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追求完美是种病态
不要追求完美作文系列

不要追求完美作文系列篇一:不要追求完美在交易中追求完美意味着什么?存在完美的交易吗?大部分交易都属于正确状态就是理想的具有获利能力的交易方式吗?有这种交易模式吗?任何进入期货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无不认为自己具有获利能力,并且对市场充满憧憬,市场给予的获利机会放射出巨大的光芒,这种光芒的耀眼程度足以使投资者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市场的真实情况,各种传奇大师的经典故事更是使人浮想联翩:完美的交易、神奇的预测、滚滚的财富,真是充满诱惑!通往财富之门的自由之路似乎就在眼前,并且即使在真正的交易中吃了大亏,也只认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而不是追求完美交易本身有错,他们始终相信市场上确实存在一种只有及少数人知道的交易秘籍可以给人带来巨大财富,并且只要找到这种秘籍,他同样也可以获取巨大的财富,寻找这种秘籍则成了他的努力方向,他认为这种秘籍可以带来完美交易,完美交易是真实存在的!然而,我要告诉你:这是一个大的骗局!追求完美意味着什么?追求完美意味着追求失败!完美的交易就是把曲线拉直的交易,就是在最低点买进,在最高点卖出的交易。
从已经走过的图形来看,是存在这种完美交易的可能的,然而,时光不会倒流,你只能在回味中去寻找这种完美。
正是因为市场表面上看来存在这种交易,再加上媒体的片面报道和宣传,使投资者产生错觉,并进入错误的状态,使自己的努力方向与市场的真实情况背道而驰。
当你的努力方错了以后,你越努力,你付出越多,则你错得更很,你离获利就越远。
我们承认,追求完美是人的本能,获利是我们的理想,关键是,在交易中我们不能通过完美交易来实现我们的理想。
顶和底只有一个,并且顶和底只有在形成之后才能知道它的存在,况且,在整个行情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似似而非的顶和底,你无法区分;如果你去追求顶和底,你就必然会遇到许多似似而非的顶和底,那就意味着你会不断遭受市场的打击,也就意味着你在追求痛苦和失败。
顶和底是唯一的,而你绝不可能只交易一次,没有人可以承受追求顶和底的交易成本、精神成本、信心成本!把曲线拉直更是痴人说梦!把曲线拉直就意味着让时光倒流!也许你会想,我可以去寻找一种方法,事先把顶和底预测出来,不仅可以预测出大顶和大底,也可以预测出小顶和小底,这样不仅可以底部买入顶部卖出,也可以把曲线拉直,很多书上不都在介绍各种交易方法吗?很多成功者不都是这样交易的吗?这是宗教般的梦想!是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的反应!是根本不知道成功交易者到底是如何交易如何获利的表现!成功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然而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遇到的苦难却鲜为人知。
追求“完美”亦是一种心理病

龙源期刊网 追求“完美”亦是一种心理病作者:翟峰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8期追求“ 完美”亦是一种心理病,这不仅仅是笔者的看法,而是人们经历的体验,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记得很多年之前笔者曾看过一部前苏联的生活片,剧中男主角与女主人公探讨人生时,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人生不过是一个大苦恼和许许多多小快乐。
细细想来,此话实在不浅薄。
但凡人生,总有一个根本的烦恼。
譬如,某人期望美貌,但其容貌总是越来越丑,因为没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能够抗拒人的衰老,抵御容貌的变丑。
如果我们为这个而担心的话,那么实际上就陷入了人生的一个大困境。
没有人能够从客观意义上化解这个大烦恼。
我们只有改变审视自己的目光,学会用欣赏的态度,去发现不同时期自己的美丽。
世间由于追求完美而造成的人为的心灵痛苦之事例可谓举不胜举。
一位在医生看来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年仅35岁的女人,高高的,瘦瘦的,并且端庄大方,但是该人却认为自己很丑。
她认为自己鼻子大,嘴唇畸形,下颌大,臀部也大,胸部扁平。
为此,她一直烦恼,以至于她6年来几乎从未出过家门。
虽然她住得离母亲很近,但她已有两年没有去看母亲了。
当亲戚来的时候,她就避开躲到楼上去。
当她去看医生时,甚至用绷带将脸缠住。
最终她试图自杀。
她对医生说:“我难以想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了,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宁愿将我的手臂给砍掉了,我宁愿得癌症。
”英国一位妇女,20多年来每天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照镜子看自己的相貌,而且每天非要经邻居过目后才敢出门,烦得邻居叫苦连天。
她因耗费工时照镜子而多次失去工作,甚至连自己的婚礼都错过了。
美国一位妇女,会花一整天的时间,用放大镜来检查脸庞上面生长过度的毛发。
另外,也常见她反复找整形外科医生矫正面部生长过度的毛发的这些“ 缺陷”,术后却更不满意或者抱怨手术失败要求重新来过。
而更多的是,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又有一种很大的偏向:希望十全十美。
年轻的女孩都希望拥有张柏芝精心雕凿的五官;梁咏琪那44寸的美腿和舒淇的性感;而白领又盼望修炼张曼玉、林青霞一样的好气质……可见,完美主义在社会审美心理上,很容易制造人们的心灵痛苦。
如何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如何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完美主义是一种追求卓越,追求无可挑剔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然而,完美主义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给个人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完美主义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一、认识完美主义的特点和影响完美主义者常常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非常苛刻。
他们经常强迫自己做到最好,对错误和失误无法容忍。
然而,完美主义者所承受的压力和焦虑往往是巨大的。
他们经常陷入抓狂和沮丧的情绪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过于苛刻,导致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感到沮丧和不满足。
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要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首先要接受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人能做到完美。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转变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
要明白,错误和失败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它们并不代表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三、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完美主义者往往将目标设定得过高,难以达到。
为了缓解压力和焦虑,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
目标应该具体、可行,并考虑到个人的能力和资源。
合理的期望可以减轻对自己的要求,使个人更加真实地面对现实。
四、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容易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
为了缓解压力和焦虑,需要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
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成就,给予自己肯定和认可。
同时,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将其看作是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标志。
五、寻求支持和鼓励完美主义者往往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焦虑,需要寻求外部的支持和鼓励。
可以向亲友寻求理解和支持,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同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咨询和心理训练来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六、放松和调节心理状态为了减轻压力和焦虑,需要经常放松和调节心理状态。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呼吸练习、瑜伽等,帮助平静内心,缓解压力。
同时,要注重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通过运动和休息来提升自身的抵抗力和应对能力。
爱挑毛病的心理分析

爱挑毛病的心理分析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但是,倘若老是说人长短、鸡蛋里面挑骨头,就可能是有心理疾病了。
你做了件漂亮事,大家都称赞你能干,可偏偏就有人泼上一盆冷水,说这不好、那也不好,非得找出点毛病不可。
生活中,总有人抱着挑毛病的眼光看人、看事,他们常常以此为乐,其实,这些爱挑刺的人,不外乎有三种心理:一、过于追求完美我们身边常常有完美主义者,他们对个人要求很高、很挑剔。
从心理学角度看,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即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
它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完美主义者除了给自己设下高标准、严要求外,还经常处处苛求别人,并总能挑出别人的毛病,由于对人感到不满而易招致怨恨。
完美主义人格的突出特点表现为:1、辛苦工作,注意细节,做事务求尽善尽美;2、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高于别人;3、要求规矩、缺乏弹性,容易陷入定势思维;4、行事谨慎,力图成功,不能宽容自己与他人的失误;5、非常在意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评价和期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倾尽一生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以至于直到他70岁的时候,他还没有结婚。
于是有人问他:“你寻找了一辈子,也找遍了世界很多地方,难道就连一个完美的女人都没有遇到吗?”这个男人十分伤心地说:“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个人又问:“那你为什么没有和她结婚呢?”这个男人却很无奈地说:“没有办法,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追求一种至善至美的爱情,在他们的心中都为自己想像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异性,他们也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和心目中所想像的一模一样的人,可是最终他们谁也没有遇到。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现在心理学甚至认为,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强迫症,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
这些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同时又有些墨守成规、谨小慎微,会因为过分地重视事物的细节而忽视全局,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们面临意外时会不知所措。
毁掉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追求完美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让他追求完美十堰FM92.0车城夜未央主持人远方嘉宾十堰柏和心理中心曲鹞奇01◦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
白岩松在今年的首次公开演讲中,曾说起自己而立之年的一段人生感悟。
2000年的时候,32岁的白岩松已经在央视大展拳脚。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春节晚会,但凡是大型节目的舞台,总少不了一束属于他的聚光灯。
并且他还身兼数职,不仅参与了体育、娱乐、新闻……各个部门的王牌节目录制,还是三个栏目的制片人。
在很多人的眼中,那时的白岩松是一个完美的主持人。
但是,次年,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停工一年,没有任何出镜。
当时有人劝他,说主持人这一行,你只要一个月不出镜还凑合,半年不出镜就没人记住你了。
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放下了手头大多数的工作,因为他发现掌声越多,他越不知所措。
于是,一年以后,我们便见到了那个打造出《新闻1+1》、《时空连线》、《新闻会客厅》等经典新闻节目,口若悬河、针砭时弊的老白。
回首往昔,白岩松无不感慨地说道:“毁一个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今天的一切其实都感谢那个时候的做减法,我单纯了,也才成了我今天的我。
”常言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曾国藩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花全开,就开始凋谢;月全圆,就开始残缺。
过于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
当你不顾一切地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走下坡路了。
远方:当你不顾一切地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走下坡路了。
曲老师是怎么看白岩松老师说的这句话呢?曲鹞奇: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教导:你要抓住生命中的一些机会,你才会获得成功。
这是我们都会认同的观念。
但如果生命中的机会超出了我们可以驾驭的极限怎么办呢?我认为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像白岩松说的那样做减法。
只有这样你能把你相对热爱和擅长的方向保留一下,继续提升。
而那些看似是好机会,但自己驾驭不了的方向则要忍痛放弃。
追求完美的坏处例子

追求完美的坏处例子
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它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下面是追求完美的坏处例子。
首先,追求完美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自我信心。
一个人会把自己的标准设定得太高,以至于他们很难达到自己的期望,这会导致他们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追求完美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一个人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完美的追求上,以至于他们忽略了自己的健康,这会导致他们精疲力竭,甚至患上某种疾病。
最后,追求完美可能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会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完美的追求上,以至于他们忽略了和家人朋友的关系,这会导致他们缺乏交际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追求完美也有坏处,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自我信心、健康和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追求完美的度,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完美的追求上,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强迫性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
本文将探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一、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具备以下特征:1. 完美主义:他们追求完美,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有非常高的标准,无法接受不完美的状态。
2. 控制欲望:他们渴望掌控一切,包括自己的情绪、他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等。
3. 刻板固执:他们有强烈的执着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丧失灵活性,难以接受突发变化。
4. 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他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观点和方式是正确的,难以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 过度关注细节:他们非常注重细节,常常陷入琐碎的事务中。
6. 困扰于无用的思维和行为:他们会反复思考某些问题或进行反复的行为,但却很难停止。
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原因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 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家族中有强迫症或其他心理障碍的人更容易患上强迫性人格障碍。
2. 生物学因素:某些神经递质不平衡或大脑结构上的异常可能与强迫性人格障碍有关。
3. 环境因素:儿童时期受到过度保护、严厉的教养方式和家庭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
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治疗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1.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减少焦虑和强迫症状。
- 曝光与反应防止治疗(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通过暴露患者于触发强迫症状的情境,并阻止其进行相应的强迫行为,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对强迫症状的依赖。
追求完美的心理原因

追求完美的心理原因过分追求完美到达一种病态得地步了,一种病态心理,这是强迫症,你不也说自己明明知道加错一点无所谓,可还是过不去那个坎,内心矛盾。
我跟你一个毛病,兄弟。
这种心理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自信,造成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批评式教育,家长在你小时候批评过多,导致缺乏自信。
而一般人都是有自尊心好强的(你追求完美不就说明你是好强的嘛)。
好强而又缺乏自信。
就出现了这种问题。
我猜你的性格是保守,传统的吧。
你在网上肯定听过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大多有自卑心理。
就是因为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环境造成的。
听我这么说不要怪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伟大的。
我们子女长大了,该理解父母。
慢慢来会好的,因为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这种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放轻松,别太死板。
别把生活看的太沉重,用游戏的心态去生活。
会好的!祝福你。
给你个拥抱。
完美主义者大多眼里揉不进沙子,事必躬亲之余,还对他人不满。
工作中如此,运动中也是——想像一下和完美主义者搭档打球是怎样一种心理负担。
的确,完美主义者的优点或者说缺点就是“己所欲,施予人”,他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不宽以待人。
完美主义者还会觉得,任何不完美之事物都难以接受或者不情愿接受,由此他们往往制订苛刻目标。
这些目标在旁人眼里是不切实际的,而完美主义者一旦达不成目标,便会觉得自己一无所用。
这种结论已远超自责和自信打击,几乎临近自我否定,毫无疑问,这注定将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焦虑、失眠,以及由此带来的胃痛、肌肉酸疼等。
除了生理问题,完美主义者因为让自己持续不断置于压力之下,还会导致精神上的痛苦、滋生无望感。
值得警惕的是,身心两方面的因素都在“诱导”自杀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加拿大约克大学一项研究分析了阿拉斯加3年间的自杀者,结果根据家人描述,其中56%都可归纳入完美者一类。
什么是完美主义者?也许它本身只是一个目标,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达到。
况且,完美主义者没有确切定义,只能通过观察去对应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健康完美者症状:有时候,对健康的关注超出底线,对于一切有损健康的做法都谈虎色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尽善尽美;即便做得非常出色,仍然不能满意……这样的人,堪称完美主义者。
西方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
他们建议,完美主义者要降低标准,学会偷懒。
完美是种病态
2004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女选手维纳斯·威廉姆斯取得17场连胜的骄人战绩。
她对记者发表胜利感言:“我还不够努力。
有时候,我获胜心切;有时候,我求胜心又不够强。
有时候,我不遵从教练指导;有时候,我不听从自己的安排。
我讨厌在任何事情上犯错,不仅是球场上。
”
可见,威廉姆斯不论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追求完美,不容许自己有丝毫错误。
有人说,正因为威廉姆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她才能发奋图强,斩获佳绩,追求完美是她达到目标的健康动力。
“我并不这样认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休伊特说,“这些人往往忽略了完美主义者脆弱的一面,譬如沮丧、厌食和自杀。
”
休伊特和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登·弗莱特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完美主义。
他们发现,完美主义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譬如沮丧、焦虑、饮食紊乱等。
一些研究人员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我型。
这类人给自己设定远大目标,并努力达到。
他们容易陷入自我批判,情绪沮丧。
加拿大芭蕾舞演员克伦·凯因享誉国际芭蕾舞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表演超过1万场次,但她在自传中表示,只对其中大约12场较为满意。
此外,她对自己能力的第一感觉就是失望。
第二种是总以为别人对自己有更高期望,于是为之不断努力。
他们容易发生饮食紊乱,乃至产生自杀的想法。
他们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因为害怕给别人留下愚蠢的印象。
当觉得别人的要求不合理或者不公平时,他们只能默默地自我调节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
他们要在人前展现完美,所以从不请求他人帮助,一切问题都自己扛。
第三种则把高标准严要求的对象拓展到其他人身上,要求他人也要十全十美。
“他们把对自己的要求也强加给别人,觉得这样才公平,”弗莱特说,这类人往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婚姻一般会遭遇失败。
病者并不自觉
“人们想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完美,这无可厚非。
譬如在工作上,要想成为一名好编辑、优秀的外科医生,就不能犯错,”弗莱特说,“但如果在生活的其他领域都要求完美,譬如家庭生活、外貌着装、个人喜好等,那就可能出现问题。
”
但在很多人眼里,“完美主义者”这顶帽子并不难看,追求完美才能达到优秀。
事实上,追求完美和追求优秀是两回事。
休伊特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他的一个病人是一名大学生,总是情绪低落。
他希望自己在一些课程上取得“A+”的成绩,于是,他课后努力学习,课堂上表现出色,终于如愿以偿。
但当休伊特过一段时间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更加沮丧,自杀倾向更为明显。
“他对我说,‘A+’只是证明他多么失败。
如果他很完美,根本不需要如此努力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成绩,”休伊特说。
很多完美主义者自身也不觉得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雇员援助顾问艾丽斯·普罗沃斯特近期组织了一场针对追求完美冲动的治疗活动。
她说:“他们对此(追求完美)深感自豪。
社会对他们追求完美予以高度评价,从而坚定了他们继续追求完美的信心。
”
普罗沃斯特说,她经常碰到一些具有强迫症状的病例:有人无法忍受桌子上杂乱无章,有人绝不把今天的工作留一半到明天,有人花大量时间不断返工,只为达到他自己设定的目标。
这些其实已是苛求完美的病态表现。
为了确定追求完美者是否接近病态边缘,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制定了一份问答卷,其中包括“我的一切都在掌控中,还是处于失控状态?”“我与人相处非常好,还是非常糟糕?”等16个问题。
专家们对252人进行调查,要求他们针对上述问题,衡量自己的等级。
受调查者选择极端答案越多,就越说明他们过度追求完美,越可能遭遇心理健康问题。
不妨学会偷懒
如果完美主义者学会制定现实的目标,将会受益很多。
通常,一个完美主义者未能达成既定目标,譬如跑完800米,他会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来补偿,所以,第二天他就会努力跑1000米。
要求完美主义者降低自我标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你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正是他们所抵制的”,休伊特说。
他认为,对于完美主义者的治疗,应该对症下药,寻找病源。
“我更多地致力于寻找追求完美的原因——被接受、被关爱的需要,”休伊特说,“那些人际间的需要才是驱动完美主义行为的原因。
”
譬如,一些完美主义者认为,如果他们表现不完美,就没有人疼爱。
而事实上,真正的完美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们永远也感受不到被爱。
弗莱特说,他们并不知道,爱不以成就为标准;学会接受自己和别人的缺点,不会导致平庸,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通途。
普罗沃斯特进行了一项试验,她要求治疗小组成员克制追求完美的本能冲动,懈怠既定目标,学会偷懒。
“这在他们眼里就是失败,可在很多人看来并非什么大事。
”
所以,不妨按时下班,不早到,所有休息时间都用来休息,让办公桌上堆得一团糟,允许自己几次未能按既定计划完成工作。
“然后问问自己:你受处罚了吗?生活还正常吗?你是不是更加快乐?”普罗沃斯特说,“他们会很惊讶地发现,一切照常运转,曾经非常担心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