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元素符号教案设计教育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元素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课时教案课题:化学元素
年级:初中
学科:化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元素的命名和符号规则;
3. 能够运用化学元素的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
2. 化学元素的命名和符号规则;
3. 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重点:
1. 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
2. 化学元素的命名和符号规则。

教学难点:
1. 化学元素的符号规则;
2. 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化学元素的命名和符号规则;
3. 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

三、练习(20分钟)
1. 进行化学元素命名和符号的练习;
2. 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化学元素相关的知识点练习题。

四、总结(5分钟)
1. 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反思。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的化学元素练习题作为作业;
2. 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元素的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命名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元素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案例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化学符号设计教案初中

化学符号设计教案初中

化学符号设计教案初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育目标:
1. 能够理解并掌握元素的符号表示法和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法;
2. 能够用化学符号表示元素和化合物,并能进行简单的符号设计;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进行元素和化合物的表示和对比。

教学重点:
1. 元素符号的设计和表示;
2. 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法;
3. 化学符号的运用和比较。

教学难点:
1. 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2. 掌握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3. 进行符号设计和对比。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期表上元素的符号,比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让
学生尝试解释符号的意义,并让他们思考元素符号的设计背后的原因。

授课:介绍元素符号的设计原则和化学式表示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元素的名称来设计
符号,并介绍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化合物,比如水的化学式是H2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
CO2。

训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符号设计和化学式表示练习,比如让他们设计氦元素的符号,表
示钠氧化物的化学式等。

巩固:让学生互相交流设计的符号和化学式,进行对比和讨论,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和记忆。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学符号的重要性和运用,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和思考,提高化学符号设计的能力。

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元素的符号和化合物的化学式,并写出简要的解释。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沟通和互动,发现学生对化学符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化学元素的命名、符号以及原子结构。

3.了解化学元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原子结构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化学元素相关知识。

四、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新课
教师用一张周期表展示化学元素的排列方式,并向学生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引导学生讨论各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Step 2. 学习化学元素的命名和符号
教师讲解常见元素的命名规则和符号表示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识别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Step 3. 讲解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模型。

Step 4. 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元素应用
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氧气的呼吸、金属的熔点等,然后让学生分组展示各种元素的应用案例。

Step 5. 总结与检测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他们对化学元素的掌握程度。

五、课堂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性质。

2.让学生设计化学元素的海报展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2.用自己的话简要总结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七、教学反思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以便今后的改进和提高。

初中化学元素课题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课题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课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了解元素的性质、分类和应用;
3. 能够辨认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1. 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2. 元素的符号和性质;
3. 常见元素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元素的符号和性质;
2. 理解元素的分类方式;
3. 培养学生对元素认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
1. 课件和实验材料;
2. 常见元素表;
3. 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约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元素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约15分钟)
1.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介绍元素的符号和性质;
3. 举例说明不同元素的应用及重要性。

三、实验体验(约20分钟)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四、巩固练习(约15分钟)
老师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填空、选择题等。

五、总结(约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强调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元素的整体认识。

六、作业布置
老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到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掌握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性质,并对元素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元素的特性和应用。

初中化学教案:认识和使用常见元素的符号和性质 (2)

初中化学教案:认识和使用常见元素的符号和性质 (2)

初中化学教案:认识和使用常见元素的符号和性质认识和使用常见元素的符号和性质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认识和使用常见元素的符号和性质来建立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常见元素的符号,并了解元素的一些重要性质。

一、认识常见元素的符号1. 指导思想:通过直观明了地展示元素符号,引发学生对于不同元素之间差异与联系的思考。

2. 学习目标:(1) 掌握与常见元素相对应的符号;(2) 理解符号代表不同元素,便于用较简短方式进行记录、书写和交流。

3.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知识,给出几个常见物品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它们由什么物质构成;步骤2:逐一介绍几个常见元素及其符号(例如:氢——H;氧——O;碳——C),并解释符号的来源和含义;步骤3: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学生如何快速记住元素符号,并让他们创造一些有趣的方法;步骤4:通过举例演示,巩固学生对常见元素符号的理解。

二、了解常见元素的性质1. 指导思想: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常见元素的一些重要性质。

2. 学习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2) 掌握几个重要元素的性质及其应用领域。

3. 教学过程:步骤1:设计简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各种物质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步骤2:让学生自行分析这些现象所涉及的元素是哪些,并引导他们将实验结果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步骤3:介绍几个重要元素(例如:氧、碳、金),并分别讲解它们的性质及应用领域;步骤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他们选择一种元素,研究它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练习1. 指导思想:通过拓展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常见元素符号和性质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2. 学习目标:(1)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各种物质是否由特定元素组成;(2) 能够从化学符号出发推测物质属性。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研究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研究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②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研究,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②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颠末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肯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切的熟悉,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另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激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研究。

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

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

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理,熟悉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2.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

3.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释和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理。

2.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元素周期表和相关图片。

2.元素周期表挂图,用于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元素知识,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元素?它们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对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二、新课导入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解释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等基本概念。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理1.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和族的概念。

2.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特点,如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等。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理,如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四、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1.讲解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如原子半径、离子化能、电子亲和能等。

2.举例说明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如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

3.讲解过渡元素的特点和性质,如电子结构、氧化态等。

五、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如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差异。

2.讲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的反应性和化合物的性质。

六、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2.请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释一组元素的性质差异,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理,以及各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二章第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下册第二章【主题】元素符号表示的量【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推导结论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借助饼图认识新概念的过程,学会用类比法来认识抽象事物与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元素符号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对应关系,认识到符号中包含着量的意义;(2)通过借助数学工具完成科学公式推导的过程,体验各学科相互之间如何起关联。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公式教学难点:规律的推导三、教学准备PPT知识点的线索知识拓展,完善认知板书重点知识整理思路,把握重点四、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的第七节。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小,需花3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公式、单位,查询方法以及重要结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本节课以前,教材已经编排了元素符号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元素符号的第四种意义的补充。

而该知识点又是学习相对分子质量与质量比等概念的重要基础。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的三种意义,“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新概念作为第四种意义,学生在接触时比较容易接受。

良好的数学基础在本节课重要结论的推导以及公式的引出时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教师】同学们,今天接着上新的内容。

上新课之前,我们照例要复习一下之前的知识。

大家拿出纸笔,来写写看这几个根离子的符号(PPT)。

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来写……【学生】写根离子的符号【教师】接着,老师来报几个物质,请一位同学来黑板上听写,其他同学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元素符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
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
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
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
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
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
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
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
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
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
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
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
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
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
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
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
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
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
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
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
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
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
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
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
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
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
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
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
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
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
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
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
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
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
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
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
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
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
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
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
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
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
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
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
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
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
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