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物理质点运动学专题复习汇总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全汇总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1)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备战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重难点复习第一章-质点的直线运动

第一章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质点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理想化模型。
二、参考系在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参考系既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对应的是位置、瞬时速度等状态量。
2.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对应的是位移、路程等过程量。
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四、路程和位移1.路程指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它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一维坐标系中,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两坐标之差表示位移,差为正表示位移方向指向正方向;差为负表示位移方向指向负方向。
五、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txv ∆∆=,是矢量,其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考点内容备考指南1.参考系、质点 1.了解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2.重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应用以及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实验。
3.注意本章内容常与生活实际结合,要加强运动过程的分析和模型的建构。
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4.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2.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其方向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作速率。
六、加速度1.定义: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tva ∆∆=。
单位:m/s 22.方向:与Δv 的方向一致,由F 合的方向决定,而与v 0、v 的方向无关,是矢量。
1.加速度a 不是反映运动的快慢,也不是反映速度变化量的大小,而是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的变化率,tv∆∆越大,a 越大。
2.加速度a 与速度v 无直接关系,与Δv 也无直接关系,v 大,a 不一定大;Δv 大,a 也不一定大。
3.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如果相同,则速度增大;如果相反,则速度减小。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力学知识点归纳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力学知识点归纳高三是学生们迎来高考的关键时期,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基础课程,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物理力学知识点,下面我将对高三物理力学知识进行一轮归纳总结。
一、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部分,它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其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
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移用Δx表示,是一个矢量量,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来描绘物体的运动。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发生位移的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用Δt表示,即平均速度=位移/时间间隔;而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可以通过求位移与时间变化率(导数)来计算。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平均加速度用Δt表示,即平均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间隔;而瞬时加速度则是在某一瞬间的加速度,可以通过求速度与时间变化率(导数)来计算。
二、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物体受力情况的学科。
其中,牛顿三定律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1.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如果物体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说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能量守恒和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1. 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在地球表面运动时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可以通过公式K=1/2mv²计算;而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高度而具有的能力,可以通过公式U=mgh计算。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封闭系统内的总能量在变换过程中保持不变。
高考物理总复习考点精炼质点的运动

避躲市安闲阳光实验学校高考物理总复习考点精炼(2)质点的运动本章知识网络对直线运动的复习要加强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把握和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曲线运动的复习要切实掌握解决匀变速曲线运动的方法,即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认识,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
第一节直线运动考点跟踪解读考点1:参考系和质点.(能力级别:Ⅰ)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不同.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通常以研究问题方便、对运动的描述简单为原则,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3.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就叫质点.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不能以大小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在计算时间时,可以忽略它的长度而看成质点,但在计算这列火车通过黄河铁路大桥时,它的长度就不能忽略,也就不能看成质点了;研究乒乓球的直线运动过程,乒乓球就可以看成质点;但在研究乒乓球的旋转问题时,乒乓球就不能看成质点了。
象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叫做理想化方法,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例题】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
这些条件是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解析〗以地球为参照物,当飞机沿地球自转方向飞行的速度大于地球运行的线速度时,将会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
高三运动学知识点汇总

高三运动学知识点汇总一、什么是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性,主要涉及到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运动学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一维运动学1. 位移位移是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
它的表达式为S=Vt,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在高三物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位移公式。
2. 速度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它的计算公式为v=ΔS/Δt,其中v表示速度,ΔS表示位移变化量,Δt表示时间变化量。
高三学生需要通过解题练习,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它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变化量。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对于解决一维运动问题至关重要。
4. 匀速运动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状态。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匀速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5. 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保持恒定的运动状态。
学生需要通过解题实践,熟练掌握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和运算方法。
三、二维运动学1. 二维运动的表示二维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同时具有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状态。
学生需要了解二维运动的表示方法和相关的物理量。
2.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的同时,竖直方向具有自由落体运动的状态。
学生需要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和相关计算方法。
3.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具有水平和竖直方向速度分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学生需要理解斜抛运动的特点,并能够灵活应用相关的物理公式解题。
四、相对运动1. 相对位移相对位移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位置变化的差值。
学生需要理解相对位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公式计算相对位移。
2. 相对速度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之间速度的差值。
学生需要掌握相对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运动学部分专题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运动学部分专题高三物理:运动学部分专题复资料一、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公式适用于任意运动,其中普遍适用的公式为v=S/t。
而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为v=(v1+v2)/2.另外,对于物体由A沿直线运动到B,在前一半时间内是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在后一半时间内是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的情况,其平均速度为(v1+v2)/2.如果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v1v2/(v1+v2)。
如果一辆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1/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km/h跑完了其余的2/3的路程,且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7km/h,则v1的值为56km/h。
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通过同样的位移,甲车在前半段位移上以v1=40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位移上以v2=60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时间内以v1=40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时间以v2=60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的关系为无法确定,因为没有给出位移和时间。
二、加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为a=(vt-v)/t,其中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t为时间。
对于匀加速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vt>v,a为正,此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对于匀减速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vt<v,a为负,此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对于质点的运动,质点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变化量也越大。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质点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变化量也越大。
三.物理图象的识图方法: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
解题时可以使用"六看"方法:1.看"轴":确定图象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注意单位和标度。
2.看"线":图象上的一个点反映两个量的瞬时对应关系,直线和曲线所代表的含义不同。
高三物理运动学专题复习(一)

A.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减小B.速度变化量Δv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C.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大D.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
6.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在0~t0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Ⅰ、Ⅱ两个物体的加速度都在不断减小
A.通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3m/s B.通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6m/s
C.通过AC段的位移为12mD.汽车在AC与CB两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
10.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以速度v1=35 km/h行驶了2/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 km/h行驶完其余1/3的路程,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11.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加速度为2m/s2,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2分钟,然后刹车,滑行50m,正好到达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1.在伦敦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以9秒63的成绩获得100米决赛金牌,又以19秒32的成绩,夺得男子200米决赛的金牌.美国选手梅里特以12秒92的成绩夺得110米栏决赛冠军.关于这三次比赛中的运动员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0 m比赛的位移是100 m比赛位移的两倍B.200 m比赛的平均速率约为10.35 m/s
A.10 mB.20 mC.30 mD.40 m
16.一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滚下,到达斜面中点用时1 s,速度为2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长度为1 m B.斜面长度为2 m
C.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总时间为s D.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4 m/s
17.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位移x1到达A点,接着在时间T内又通过位移x2到达B点,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高三运动学知识点归纳

高三运动学知识点归纳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性质。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掌握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本文将对高三运动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回顾。
1. 物体的运动描述在运动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一个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要素进行描述:(1)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变化量,可以用向量表示。
(2)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率,可以用矢量表示。
常见的速度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也可以用矢量表示。
常见的加速度有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 运动的基本规律物体的运动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公式来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运动公式:(1)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位移(Δx)= 速度(v)×时间(t)(2)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位移(Δx)= 初始速度(v₀)×时间(t) + 0.5 ×加速度(a)×时间的平方(t²)最终速度(v)= 初始速度(v₀)+ 加速度(a)×时间(t)注:以上公式中,初始速度是指物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最终速度是指物体运动结束时的速度。
3.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地球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特点如下:(1)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恒定,取值约等于9.8 m/s²。
(2)自由落体下落的位移随时间的平方呈等差数列。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情况:下落距离(h)= 0.5 ×重力加速度(g)×时间的平方(t²)最终速度(v)= 初始速度(v₀)+ 重力加速度(g)×时间(t)4. 匀速圆周运动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沿着一个固定半径的圆周运动,并保持恒定的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物理教学内容:第一章高三物理复习质点运动学一、考纲要求1.位移、路程、速度、速率、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质点模型2.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速度图像和位移图像3.运动的合成和分解4.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方向5.抛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规律6.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简谐运动图像7.弹簧振子和单摆模型,单摆的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条件,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g8.波动;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fa=at 2 →⎪⎩⎪⎨⎧==220121at S t v S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通过对速度v ,速度改变量Δv 和加速度a=Δv/Δt 的理解,弄清它们的区别2.理解速度、速率和平均速度,明确它们的区别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能熟练地推导出几个有用的推论,即⎢⎢⎢⎣⎡-=→+=→−−→−⎥⎦⎤+=+=20202002)(2121v vt aS v v v at t v S at v v t t 导出 4.由以上基本规律和推论,熟练证明以下重要的结论,并能运用这些结论灵活解答具体问题 :(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即ΔS=S n -S n-1=aT 2=恒量(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 度,即v 21=v =21(v o +v t ) (3)关于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 为等分时间间隔),有以下特点:▲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v 1∶v 2∶v 3∶……∶v n =1∶2∶3∶……∶n▲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S N =1∶3∶5∶……∶(2N-1)▲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 1∶t 2∶t 3∶……∶t n =1∶(2-1)∶(3-2 )∶… …∶(n -1 n )5.掌握运动学中追及问题、相遇问题中的临界条件或极端值的分析方法,会通过绘制准确直 观的示意图判断相关因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列出合理和完整的联立方程。
6.理解速度图像与位移图像,熟练掌握图像在横轴、纵轴上截距、图像与横轴包围的“面积 ”和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要求能将这些信息迁移至其它图像中,拓展识别、处理图像问题 的能力。
(1)S ~t 图像斜率 K=ΔS/t=vv ~t 图像斜率 K=Δv/t=a(2)v ~t 图像所围“面积”表示t 时间内位移7.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充分掌握以下三个原理和定则:(1)运动独立性原理(2)分运动和它们的合运动的等效性原理(3)分运动和它们的合运动的同时性原理(4)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互为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或矢量三角形定则;常用正交分解的方法要求:掌握相对运动问题的坐标变换(一维运动情况),会应用相对运动思想解决问题,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
8.理解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位移x 、振幅A 、周期T 和频率f 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简谐 运动的两个重要特征:动力学特征(回复力) F=-kx运动学特征(位移、加速度) x=Asin ωt a=-kx/m9.单摆模型、单摆的周期公式和单摆等时性的应用——测重力加速度的原理和方法要求:会识别等效单摆;能灵活、准确地判断等效单摆模型中的等效摆长;会确定单摆在不同的变速运动参照系或不同力场中的等效重力加速度g ′——即 g ′值等于摆球静止在平衡 位置时摆线张力T 与摆球质量m 的比值:g ′=T/m10.简谐运动的图像及其意义——简谐运动质点在不同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要求:会利用图像熟练、准确地确定(1)振幅A 、周期T(或频率f)(2)任一时刻质点的位移x 、回复力F 、加速度a 、速度v(即图像上该点的斜率)、动能和势能 的变化情况11.描述波动的物理量——波长λ、频率f 和波速v 。
要求:理解三个物理量的意义和确定方法(1)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沿波动方向传播的距离,即λ=vT(2)频率f ——对于所有波(机械波、电磁波),均遵守以下规则:在任何介质中传播的同一列 波,其频率保持不变,总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3)波速v ——波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可写成v=Δx/t 或 v=λ/T12.波的图像及其物理意义——同一时刻沿波动方向上所有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要求:会利用波动图像和波动规律(1)确定振幅A 、波长λ(2)根据波的传播方向或波源位置确定该时刻各质点的瞬时振动方向(3)根据波长λ、振幅A、波动方向或某质点该时刻振动方向画波的图像(4)根据各质点振动方向确定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速度、回复力、机械能的变化,并熟练掌握波形微平移法、带动法;熟练掌握已知波形和波动方向,画出Δt前后波形的特殊点法和平移法。
(5)灵活、准确地处理波的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和多解性问题。
即▲应用Δx=vΔt,注意由于波速v的正、负可能取值(即双向性)引起的多解的分析▲分析上式Δx=vΔt,注意由Δx=nλ+x和Δt=nT+t体现的波动的重复性引起的多解的分析13.掌握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动力学问题和运动学问题的处理方法要求:(1)能熟练运用力学规律和运动学知识分析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问题(2)能熟练运用力学规律和运动学知识分析通电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和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运动问题【同步达纲练习】1.一筑路工人在长300米的隧道中,突然发现一辆汽车在离右隧道口150米处以速度v o=54 千米/小时向隧道驶来,由于隧道内较暗,司机没有发现这名工人。
此时筑路工正好处在向左、向右跑都能安全脱险的位置。
问此位置距右出口距离是多少?他奔跑的最小速度是多大?(命题说明:知识点——位移、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训练目的——考查知识点的灵活运用)2.在宽L的平行街道上,有以速度v鱼贯行驶的汽车,已知车宽为b、车间距为a,如图所示。
行人要以最小速度安全穿过车道所用时间为多少?这个最小速度是多大?此行人沿直线穿过街道所用时间为多少?(命题说明:知识点——同第1题;训练目的——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极值问题的方法和对运动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一质点由A向B做直线运动,已知A、B相距s,质点初速度v o、加速度a,若将s等分成n 段 ,质点每通过ns 距离时加速度增至a/n ,求质点运动到B 点时的速度。
(命题说明: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训练目的——考查熟练、灵活运用匀变速 直线运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能力。
)4.匀速上升的升降机顶部悬有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挂有一各球,若升降机突然停止,在地面上观察者观来,小球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 )①速度逐渐减小 ②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③加速度逐渐增大 ④加速度逐渐减小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④(命题说明:知识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训练目的——掌握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的综合运用与分析方法)5.下雨时,雨点竖直下落到地面,速度约10米/秒。
若在地面上放一横截面积为80平方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形量筒,经30分钟,筒内接得雨水高2厘米。
现因风的影响,雨水下落时偏斜30°,若用同样的量筒接雨水与无风所用时间相同,则所接雨水高为 厘米。
(命题说明:知识点——运动分解知识;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影响,正确分析物理情景的品质)6.如下图所示,处于平直轨道上的A 、B 两球相距S ,同时向右运动,其中A 做匀速运动,速度 为v ,B 做静止开始加速度为α的匀加速运动,则A 、B 只能相遇一次的条件是什么?能相遇两 次的条件又是什么?(命题说明: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训练目的——考查学生解决两物体追及问题 的分析和思维方法)7.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加速度刹车。
在它刚停止时,后车也以相同加速度刹车。
若前车刹车行驶距离为s ,要使两车不相撞,则两车匀速行驶时的车距至少应为(命题说明:知识点——匀变速运动规律、v ~t 图像;训练目的——考查学生运用公式法或 图像法分析解决追及问题的能力。
)8.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路上起动时的加速度(轿车起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加速运动) ,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下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 曝光一次 ,轿车车身总长为4.5m ,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约为( )A.1m/sB.2m/sC.3m/sD.4m/s9.某同学用一个测力计(弹簧秤)、木块和细线粗略地测定木块与一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设此斜面倾角不大,不加拉力时,木块在斜面上静止。
(1)他是否要用测力计称出木块的重力(答“要”或“不要”)?(2)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
(3)推出求μ的公式。
(8.9题命题说明:知识点——测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打点计时器工作原理,匀速直线运动的动力学特点;训练目的——考查学生对上述知识点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0.(1)如下图所示,一质点自倾角α的斜面上方的O点沿一光滑斜槽从静止开始下滑,要使质点以最短时间滑到斜面上,则斜槽放置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应为多大?(2)若该斜槽放置在一竖直平面上的圆周上,圆半径为r,斜槽上端固定在圆的最高点p,另一端分别在圆周上A、B、C点,且PA、PB、PC与竖直直径夹角分别为θ1、θ2、θ3,试证:一质点沿 PA、PB、PC从静止开始滑动到A、B、C所用时间相等(如图所示)。
(3)利用(2)中的结论讨论本题中的问题(1),并求出最短运动时间t min(命题说明:知识点——匀变速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极值的数理解析方法;训练目的——熟练运用各种数、理方法,掌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迁移能力)11.一网球运动员在离网的距离为12m处沿水平方向发球,发球高度为2.4m,网的高度为0.9m①若网球在网上0.1m处越过,求网球的速度。
②若按上述初速度发球,求网球落地点到网的距离。
(g=10m/s2不考虑空气阻力)(命题说明:知识点——平抛运动中水平速度与下降时的速度和距地面高度之间的关系;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12.从地面以初速度v o竖直上抛一物的同时,从它正上方h高处以初速v(v<v o)水平抛出另一物体,求两物间最短距离。
(命题说明:知识点——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规律;训练目的——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数学工具求解极值问题)。
13.某同学身高1.8m,在校运动会上参加跳高比赛时,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m高处的横杆,据此估算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约为( )A.2m/sB.4m/sC.6m/sD.8m/s(命题说明:知识点——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训练目的——掌握估算的原则、技巧和方法)14.两高度相同的光滑斜面甲和乙的总长度相同,其中乙斜面在D点有一平滑的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