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人体受到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的危害,引起人体健康问题的现象。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是探明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源和危险因素的过程,以及根据危害和风险的程度对它们进行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的核心就是管理危险源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一、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是指发掘和说明工作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对工作者健康和安全的危害及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险因素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工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险源和危险因素,从而提高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对工作者会产生影响的具有物理性质的因素,如辐射、噪声、震动、温度、湿度、通风等。
(1)辐射辐射是现代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物理危害,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电磁波辐射等。
这些辐射源照射时如不加注意,会导致重大的健康危害,甚至可以致癌。
(2)噪声噪声是工作环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危害因素,如机器噪音、交通噪音、工具噪音等。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会对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和心理造成损害,导致耳聋、神经衰弱、失眠等。
(3)震动震动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物理危害,如机械振动、工具震动等。
长期受到高频低阶的震动环境对人体各个器官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能够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粉尘、液体、蒸气等。
(1)有毒气体有毒气体是工作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化学危害。
在化学工厂、煤矿、印染厂等工作场所,有毒气体的排放量很大,如氨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会严重影响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甚至可以致命。
(2)粉尘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粉尘对于工作者的健康影响非常显著。
如石棉粉尘、硅尘、铁锈粉尘、木屑等,长期暴露在这些有害粉尘中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指南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指南1. 背景介绍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它适用于所有行业和组织,旨在帮助管理者和员工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2.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和确定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的因素的过程。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场所条件:包括场地布局、设备状态、环境因素等。
- 工作活动:包括物理活动、化学品接触、噪音暴露、辐射等。
- 工作任务:包括职位要求、工作负荷、工作时间等。
通过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和与员工进行讨论,可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3.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识别到的危险源对员工的潜在风险程度的过程。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危险性:评估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并判断其可能造成的伤害。
- 暴露程度:评估员工可能接触到危险源的频率、时间和强度。
- 敏感性: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通过综合评估危险性、暴露程度和敏感性,可以确定危险源对员工健康安全的风险水平。
4. 风险控制与管理基于风险评价结果,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消除危险源:优先考虑消除危险源或减少危险源的使用。
- 控制措施:采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来减轻潜在风险。
-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管理者应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并提供培训和指导,使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所提供的防护设备和措施。
5. 管理体系和改进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持续改进和保障员工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管理者应确保以下方面的落实:- 确定职业健康安全政策和目标。
- 分配职责和权限,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 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三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是指通过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职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的一项制度。
它主要通过采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危害程度等方法,来确定工作岗位中的有害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围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展开探讨,包括其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
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目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职工的健康,预防和控制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危害。
具体来说,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危害因素:通过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和辨识,了解工作岗位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2. 评估危害程度:通过采集信息、测量数据等方式,对各类危害因素的类型、浓度、暴露剂量等进行科学评估,判断其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
3. 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4. 评估防护效果:通过对防护措施的评估,判断其对危害因素的有效控制程度,保证防护效果的可靠性。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内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 危害因素辨识:通过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和辨识,确定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有毒化学品、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等。
2. 危害因素检测和测量:通过采集空气、水、废物等样品,使用仪器设备对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测量,获得相关数据。
3. 危害评估: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和测量数据,使用相关的评估方法和模型,对危害因素的暴露剂量、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
4. 风险评估:根据危害评估结果,结合职工的暴露情况和易感因素,对职工的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其受到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5. 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制定:根据危害评估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
2.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2.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1、空压机噪声超过85分贝,作业人员无防护措施,造成职业耳聋职业耳聋D333274建立隔音休息室,作业人员带耳罩等措施。
0贮汽缸严重腐蚀、压力表、安全阀不定期检查失灵,可发生爆炸事故爆炸事故、机械损坏D337634压力表、安全阀定期检验,贮汽缸定期检查,不带隐患作业。
0皮带轮无防护罩,易发生绞伤事故机械事故D337634皮带轮安装防护罩。
0设备绝缘不良,操作机构失灵,易发生触电触电D337634按期对绝缘状况检测。
02、变配电设备设备绝缘不良,操作机构失灵,易发生触电触电D6371263按期对绝缘状况检测。
1变压器等设备接地、接零不良,易产生触电伤害触电伤害、设备损坏D6371263对所有接地(接零)做到安全可靠。
1安全用具没有定期检测,造成触电伤亡触电伤亡D337634半年检测一次,做到安全可靠。
0变压器油位不正常,漏、渗油,变配电设备过热,易发生火灾事故生火灾事故D337634及时检查、检修,安装排风装置,经常检查。
03、高处作业物体坠落坠物伤人D333274提高警惕、集中工作注意力0损坏设备D317214使用登高工具0未使用登高工具人员摔伤D337634使用登高工具0未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人员摔伤D327424戴安全防护用品04、砂轮机操作站在砂轮机的正前方操作机械伤害D3671263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1未定期更换砂轮片D3*******未戴防护眼镜D6*******打磨细小的、大的和不好拿的工件D3635440砂轮受潮、沾水后继续使用D3635440砂轮磨损严重或径向跳动过大、震动大时继续使用D1631850操作者未戴防护眼镜D6*******使用有缺陷的砂轮D3*******砂轮未退到安全位置时,测量、装卸工件D3*******、电镀操作电镀作业人员伤害D3671263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1工作环境通风条件差D6*******工作现场空气不流通D12125保持工作场所空气流通0未设置安全围栏和悬挂安全标示牌人员伤害D1615903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1培训不到位D367126316、铣床操作高速切削时未装防护挡板机械伤害D6631083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1操作者未戴防护眼镜D6631083戴手套操作C1拆装立铣刀时,用手托刀盘D3635420拆掉限位块加工超长、超宽零件D3332720快速进刀时,左手远离手柄D1621210未停车测量、取卸工件D3*******、钻床操作用手扶工件机械伤害D337632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加工安全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0用手清除铁屑D6311810戴手套操作C1在旋转的刀具下,翻转、卡压或测量工件D3*******、磨床操作干磨或修砂轮时,未戴防护眼镜机械伤害D6631083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1操作者站在砂轮的正面D3332720吃刀量过大,砂轮破裂飞出D3332720使用有缺陷的砂轮D3*******砂轮未退到安全位置时,测量、装卸工件D3*******、钻床操作用手扶工件机械伤害D337632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加工安全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0用手清除铁屑D6311810戴手套操作D6311811在旋转的刀具下,翻转、卡压或测量工件D33763xx、移动电源箱操作接线不正确烧毁装置D613185执行培训管理程序,定期检测电源车输出电压是否准确0接线不牢固、操作中接线被扯掉D6131850连接线绝缘破损触电D617424定期检查连接线绝缘性能011、包装使用包装机械易造成机械伤害机械伤害D3671263使用机械设备包装过程中注意机械防护,防止机械伤害1使用电气设备易造成触电触电D363544使用电气设备(特别是手持式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和电线的金属保护管,应有良好的保护接零(或接地)装置0产品堆放过程中易发生倾倒砸伤倾倒砸伤D363544堆放产品时应堆放整齐和堆垛不能过高0不使用防护用品易造成手足损伤手足损伤D761424包装过程应按要求使用劳动防护用品0不注意防火,可燃物品多易造成火灾火灾D363544不得在作业场所抽烟和使用明火,杂物应及时清理,配备消防器材0高温天气易造成中暑中暑D363544夏天作业应注意防暑,加强防暑管理012、物资仓库管理仓库易燃物品较多,易发生火灾火灾D3671263清除不必要的易燃物品,不流动吸烟,配备消防器材1使用电气设备易造成触电及电气火灾触电、电气火灾D3671263使用电气设备应有漏电保护装置和良好的接地,并定期检测,保持良好功能1产品收发过程中易发生倾倒砸伤或磕碰砸伤砸伤D363544堆放产品时应堆放整齐和堆垛不能过高,按要求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作业0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可能造成中毒窒息及火灾爆炸事故中毒窒息、火灾爆炸事故D3671263仓库的防火间距、耐火等级及安全设施符合规范,使用防爆电气,配备消防器材,并有应急预案113、产品发运包装箱不合格财产损失D3115452使用合格包装箱捆扎牢固、加强防护捆扎牢固0捆扎不牢或防护不当产品损坏D1*******捆扎不牢人员伤害D1*******未带安全帽人员伤害D3376340未进行安全交底人员伤害D331513531 14、车辆驾驶安全教育不足、疲劳驾驶车辆损坏D1115151加强安全教育、执行车辆使用安全管理程序并加强监督管理程序0人员伤亡D1*******超速、酒后驾车车辆损坏D1*******人员伤亡D1*******未按规定保养车辆车辆损坏D1*******人员伤亡D1*******15、客户接待疲劳、过度饮酒身体损坏D16161加强自我控制16、电梯运输物体摆放不稳定、不规则挤压伤害D363542要求物体摆放整齐、稳定0电梯维护不良人员伤亡D363542加强监督管理017、上下班途中乘座非法营运交通工具人员伤害D167422禁止乘座非法营运交通工具18、出差工作地治安差人员伤害D363542执行员工出差安全管理程序0安全意识不强财产损失D313910乘座非法营运车辆人员伤亡D1615903规范操作0缺少应急疏散通道方向标识财产损失D11331制定配置应急疏散通道方向标识管理方案119、电脑操作长时间使用身体损害D16161推广工间操0电脑病毒数据丢失、工作瘫痪D661362执行总公司及本公司网络管理规定0下班未关机引发火灾D6115903执行消防安全管理程序和火灾应急预案,加强监督检查120、相关方管理安全交底不全人员伤害D1315452执行相关方管理程序0安全意识不强人员伤害D1*******判别依据栏:A违反法律法规;B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措施;C严重违规,重大隐患或企业主观确定;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
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对策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对策一、危害(危险源)1.1 危害定义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对于职业危害因素的识被应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例如]“在这里滑冰危险”,所说的“这里”是指一个系统是由冰、水和人以及人要进行的活动(滑冰)构成的,而所说是“危险”是指由冰、水、人以及人的活动构成的系统中存在的冰突然破裂,人掉到水中的可能性,以及冰突然破裂的程度。
1.2危害的产生一般来说,危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因素和管理缺陷4个方面的因素。
(1)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说的物,包括机械、设备、装置、工具、材料等,也包括厂房、房屋等设施。
不安全状态是使事故能发生的不安全的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
不同的组织、不同行业的“物”有差异,因而不安全状态有所不同。
组织应当根据事故、事件、不符合的历史经历,总结自身内部所有可能的具体的不安全状态,并通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予以补充,这对事故预防是极其有用的。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是指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原则,使事故有可能或有机会发生的行动。
不安全行为包括本不应做了某件事、本不应该这样做(应用其他方式做)而这样做某件事和应该做某件事但没做成。
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不是受害者。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原则”包括违反法律、规程、条例、标准、规定,也包括违反大多数人都知道并遵守的不成文的安全原则,即安全常识。
我国GB64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附录中将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竟然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忽视使用必须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13类。
注意:1)不安全行为主要是针对操作者而言,非针对管理人员;而由管理人员的决定和行动引起的不安全因素属于不安全状态。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清单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清单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清单一、危险源识别清单以下是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制定的危险源识别清单。
该清单旨在帮助组织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物理危险源- 机械设备: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安全可靠,并确保有相应的操作规程。
- 电气设备:检查电气设备的接地和绝缘情况,以防止电击或火灾。
- 噪声:评估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或佩戴听力保护设备。
- 光线:确保工作场所的光线充足,以防眼睛疲劳或事故。
- 温度:评估工作场所的温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通风或提供合适的工作服装。
2. 化学危险源- 化学品:识别和记录工作场所使用的化学品及其危险性,确保储存和处理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
- 气体和蒸气:评估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防止有毒气体或蒸气对员工造成伤害。
- 有害物质排放:确保排放有害物质的工艺流程符合法律法规,采取排放控制措施。
3. 生物危险源- 病原体:评估工作场所是否存在病原体的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人为危险源- 人员行为:培训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避免人为错误或疏忽导致的危险。
二、风险评价清单以下是根据危险源识别清单制定的风险评价清单。
该清单旨在帮助组织评估各个危险源的风险,以便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和优先级。
1. 危险源描述:对识别到的危险源进行详细描述及分类。
2. 风险评估:评估危险源对健康和安全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
3. 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各个危险源确定风险等级,如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 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危险源的风险。
5. 优先级:根据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确定各个危险源的优先级。
请注意,以上清单仅供参考,实际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就业问题的不断增加,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1. 调查问卷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2. 现场勘查法现场勘查法是指调查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观察和检测,通过对劳动者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工艺流程、劳动强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
3. 检测仪器法检测仪器法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来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判断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例如,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来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
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1. 准确性评估准确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比对来判断危害因素的辨识结果是否准确。
2. 可行性评估可行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评估评价结果是否具有操作性来判断其可行性。
3. 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对辨识过程的重复实施来判断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靠性。
四、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指标1. 危害因素浓度危害因素浓度是指职业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浓度。
可以通过使用专业检测仪器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2. 暴露时间暴露时间是指劳动者在职业环境中暴露在危害因素下的时间。
可以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来进行评估。
3. 暴露频次暴露频次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接触危害因素的次数。
可以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周期和休息周期来进行评估。
五、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结果1. 分析评价结果根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和评价结果,可以对危害因素的程度进行分析评价,明确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是目前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
本文将阐述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报告等手段,识别企业活动中潜在的、已知的、实际上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对人身、财产和环境造成伤害、损失和影响的各种因素。
辨识内容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危险源鉴定:指根据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分类,对企业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鉴定。
2.风险评价:指对企业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及其可能对人身、财产和环境造成的伤害、损失和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3.建立危险源档案:指将各种危险源的辨识和鉴定结果记录在档案当中,并进行定期更新。
辨识方法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体验法:指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向工作者了解和获取危险源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系统法:指通过对企业现状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危险源的相关文献和规范要求进行查阅和调查,以确保危险源的准确辨识。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过程。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了解危险源的实际风险水平,为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风险评价步骤风险评价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风险识别:通过危险源辨识过程中的各种手段,将潜在的、已知的、实际上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并确定。
2.定性分析:对已知的危险源,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集体评估,从而确定各种危险源的优先顺序。
3.定量分析:通过对危险源进行细化评估和量化分析,计算危险源的风险程度,确定各种危险源风险等级。
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定性评价方法:指通过专家判断、规则推理和信息表示等方式,对危险源的可能性和影响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序号
作业
活动
危险源(危害因素)
可能的事故、后果
判别依据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
控制措施
不可容许风险
L
E
C
D
风险级别
1.
空压机
噪声超过85分贝,作业人员无防护措施,造成职业耳聋
职业耳聋
D
3
3
3
27
4
建立隔音休息室,作业人员带耳罩等措施。
0
贮汽缸严重腐蚀、压力表、安全阀不定期检查失灵,可发生爆炸事故
3
27
2
0
快速进刀时,左手远离手柄
D
1
6
2
12
1
0
未停车测量、取卸工件
D
3
3
7
63
2
0
34.
钻床操作
用手扶工件
机械伤害
D
3
3
7
63
2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加工安全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
0
用手清除铁屑
D
6
3
1
18
1
0
戴手套操作
C
1
在旋转的刀具下,翻转、卡压或测量工件
D
3
3
7
63
2
0
38.
磨床操作
爆炸事故、机械损坏
D
3
3
7
63
4
压力表、安全阀定期检验,贮汽缸定期检查,不带隐患作业。
0
皮带轮无防护罩,易发生绞伤事故
机械事故
D
3
3
7
63
4
皮带轮安装防护罩。
0
设备绝缘不良,操作机构失灵,易发生触电
触电
D
3
3
7
63
4
按期对绝缘状况检测。
0
5.
变配电设备
设备绝缘不良,操作机构失灵,易发生触电
触电
D
6
3
7
126
3
按期对绝缘状况检测。
1
变压器等设备接地、接零不良,易产生触电伤害
触电伤害、设备损坏
D
6
3
7
126
3
对所有接地(接零)做到安全可靠。
1
安全用具没有定期检测,造成触电伤亡
触电伤亡
D
3
3
7
63
4
半年检测一次,做到安全可靠。
0
变压器油位不正常,漏、渗油,变配电设备过热,易发生火灾事故
生火灾事故
D
3
人员伤亡
D
1
6
15
90
3
1
超速、酒后驾车
车辆损坏
D
1
1
15
15
1
1
人员伤亡
D
1
3
15
45
2
1
未按规定保养车辆
车辆损坏
D
1
1
15
15
1
0
人员伤亡
D
1
6
15
90
3
1
71.
客户接待
疲劳、过度饮酒
身体损坏
D
1
6
1
6
1
加强自我控制
72.
电梯运输
物体摆放不稳定、不规则
挤压伤害
D
3
6
3
54
2
要求物体摆放整齐、稳定
3
7
63
4
及时检查、检修,安装排风装置,经常检查。
0
9.
高处作业
物体坠落
坠物伤人
D
3
3
3
27
4
提高警惕、集中工作注意力
0
损坏设备
D
3
1
7
21
4
使用登高工具
0
未使用登高工具
人员摔伤
D
3
3
7
63
4
使用登高工具
0
未佩戴安全防护用品
人员摔伤
D
3
2
7
42
4
戴安全防护用品
0
13.
砂轮机操作
站在砂轮机的正前方操作
0
用手清除铁屑
D
6
3
1
18
1
0
戴手套操作
D
6
3
1
18
1
1
在旋转的刀具下,翻转、卡压或测量工件
D
3
3
7
63
2
0
47.
移动电源箱操作
接线不正确
烧毁装置
D
6
1
3
18
5
执行培训管理程序,定期检测电源车输出电压是否准确
0
接线不牢固、操作中接线被扯掉
D
6
1
3
18
5
0
连接线绝缘破损
触电
D
6
1
7
42
4
定期检查连接线绝缘性能
0
50.
包装
使用包装机械易造成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
D
3
6
7
126
3
使用机械设备包装过程中注意机械防护,防止机械伤害
1
使用电气设备易造成触电
触电
D
3
6
3
54
4
使用电气设备(特别是手持式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和电线的金属保护管,应有良好的保护接零(或接地)装置
0
产品堆放过程中易发生倾倒砸伤
倾倒砸伤
D
3
6
3
54
4
堆放产品时应堆放整齐和堆垛不能过高,按要求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作业
0
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可能造成中毒窒息及火灾爆炸事故
中毒窒息、火灾爆炸事故
D
3
6
7
126
3
仓库的防火间距、耐火等级及安全设施符合规范,使用防爆电气,配备消防器材,
财产损失
D
3
1
15
45
2
使用合格包装箱
4
堆放产品时应堆放整齐和堆垛不能过高
0
不使用防护用品易造成手足损伤
手足损伤
D
7
6
1
42
4
包装过程应按要求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0
不注意防火,可燃物品多易造成火灾
火灾
D
3
6
3
54
4
不得在作业场所抽烟和使用明火,杂物应及时清理,配备消防器材
0
高温天气易造成中暑
中暑
D
3
6
3
54
4
夏天作业应注意防暑,加强防暑管理
干磨或修砂轮时,未戴防护眼镜
机械伤害
D
6
6
3
108
3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1
操作者站在砂轮的正面
D
3
3
3
27
2
0
吃刀量过大,砂轮破裂飞出
D
3
3
3
27
2
0
使用有缺陷的砂轮
D
3
6
7
126
3
1
砂轮未退到安全位置时,测量、装卸工件
D
3
3
7
63
2
0
43.
钻床操作
用手扶工件
机械伤害
D
3
3
7
63
2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加工安全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
0
56.
物资仓库管理
仓库易燃物品较多,易发生火灾
火灾
D
3
6
7
126
3
清除不必要的易燃物品,不流动吸烟,配备消防器材
1
使用电气设备易造成触电及电气火灾
触电、电气火灾
D
3
6
7
126
3
使用电气设备应有漏电保护装置和良好的接地,并定期检测,保持良好功能
1
产品收发过程中易发生倾倒砸伤或磕碰砸伤
砸伤
D
3
6
3
54
D
1
3
15
45
2
执行相关方管理程序
0
安全意识不强
人员伤害
D
1
3
15
45
2
0
判别依据栏:A违反法律法规;B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措施;C严重违规,重大隐患或企业主观确定;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若判别依据为A、B、C或LEC法中C值≥40,风险级别为五、四、三级,“不可容许风险”填“1”否则填“0”。
D
1
6
15
90
3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1
培训不到位
D
3
6
7
126
3
1
27.
铣床操作
高速切削时未装防护挡板
机械伤害
D
6
6
3
108
3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1
操作者未戴防护眼镜
D
6
6
3
108
3
戴手套操作
C
1
拆装立铣刀时,用手托刀盘
D
3
6
3
54
2
0
拆掉限位块加工超长、超宽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