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名言 -回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名言-回复1. "学习过程就像探索宝藏,要从琐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生活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要悟出其中的真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升华,我们要从大量的作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 "领导力的培养就是在实践中体验和去除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我们要挖掘其中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 "经验是人生的宝藏,要善于总结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 "爱情是美的象征,我们要懂得区分真爱和虚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 "教育是磨练人才的过程,要在学习中寻找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9. "友谊是灵魂的纽带,我们要选择真诚的朋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0.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要善于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1. "成功是通过努力和才干取得的,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 "人生就像一场战斗,我们要战胜困难和挑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3. "真理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要理性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4. "瑜伽是身心健康的良方,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5. "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要激发创造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6. "健康是财富的基础,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7. "友情是人生中重要的支撑,要珍惜并和真诚的人交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 "时间是金钱,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宣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宣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很多人却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传统文化是什么都好,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事实上,在传承和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传统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宝贵精华的,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
然而,传统文化也有其不足之处,有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种种陈规旧习,这些陈规旧习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我们需要去掉这些糟粕。
比如说,封建礼教、超越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尊女卑等思想,这些糟粕都需要被坚决抛弃。
经过对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华并存。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学会发扬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升华。
比如说,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优秀的民间文艺、中国武术、中医药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代表着民族的精神文化成果,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发扬其精华。
因此,在宣扬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对待,发扬其中的优秀精华,去掉其中的陈规旧习和糟粕。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光芒。
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宣扬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掌握其内涵和精髓,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经过。
其次,我们需要根据当下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和特点,精选出传统文化中具有切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精华,如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忠诚”等,中国文化中注重的“礼仪”、“诚信”、“家庭观念”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更能够给当下社会文化建设带来积极价值。
同时,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宣扬传统文化而片面夸大它的作用和贡献;二是注重兼容并包,不能因为一时的传统文化宣传而忽略其他文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三是适应时代变化,不能因为固守传统文化而抵制时代的进步和创新。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现代眼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我们要很好的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这样才能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怎样区分精华与糟粕?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
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
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3 、文化效应的多样性。
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
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
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1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说过,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的,也就是说文化在其传承融合过程,是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随便“拿来”。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全球正逐渐走向地球村时,各国文化也在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其中不乏文化的优质基因,亦不乏因时代和地域制约的文化局限性基因,因此,我们无论在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在接受容纳学习西方文化之时,都应该要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给我们中国文化注入一股新力量,让其更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
如积极入世的儒学倡导“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信条;潇洒自由的道学倡导“无为而治”“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等人生哲理;爱好和平朴素的墨学倡导“兼爱”“非攻”等人生思想……这些文化在历史天空中灿烂发光,它们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就是这些精华,而不是那些文化糟粕。
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开智,修德,养心,励志,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的载体,而文化的糟粕只会让我们形容枯槁,精神萎靡。
因此无论面对着异质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传播文化精华的明智之作文举。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只取其精华,让受众领略文化精华的曼妙,感受其精华之灵性,让他们受益匪浅。
西南财经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亚宁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用唐诗宋词等文化之精华化如春雨“润人细无声”,让受众如坐春风,受益匪浅。
正是因张亚宁只取文化之精华给草根们授课。
让百姓感受到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甘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生命。
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入人心,这也是一种智慧。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汲其所长,为我所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到文化之精华,去之糟粕了,为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还需懂得融合。
将文化之精华融合为一体,铸造的是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子曰:"仁者,爱人也"。
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
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
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
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毛概书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毛概书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原意: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自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原文节选:“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
扩展资料
“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
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就好比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那么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什么是精华和糟粕呢?对于这些精华和糟粕又该怎么做我们呢?关键词:中华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华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以中华的儒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二、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儒家文化的精华(1)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
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浅谈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某人对某人说,你真是个文化人。
往往说者一说而过,反倒让我这个旁听者陷入思考,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个文化人,
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地的盛行开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拜佛求经”,研习中国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一词也俨然成为国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与沉积,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
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
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再比如我们学习《论语》,看起来好像《论语》只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所以我们读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了“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感悟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遵循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言论及经典书籍,像《弟子规》、,《论语》等就是要我们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这些经典文化,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爱家人,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学习并懂得思考,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也是如今我们那么大力倡导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吧。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大力提倡并学习,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随之有效更新,你比如说:“三纲五常”,再比如说“重男轻女”。
古时候,男权当道,妇女在社会上是极其没有地位的,但放到现在,妇女顶半边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我并不是想高声呐喊妇女地位有多么重要,一个家庭的和谐构筑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首先体现着夫妻关系的和谐,那在一个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交流的平等应该是和谐关系的首要条件吧。
当然,如今社会,多数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些封建残余落后思想已不是普遍存在现象,这不得不说,人们在历史长河的思想涌动中,已形成自己较为正确而向上的价值
观及认知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