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侵蚀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堆积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会分析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点。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与河谷形态的关系。

河流凹凸岸的判别、应用。

【教学方法】Google Earth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课前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河流地貌(设计目的:一是做好上课前准备,二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激发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兴趣)承转:刚刚我们欣赏了幽深陡峭的峡谷,气势磅礴的瀑布,蜿蜒多姿的河湾等,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形态迥异的河流地貌?这节课我们将沿长江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

内容设计:环节一: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在沿长江的旅行中落实基础、解决疑惑长江之旅第一站:虎跳峡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河流侵蚀作用演示实验理解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以及两种侵蚀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应用提升:请画出若干年后,长江河床由于侵蚀可能形成的新的河床纵剖面线长江之旅第二站:荆江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利用河流纵向、横向剖面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1、河流凹凸岸的形成与流水侧蚀、堆积作用的关系2、河漫滩、河漫滩平原的形成3、寻找河道改道的历史见证—牛轭湖长江之旅第三站:长江三角洲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堆积地貌是否只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承转第四站长江之旅第四站:冲击-洪积扇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平面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冲击-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河段地貌河流上游河流中游河流下游侵蚀地貌侵蚀类型河谷变化河谷形态形成阶段搬运堆积地貌类型形态特点位置成因环节二:课堂探究【探究一】实践出真知——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实验要求:每组要明确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实验目的: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材料:一瓶沙子、一本书、一张白纸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2)将书本打开,斜放于桌面上;(3)将沙子自书本的中缝由高处向下缓缓倾倒;(4)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能够从名称、特点和原因三各方面来描述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课堂探究】【探究一】河流侵蚀形式及其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情景一 观看动态视频,思考交流:(1)现象描述(2)原因思考(3)确定侵蚀类型情景二 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现象对比(纵剖面)(2)侵蚀作用差异(3)确定侵蚀类型【归纳总结】影响河流侵蚀的因素例1下列关于河流侵蚀地貌的叙述,正确的( )A.溯源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河口方向伸长B.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C.侧蚀使河床加深D.侧蚀使谷底加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探究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侵蚀方向 对河谷的影响 分布河段 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 “V ”型谷 下蚀 侧蚀 “U ”型谷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依据下图完成表格【深化探究】情景一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描述该地貌的形状特点(2)说出从顶端到边缘地势的变化特点(3)猜想在实际中,冲积扇组成物质的颗粒从顶端到边缘变化特点情景二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在ABCD中,哪侧是侵蚀岸?哪侧是堆积岸?(2)在ABCD中,哪侧建港口码头?哪侧建村落?说出你的理由。

例2观察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影像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

洪积河【归纳总结】影响河流堆积的因素习题--一展身手一、选择题(共32分,每小题4分)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2.发源于我国西藏,流入南海的湄公河()①上游河流下蚀强烈,形成“V”字形河谷②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较强,形成槽形河谷。

③河口处形成了宽阔的三角洲,这是侵蚀作用的结果④上游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均大于下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高中地理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以《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入,突出东营土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用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发育初期(1)侵蚀地貌观看黄河源头图片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比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用,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显示的沟谷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水谷地、刘家峡,让学生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形谷”。

过渡:对比实验前后的两幅图片,随着沟谷的加深加长,沟谷中的土去哪里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力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高原,这里我们会看到黄河又是另一番景象。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成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在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地貌。

2. 河流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3. 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河流地貌的概念、成因和类型。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别讲解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 展示河流地貌类型: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河流地貌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理解其成因,并能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型制作,来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河流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模型。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河流侵蚀地貌和堆集地貌的特征,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对地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河流侵蚀地貌和堆集地貌的典型实例,分析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地图、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文献资料、视频素材。

3. 安排教学环境:保持教室整洁,安置适当的地理学习氛围。

4. 安排学生预习:提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了解。

高中地理课程《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2. 掌握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实验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简要介绍河流地貌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利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特点。

本课标内容为新增加的课标内容。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

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原因和识别。

本节内容是内力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以流水为代表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貌的实践识别和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提升,同时结合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达成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之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能力目标:借助校本研学真实的河流,形成在真实情景中分析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目标:借助教材、图片及视频等图文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目标:通过流水作用的实验,提高地理实践力。

人的协调观目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反思
高一政史地侯梦蝶
本课是地理必修一的一节重要的内容,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本节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本课的重点有2个,第一: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第二: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难点是: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能快速的讨论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环节紧扣,讲练结合,体现了学生的自学,互学,师生互学的教学模式,特别关于本课难点问题“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开展的较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体现了教师精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次的教学过程还是存在较多的不足,包括提问的技巧、对学生的点评和时间的把握。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必须充分的引导学生自学和互学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所以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通过引入课堂实验及身边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图片导入,通过人民币背面的景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全盘感知河流地貌。

第二,梳理课前预习知识得出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

本课的难点知识“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展示中出现,此时我在点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释,此环节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激发了学生敢于对知识提出质疑和调动各科知识进行解答的创新意思。

第三:过渡:引导学生理解河流发育过程中,侵蚀和堆积作用共同存在,不同时期不同河段主导作用不同顺利过渡进入第二部分内容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

第四:引导读图,河流三种堆积地貌类型分布形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第五:动手实践,提供简单的实
验用具,现场模拟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的形成。

第六:课堂巩固练习。

第七:课堂小结。

整个教学过程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整个教学过程环节紧扣,讲练结合,体现了学生的自学,互学,师生互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体现了教师精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本次的教学过程还是存在较多的不足,包括提问的技巧、对学生的点评和激励。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本课教学内容重要,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于较难理解的部分我对其进行简化,具体化处理如:河流堆积类型在课堂上加入了模拟实验,但是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不一定会成功,或者说现象不一定很明显,要让课室内所有同学都看清楚实验也不现实,所以我做了第二手准备,就是课前就先做实验,拍下照片放在课件上,以防实验不成功而为教
学带来障碍。

这样的处理在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成了我最大的困惑。

三、关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反思
本课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但是仅通过课堂教学就达到教学目标,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还需要定一个最低目标。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不能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就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但是学生必须做到记住河流有哪三种侵蚀作用、河谷发育有哪三个阶段、冲积平原有哪三种类型等,课后还要通过练习来加深和巩固理解。

另外本课设计课堂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我深深地意识到地理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舞台。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

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

人无完人,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

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