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合集下载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艺术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的艺术、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形象的佛陀、菩萨和其他神灵形象,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例如,著名的大雁塔、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佛像等都是佛教雕塑的杰作,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壁画是佛教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佛教寺庙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故事场景和精美的绘画技法。

佛教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神话传说,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同时,佛教壁画的绘制也推动了中国绘画技法的发展,例如丹青、水墨等绘画技法在佛教壁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经典的传入使得佛教思想和哲学成为中国文人的重要素材。

唐代的“诗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唐代诗人通过吸收佛教思想,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禅意和智慧的诗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作都融入了佛教的哲理和境界。

佛教文化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空、无我、因果等概念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空概念使得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化”等观念得以形成。

佛教的无我概念则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人的本性为空,追求无我境界。

佛教的因果观念则与中国哲学中的“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观念相呼应。

总的来说,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艺术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溢 理想 情 怀 的理念 , 实在 提 高 民族 文 化 素养 落
的工作之 中。

褥 我们 在 面对 复杂 的各 种生 活 现象 、 各种 物 质 利
益 的诱 惑 、 光 十 色 的 人 间 万 象 时 , 持 一 种 五 保 平常 心态 , 容 自若 , 从 不燥 不乱 。离开欲 、 、 色 无 色三 界 的束缚 ,以达 到 自觉 觉他 的人 生境 地 。
观悟 无 始 的假 有 现象 , 知 由各种 条 件 聚 认 合 而 产 生 的妄念 。这 种对 人 心 的体 悟 , 益 于 有
发 掘佛 教思 想 文化 中的 优 秀 内涵 , 扬 其教 化 弘

盟 丑的作用 ,把佛 教 思 想 中 匡扶人 间正 气 , 人心 充 口 日 囫 目
关键词 : 佛教 ; 代 文明 ; 现 互动
中图分 类号 : 9 8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0 6 7 ( 0 0 0 — 0 1 0 B4 A 10— 162 1)20 2— 5
2世纪初期 , 0 由太 虚 法 师 提 出 的 “ 生佛 人 教” 的主张 , 受到 了人们 的广 泛关 注 。在 此基 础
当代 佛教 思想 文 化事 业 不 断走 向深 入 , 为教 成 界 和学界 共 同努力 的方 向 。把佛 教思 想 与 当代
心”“ 、明心见性 ” 大乘第一义谛” 的“ 。
佛 陀指 出体 用 于一 身 的如 来境 界 , 当远 应 离虚 幻 的妄有 之心 。这就要 求追 寻觉悟 和智 慧



祛 除 人心 妄念 、 悟湛 然 之境 证
佛教 重 视 对人 的思 想 观念 的改造 , 对人 心 的收摄 。认 为 一切 烦 恼 的根 本 原 因 皆在 于 心 ,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本土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跨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传入历程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逐渐传入中原。

最早传入的是小乘佛教,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传入,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融入当地宗教氛围。

本土化发展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家等本土宗教文化相互交融。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禅宗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宗法门融合了道教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传统。

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交流。

佛教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符号,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发展。

教义传承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并非简单的接受与套用,而是在传承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弘扬了普世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之道相得益彰。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既展现了佛教的包容性与普世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跨文化交融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结: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与佛教的文化融合与对话

儒家与佛教的文化融合与对话

儒家与佛教的文化融合与对话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使其拥有了一个独特的文明体系,其中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都曾经历过兴盛与衰落的过程。

不过,这两种文化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在相互融合和对话中发展壮大。

它们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文化融合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后,儒家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吸收,儒家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时候,强调个人逃离生死痛苦的救赎,和人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佛教所关心的。

而儒家则拥护尊重人类自身的天赋、人性健全的思想。

于是,两种文化之间便产生了交汇与对话。

佛教的《金刚经》中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等思想,赋予了儒家思想更为深邃的内涵。

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孟子思想等传统理论,也渗透到了佛教思想里。

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儒教的“仁爱之道”和佛教“舍己为人”的精神相得益彰,使得文化融合的水平不断提升。

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不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中华文化的绚丽典范。

儒家与佛教的对话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密切的对话,是对两种文化在人类对生命和诞生的探索中的共同点的彰显。

由于不同地域发展带来的文化差异,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的对话呈现出不同的理性和形式,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追求。

儒家文化的“仁爱之道”倡导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而佛教则强调“舍己为人”,提倡培养自我的修为,从个体到集体去贡献。

在生命的探索中,儒家和佛教的文化基础一样,都注重心灵和精神的成长。

儒家文化倡导的人类与社会的正义义理,和佛教文化的虚空和自我消融的超越主义之间所固有的共性,使得两种文化在探索人类精神的道路上互相融合和对话之余,也各自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与魅力。

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对话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三对师徒之间的交流。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艺术与文明交汇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艺术与文明交汇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艺术与文明交汇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与文明交汇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艺术的传入、艺术表现形式和对中国文明的影响等角度来探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艺术与文明交汇。

首先,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局限,为中国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元素。

据史书记载,佛教最早传入中原地区是在东汉末年,但真正得到推广和发展是在南北朝时期。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印度佛教的宗教文化、哲学理论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影响。

佛教文化为中国的文化借鉴了印度文化的经验和智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佛教艺术在中国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

在佛教建筑方面,佛塔、寺庙等建筑形式出现并迅速发展。

这些建筑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精美细腻的雕刻工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佛教雕刻艺术也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雕塑中的佛像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超然世俗的感觉,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的象征。

此外,佛教绘画艺术也逐渐兴盛起来,以壁画形式出现在佛寺内部,以布满整个墙面空间的形式展现佛教的故事和教义。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对中国文明的影响非常深远。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佛教的信仰和教义中强调了慈悲、和平和人文关怀,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在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使中国文化更加追求和谐、平等与人道的境界。

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结起来,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与文明交汇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打破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佛教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呈现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建筑、雕刻和绘画等。

藏传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藏传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藏传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近年来,随着中印经贸关系的加强,藏传佛教已经成为了我国人们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这种巨大的宗教信仰已经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中,这样的影响也使得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着许多传统而且悠久的文化。

其中之一就是佛教文化。

虽然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在公元一世纪之后,佛教已经传遍了中国,成为了中国崇敬的一种信仰。

然而,在明朝时期,佛教已经逐渐深入到与世隔绝的藏区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

而在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与印度之间关系的逐渐加强,藏传佛教也进入了中国大陆,通过这种方式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藏传佛教最大的特点是它独特却极其复杂的寺庙结构。

每一个寺庙通常都拥有着不同的佛教文化元素,包括了佛像、法器、壁画等等,这些元素在寺庙中进行交融,整个寺庙成为了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将印度文化元素、佛教思想和藏族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复杂文物,这些极具民族色彩的寺庙不仅是藏传佛教信仰的象征,同时也是建筑和文化的结合体。

在这些寺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每一个元素都十分的重要,它们无论在创作还是保存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

比如,藏传佛教中的每一个佛像都是经过特别精心打造的,佛像中的一些细节、佛像的表情和其它特征都一直是寺庙中最重要的元素。

在这些佛寺中,寺庙中的所有佛像都是由寺庙的组织成员亲手雕刻而成,这象征着藏传佛教信仰中民间手工艺术和思想的紧密联系。

与此同时,壁画和佛教文物的保存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佛教教义、寺庙历史和人文、文化建筑的形成过程。

除了宗教信仰和寺庙建筑之外,藏传佛教中的寺庙和佛教文化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传佛教的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高度神秘的、传承于印度古代的数学,这种数学只在寺庙和一些学术机构中流传。

从唐代民间佛教看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

从唐代民间佛教看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

长期 以来 , 无论在西方学术界还是在中国学术 界 , 间文化 从未得 到 足够 的关 注 与重 视。15 民 96
教是一个交叉课题 , 需要研究者具有广博的知识 ; 四
是在方法上, 当前的民间信仰研究过分重视社会调
查, 而忽视了历史研究 , 这造成对 民间佛教只能获得

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雷德斐尔德在《 乡民社会与
这给鉴别、 整理和归纳造成了很大困难 ; 三是民间佛
《 现代汉语搭配词典》 中将“ 民间” 解释为人民之间和 非官方两层含义。外研社 的《 现代汉语词典》 民 将“ 间” 解释为在人 民中间; 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 动群众 中广泛流传的。谷衍奎的《 汉字源流字典》 认 为“ 在本意上是奴隶 , 民” 引申指被统治的庶民百姓 , 泛指人类。谢光辉主编的《 汉语 字源字典》 也认 为 “ 民本意” 是奴隶 , 引申指被统治者包括奴隶和平民 ,
维普资讯
第 8 第 4期 卷 2O 年 1 月 O6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1 N. .8l ) 0 . 4
D e20 e .0 6
从唐代 民间佛教看 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
宇恒伟 李 海波2 ,
(. 1 西北大学 中东所, 陕西 西安 7 0 ;. 1 ( 2西北大学 西北史 00 研究所 , 陕西 西安 706) 1 9 0 摘 要: 民间佛教是佛教 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形态, 现了印度文明和 中华文明、 展 精英文化和大
文化》 提出“ 中, 大传统” 小传统” 和“ 两个非常有创意 鳞半爪的认识。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 的概念 , 并用来指代都市文 明和乡土文化。虽然雷 以唐代民间佛教为考察对象 , 从关于民间佛教的定 德斐尔德认为, 精英文化 比大众文化更重要 , 但他提 义着眼 , 进而划分民间佛教 的基本类型和表现形态 , 出应重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 。中国学术界对民间文 从文明交往的高度审视民间佛教这一特殊的社会历 化的研究肇始于 2 世纪上半 叶, 0 特别在五四运动 史文化现象 , 民间佛教进行理论分析, 对 希冀获得某

佛教的传入与汉朝文化的交流

佛教的传入与汉朝文化的交流

佛教的传入与汉朝文化的交流在汉朝时期,佛教这一东方古老宗教传入中国,与当时的汉朝文化展开了深刻而有趣的交流。

这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对中国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一同探索佛教传入汉朝以及与汉朝文化的交流。

佛教传入汉朝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初期,当时由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佛教带入中国。

最早传入的是小乘佛教,后来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

汉武帝时期,印度僧人耶舍曾来到中国传教,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正式传播开来。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与汉朝文化的交流佛教传入汉朝后,并不是简单地取代了当地文化,而是与汉朝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在艺术方面,佛教艺术与汉朝传统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在哲学思想上,佛教的空、无常、因果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交融,对中国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佛经的翻译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传入与汉朝文化的交流,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段重要而丰富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以及佛教与汉朝文化在艺术、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深刻交流。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一过程中,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将东方智慧带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互相启发。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佛教在汉朝的传入与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珍贵财富,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段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以及推动当代文化交流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张三夕2012年02月27日《光明日报》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因此,反思这场文明对话的历史脉络,对于总结世界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在文明对话的意义上,佛教在汉代与先秦形成的中华本土文明相遇后有几个重要的历史关节值得注意。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

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佛教的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如“涅槃”古译为”无为”,释迦牟尼古译为“能仁”,这显然并不符合印度原文的意思。

佛教教义在个别观点上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相似之处,如报应说,但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固有文明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不近女色,抛弃妻子财货,仁慈乐施,行乞丐等等。

如何解决这类因教义不同而出现的文明冲突?占有“中国佛教史上重要一页”的牟子《理惑论》,为此时的文明对话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理惑论》主旨是宣传佛教教义的可靠性以及优越性,但它采用的办法是对话,通过对话
来讲道理。

牟子在对话中展开佛教优越性的论证,有时不免借鉴或迎合儒、道思想。

比如,在回答人们对佛教“人死当复更生”说法的质疑时,牟子一方面用身体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来论证身体可灭,魂神不死;一方面又引用《老子》功成身退的观点来加以佐证。

正是这种基于对话的文明融合的努力使佛教逐步在中国扎下根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诚如陈寅恪先生所云:“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名为阐明古学,实则吸收异教。

声言尊孔避佛,实则佛之义理,已浸渍濡染,与儒教之宗传,合而为一。

”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
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他还极力倡导《涅槃》等大乘经断禁肉食的戒律,影响后世极大,改变了汉代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

北周武帝虽欲废斥佛教,也曾集众讨论三教优劣,前后七次,各陈是非。

更令群臣讨论道、佛二教的先后、同异等问题,于司隶大夫甄鸾、沙门道安、僧勔等人据理力争,使得废佛之议暂时中止。

这也可以看到涉及宗教争端时文明对话的某种力量。

我们曾经说过,翻译是文明对话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点明显体现在佛经的翻译上。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
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鸠摩罗什在中外学者合译佛经的事业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他所主译的《金刚经》、《维摩经》等佛经文辞优美,文学性很强。

经过历代译者的努力,创造了一种融洽华梵的新的翻译文体。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外来译人与本土僧人合作翻译佛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译经的有效模式。

到了唐代,则主要是国家主持佛经翻译工作,从唐太宗贞观三年开始,历朝都有官方组织的译场。

于有政府调动资源,因此,佛经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前代,其中像玄奘、义净、不空等人都是成就非凡的著名译师。

当时大乘佛教经典的精华基本上都已介绍到中国。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
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这一点我们从古印度曲女城法会、那烂陀寺辩论会的盛况可以想见。

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

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

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

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东晋佛教义学,以般若性空之学为中心,大量研究《般若》的人,通过读诵、讲说,或注解经文,或往复辩论,来对般若性空进行解释,产生各种不同说法,形成所谓“六家七宗”的派别,这无疑丰富了佛教教义及其解释的活力。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

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和同学景慧等四人从长安出发,往天竺寻求
戒律,历时十一年,途径三十余国,获得大量珍贵的梵本佛经《摩诃僧祇律》、《长阿含》等。

又从海路经南海回国,到建康,在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等,他还撰写《佛国记》,历述沿途的见闻,为中国的传记文学开辟了新的写法。

玄奘的西行取经,带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启动中国古代规模宏大的译经活动;另一方面,他口述、辩机笔录,于贞观二十年完成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经历西域、印度一百多国家、地区、城邦的见闻,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就是根据这部书提供的线索发掘并复原的。

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的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

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
新罗及日本。

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