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配时设计说明书
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设计

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设计1.交通流量调查:首先需要对路口周围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
可以使用交通录像或者交通流量传感器等工具记录不同时间段内的车流量和行人流量。
2.信号配时区间划分:根据交通流量调查结果,将一天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区间,如早高峰、晚高峰等。
每个时间区间内的交通流量情况可能不同,需要针对不同时间区间制定不同的信号配时方案。
3.信号控制方式选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信号控制方式,常见的有定时控制、感应控制和红绿灯相位控制等。
不同的控制方式适合不同的交通流量情况。
4.交通流量分析:根据交通流量调查结果,对每个时间区间内的交通流量进行分析。
将路口划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分析车流量和行人流量的分布以及高峰期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信号控制方式,确定每个时间区间内的信号配时方案。
5.信号时间分配: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每个信号相位的时间分配。
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的信号时间分配可以根据车辆和行人流量的比例来确定。
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应尽量减少交通拥堵和等待时间。
6.信号配时优化:在确定了初步配时方案后,可以利用交通仿真软件进行配时优化。
通过模拟车辆和行人的运动情况,评估不同方案的交通效果,找出最优的配时方案。
7.实施和监控:完成配时方案后,需要进行实施并监控效果。
可以通过实地观察、交通流量调查和交通仿真等方法来评估配时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可以进行调整和优化。
8.定期评估和更新:交通信号配时方案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
随着交通流量和城市发展的变化,原始方案可能不再适用。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以保持交通信号配时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通过以上步骤,一个合理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路口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交通拥堵和等待时间,提高交通运输的顺畅性和便捷性。
线控信号配时

主要约束条件
交通流变化 交通流方向 允许车速 规律
交叉口及其 相邻进口道 和路段的几 何构成
其他限制
线控信号 系统的配 时方法
验证方案实施效果 确定信号相位差和绿波带 确定周期和绿信比
划分时段、确定配时方案数
准备基础资料
定时式线控系统的配时设计方法
设计步骤如下: (1)准备原始资料
各交叉口的最小绿灯时间,各交叉口干道方向的最大绿灯时
间则根据相交道路交通流所需要的最小绿灯时间来确定。 (4)确定信号相位差 确定相位差有两种比较实用的方法,即图解法和数解法。
如下图所示由A、B、C、D、E五个路口组成的道路系统, 系统周期时长为136s,实测各相邻交叉口间车辆平均行驶 时间是: T1 =170s,T2 =156s,T3 =232s,T4 =183s 试计算各路口的相对相位差。
练习
由A、B、C、D、E、F六个路口组成的道路系统,系统周 期时长为120s,实测各相邻交叉口间车辆平均行驶时间是: T1 =160s,Tபைடு நூலகம் =158s,T3 =254s,T4 =201s,T5=192s 试计算各路口的相对相位差。
相位差优化方法—— 图解法
协调时差图解法示例
调查干线街道各交叉口及路段的几何构造,交叉口间距,交
通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规律,干道容许车速和行车限制如单 向交通、车速限制等等。 (2)划分时段、确定配时方案数 根据调查数据划分时段并确定配时方案数,方法与孤立交叉
口配时基本相同。
(3)确定周期时长和绿信比 根据各时段交通流调查结果,计算各交叉口的最佳周期长度 和绿信比。取周期中最长者为系统周期即各交叉口的公共周 期。周期最长的那个路口沿干道方向的绿灯时间,定为干道
交叉口信号配时

信号配时课程设计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教师职称:起止时间:课程设计任务及评语院(系):教研室:目录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的目的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是交通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的专业实践课程。
课程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交叉口信号灯配时的设计和优化方法,巩固课堂上所学过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知识,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进行交通设计,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我们具备简单的工程设计及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对象为锦州市某一实际道路交叉口进行交通设计,要求我们进行实际交通数据调查,独立完成设计的各部分内容。
并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有自己的见解,在课程设计结束时交一份详细的课程设计说明书。
2 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交通设计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简介本小组进行的是锦州市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的交通设计,中央大街地处锦州市商业繁华地带。
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四周分布着交通银行、中大购物广场和中国银行以及锦州华联家具广场的,交叉口交通较为复杂,是一个比较旧的交叉口。
中央大街和南宁路的路面标线很难看清。
经过实地调查和观测,中央大街为双向四车道,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没有分离,道路宽度为30m ,南宁路是双向二车道,对向行驶的机动车没有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也没有分离,道路宽度为9m 。
中央大街正在修路,使现有的道路宽度变窄,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是一个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仅在早、晚高峰时才产生一些轻微的拥堵。
比较特殊的是,南宁路在6点以后为锦州古塔夜市,此时南宁路已无机动车行驶,而中央大街由于南宁路过往人流非常大,而导致过了晚高峰以后造成拥堵现象。
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数据调查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几何数据通过我们对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的步行测量和观测得知该交叉口的几何数据如下表所示: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图1 交叉口示意图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交通数据通过对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的实地调查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1)当前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口车辆到达情况。
昆明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设计方案

昆明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设计方案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交通信号灯的配时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其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设计方案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提高交通效率、保障行人安全、优化路口通行能力等方面探讨昆明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的设计方案。
提高交通效率是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设计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阶段绿灯时间的逐步增加方式。
即在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可以将绿灯时间设置较短,以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行驶效率。
而在交通流量较大的高峰时段,则可以适当延长绿灯时间,以增加车辆通过的机会,减少交通拥堵。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方向的交通流量设置不同的绿灯时间,避免因为某个方向的交通流量过大而导致其他方向的车辆长时间等待。
保障行人安全也是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通行,我们可以设置适当的行人过街时间。
在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行人过街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以减少行人等待时间。
而在交通流量较大的高峰时段,则应适当延长行人过街时间,确保行人有足够的时间安全通过。
此外,还可以设置行人信号灯的倒计时功能,提醒行人剩余的过街时间,增加行人的安全意识。
优化路口通行能力也是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设计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左转弯车辆优先的配时策略。
即在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可以将左转弯车辆的绿灯时间适当延长,以减少左转弯车辆的等待时间,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
而在交通流量较大的高峰时段,则可以适当缩短左转弯车辆的绿灯时间,以保证其他方向的车辆也能够顺利通过。
昆明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交通效率、行人安全和路口通行能力等因素。
通过合理设置绿灯时间、行人过街时间和左转弯车辆的优先配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交通效率,保障行人安全,优化路口通行能力。
当然,针对不同的交叉口情况,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希望昆明交叉口单点信号配时设计方案能够为城市交通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益。
(word完整版)信号配时

摘要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是管理、组织道路各类交通的控制点.在整个道路网中,交叉口成为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上的瓶颈.据统计,在交叉口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总交通事故的20%左右,有些国家甚至高达40%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交叉口的进口道设置不合理,缺乏恰当的交通渠化设施,信号配置不合理。
城市主干道沿线的大型交叉口,合理配置信号配时尤为重要.该设计调查的交叉口为黄河路与联合路交叉口,黄河路是大连各大主干道之一,为双向八车道,联合路为双向六车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口。
本次设计实地调查了车道宽度、交通流量、车种类型、车头时距、信号灯周期等数据,通过交叉口的道路、交通和控制现状,主要是对其机动车通行能力,行车延误,行车速度,信号周期,服务水平和高峰小时的交通需求等进行定量和定量的分析,以得到该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方案。
到目前为止,定时信号的配时方法在国际上主要有英国的WEBSTER法,澳大利亚ARRB法及美国HCM法等。
我国有停车线法和冲突点法等方法。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定时信号的配时方法也在进一步的改进.本设计采用的方法以英国的WEBSTER法为主。
针对本次调查特性,选用了JSP语言来编写交叉口信号配时系统。
关键词:交通量通行能力延误服务水平信号周期目录摘要 (2)目录 (1)一设计概述 (3)1课题分析 (4)2目的及意义 (4)3理论方法和技术指标 (4)4完成课题的主要措施 (5)二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5)1交通口地理区位和使用现状 (5)2交通口交通量调查 (6)3通过交叉口车辆组成 (8)4 交叉口几何尺寸调查 (8)三信号配时 (8)1相位方案设计的基本事项 (9)2信号灯设置必要性分析 (9)3相位示意图 (10)4信号配时原理 (11)5信号配时计算 (12)四程序说明及运行结果 (13)五配时方案效益评价 (15)1通行能力分析 (15)2饱和度计算 (15)3延误估算 (16)4服务水平分析 (16)六交叉口存在问题及分析 (17)1城市发展溢出造成交通拥堵 (17)2交通规划不足 (18)3道路发展滞后性 (18)4交叉口交通组织不合理性 (18)七结果对比和误差分析 (19)参考文献 (20)附录 (21)1程序代码 (21)2实测数据 (26)一、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1、交叉口地理区位和使用现状根据实地观察测量和分析讨论,本组对整个交叉口形状、车道划分与交通流运行轨迹进行了绘制,如下图所示.联合路黄河路图1 黄河路和联合路交叉口平面图黄河路主干道多年来一直是大连市区的交通动脉,黄河路与联合路交叉口是主干道上交通流量比较大的平面交叉口.东西向为主干道,机动车道为双向8车道,东进口道为三条直行车道、一条专用右转车道,禁止左转,西进口道为三条直行车道、一条专用左转车道、一条专用右转车道。
交通信号配时手册

交通信号配时手册交通信号配时手册是交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指导文件,它旨在确保交通信号灯能够根据道路状况和交通流量进行合理配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以下是交通信号配时手册的主要内容:一、概述交通信号配时手册首先应对所在地区的交通状况进行概述,包括道路网络、交通流量、主要交通节点等。
此外,还应介绍手册的使用范围和目的,以及配时方案的设计原则和依据。
二、信号配时方案信号配时方案是手册的核心内容,它应根据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交通状况进行设置。
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信号灯控制方式:介绍该地区的信号灯控制方式,如独立控制、协调控制等。
2. 信号相位设置: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合理设置信号灯的相位,包括左转、直行、右转等。
3. 配时方案:针对不同的相位,制定合理的配时方案,包括绿灯时间、黄灯时间、红灯时间等。
4. 特殊情况处理:对于交通高峰期、事故处理等情况,制定特殊的信号配时方案,以确保交通安全和顺畅。
三、信号控制系统信号控制系统是实现信号配时的重要保障,手册应对该系统进行介绍,包括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功能、通讯协议等。
此外,还应介绍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方法,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安全与维护安全与维护是交通信号配时手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应包括以下内容:1. 安全操作规程:制定信号灯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
2. 维护保养计划:制定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包括日常检查、定期保养、故障处理等,以确保信号灯的正常运行。
3. 应急预案:针对信号灯故障等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紧急处置措施、人员调配等,以确保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综上所述,交通信号配时手册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指导文件,它需要综合考虑道路状况、交通流量、交通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信号配时,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交通环境。
交通工程信号配时设计

交通⼯程信号配时设计摘要通过对现交叉⼝早晚⾼峰交通量的调查、统计与分析,确定设计流量。
通过对车头时距的调查,确定饱和流量。
根据点样本法计算交叉⼝的延误,发现存在的具体问题。
服务等级为F级,为了提供更加⽅便的公共交通,⼗分有必要对该交叉⼝的信号配时进⾏⼀定的调整和优化。
由于东西⽅向直⾏和左转的车流很⼤,确定设⽴东西⽅向直⾏的⽴交桥进⾏优化,根据⾼峰⼩时交通量,运⽤交叉⼝配时的相关理论,即webster法确定信号配时时间,确定交叉⼝的配时⽅案,为三相位,并对配时⽅案进⾏软件模拟、仿真评价,计算延误。
通过对⽐分析发现该交叉⼝优化的结果。
学会vIssim软件制作设计,具有道路模仿功能。
关键词:交通流信号配时软件模拟解决⽅案⽬录第⼀章交叉⼝数据的调查 (1)第⼆章信号控制设置的必要性 (7)第三章交叉⼝配时设计 (8)3.1原交叉⼝进⼝道渠化 (8)3.2设计交通量 (9)3.3饱和流量的计算 (10)3.4现有交叉⼝信号配时参数及评价 (10)3.5改进配时⽅案: (14)3.6改进后的延误 (18)3.7服务⽔平 (19)第四章其他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4.1⾏⼈过街难问题 (20)4.2交通标志不明显 (20)第五章vissim软件模拟过程及评价 (21)5.1延误 (21)5.2软件模拟 (21)第六章⼩结 (28)参考⽂献 (29)附录 (30)第⼀章交叉⼝数据的调查1.1交叉⼝基本数据1.11交叉⼝描述五⼀路、西南路交叉⼝是⼤连市较为拥堵、车流量较⼤的交叉⼝之⼀。
该交叉⼝位于⼤连市城区的西南部,西南路从南北向连接星海公园⿊⽯礁和周⽔⼦咽喉部,五⼀路从东西向连接市区和⾼新园区,是西南路、五⼀路这两条连接居住区和⼯作区的城市主⼲道之间的交叉⼝。
平⾯图如下所⽰:图1-1交叉⼝平⾯图具体的⼏何尺⼨:调查⽅法:通过学⽣现场观察的⽅法,运⽤⽶尺等⼯具测量,得出交叉⼝基本数据如下表1-1所⽰1.1.2交通数据的调查对早⾼峰的配时要素进⾏观测和记录,包括交通量的调查、各车道饱和车头时距的调查和调查初始车道内车辆积余量记录,点样本法估测交叉⼝实际延误情况。
信号配时设计使用说明

东二环路--六合路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说明书目录1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交叉口现状车道分布 (2)1.2交叉口几何尺寸调查 (2)1.3交叉口现状信号相位及配时 (3)1.4各进口道各流向的交通量 (3)1.5交叉口现状的延误 (6)1.6问题分析 (6)1.7解决问题 (7)2渠化设计与信号配时 (7)2.1第一次试算 (7)2.2第二次试算 (13)2.3第三次试算 (20)3方案确定,完成信号配时设计 (25)3.1渠化后的交叉口 (25)3.2相位图 (26)3.3延误与服务水平 (26)1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1.1交叉口现状车道分布金鸡路口位于桂林市七星区,路口为东二环路与金鸡路、六合路的十字交叉,设计形状畸形。
其现状车道分布如下图:1.2交叉口几何尺寸调查由实地测量的交叉口现状的几何尺寸得:进口道方向 车道数(单向) 直行车道数 直行车道宽度 (m) 右转车道数 右转车道宽度(m) 左转车道数 左转车道宽度(m)东进口 5 2 3.00 1 3.00 2 3.00 西进口 3 1 3.25 1 3.60 1 3.35 南进口 5 2 3.70 2 3.7 1 3.70 北进口533.4013.4013.40东南西北1.3交叉口现状信号相位及配时由实际测量的交叉口现状的信号相位及其配时方案得:方向转向灯色时间(s)红黄绿东左138 3 28 直118 3 48 右- - -西左138 3 28 直118 3 48 右- - -南左170 3 34 直117 3 48 右- - -北左135 3 32 直120 3 48 右- - -1.4各进口道各流向的交通量由调查的某日交叉口17:00至18:00高峰小时流量,通过车辆换算系数,将各类机动车型换算成标准小汽车,将各类非机动车车型换算成自行车,得到各进口道各流向的机动车高峰小时Qmn以及各进口道自行车交通量,车辆换算系数如下:各类机动车型换算成标准小汽车的系数:各类非机动车换算成自行车的系数:车种换算系数车种自行车 1 电动车1.29三轮车 3 人力板或畜力车5由此得到配时时段中各进口道各流向的高峰小时中最高15min 的流率,由公式:q dnm=4*Q15mn得到各进口道各流向的机动车最高15min流率换算的小时交通量,以及各进口道自行车最高15min交通量的平均流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二环路--六合路交叉口信号配时
设计说明书
目录
1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2)
1.1交叉口现状车道分布 (2)
1.2交叉口几何尺寸调查 (2)
1.3交叉口现状信号相位及配时 (3)
1.4各进口道各流向的交通量 (3)
1.5交叉口现状的延误 (6)
1.6问题分析 (6)
1.7解决问题 (7)
2渠化设计与信号配时 (7)
2.1第一次试算 (7)
2.2第二次试算 (13)
2.3第三次试算 (20)
3方案确定,完成信号配时设计 (25)
3.1渠化后的交叉口 (25)
3.2相位图 (26)
3.3延误与服务水平 (26)
1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1.1交叉口现状车道分布
金鸡路口位于桂林市七星区,路口为东二环路与金鸡路、六合路的十字交叉,设计形状畸形。
其现状车道分布如下图:
北
东
西
南
1.2交叉口几何尺寸调查
由实地测量的交叉口现状的几何尺寸得:
1.3交叉口现状信号相位及配时
由实际测量的交叉口现状的信号相位及其配时方案得:
1.4各进口道各流向的交通量
由调查的某日交叉口17:00至18:00高峰小时流量,通过车辆换算系数,将各类机动车型换算成标准小汽车,将各类非机动车车型换算成自行车,得到各进口道各流向的机动车高峰小时Qmn以及各进
口道自行车交通量,车辆换算系数如下:
各类机动车型换算成标准小汽车的系数:
各类非机动车换算成自行车的系数:
由此得到配时时段中各进口道各流向的高峰小时中最高15min 的流率,由公式:
q dnm=4*Q15mn
得到各进口道各流向的机动车最高15min流率换算的小时交通量,以及各进口道自行车最高15min交通量的平均流率。
各进口道各流向的机动车高峰小时Qmn及其最高15min流率换算的小时交通量,以及各进口道自行车高峰小时Qbmn和最高15min 交通量的平均流率,如下表:
各进口道各流向的机动车高峰小时Qmn及其最高15min流率换算的小时交通量:
自行车交通量和最高15min交通量的平均流率,如下表:
1.5交叉口现状的延误
由调查的交叉口17:00至18:00高峰小时中间隔15s的延误时间,得到各进口道的延误时间表格如下:
根据相关资料,我们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平峰小时我们的交叉口的行车延误是34.6,服务水平是E;在高峰小时我们的交叉口的延误是40.4,服务水平在D。
配时不能适应交通需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平峰时期我们交叉口的延误大,道路通行能力低于实际交通量,出行排队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方案设计。
1.6问题分析
1)路口畸形,交叉口非直角交叉,行车轨迹不明确
2)路口过大,行人过街时间久
3)马路占道经营,乱停车现象较多
4 )路口处治安亭的设置影响南进口通行
5) 路口处有非法的销售摊点占用道路
6)行人和非机动车,非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严重
7)市场出口设置位置不合理,影响东进口右转车辆通行
优化方案:通过对路口进行渠化来改变路口的问题。
1.7解决问题
1、设置各进口道的导流岛以及提前东进口和西进口的斑马线不仅可以改变路口畸形问题还可以规范车辆及行人的形式轨迹。
2、南北进口道设置交通岛。
交通岛可以用作行人过街安全岛,为在一个行人过街相位中未能及时通过交叉口的行人提供一个不受车流影响的停候安全区域,以实现二次过街。
3、让交警出面解决占道经营的问题,禁止在非机动车道上占道经营,违者必究。
4、通过交通岛的合理渠化设置,可以减少车流交叉角度,降低冲突车流的角度。
这样既能提高交叉与合流的顺适性,又能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不但可以缩短交叉时间和交叉距离,而且变与交叉穿行速度的判断,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2渠化设计与信号配时
2.1第一次试算
2.1.1车道方案
第一次试算保持交叉口原有的车道方案,各进口车道功能如图:
2.1.2相位方案
第一次试算保持交叉口原有的相位方案,即四相位:(1)东西向双向直行;(2)东西向双向左转专用相位;(3)南北向双向直行;(4)南北向双向左转专用相位。
如下图:
2.1.3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
按照有关公式计算饱和流量校正系数,如附表1 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
2.1.4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按照有关公式计算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如附表2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2.1.5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按照有关公式计算通信号配时设计,如附表3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由表可知,东西向直行相位的最大流量比为y1=0.215,东西向左转相位的最大流量比为y2=0.198,南北向直行相位的最大流量比为y3=0.429,南北向左转相位的最大流量比为y4=0.194,所以各相位关键设计车流量比总和为Y=1.036,出现大于0.9的情况,说明进口车道还太少,通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流量的需求,需要重新设计。
附表2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2.2第二次试算
2.2.1车道方案
因第一次试算中总流量比大于0.9,故第二次试算增加进口车道并重新划分车道功能以减小总流量比:东进口保持不变,西进口直右车道改为右转,但无专门的右转相位,南进口增加一条左转车道,北进口增加一条直行车道,见下图:
2.2.2相位方案
第二次试算仍定相位为四相位(同第一次试算)。
东
西
北
南
2.2.3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
按照有关公式计算饱和流量校正系数,如附表4 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
2.2.4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公式如下:S f=S bi*f(F i)
其中f为各类进口道各类校正系数,按照有关公式计算,计算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结果详见附表5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2.2.5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按照有关公式计算通信号配时设计,如附表6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由表可知,东西向直行相位的最大流量比为y1=0.163,东西向左转相位的最大流量比为y2=0.198,南北向直行相位的最大流量比为y3=0.322,南北向左转相位的最大流量比为y4=0.154,所以各相位关键设计车流量比总和为Y=0.837,没有出现大于0.9的情况,说明通行能力可以满足实际流量的需求,可以进行下一步设计。
2.2.6总损失时间
计算黄灯信号合理时长,计算公式如下:
A = t + v85 /(2a+19.6)由于缺少85%车速的实测数据,故取采用车速限制值50km/h计算,车辆制动减速度取3m/s,则各个相位的黄灯信号时长为:
A1,2,3,4=1+50/[36*(2*3+19.6)]=1.05s
为计时方便,对黄灯时长取整,A1,2,3,4=2s。
在本次设计中不设置全红时间,故总损失时长如下。
计算总损失时长,计算公式如下:
L=∑(Ls+I-A)
则L=4*2=8s
2.2.7最佳周期时长
最佳周期时长按下式计算:
Co=(1.5L+5)/(1—Y)
则最佳周期时长为:Co=(1.5*8+5)/(1-0.837)=105s
2.2.8总有效绿灯时间
总有效绿灯时间为:Ge = Co—L = 105—8=97s
2.2.9有效绿灯时间
各相位有效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
g ej=Ge*max[y a,y b,…] / Y
计算结果参见附表6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2.2.10最短绿灯时间
最短绿灯时间按照下式计算:
g min=7+L p / v p—I
计算结果参见附表6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但从计算结果看,计算周期时长偏小,各向的绿灯时间无法满足行人过街所需的最短时间,需扩大周期时长。
附表5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附表6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2.3第三次试算
按最短绿灯时间要求,将周期时长定为155s,保持第二次试算中的设计方案,并按前述有关公式计算。
2.3.1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
计算的有关公式:
λj=g ej/Co
CAP i=S i*λi
x=q i/CAP
计算结果详见附附表7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2.3.2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
按最短绿灯时间要求,将周期时长定为155s,计算结果见附表8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从计算结果看,重新设计的周期时长使得各向的绿灯时间能够满足行人过街所需的最短时间,可进行下一步计算。
2.3.3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
延误须对交叉口各进口道分别估算各车道的每车平均信控延误;进口道每车平均延误三进口道中各车道延误之加权平均值;整个交叉口的每车平均延误是各进口道延误之加权平均值。
即:d = d1+d2+d3。
对于设计交叉口,因要满足设计服务水平的要求,不应出现在分析期初留有初始排队的情况,即不应出现有初始排队附加延误,则设计交叉口时各车道延误用式d = d1+d2估算。
计算结果详见附表9 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
从计算结果可知,第三次试算的交叉口延误为55.3s/pcu,服务水平为D级,部分车需要二次排队,对于治理交叉口可以接受。
22
附表8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
23
附表9 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
24
3方案确定,完成信号配时设计
方案确定:将第三次试算的结果作为该交叉口进口道的渠化与配时设计方案。
3.1渠化后的交叉口
如图:
3.2相位图
总周期为155s,四个相位分别如下:
3.3延误与服务水平
交叉口总延误为55.3s,属于D级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