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区域发展课程安排表(全日制专业学位)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坚持立德树人,以内涵式发展为根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具备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构建完善的农村区域发展领域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发展问题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会计、统计、农村调查、测量、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计算机等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从事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推广咨询、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一流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农村区域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发展战略和规划、发展项目管理、农业普及和推广、农村区域分析、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等基本技能;4.熟悉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5.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6.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具备自主获取和更新所需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农业经济管理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区域发展规划、农业推广学、农学概论。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业CEO方向指导性教学计划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业CEO方向)指导性教学计划(2014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大农学为基础,具有农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具备农村发展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推广、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与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训练,毕业后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市场组织等)、家庭农场、农业推广等部门就业与创业,从事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管理、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资评估、现代农业产业开发与产业化经营、涉农产业组织设计与运营管理、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懂技术、擅管理、会经营、能发展”的管理型专门技术人才(农业CEO)。
二、培养规格1、思想政治规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志向与责任;具有敬业奉献、勤俭自强,明礼诚信,团结友善,遵纪守法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
2、业务培养规格本专业面向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文科平台,理科设计,文理渗透,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以大农学硬技术为基础,融农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一体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农业CEO)。
要求学生在文管类公共平台上选择基础课,按照“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规律,系统学习发展规划类、资源及生态类、农业技术及推广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六大模块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农村发展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统筹区域人力、社会、自然等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区域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决策的技能;②掌握农学原论、现代农业生产与技术(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追踪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与趋势,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开发、产业化运营与推广的技能;③掌握农业生态学、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备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的能力;④掌握管理学、农业生产经济与管理、农业流通经济与管理、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农产品价格与贸易等基本知识与方法;具备农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分析、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资评估、涉农产业组织设计与运营管理、领导与激励、谈判与竞争、家庭农场的经营与管理技能;⑤掌握农村社会学、农村家政学、农村服务业创业管理等基本知识,学会农村社会调查与分析方法,熟悉农村现实社会,了解农民迫切需求,具备农村留守人员、公共事业等服务业的创业技能;⑥熟悉国家“三农”支持政策,掌握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政策法规,以及(“三品一标”)认证标准等,具备分析农业政策与把握宏观政策导向的能力;⑦能够运用一门外语,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⑧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农村社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计划.doc

2006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计划(110402)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与发展、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创新、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了解农业生产特点和关键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和农业推广技能、项目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当代农村区域发展学科和农业推广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包括农村社会学、社会调查学、农业推广心理、区域经济学等范畴在内的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3、具备农村区域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农业推广等方面的技能;4、具备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以及农村区域综合开发技能;5、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现代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农村资料调查与搜集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处理技能和熟练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7、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农村、农业调查与研究、决策、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能。
三、主干学科:发展学、推广学四、主要课程作物通论、园艺通论、动物通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业推广学、农村发展概论、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估、农村经济学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习4.5周;课程论文2周;教学实践4.5周;军事训练2周;生产劳动4周;毕业论文6周;毕业实习8周,共31周。
六、主要实验社会调查指标设计,视听教育、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估、乡村发展规划等。
七、修业年限:四年八、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九、毕业最低学分毕业生修读最低学分173.5学分,其中必修课110学分,选修课3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6.5学分。
农学专业课程设置表

农学专业代码:090101授予学位:农学学士修学年限:四年开设课程:主干学科:作物学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学。
研究农作物栽培与育种广义的农学是指农学门类,狭义的农学是指农学专业,也就是农作物栽培与育种。
简单地说,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增加农作物产量;哪些地方种植什么作物最好;在同样一个地方,怎么样进行轮作、兼作等等。
这些都是农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工程修学年限:四年开设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测试技术、生物学基础、农牧业生产基础、工程材料基础、工程结构基础、农业工程导论、农业机械与设备、土壤与水资源、农产品加工工程、设施农业工程、机械装备设计、农业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机电系统驱动与控制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训练,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农业工程科学研究、设计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农业设施与环境、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管理、自动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水利、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2.掌握农业水利、水电、水保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技能;3.具有从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及乡镇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4.了解国内外水利工程学科、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夫学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302)一、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农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与推广、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与发展、农业与农村发展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和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等部门、单位从事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管理、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资评估、现代农业产业开发与产业化经营、涉农产业组织设计与运营管理、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面向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系统学习发展规划、资源及生态、农业技术及推广、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村与农业发展综合管理、农业经济调查与分析、农村社会调查、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训练,掌握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农业与农村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创业、现代农业综合生产与管理、农产品市场调研与营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农村区域发展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农村发展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统筹区域人力、社会、自然等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区域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决策的技能;(3)掌握现代农业生产与技术(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追踪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与趋势,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开发、产业化运营与推广的技能;(4)掌握农业生态学、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备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的能力;(5)掌握管理学、农业生产经济与管理、农业流通经济与管理、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农产品价格与贸易等基本知识与方法;具备农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分析、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资评估、涉农产业组织设计与运营管理、领导与激励、谈判与竞争、家庭农场的经营与管理技能;(6)掌握农村社会学、农村家政学、农村服务业创业管理等基本知识,学会农村社会调查与分析方法,熟悉农村现实社会,了解农民迫切需求,具备农村留守人员、公共事业等服务业的创业技能;(7)熟悉国家“三农”支持政策,掌握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政策法规,以及(“三品一标”)认证标准等,具备分析农业政策与把握宏观政策导向的能力;(8)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扬州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标准教学实施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地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农业推广管理部门、农业企业等从事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地复合型人才.二、培养规格与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地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农业推广、农村发展调查分析与规划、农业产业化管理等方面地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产业化开发工作地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地知识和能力:1、掌握农业科技推广地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2、具备以解决农村各类问题为导向地农业与农村区域规划、计划实施、调查监测和评价等方面地综合技能;3、具备以种植业为主地农业技术知识,了解当代农业科学技术地前沿和发展趋势;4、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地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5、具有较好地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地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6、有较强地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创新地基本能力.三、主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学、作物学四、主要课程: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研究法、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项目管理、区域农业发展、农村发展规划、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等.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习(论文)等.六、主要专业实验:化学实验、植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基础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土壤肥料学实验、作物栽培学实验和作物育种学实验等.七、学制:四年八、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九、课程结构:通修课36.5学分学科基础课54.5学分专业核心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25学分公共选修课6学分实践课程31学分总学分165学分,其中理论课总学分116.5学分,占总学分70.6%,实验(践)课程48.5学分,占总学分29.4%,选修课比例26.6%.教学时间总体安排表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践)教学时间汇总表注:1.非单独开设地实验课仍用原课程编号;2.“实验(践)学时/周数”栏填写时学时直接填写学时数,周数请放在括号内;3.“实验(践)学时/周数”地“合计”栏统一折合成周数,32学时折合成1周.理论课教学安排表理论课教学安排表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jLBHr。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2002010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2006-2010)
培养目标: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三农”专业人才。
毕业后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从事农村发展计划、规划实践、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具体要求:
1.掌握农村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农村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实施的技能;
2.掌握农村社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农村社会调查与分析的能力、熟悉与适应农村社会环境;
3.掌握农村经济、农业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组织与管理、经营与促销的技能;
4.掌握农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农业推广理论、方法与技能;
5.熟悉国家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6.熟悉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农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7.能够运用一门外语,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8. 计算机、体育及各类语言文字达到社会发展需求应用的一定水平。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一、专业介绍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立的本科专业。
为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教育部于1998年对农业本科招生专业进行调整,将原先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调整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培养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技术、经营、战略三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形成了以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社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农村发展规划设计与生态管理、现代农业推广与经营管理等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农村发展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相关企业、教学与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推广咨询、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综合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服务于“三农”的职业道德;要求2:掌握与农村区域发展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获得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3:掌握与农村区域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要求4: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适应能力;要求5:熟悉国家农村和区域发展相关的制度、政策和法规,熟悉国内和国际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要求6:掌握从事本专业相关的调研、规划、设计、施工等发展战略和规划基本技能;要求7:掌握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实验、示范、评价、管理、组织等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基本技能;要求8:掌握从事本专业相关企划、营销等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具有家庭农场主和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能力;要求9: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应用常用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和专业制图,应用软件模拟分析简单的生态管理问题;要求10: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韦明
地点:社科楼B319
5-6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连三节)
教师:杨福孙
地点:-203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连三节)
教师:方再光
地点:3-204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连三节)
教师:韩晓莉
地点:3-206
7-8
晚上
政治
2-13周(连三节)
教师:导师组
地点:4-112
上课时间:上午7:40下午2:40;晚上:7:30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安排表(全日制专硕)
学院:园艺、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与区域发展
年级:12级
节次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1-2
3-4
英语
2-16周
教师:黄容波
地点:2-205
英语
2-16周
教师:黄容波
地点:3-204
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
3-14周
教师:韦明
地点:社科楼B319
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