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差异之比较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差异之比较

园林景观yuan lin jing guan8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差异之比较◎王怿然摘要:中国园林因其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意蕴而闻名于世,它不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在不同朝代的变换之中,中国园林的发展愈来愈快,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和造园艺术,它们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哲学、文化运用到一种极致。

而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他们就像中国园林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二者在各自的构造、色彩、构景要素等方面的处理上自成体系,从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中国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一、皇家园林发展过程正如《周礼》纂写的那样,皇家园林始源于殷商时期的“囿”,它就是指在圈定的自然环境之内,种植树木,饲养动物,挖山造池,以满足供皇家娱乐、生活、生产、通灵、打猎之用;到秦汉时,中国园林的发展更进一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就是由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这也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不同种族文化冲击,使得中国文化变得如此丰富,同时也影响着园林的发展,因而皇家园林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得到极大发展,但规模远远不及秦汉时期,此时属于皇家园林的转折期;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强盛,经济发达,皇家园林表现出辉煌气派的风格;宋代,由于道家思想受文人墨客的大力赞赏和推崇,它成为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也影响了园林的发展,因此,皇家园林也有了极其显著的变化。

它突破了秦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造园传统,将诗情画意引入园林,成为皇家园林发展的一次高潮;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因此皇家园林的建造达到最高水平。

二、私家园林发展过程据文献记载,私家园林始源于汉代,因为刚处于发展阶段,造园还不太成熟,因此对于私家园林的形式、内容、结构、规模等多以皇家园林为范本,进行模仿和参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佛道盛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样的思想得到文人墨客的大力推崇,因此,崇尚隐逸,寄情山水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在唐代之前,由于是一个战乱分裂的时期,儒、道、佛百家争鸣,彼此阐发。

明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差异对比分析

明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差异对比分析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这时的封建 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情趣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 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二,皇家园林追求宏大的气 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 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甚或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 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 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绝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 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 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 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苏州拙政园
苏州狮子林
发展历史(皇家园林)
清明时期——皇家园林的成熟和集大成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 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 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 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 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很多的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颐和 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 寄畅园和苏州水乡疯卖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 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市继 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 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
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 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 风格朴素典雅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 中山区部分的的事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 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 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 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 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首次引进了西方造 园艺术和技术。

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

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

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城市规划061 李楠指导教师白颖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规模、布局、景致、园林建筑、山、水、木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园林建造的成长历程,阐述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一脉相承的。

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更多的是相同点。

本文将阐述其异同及其特点。

关键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历史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肇始于商周时代的囿。

囿是商周君王用于种植、放养禽兽以供狩猎游乐的场所,兼有生产、渔猎、农作、游赏和休养等多种功能,可以算作一种天然山水园林。

发展至春秋时期,这种天然山水园逐渐开始向人工造园转变,此时不但园事兴盛,而且园林本身也从“原始”状态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使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

秦汉时期,园林已开始调动一切人工因素来再造第二自然,规模大、数量多、景象华美,并且在园林整体及内部景观的思想寓意和主题上也颇有展拓。

此时富商大贾也开始投资园林,标志着私家园林的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无望,促发了人们对超然物外的自然山林与田园村野的热爱与追求,从而导致了自然风景园林的新发展。

园林景观也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欣赏对象,而成为园主的精神体现和情感的物化形式。

东晋时期,园林中的写意趋向更加显露。

园林对意境的追求也已与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样重要,景致的优劣已不在其本身的繁简浓淡或神似形似,而贵在意足。

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寺观园林。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由文人开创的写意园林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也达于大成。

此时不但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写意园林,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并产生了相应的园林理论和著述。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已臻于化境,造园思想越来越丰富,造园手法也越来越巧妙,并且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

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产生了不同的类型。

我们按其从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陵寝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分类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分类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分类与特征基本分类:1.皇家园林:这类园林主要供皇室使用,是中国皇家宫廷建筑的组成部分,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代表性的有北京故宫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这类园林主要由贵族、富商或文人所建,规模相对较小,注重艺术性与使用功能的结合。

代表性的有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等。

3.寺庙园林:这类园林主要供佛教寺庙及寺内僧侣修行之用,具有宗教色彩。

代表性的有重庆大佛寺、成都武侯祠等。

4.文人园林:这类园林主要由文人墨客所建,注重景观的雅致与品味,常与书画、诗词等艺术形式结合。

代表性的有苏州退思园、杭州狮子林等。

特征:1.园林体块组织:中国古典园林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第一进是大门、走廊等,第二进是主体的植被景观,第三进是居住区或者内园。

每个进院都要经过精心设计,通过门廊、廊舍、石桥、湖泊、假山等景观元素使之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和谐舒适的整体。

2.人工湖泊:中国古典园林以水景为主要特色之一,常常在园林内布置人工湖泊。

湖泊可以将不同的景观元素连接起来,形成景深和变化的景观效果。

湖泊常常用石桥和岛屿相连,增加景观层次感,同时也可以供人游览、垂钓和观赏。

3.人工山石:中国古典园林以人工山石为主要景观元素之一、通过创造性地塑造假山、奇石等人工山石,园林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富有趣味性的景观效果。

假山和奇石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常常与树木、花草和水景相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

4.园林结构的多样性: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常常在一个园林中设置多个景点。

园林内的各个景点之间通过小径、曲桥和转角相互衔接,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景点序列。

而每个景点也经过精心设计,细节之处考究,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对于细节和规则的追求。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分类和特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这些园林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高峰,也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特色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特色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特色及特点1、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类型: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艺术风格上以庄重华丽为主,在规则中求得变化,在华丽中求得闲雅。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统治阶级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艺术风格的改变,皇家园林从密集而庄严的宫殿建筑群的园林逐渐演变为自然的山水型园林风格。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最早出现汉代,和皇家园林在内容上没有大的区别,后来由于文人参与造园,园林与文学、绘画关系密切,更加抒情写意,使私家园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江南私家园林。

3)、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常选择在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较美的山水胜地,建筑能和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是贫苦百姓借朝拜进香可以进入的园林,具有公共园林的功能。

由于许多寺庙园林将自然风景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发展为今天的风景名胜区。

4)、自然风景园林自然风景园林是人们把具有天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经过逐渐开发建设而形成的著名游览点。

古代称为景并有赋予诗意的名称,一个风景园林往往有多个景,如杭州西湖十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济南大名湖八景等。

这些景往往在景观最好的地点,并在最好的观赏位置布置园林建筑。

建筑的布置和设计以突出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为目的。

2、中国古典园林地方特色1)、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凿池堆山、栽花树木,结合各式建筑布局经营,因势随形、匠心独运,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江南园林堆山多用太湖石和黄石,石量应用很大,掇制假山或峰石散置特置手法多样技艺高超。

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种类繁多,园林植物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多自然种植以落叶树为主,配合常绿构成四季景观。

建筑以乡土建筑为创作源泉,个体玲珑轻盈、空间通透,多用白墙、灰瓦、青砖,建筑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工艺水平精致。

园内各式各样空间:山水空间、建筑空间、庭园空间、天井等,空间富于变化适于静态和动态观景。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

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困难较多这不仅使得水景的建置受到限制,也由于缺少挖池的土方致使筑土为山不能太多,太高。

北方不像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小一些。

但总的看来,其风格却又迥异于江南,颇能表现幽燕沉雄气度。

植物配植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春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当然也就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了原因有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等的原因。

但是归根到底气候资源显然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了注重表现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养身心的内容,这一境界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均有所反映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不同之处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

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

占地甚少。

江南私家园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经营的,比起皇家园林来可说是小本经营,所以更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室内普遍陈设有各种字画、工艺品和精致的家具。

体现了园林建筑室内外设计的宁静要求。

这恰恰与皇家宫殿建筑追求豪华壮丽,用大红大绿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

中国园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一:皇家园林的兴造特点1.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

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园址选择自由,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3.建筑富丽.是秦始皇所建阿房宫区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

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

5.全面吸取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北方园林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

二:私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较小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三: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

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但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比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是人工营造出来的山水环境,在功能上都是游乐、休息的场所,但是因主人生活内容的差别和对园林要求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差异。

私家园林多附属于住宅,所以在园林中必然包括有主人居住、待客、读书、游乐等功能。

而在皇家园林,除了有这些功能以外,往往还有供帝王祭祖、拜佛的寺庙部分;在离宫型园林中,因为帝王久住其中,所以又增加了供帝王上朝听政的宫廷部分。

另外,同为游乐部分,皇家园林里的大戏楼、买卖街、观看放焰火的亭台、供耕种的田地、植桑养蚕等部分是私家园林不大有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

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

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

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组员:蔺军广、谢锦波、党靖然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中独树一帜。

它是融建筑、园林、景观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皇家园林在中国园林中, 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 在园林建造手法上, 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 于是, 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不择手段的追求。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 园林这种东西难免被搬进皇室, 于是在这片远古的东方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园林与宫殿的结合体。

一、中国皇家园林中的风水选址原则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

如承德的避暑山庄, 东北来水, 东南积水, 东南流去, 西北高山。

山是昆仑的代表, 是玄武的象征, 水是青龙和朱雀的象征。

在园林内部, 也是仿照风水的格局, 进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

前为案山, 后为座山, 东为左辅, 西为右弼。

首先是依山傍水原则。

山体是大地的骨架, 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 没有水, 人就不能生存。

华夏文明兴起的地方大都在河边台地, 这其实是与当时的狩猎和捕捞、采摘经济等相适应的。

其次千尺势, 百尺形原则。

风水中关于千尺势、百尺形的论述也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和先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得出的。

按现代的尺度来计算, 千尺势、百尺形分别约为230 ~ 350米和23~ 35 米, 这与现代的外部空间模数等相关理论的阐述不谋而合。

对北京紫禁城的研究不难发现千尺势、百尺形原则的运用。

无论是在单体控制、整体立意, 还是在视距控制上, 紫禁城都充分地运用了这一形势指导原则。

第三是地质检验原则。

传统风水理论对选址的地质状况也很讲究, 认为地质能够影响该处居民的体质。

第四是水质分析原则。

在风水理论中, 择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吉地不可无水”,“寻龙择地须仔细, 先须观水势”,“未看山, 先看水, 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 都表明了风水家对水的特别重视。

此外还要考虑坐北朝南原则。

坐北朝南也是风水学在勘测选址时所常应用的一个原则。

这主要是跟我国理位置有关。

我国处于北半球, 欧亚大陆的东部, 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 因而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

同时, 坐北朝南还有利于避风,对于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采取坐北朝南的原则有利于避开寒风。

二、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山水格局特点中国皇家园林采用的是山型的山水园风格。

以山为主, 以水为辅。

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

以仁为主, 以智为辅也是中国人的道德观。

所以园林中必有堆山, 山体高大。

以山上的主体建筑为视觉中心, 以水中的小岛为构图中心, 采用两心合一。

山、水分别被誉为园林的骨骼与血液,筑山理水是基本的构景要素。

皇家园林中无论是堆山叠石,还是理水造池,都是在刻意地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

当然, 包罗万相的皇家园林中也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 但这只是园中的点缀而已。

三、中国皇家园林中的轴线、对称和中心布局皇家园林是坚定不移地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

如颐和园, 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 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 是一条明显的轴线。

同时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有坤宁宫后面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等。

颐和园由宫殿区、前山区、万寿山区、后湖区、昆明湖区等几区组成。

主要建筑群位于万寿山中轴线上, 在靠近南面昆明湖的一侧, 布局对称, 体量庞大成为全园中心。

为取得和谐的呼应, 沿着中轴线向南, 直到昆明湖中小岛处, 建造十七孔桥和八角亭,也采取较大体量。

其余建筑体量都较小, 这样做不仅强化了中轴线, 更重要的是没有破坏自然本来的风貌, 几乎完美地做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

颐和园的中轴线运用十分巧妙, 它不仅没有破坏自然, 反而使自然得到强化。

建筑气魄宏伟, 又体现出帝王的权威。

这种权威的体现与它的选址也有关系。

建筑建在半山腰, 其中统率全园景观布局的佛香阁仅楼身即高37m, 连同高大的基座在内, 从湖面起竟高达80m。

佛香阁作为颐和园的构园中心, 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首先它是全园的视觉中心, 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全园布局。

从这方面来分析, 佛香阁处于被观赏的位置, 从佛香阁往下看, 有很强的俯视效应, 这就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在中轴线上, 建筑由高到低排列, 进一步强化了中轴线和帝王的权威。

四、中国皇家园林中的栽植植物运用在中国皇家园林中, 多采用高大的乔木, 而且遍及奇花异卉。

作为乔木的苍松翠柏是庄严、宁静、和谐的美, 而奇花异卉则是皇家富甲天下的象征。

在植物种类上, 多喜欢采用四季长青的植物和开花的植物。

如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对春之桃、夏之荷、秋之枫、冬之松, 都有同样的喜好。

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的表现。

在植物修剪上永远是自然形态的优美高于一切。

五、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建筑特点中国皇家园林在对园中建筑进行精心布局设计的同时,还着意于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通过单体建筑的外在形象来体现皇家的气派。

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宫式, 但苑中宫殿建筑又与城中有别。

除了早期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部分皇家园林建筑外, 大多用灰瓦卷棚顶, 斗拱尺度和出檐深度较小, 侧脚和梁、柱的比例加大, 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 墙体厚重, 各种雕饰中图案严谨、体形粗壮。

所有这些形成了皇家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

此外, 皇家园林中还有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 如牌楼、华表、石狮等, 它们对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作用。

综合起来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是类型上, 主要是以殿堂为主, 亭台楼阁为辅。

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 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第二是建筑布局上以规则中轴线对称为主。

第三是建筑数量上采用密集型, 建筑密度比较大。

第四建筑体量比较大。

第五是桥梁, 多采用石拱桥。

中国皇家园林采用实墙厚景和高墙的形式。

如北京皇城内园林, 每座园林都有高高的城墙围护, 承德避暑山庄也是如此。

这样的围合是把墙当作安全的城墙来设计的, 体现了当时帝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地位这样的特点。

中国皇家园林多采用砖、瓦、石等材料的拼花构成道路的图案。

私家园林一、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一)平面布局江南园林是旧时的官僚士大夫专为享受山林野趣,而又免去远游劳顿之苦,在城市中围筑高墙经营修建的,所谓“城市山林”。

江南园林多属于私家园林,因此大都修建于市井之间,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追求安静与闲适,因此多会采用内向的平面布局形式。

江南园林采用内向的布局形式,将建筑背朝外而面朝内,围合出一个相对私密的集中空间,以水面作为中心,通过叠石理水和植物的种植丰富空间变化。

这样既获得了较为宁静、私密的空间,又可以在四周的建筑内从不同角度观赏中心景观。

(二)空间布置1.私家园林的入口设置私家园林往往将入口设置的较为狭窄,将狭窄的入口空间与之后的庭院开敞大空间作为对比,在入口空间限制人们的视野,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穿过入口后,则使得人们豁然开朗。

从入园一开始,以一系列暗小曲折的空间为前导,使人从喧闹的城市街道转入园门后经过一段情绪净化,再见到山水景色,宛如进入桃花源中与世隔绝的境界。

2.空间的对比与突出狭小的入口空间与开敞的庭院空间的对比使得人们能获得豁然开朗的心境。

其实在园林的很多形式处理上都运用了空间对比的手法,通过面积的大小、狭窄与开阔、疏散与紧密、简单和曲折以及严整与自由等多种形式进行空间的对比。

通过空间的对比,不仅能突出重点景观,同时,也能为人们提供更多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3.空间的层次江南私家园林以精巧著称,在面积不大的庭院内,为了使其更有观赏性,造园者通常都会重视空间层次的变化,在前景—中景—远景的相互衬托与对比之下,使得景观更加丰富。

还有就是从一个景观空间通过一个前后开敞的厅或者洞门窥看到其后面的景色,这种情况下,开敞的厅或者洞门又作为了一个框景的工具。

4.高低错落丰富的空间变化不仅在于前后景观进深的变化,也在于垂直高度上的高度错落。

在低处可以仰视上方的景色,在高处可以全览下方的景色。

低处是一个空间,换之高处,可能又是“别有一番风情”。

(三)景观要素配置建筑、山石、水、花木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的不同组织形式使得每一个江南园林都是非凡独特的。

1.堆山叠石园林中的山石都是仿照自然而进行的摹写改造,又称为“假山”。

这些园林中的山石不仅组成了具有高低错落的空间变化,它还有分割空间、障景、形成透景线、充当室外阶梯的作用。

江南园林中,山石常被用来障景,同时也有“漏景”的作用,即形成了透景线,从山石的缝隙中能隐隐约约窥看到后面的景色,吸引人们前往。

山石一个比较特殊的作用就是作为室外的台阶通向建筑的第二层。

留园冠云楼便是运用建筑东部的山石台阶通向建筑的二层。

运用这样的手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建筑室内空间,并且游客可以站在高处石阶上俯瞰园内的景色。

2.庭园理水水面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重要造景元素。

江南私家园林多采用内向的平面布局形式,且大都是以水作为中心而形成了聚合感。

水面能倒映岸上的景物以及建筑,从而在人的感觉上能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而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将水面运用到极致的当属于拙政园中的倒影楼了。

倒影楼被前方一颗大树所挡住,远观的人们只能通过水面的倒影来观察这个建筑,由倒影来观察景物,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3.植物配置江南私家园林多采用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方式,再细分的话又可分为孤植、丛植以及群植等布置方式。

孤植多选择姿态或者色彩有特征和吸引力,与周围环境相搭配,成为独特的一景。

而丛植多是三五成簇,或者十几株一起栽植,主要起着分割空间,遮挡视线的作用。

群植则多是选择在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了追求整体的美观效果,同时,也是为了不同种类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最终达到“四季皆有景,季季景相异”的艺术效果。

江南私家园林除了对植物的布局方式有所讲究,对于植物材料的选择也是有所讲究的。

古代文人按照不同植物各自的特点赋予了它们一定的品质特征,而私家园林的主人正是选择了这些“被人格化的自然景物”来托物言志。

4.建筑风格由于江南地处我国的低纬度地区,常年气候温暖,因此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多是轻巧、通透和开敞的,这样有利于通风,也便于观察建筑外的景色。

在建筑的色彩处理上,江南私家园林多是十分朴素淡雅的。

无定时灰色的小青瓦,木作是栗皮色或者深棕色,院墙均为白粉墙。

这是由于江南的植物种类丰富并且多为常绿植物,园内的植物色彩已是十分艳丽,用较为淡雅的建筑色彩与之相衬托,更是相得益彰。

二、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一些特殊手法(一)虚实相生廊道中,通过漏窗望窗外的景物,就能体现到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从漏窗中隐隐约约的看到一部分景象,需要再靠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窗外的景色,这也正是造园中所追求的“境由心生”的美妙状态。

常常以陆地山石为实,以水面为虚;有景处为实,留空处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突出在主要游览线上的景为实,掩映在树木建筑后面只露出一丝消息的景为虚;以及明实暗虚;物实影虚;建筑实庭院虚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