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讲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讲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讲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

作法治化水平

一、为何选择法治

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上至国家政体,下至公民个人,其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实施,而且人们对行为的后果都有合理的预期。

法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埃德加·博登海默(美)

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

(一)为何选择法治

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一个原因:国家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条件来配置法治资源。

当代中国的国家财力完全可以保障法治的推进,同时,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不但有力保障了法治的推进,

而且也是强化执政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动因。

(二)为何选择法治

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二个原因:法治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挥。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执政党汇集了全党的政治精英,借助中央全会这样的政治舞台,通过大会决议这样的政治行为,完成的是对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而其中受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还是千千万万的法律人。

(三)为何选择法治

国家搞不搞法治,国家的法治规模是大是小,主要还是从政治功能上出发来进行权衡,从国家治理全局出发来进行考虑。

法制的统一和完善,法治的实施和推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单纯是民主的产物,而是中央集权甚至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如果忽视了法治所承担的政治功能,那就是在根本性问题上犯了颠覆性错误。

(四)为何选择法治

司法权就是执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权威就是执政权威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推进法治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一方面,要严格遵循中央两办发布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

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不得借领导之名非法干预司法活动。另一方面,执法司法活动要始终自觉

维护党的政策和宪法法律的权威,确保党的政策和宪法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

(五)为何选择法治

《规则》第三条规定:对司法工作负有领导职责的机关,因履行职责需要,可以依照工作程序了解案件情况,组织研究司法政策,统筹协调依法处理工作,督促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为司法机关创造公正司法的环境,但不得对案件的证据采信、事实认定、司法裁判等作出具体决定。这一条规定进一步明确,党委政法委既要科学准确把握职责权限,又要积极履行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责。

(六)为何选择法治

通过法治的力量来规范政治,通过政治的力量来强化法治。

(七)为何选择法治

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三个原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过去17年法治国家建设的成绩与挑战(1997——XX)

主要成绩有三: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法治建设保障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三是法治建设保障了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

第 3 页共3 页

主要挑战有三:

一是官民违法、犯罪多发现象没有根本扭转;

二是法治化进程的速度与社会期望的反差加大;

三是法律权威没有实质性提升,法律定纷止争能力下降;

(八)为何选择法治

当改革还在浅水区时,尚可“摸着石头过河”。当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改革,才能够兼顾协调各方利益,让各方运用法律给予的工具和平台参与到改革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确保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这种改革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有利于改革的深入推进。这就是法治的好处。

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法律思维的一种形态,在治国理政的公共决策中按照法律的逻辑分析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

法律的逻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遵循既定程序。

法治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

第一,法治思维是人权思维人权就是人作为人而享有的基本权利。它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理念与政治道德观念,人权保障是世界各国政府权力运作的终极关怀。国家公权力机关特别是政法机关,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保障人权。《人权宣言》

第二,法治思维是程序思维“正义不仅要实现,还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基础

程序公正是实现人权保障的条件

程序公正有助于化解纠纷

程序公正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正是程序公正成为区分人治与法治的分水岭。

第三,法治思维是证据思维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没有证据,就没有诉讼。证据思维要求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到证据的本质及其诉讼价值,并能够自觉运用证据认定事实和解决争端。同时,证据思维也是一种本能,是人们在诉讼中或者诉讼外自动养成收集、保存、运用证据的习惯。

第四,法治思维是时效思维“迟到的正义非正义”。

第 5 页共5 页

这句名言是对司法时效性最好的注解。尽管可以说正义之树常青,但并不排除正义有保鲜期,超过了时效的正义虽然还是正义,但已经充满了苦涩。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第五,法治思维是监督思维。在公权力面前,“人性本恶”。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把一切公权力装入由法律制度打造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笼子里,监督制约所有公权力和每一个公权力的行使者。

法治思维是监督思维

准确认识省以下法检两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改革。

第一个问题:统一管理绝不是系统内的垂直管理,而只是依托省一级制度平台的统筹管理。

1.决定于司法权的性质

2.决定于法律规定和改革部署

3.决定于现实状况

第二个问题:防止司法行政化

孟德斯鸠(法国)→孟德斯鸠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制权。我们必须看到,地方党政的干预是干扰办案,司法系统内部的干预更是干扰办案,而且这种干扰更专业、更便利、更隐蔽、更需要防范。如果还有人对司法系统内部的干预熟视无睹,而以抵制不当干预为名否认和抵制外在监督,特别是否认和抵制党委的领导和监督,我们可以说,

这个人不是脑子糊涂,就是居心不良。

第三个问题:准确定位党委政法委

政法委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各级政法委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政法工作、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履职、创

造公正司法环境上。——十八届四中全会

省以下法检两院人财物实行统管后,法院、检察院党组仍然要向同级党委定期汇报工作,法检两长仍是同级政法委委员,市、县两级政法委仍然要继续发挥统筹政法各部门工作的职能作用。

第六,法治思维是责任思维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突出了落实责任的问题: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决定谁负责。

第七,法治思维是公正思维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

在利益这个大蛋糕面前,似乎满意的、知足的人越来越少,而闹事的、不满的人越来越多。所有这些行为背后,都涉及公正的问题。

第7 页共7 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会对公正产生致命破坏作用。

第八,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法治其实就是讲规则、守制度。政法干警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应该体现在执法办案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努力让老百姓通过我们实施的每一个权力行为、办理的每一个案件来感受公平正义。

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只有实现规则的生活化、制度的常态化,法治才能从梦想变为现实。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技术因素而是制度因素。—道格拉斯?诺斯(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必须从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

“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还是制度靠得住些,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邓小平

我们党推进依法执政,实施依法治国,就是为了避

免重蹈覆辙,就是为了依托良好的制度,实现真正的制度自信。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他们的成熟不仅表现在思想上、理论上,更体现在制度上。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没有哪一个职业对制度的理解和认知能够比我们所从事的政法职业更准确,没有哪一个群体对制度的感受和体会能够比我们政法干警更深刻。我们安身立命的手段,我们成就事业的方式,就是在严格遵循规则和制度的基础上作出一个合乎正义、合乎公理的行为。

三、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首先,这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启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都与法治不彰有关。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

——路温舒(西汉)

活得很平庸,死得却很神奇!

第9 页共9 页

其次,这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发挥关键作用

首先,关键作用表现在尊法学法上;

其次,关键作用落实在依法决策、依法用权、依法办事上;

第三,关键作用表现在模范守法、全力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上。

五、科学定位法治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征服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基督教的影

响也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而在逐步缩小,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鲁道夫·耶林(德国)→

(一)科学定位法治

法律不能达到最理想的公正。

——柏拉图(古希腊)

法律规范是有限的,而社会生活是无限的;法律规范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生活是日新月异的。因此,法律总是需要其他规范体系加以补充和强化。

(二)科学定位法治

上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

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下联: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事做这官

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三)科学定位法治

顽固坚守法条主义、只知机械执法、而无视国家大局的司法活动,贻害无穷、祸国殃民,它根本就不是我们所倡导的真正意

义上的法治。我们强调司法统一,实际上是在强调国家统一;强调法律至上,实际上是在强调国家主权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强调依法治国,实际上是在强调我们这个社会必须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符合国情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四)科学定位法治

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法律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和制度化。依法治国并不意味着法律万能,也不意味着一切社会关系都要靠法律去规制。特别是在中国,民众也不习惯将一切社会关系都交给法律来调整。

(五)科学定位法治

综合运用法律、政治、道德乃至宗教等多种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纠纷、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从根本上丰富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第11 页共11 页

就此而言,我们强调政法机关执法办案要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就绝对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实实

在在的一种现实需要。

(六)科学定位法治

政法机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肩负着特殊责任。作为法治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政法干警不但要有持正义之天平、挥法律之利剑、除人间之邪恶的价值追求,还要有一种家国情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忧患意识。要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安全、最关切的权益保障、最关注的公平正义入手去执法办案。

(七)科学定位法治

政法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法律,成为法律人,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还要讲政治、成为政治家,明确政治方向,遵守政治规矩,自觉接受执政党的政治领导,自觉接受党委政法委的监督指导。

(八)科学定位法治

真正伟大的法律人从来都是杰出的政治家。

考试复习指南答题第四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考试复习指南答题第四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第四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1、(单选题)依法行政是()的基础和保障。 A.文明执法 2、(单选题)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的当今, 行政机关()往往成为了行政权力运行中的 一大风险。 C.不依法决策 3、(单选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宪法始终、体现在各部法律之内。B.权力制约 4、(单选题)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先必须要(),深入学习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C.结合实际

5、(单选题)下列关于职权法定的表述错误的是()。 C.非经法律授权,不得作出行政管理行为,超出法律授权范围,不享有对有关事务的管理权,否则都属于刑事违法 6、(单选题)()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内容和基本遵循。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单选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C.共产党执政

8、(单选题)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载入宪法,明确规定“()”。B.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9、(单选题)行政机关的岗位职责来自于(),必须要牢固树立岗位权力清单意识,在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尽职、依法行权。C.法律授权 10、(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D.权力清单 11、(单选题)1991年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世界公布了新中国第一份()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并从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改善法治环境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用一个专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执政党报告中首次出现,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到如此高度,这说明,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亟待化解,法治建设任务任重道远。而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一、深刻理解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的提法则更进一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法治思维”是思想层面的要求。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和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做出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无论是在决策、执行和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要做到权力行使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合法。 “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 从当前来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我国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缩影,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但是种种现象也表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讲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讲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 作法治化水平 一、为何选择法治 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上至国家政体,下至公民个人,其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实施,而且人们对行为的后果都有合理的预期。 法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埃德加·博登海默(美) 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 (一)为何选择法治 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一个原因:国家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条件来配置法治资源。 当代中国的国家财力完全可以保障法治的推进,同时,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不但有力保障了法治的推进, 而且也是强化执政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动因。 (二)为何选择法治

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二个原因:法治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挥。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执政党汇集了全党的政治精英,借助中央全会这样的政治舞台,通过大会决议这样的政治行为,完成的是对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而其中受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还是千千万万的法律人。 (三)为何选择法治 国家搞不搞法治,国家的法治规模是大是小,主要还是从政治功能上出发来进行权衡,从国家治理全局出发来进行考虑。 法制的统一和完善,法治的实施和推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单纯是民主的产物,而是中央集权甚至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如果忽视了法治所承担的政治功能,那就是在根本性问题上犯了颠覆性错误。 (四)为何选择法治 司法权就是执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权威就是执政权威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推进法治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一方面,要严格遵循中央两办发布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 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不得借领导之名非法干预司法活动。另一方面,执法司法活动要始终自觉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下) 试卷 77分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下)试卷77分 1、《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 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正确 错误 2、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 正确 错误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正确 错误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错误 5、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正确 错误 6、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 正确 错误 7、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 正确 错误 8、良法就是指法律具有正当性、合理性,而法自身所彰显的价值是其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 正确 错误 9、当前,我国社会并不需要秩序和安全。

正确 错误 10、为了维稳,政府不计成本的做法是正确的。 正确 错误 11、当前,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这与我国的法治制度不够健全、法治环境不够完善没有任何关系。 正确 错误 12、对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部分群体,应进行野蛮驱逐。 正确 错误 13、单纯发展经济,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社会秩序问题。 正确 错误 14、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公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法治的价值之一。 正确 错误 15、法治能够给社会提供秩序保障,能够给民众提供安全保障。 正确 错误 16、公权力只是权利不是义务。 正确 错误 17、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法律上是权利义务主体,而不是可以随意侵犯的客体。 正确 错误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国家与政权建设基本规律和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执政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民众尚未形成普遍性的法治思维的情况下,作为执掌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遵循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行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等法治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把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领导干部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为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其中,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时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承担法律责任。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行为实践,是在操作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现状反思 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等法治素养等方面较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树立以合法性判断为优先、法律规则为中心、坚持程序正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城市1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城市 城市是所有市民的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城市生活共同体的有效运行,需要发挥每一个组织、每一位市民的作用,让各类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治理,成为城市政府的伙伴和助手,这既是“中国梦”具体实践的要求,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权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城市管理就是典型的社会事务,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难题,提升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坚持立法、执法、监督三方面实践。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运用有赖于立法、执法、监督三个方面的实践。法治思维就是法律的执行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形成结论、决定的认识活动过程;法治方式则是法律执行者运用法律处理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争议,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统一体现在法治思维支配法治方式,法律执行者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体现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难点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渐上水平。但与践行精细化理念、向一流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标准看齐相比,城市管理中尚有四大乱象比较突出。一是车辆乱象。表现为非法运营,违章行驶,乱停乱放,违规超车,随意上下车。二是行人乱象。表现为多人并行,不管车辆行驶;爱走捷径,不走斑马线;抢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翻越护栏,不走人行天桥。三是行为乱象。表现为沿城市主干道散发小广告;沿马路堵车乞讨;烟花爆竹随意燃放,加重雾霾天气;乱堆乱放乱丢垃圾。四是养犬乱象。无证养犬,饲养烈性犬,犬伤人,粪便污染;将犬随便带至公园、广场、公交车、乃至餐馆影院等公共场所。针对影响城市文明形象的各种乱象,不从立法、执法、监督上加以制止,长期下去势必变成隐患,治理的难度将会增大。因此,应从立法、执法、监督三个方面入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这些乱象。在立法上,适时制定新的法律,及时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用明确的法律来规范调节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在执法上,做到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那么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在监督上,做到公正司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2.5 1、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2.5 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2.5分) 得 2.5 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5、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7、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8、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2.5分) 得分:2.5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9、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10、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第2部分:单选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 2.5 稳定能力。”(2.5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正确答 案:D 2、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5 2.5 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一,思维方式决定思想高度。 法治思维是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塑造社会秩序、推进良法善治的逻辑化理性思维方式,与人治思维、权力思维相对立。从个体层面看,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从社会层面看,法治思维要落实为一种有序的社会生活方式,表现为一整套有关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制度性安排;从国家层面看,法治思维体现为一种宏观的国家治理方略,是一个国家在多种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治理手段;从精神层面看,法治思维是一种文明的国家精神,呈现出国家对人的尊严的终极关怀,对良法善治的深刻洞见与守护。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一种制度性思维。厉行法治,就是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制度保障作用。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可预期行为后果的制度,是社会存在和延续的基础。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抑制人际交往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这种持续性的抑制还会逐渐凝结成共识,形成社会秩序并增进这种秩序。制度一经形成,即有助于实现人们设定的各项目标,并节约实现目标过程中高额的协调成本。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现代国家文明程度集中反映在它的制度体系及制度执行力上,制度文明往往体现并制约着该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所能达到的程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我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发展道路。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规则思维,即所谓尊重既定法律规则。法律既已制定,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只能严格遵照执行。法治思维体现了法律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表现出稳定性、确定性的刚性色彩。在既定法律面前,只有严格遵循方为合法正当。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对法律规则怀敬畏之心,要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 法治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法律程序属于行为程序,为了达到一定的法律目的,通过法律预先设定行为方式和行为步骤,再通过对这些步骤和方式的遵循,一环扣一环而逐步充实展开,获得确定性法律后果。程序思维表现为,未经法律正当程序,对人身和财产等不得剥夺。法律程序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人的参与需求、理性选择和正义价值,还可以切实推进政治职能转变,提高法治政府水平。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明确决策主体、事项范围、法定程序、法律责任,规范决策流程,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湖北日报2012.12.5 星期三费德平(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不仅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而且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决策的新思路、新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本位的特权观念。一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群发的现实,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稳定就是搞定”的人治思维,认为“有法(律)无(办)法,无法(律)有(办)法”,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为追求“稳定”而牺牲“法治”。有的领导干部追求GDP至上,以牺牲“法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法治思维能力不足。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甚至违背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对某些遵循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可以决策的事项,机械地按法律条文办事,致使决策违背法律的根本目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适用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就办,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执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还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以致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三是忽视决策程序。近年来,有的地方违反土地规划法律法规规章,违反物权法和征收补偿条例,违法征地、违法拆建,任意侵犯公众财产权和人身权,引发多起自焚、自杀等惨剧或者暴力对抗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一些地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兴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致造成严重生态灾难事件。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决策时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事,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十八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新阐述。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要求。早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就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到党的报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表明了决策层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立场,表达了决策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诠释,同时也是对中国是否坚持走法治道路以及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的明确回应。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按照法学专家的解释,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各种相应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法治方式”则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由此可见,法治思维强调的是一种法治理念。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规则意识,这是在思想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准则。报告中说:“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人类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经历了从人治到法治、从权力支配法律到法律支配权力的历史发展过程。法治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运用法治方式意味着执政者要时刻用法律标尺来考量自己的行为,这是在操作执行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治国首在治吏,法治重在治权。“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中国的法治道路属于政府推进型,决定了领导层必须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学习“法治方式”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对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 二、制约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的因素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2014-10-22 10:37:22 来源:四川法制网作者:先梦洪王其远【大中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豆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把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是坚持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各级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工作的时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一、法治与法治思维内涵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公权,权利指的是私权。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见,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人民政府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员应该是“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

的公仆。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所在。运用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来讲的,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运用法治思维的核心。 二、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思维素养,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一)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定势。 1、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法治思维与权力行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权的关系,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使领导干部能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领导干部要形成运用法治的思维定势。法治思维定势,就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法治思维时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法律价值趋向。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还是行政思维、

考试复习指南答题第四章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第四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1、(单选题)依法行政是()的基础和保障。A.文明执法 2、(单选题)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的当今,行政机关()往往成为了行政权力运行中 的一大风险。 C.不依法决策 3、(单选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宪法始终、体现在各部法律之内。B.权力制约 4、(单选题)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先必须要(),深入学习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C.结合实际 5、(单选题)下列关于职权法定的表述错误的是()。 C.非经法律授权,不得作出行政管理行为,超出法律授权范围,不享有对有关事务的管理权,否则都属于刑事违法 6、(单选题)()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内容和基本遵循。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单选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C.共产党执政

8、(单选题)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载入宪法,明确规定“()”。B.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9、(单选题)行政机关的岗位职责来自于(),必须要牢固树立岗位权力清单意识,在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尽职、依法行权。C.法律授权 10、(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D.权力清单 11、(单选题)1991年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世界公布了新中国第一份()的白皮书,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面肯定了人权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 D.《中国的人权状况》 12、(单选题)()成为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抓手。 D.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13、(单选题)行政垄断指行政机关(),违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违法指定特定企业从事特定业务、违法设置条件限制其他企业参与竞争等行为。 A.滥用行政权力 14、(单选题)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C.法制建设成效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大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报告,说明了法治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法治思维的培养必须作为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来完成。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中运用所法治思维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才能维护政府的威信。所以,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政府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具体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体制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引导,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不同的法。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规章之间、行政权与司法权依然有许多冲突存在。这让法律变得复杂,于是学习这些法也会变得复杂。所以,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相关法律更加清晰明了,给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利于领导干部来学习法律,从而明确自己的权与责,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做价值判断。 2、注重法律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实现。而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当前很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之风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突显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亟待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后的检测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体系,通过专家面授和专家网上教学多种方法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从法律理论上对领导干部实行武装,让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以杜绝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提倡外部监督,尊重外部约束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除了自身的学习和自身的约束外,还必须有来自于外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法律的监督对象。能否消除领导干部自身的特权思想,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效果。消除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利用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把领导干部的行为都纳入在法治轨道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需要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共同的努力,共同去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完善的法律体系、系统的法律学习和外部监督是培养和提神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不可或缺的途径。

(乔智)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途径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对这些思想进行了系统化阐释,对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提出了更为具体、更为紧迫的要求。面对改革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挑战,领导干部要“增强六个意识,提高六种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好、运用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增强公平正义意识,提高捍卫秩序能力。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法治才能得到实现。牢固规则至上的思维。长期以来,遇事找关系、走后门的不良思维定势,导致办事不按规定“排队”,偏要“插队”,实则背离了公平公正原则。在法治社会,任何人都要遵守规则。强化规则至上思维,必须克服特权思想,通过制定权责清单、限制自由裁量权等措施,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坚守司法公正的底线。只有坚持司法公正,把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作为标准和目标,提升法律公信力,纠正司法腐败、司法不公问题,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准确把握次序和秩序。讲次序就是讲规矩,就是尊重公序良俗和乡规民约。比如公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应当自觉排队、礼让老弱,这里体现的既是次序也是规矩;但如果不

讲次序,推挤上车、争抢座位,就容易造成事故和伤亡,就影响了社会秩序,变成了法律问题。次序方面的问题主要用道德和规范来解决,秩序方面的问题主要用法律解决,通过约束和制裁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增强公众知情意识,提高规范执法能力。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众知情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信息是否公开,公众是否知情,往往是关键所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利。政府做出涉及民生的决策时,要保障公众知情权,特别是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做好指引性告知和宣传,再进行严格执法,这有助于消除决策在执行中的障碍,避免因抵触情绪而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局面,保证执法的顺利实施。履行信息告知义务。随着公民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政府不履行信息告知义务,公民就可能依法起诉政府。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参与的基础是知情,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对决策的接受程度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决策的成功执行。通过公众的参与配合,使违法人员无落脚之地,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 增强法律评价意识,提高行为判断能力。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作出正确决策。明确判断事件性质。运用法治思维综合衡量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矛盾,有意识地分析其属性、根源、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敢担当,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刻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主要内涵 法治,简言之,就是依法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主要依靠法律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规范和规则,而不是法律之外的某些习惯和办法,更不是个人包括领导者的意志和看法。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时,根据法律规则认识和解决问题。其中,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

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方式。在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背景下,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必须切实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遇到问题找法的思维方式,养成解决问题用法的工作方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法治思维强调思维方式要符合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着眼于思想;法治方式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和行为要符合法的规定性,着眼于行动。法治思维决定和支配法治方式,具备了法治思维,就会主动运用法治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体现,法治思维只有外化为法治行为、体现为法治方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会促进法治实践,法治实践又会激发人们主动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利益关

张立伟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张立伟: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2014-4-1 14:24:36 来源:《学习时报》2014年3月31日作者:张立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在此之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对概念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如何从学理上阐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法治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广义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维则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法治思维与学术界常讲的法律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都是根据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规范为逻辑基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二。其一在于法治思维蕴含着价值意义上的思考判断,即在法律思维中必须贯穿以人为本或者人权的基本价值标准。二是法律思维往往更侧重于强调一种职业化的思维方式,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作者:封丽霞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7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专门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努力方向,对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作出工作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这些阐述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关注和期待,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庄严宣言,为我们指出了新时期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任务,对下一阶段的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真正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个人意志至上、法治观念淡薄,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法外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常常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代替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甚至人为干预正常的执法和司法活动,依权不依法、以权压法、以情扰法。可以说,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作为执掌国家权力和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是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就像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战略眼光、辩证思维能力一样。反之,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培育起法治思维、没有养成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老百姓势必“上行下效”,“民以吏为师”,自然也就不把法律当回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无从谈起。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关键。为此,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就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维稳中的棘手问题的能力,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

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2014-4-1 14:24:36 来源:《学习时报》2014年3月31日作者:张立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 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在此之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对概 念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 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如何从学理上阐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思维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 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 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 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法治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广义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 方面,而法治思维则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 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 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的观念基础。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 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 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 推动作用。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 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 层面。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 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法治思维与学术界常讲的法律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都 是根据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规范为逻辑基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二者的不同之处主 要有二。其一在于法治思维蕴含着价值意义上的思考判断,即在法律思维中必须贯 穿以人为本或者人权的基本价值标准。二是法律思维往往更侧重于强调一种职业化 的思维方式,为法律职业者所掌握运用,而法治思维更侧重于强调一种治国理政的 思维方式,是为执政者或者公权力的执掌者掌握运用的思维方式。所以,与法治思 维所对立的是人治思维、特权思维,后者将权力置于法律之上,视法律为虚有之物。 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维可 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认识 并得出初步判断的层次。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或现象得出是否合 法的判断,例如饮酒驾车是违法行为。这种层次的法治思维,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