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分析——无锡寄畅园(北部)的特色分析
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

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学号080222姓名杨哲晗寄畅园地处江南风景名城无锡,又名秦园,始建于l506—1512年,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面积大约l公顷,位于惠山寺北侧,紧靠锡山与惠山,与著名的“天下第二泉”遥相呼应,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的历史悠久,原是北宋词人秦观迁锡后裔建于明代中期的山麓别墅。
园主秦氏,是无锡的名门望族,明嘉靖六年,历任两京户、吏、工、兵部尚书的无锡人秦金,构成别墅园林,名“风谷行窝”。
园名的来历是这样的:秦金,号风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风谷”包含人名、地名两层意思;行窝指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还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
所谓“风谷行窝”,就是指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中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
明万历年间,传至第三代园主时,又再造园景,并取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句之意,题名“寄畅园”清初又聘请著名画家兼造园家对寄畅园重伤规划改造,一时名噪大江南北。
从1684年到1784年,康、乾二帝下江南,都多次到寄畅园游览。
现在大门西边院墙上立着两块石匾:右面的“山色溪光”为康熙手书,左面的“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为乾隆御笔,是当年秦园接驾的直接证据。
乾隆皇帝因为仰慕寄畅园的灵秀,还在北京万寿山东北麓仿建了“惠山园”,该园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由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根据乾隆当年的诗意,改名“谐趣园”。
如今,经过数百年的陆续修建,寄畅园不仅具有了风景绚丽的园林特性、井然有序的传统格局,而且拥有了典雅浓郁的文化品位,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风格之大成的代表。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
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古典园林分析之无锡寄畅园【精选】

穿过含贞斋,来到 九狮台,始有山穷水尽 之感,然而从九狮台处 一折而变的豁然开朗, 锦汇漪由此映入眼帘, 从而造成“虚中见实” 之效。而且。还有些地 方处理为开门于不通之 处,映于竹石,有“实
中见虚”之意。
寄畅园的山石景观并 非是对自然物的简单 模拟或翻版,而是源 于自然、高于自然的 艺术,它追求的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艺术标准。
无锡寄畅园的演变与分析
自然美 空间美 艺术美
概况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 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 园内,毗邻惠山寺。寄畅园属山 麓别墅类型的园林。面积为 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 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 混合自然。又构曲涧,引“二泉” 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 “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 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 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 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 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 古朴清幽。
雨后夏景
点击添加标题
空间美
建筑与环境的巧 妙结合
景观元素的结合
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寄畅园就具有这种灵性, 它的灵性是通过园林建 筑与自然环境合一的空
灵绝配而造成的。
建筑作为人工景观, 其造型、色彩、体量 都是非常考究的,尤 其是园林建筑,因为 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所以,首先必须根据 园林规模、空间尺度 来安排其体量、造型
历史沿革
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 “南隐”、“沤寓”。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06年) 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清 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自清康熙二十三 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 一百年间,两个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留 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高宗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 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因此绘图带回北京,在清 漪园(现在的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 园”(公元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并在北京仿建了他
南北方园林特点

在北方园林中,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
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困难较多。
以北京为例,除西北之外,几乎都缺少充足的水源。
城内的王府花园可以奉旨引用御河之水,一般的私家园林只能凿井取水或者由他处运水补给,因而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甚至采用“旱园”的做法。
这不仅使得水景的建置受到限制,也由于缺少挖池的土方致使筑土为山不能太多,太高。
北方不像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小一些。
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青石纹理挺直,类似江南的黄石,北太湖石的洞孔小而密,不如太湖石之玲珑剔透。
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谐调。
北方叠山技法深受江南的影响,既有完整大自然山形的模拟,也有截取大山一角的平岗小坂,或者作为屏障、驳岩、石矶,或作为峰石的特置处理。
但总的看来,其风格却又迥异于江南,颇能表现幽燕沉雄气度。
植物配植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春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
每届隆冬,树叶零落,水面结冰,又颇有萧索寒林的画意。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王府花园尤其如此。
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当然也就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了。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
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
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
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
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
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自然精神境界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正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整理)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
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
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前言希望在这次园林分析中改变开始时的以单体建筑分析为主的做法,而试图从更大更高的层面上去分析一个园林,尝试着在江南园林的共性中寻找寄畅园的特点,进而更好的找到本座园林的个性。
尝试是为了一叶而知秋,得一园而得整个江南的园林。
无锡寄畅园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
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
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
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
全用黄石堆砌而成。
西高东低,总长36米。
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
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
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
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
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
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静观布局寄畅园有大面积的山石园区,同时又有一片水域。
思考中我想到了寄畅园似乎有这么一种拓扑关系:动观布局寄畅园在动态布局的方面做得很优秀:石板桥,与北岸相通。
水心岛上筑有水心亭,依水而筑。
池西筑有假山群,堆筑相当精巧,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地步。
全园只筑有三厅建筑:园北依墙筑有蝴蝶厅,规模宏伟,为全园主要建筑;园西依墙筑有桂花厅;园南端筑有宴厅。
无锡寄畅园

无锡寄畅园陆琦【期刊名称】《广东园林》【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5页(P96-100)【作者】陆琦【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寄畅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寄畅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又名“秦园”。
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明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户部尚书的秦金,购得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私园,取名“凤谷行窝”。
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秦金死后,园归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之夏,重新修葺园居,“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凿池、叠山,园名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后,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秦燿所有。
秦燿系东林党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秦燿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返无锡后,因朝政失意,心情郁闷,只得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借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命名园林。
清顺治末康熙初年,秦燿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延请著名造园名家张涟(字南垣)及其侄掇山理水,疏泉叠石,精心布置,园景益胜。
雍正年间,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因受宫廷斗争株连入狱,园被没官并割出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
乾隆元年,道然三子秦蕙田殿试中探花,第二年痛上《陈情表》,道然获释,园被发还,由秦氏家族中最富有的德藻二房孙子秦瑞熙斥资白银3 000两,照旧营构,修葺古园。
乾隆十一年,族议“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将园内嘉树堂改为“双孝祠”,寄畅园为祠堂公产,故又名“孝园”。
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

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学号080222姓名杨哲晗寄畅园地处江南风景名城无锡,又名秦园,始建于l506—1512年,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面积大约l公顷,位于惠山寺北侧,紧靠锡山与惠山,与著名的“天下第二泉”遥相呼应,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的历史悠久,原是北宋词人秦观迁锡后裔建于明代中期的山麓别墅。
园主秦氏,是无锡的名门望族,明嘉靖六年,历任两京户、吏、工、兵部尚书的无锡人秦金,构成别墅园林,名“风谷行窝”。
园名的来历是这样的:秦金,号风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风谷”包含人名、地名两层意思;行窝指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还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
所谓“风谷行窝”,就是指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中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
明万历年间,传至第三代园主时,又再造园景,并取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句之意,题名“寄畅园”清初又聘请著名画家兼造园家对寄畅园重伤规划改造,一时名噪大江南北。
从1684年到1784年,康、乾二帝下江南,都多次到寄畅园游览。
现在大门西边院墙上立着两块石匾:右面的“山色溪光”为康熙手书,左面的“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为乾隆御笔,是当年秦园接驾的直接证据。
乾隆皇帝因为仰慕寄畅园的灵秀,还在北京万寿山东北麓仿建了“惠山园”,该园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由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根据乾隆当年的诗意,改名“谐趣园”。
如今,经过数百年的陆续修建,寄畅园不仅具有了风景绚丽的园林特性、井然有序的传统格局,而且拥有了典雅浓郁的文化品位,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风格之大成的代表。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
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无锡寄畅园简介

无锡寄畅园,坐落在惠山东麓,其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
全园虽小,但因布局巧妙,造园手法精妙,空间变幻巧妙,给人以小中见大、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是寄畅园的简介:寄畅园是中国江南古代园林代表作品之一,位于惠山古镇4A景区惠山东麓,前临溪流,后倚竹冈。
全园以巧妙的借景、因地制宜、精巧玲珑等建筑手法和别致的建筑布局将园外美不胜收的惠山寺众山之景和园内潺潺流水的锦砾山和狭长土地联系起来,使园内外的山光水色和园林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以小中见大之感。
园内古木众多且都经过了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故有“古惠山名园”之美誉。
整个园林以山水为主,园中建筑以廊桥、亭子为主,融和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风格。
廊桥和亭子在园中错落有致,让人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建筑之美。
此外,寄畅园的四季景色也非常迷人。
春天,园中的梅花、樱花、海棠等花卉竞相开放,花香四溢;夏天,园中的竹林和芭蕉给人以清凉之感;秋天,园中的桂花、菊花争奇斗艳;冬天,园中的蜡梅和翠竹为人们带来一丝生机。
寄畅园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几经变迁,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变迁是清康熙年间,园归侍郎王兰治所有,他在园中建书楼藏书,取《兰亭序》所言“寄畅山水之间”句,把园林题名“寄畅”,并列入无锡“五园林”。
此外,在清朝乾隆年间,园主将此园作为贡品带入宫中,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寄畅园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无锡寄畅园是一座非常值得一游的古典园林。
它以山水为主,建筑布局巧妙,空间变幻巧妙,给人以小中见大之感。
四季景色也十分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它的历史悠久,曾被列为无锡“五园林”,并作为贡品带入宫中得到皇帝的称赞。
总之,无论是对于古典园林爱好者还是对于只是想欣赏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无锡寄畅园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好去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寄畅园如今已成为惠山古镇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