意义和理解的探索。

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重视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质性研究关注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观点,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2. 强调研究对象的上下文和环境:质性研究方法通常将研究对象放置在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中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研究过程灵活而开放:质性研究方法注重灵活性,研究过程中对新的问题和发现保持开放态度,并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和设计。

二、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1. 社会学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

质性研究方法还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探索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2. 心理学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研究者可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来深入探索人类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

例如,通过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心理学家可以挖掘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动机。

3. 教育学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者可以利用质性研究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教学过程和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等。

此外,质性研究方法还可以帮助教育学家深入研究课堂互动和教师行为等。

4. 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质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组织内的员工行为、组织文化和领导效力等。

通过访谈和观察,研究者可以收集到更加真实和细致的数据,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组织的运作。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数据支持。

质性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论文写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质性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与特点质性研究方法是相对于定量研究方法而言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现象及其相关的个体行为。

质性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注重对个体的观察和描述,以获取感性的、具体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意义和规律。

相较于定量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研究对象的个体性:质性研究方法更关注个体的特定情境和背景,对个体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深入研究。

2. 数据的主观性:质性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理解,注重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数据的主观解读。

3. 研究方法的灵活性: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允许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适时调整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

二、质性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1. 研究目的与问题的确定:在论文写作中,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确定是首要的一步。

质性研究方法适用于具有深入理解、解释、探索问题的研究目的,对于需要揭示个体感受、态度、观点等主观因素的问题也具有较大的优势。

2. 研究设计的制定: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上相较于定量研究方法更为灵活,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质性研究设计。

常见的质性研究设计包括个案研究、现象研究、文本分析等。

3. 数据收集与分析:质性研究方法中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文件分析等。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进行亲密接触,获取详尽的信息和素材。

而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可以运用内容分析、主题编码、统计描述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解析和整理。

4. 结果呈现与讨论:在论文写作中,质性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与编码,并将研究结果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

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还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

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充满乐趣而又幸福的研究道路上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过程。

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

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

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
进行整体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008)认为: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也被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

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

质性研究的操作定义如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笔者在完成硕士论文的时候就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查阅了不少的文献资料,对这种研究方法了解的也较为透彻了。

其实,质的研究方法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具体如下:
1.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B.Glaser)和斯特劳斯两人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在《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中提出了“扎根理论”。

其形成过程受到了美国符号互动理论、实用主义思想、科学的逻辑、工作社会学的影响。

扎根理论在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1)在资料中建构理论。

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应着重资料的分析与实质理论的建构。

斯特劳斯和科宾认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收集的现实材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

扎根理论的研究者在建构理论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在不断提问与发现经验材料中,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概念、建构理论;强调研究材料的经验性与生活性;强调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强调扎根性的发展概念与范畴。

2)不断进行比较。

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之一,在资料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归纳出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

扎根理论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

其涵义包括:比较不同的人(比如他们的观点、情境、行动、话语和经历等);比较相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资料;事件的比较;数据资料与类别的比较;一个类别和另一个类别的比较。

3)适度运用文献。

扎根理论注重对实证材料的进行归纳、建立概念、并建构理论的特点,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扎根理论可能不太重视文献资料。

实际上,
文献分析也是扎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一定的文献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对比原有理论的优缺点,从中发现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及研究方向,另外扎根理论的成果也可用来与原有理论进行对比。

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过多使用原有理论会束缚研究者的思路,前人的思想可能会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

但也不可否认文献分析的价值,适度而又灵活地使用文献资料能够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方向性。

4)对理论保持敏感。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对理论保持警觉。

在研究的过程中,扎根理论特别注意将经验材料与理论建构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比较松散时。

5)研究过程的系统化与程序化。

是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编码、转译、摘记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步骤。

在研究方法上,扎根理论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

同时,在收集与分析资料过程中,不断采用归纳、演绎、提问、对比、验证等方法。

6)强调理解式研究。

一方面,研究者尽量采用“当事人”立场收集、分析资料,理解当事人行动的意义,并且在建构概念过程中也尽量考虑用当事人的原话。

另一方面,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性去理解资料。

这样,原始资料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立场之间不断得到互动性的辨析与提炼。

通过扎根法建构的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者将个人解释与理解资料本来涵义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2.访谈法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对话之旅,而在分析过程中却应该积极秉承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

3.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一般运用于个案研究当中,以求对某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进行深
度的描述和分析。

对于问题的学术定义通常为单独的个案研究提供了逻辑合理性。

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者作为所要研究领域的一员直接参与其中,参与者的角色使之能够从局内人或成员的角度接触所要探索的“小世界”的自然状态。

参与是一种策略,否则研究者便无法接近所要研究和探索的某些领域,直接观察和体验是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但同时研究者可以运用访谈、查找文献和其他方法收集资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亲爱的老师们,如果您理解了质的研究,那么我坚信,您很快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了。

与此同时,也会越发感到充实、快乐、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