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推断PPT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ppt课件

放在语境推断两个个“言”应分别翻译为“叙 述”、“记载”。
5.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知”字如译为“知道”或“了解”,或解释为 通假字“智”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不知道” 与“不了解”是不可能“皆为尽哀”的,这里 只能翻译为“熟知”,“不熟知”(即一般了 解),也“皆为尽哀”,可见李广深得人心, 这6.怀样王翻使译屈才原合造情为理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 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7.襟三江而带五湖。
砺: 磨刀石。 “带”,象形字,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 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 为腰带”的意思。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 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九)以音猜义法——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 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 原则,大胆逆推。
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 之意。 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 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 6.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函梁君臣之首。
用为动词,可译为“用匣
2、庭除甚芜,堂屋甚残子。句 均装中 作”“ 句。庭 子除主”语“,堂应屋译”为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推。“断水台它”阶是处”动在。词谓“语游位泳置”,之可
意。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 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六)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
5.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知”字如译为“知道”或“了解”,或解释为 通假字“智”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不知道” 与“不了解”是不可能“皆为尽哀”的,这里 只能翻译为“熟知”,“不熟知”(即一般了 解),也“皆为尽哀”,可见李广深得人心, 这6.怀样王翻使译屈才原合造情为理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 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7.襟三江而带五湖。
砺: 磨刀石。 “带”,象形字,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 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 为腰带”的意思。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 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九)以音猜义法——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 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 原则,大胆逆推。
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 之意。 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 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 6.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函梁君臣之首。
用为动词,可译为“用匣
2、庭除甚芜,堂屋甚残子。句 均装中 作”“ 句。庭 子除主”语“,堂应屋译”为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推。“断水台它”阶是处”动在。词谓“语游位泳置”,之可
意。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 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六)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课件(共40张)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微笑、讥笑、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2
借助成语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 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纵:腾跃( ×)
纵:放开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 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 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链接高考:
(2016年全国乙卷)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锡,通“赐”。
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
第四板块
思考探究: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族 灭”。)
(“赢”与“余”对应,“多余的”。)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愈”对应,均为“更加”。)
3、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亡”与“有”的相对,“没有”。)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 “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 就是“重用,任用”。)
文言实词
词义推断
考点: 文言文翻译 方法: 勤于积累 学会推断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PPT(共52张PPT).ppt

(缢:上吊)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1)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 ,童子持翣(shà)飏
(yáng)于前。(浙江卷)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着 扇 子在前面给他 扇凉.
?(2)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 劙lí颈以塞责耶!” (浙江卷)
?译: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 砍自己 的颈子来搪塞吗?”
?(3)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 愍mǐn其穷老,下渎(小渠) 水与之。(节选自《宋 书·郭原平传》)
?形声。从心 ,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怜惜。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结论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词义与 兵器有关;
?避重就轻——就,不躲避
?含义相反相对 :
接近、趋向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成语(猜一猜)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结构分析法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舌
牙
木
鱼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成间分的合关成系的合意成义一,个 这字种,造综字从人据合法止持甲表叫,戈骨示会从行文戈进,这意。,些。构字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1)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 ,童子持翣(shà)飏
(yáng)于前。(浙江卷)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着 扇 子在前面给他 扇凉.
?(2)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 劙lí颈以塞责耶!” (浙江卷)
?译: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 砍自己 的颈子来搪塞吗?”
?(3)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 愍mǐn其穷老,下渎(小渠) 水与之。(节选自《宋 书·郭原平传》)
?形声。从心 ,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怜惜。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结论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词义与 兵器有关;
?避重就轻——就,不躲避
?含义相反相对 :
接近、趋向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成语(猜一猜)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ppt( 共 52张PPT)
结构分析法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舌
牙
木
鱼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成间分的合关成系的合意成义一,个 这字种,造综字从人据合法止持甲表叫,戈骨示会从行文戈进,这意。,些。构字
《文言文实词推断》-课件--(共43张PPT)

“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疾,大;彰,明显、显著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
4通、晓(07年福建)今姑贷汝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试试看: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
蜀(06年湖南卷)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
想想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凭借)
试试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 长”——“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
试试看:
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里佩着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 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 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 可以解释为“拜见”。
试试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2、可以独飨白粲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 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 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想想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
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
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成分分析法(语法)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借助语境法(上下文)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
4通、晓(07年福建)今姑贷汝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试试看: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
蜀(06年湖南卷)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
想想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凭借)
试试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 长”——“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
试试看:
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里佩着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 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 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 可以解释为“拜见”。
试试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2、可以独飨白粲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 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 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想想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
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
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成分分析法(语法)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借助语境法(上下文)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共52张PPT)

从“求”与毛皮关; 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 “攴(pū) ”与敲击关;
从“歹”与死亡有关, 从“月”与肉有关,
从“页”与首有关, 从“目”与眼有关。
总之,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 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学以致用——字形推断法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 地
结构分析法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 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 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 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 行判断。如: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 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 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结论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词义与 兵器有关;
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 动物有类关;
凡“讠(言)、忄(心)”与 有关,“辶(辵)、彳
(行)”“扌”等与
心理有关;
人的行为
可见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 凡: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共52张PPT)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实词推断方法
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 “攴(pū) ”与敲击关;
从“歹”与死亡有关, 从“月”与肉有关,
从“页”与首有关, 从“目”与眼有关。
总之,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 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学以致用——字形推断法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 地
结构分析法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 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 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 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 行判断。如: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 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 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结论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词义与 兵器有关;
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 动物有类关;
凡“讠(言)、忄(心)”与 有关,“辶(辵)、彳
(行)”“扌”等与
心理有关;
人的行为
可见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 凡: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共52张PPT)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优质课件

怎样积累实词? 怎样做实词摘抄?
分门别类,近义收集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表示到达、去……的实词 表示刚好、正好碰上的实词
表示宽容、宽恕的实词 表示官职授予的实词
表示平民、老百姓的实词 表示死亡的实词
表示某一类人的实词 表示时间不久的实词
表示买卖的实词
之抵适造诣往至如
适 值 恰 会 方 丁 属(zhǔ)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课件 (共63张)
例如:昔我先父以身徇国。 “徇”通“殉”
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 “亨”通“烹”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如果用一般 方法无法准 确释义,不 妨从通假的 角度去理解, 说不定会柳 暗花明。
“强”通“僵”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去:过去的。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课件 (共63张)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课件 (共63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狸之性憎鼠而喜爱 爱:薆,隐蔽
B. 未顷,则椟又孔矣 孔:小洞
C. 向之韫椟服物
韫:收藏
D. 又资鼠口腹矣
资:供给
B/孔:名作动,打洞。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课件 (共63张)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课件 (共63张)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课件 (共63张)
例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以”同“用”,“任用”。
例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与“箭”相对,应为名词,意为“奔马”
例3.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与“远”相反,意思是“近”。 例4.去郑而之许 (全国卷)
后面“之”解释为“到”,那么“去”为“离开”
文言实词推断PPT课件

D.齐人追亡逐北。
“亡”与“北”对应——败逃者。
16
当堂巩固
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谨慎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重用,任用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险固的地方
4、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
17
课前练习 动词
1、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主语
宾语 动词 用眼睛示意
2、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吃
4、皭(jiào)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白
7
(二)、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 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 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 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 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8
链接高考
1998年高考 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2分)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B.齐人未附
拔: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归附。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归附《赤壁之战》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卫风·氓》
D.齐人追亡逐北
(《促织》)
动词
宾语 抬 高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主语
眼力,视力
18
(四)、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 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 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9
链接高考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亡”与“北”对应——败逃者。
16
当堂巩固
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谨慎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重用,任用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险固的地方
4、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
17
课前练习 动词
1、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主语
宾语 动词 用眼睛示意
2、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吃
4、皭(jiào)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白
7
(二)、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 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 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 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 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8
链接高考
1998年高考 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2分)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B.齐人未附
拔: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归附。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归附《赤壁之战》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卫风·氓》
D.齐人追亡逐北
(《促织》)
动词
宾语 抬 高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主语
眼力,视力
18
(四)、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 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 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9
链接高考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ppt课件(完美版)

(5) (井绳)
(6)(田地) (7)上入下米 ,意思为买入粮食 2022/3/24
5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 供了有利条件。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 … 从“马、牛、羊、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走、彳”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从“刂(刀)、弓、矛、斤、殳(shū)”者与兵器有 关
(2)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3)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2022/3/24
10
三、联想推断法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 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
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参考: 1.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边
境 2.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3.联想:毫发无爽、屡试不爽 爽:差错。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通假性、古今异义、 活用性、偏义复词、同义复词等特点。文言实词 的知识,不少同学由于理解不到位,或者解题方法 单一,造成表述不准确,甚至表述不当,下面我们来 共同探讨一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并能结合 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希望对 同学们有所帮助。
原则:瞻前顾后 合理推求
2022/3/24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知己知彼】
苏州市中考文言文 阅读究竟考些什么?
4
【2011苏州中考】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忠之属也
召令徒属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
C.微斯人,吾谁与归?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1
中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2
一、话说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它们有实在的意义。文言文阅读, 不论是“用现代汉语翻译”,还是 “理解文意”,最终都要落实到对 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上,因而掌握 实词至关重要!
【知己知彼】
2015苏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考些
什么——
①常见实词、虚词(2-4分) ②常见特殊句式(2分)
③句子翻译(4分)
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5分)
9
中考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10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 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 象。
11
宋濂①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 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②何物?濂具以实对。笑 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③群臣臧否,濂惟 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 ;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 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 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wù)可深罪⑤。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 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点拨】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称 之”“当有所成”等不难看出,“黠儿” 是褒义,“黠”应理解为聪明、聪慧。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2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6
【2013苏州中考】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全石以为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以为不如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貌若甚戚者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尉果笞广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 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 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馔:饭菜。③召 问:即召见(宋濂)询问。④茹太素:人名,时任主 事之职。⑤深罪:重重地责罚。
12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 (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词义)
3、语法推断 (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13
便要还家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牍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腰白玉之环
D.必先苦其心志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D.吾与徐公孰美?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 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5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012苏州中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8.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2分)
9.《邹忌讽齐土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
“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
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颖敏绝伦。
8
(2)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14
日光下彻
“彻”为动词,“下”修饰动词,所以“下” 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和“执”都是动词,“坚”和“锐”充 当其宾语,译为“坚硬的铠甲”和“锐利的兵 器”。
【点拨】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
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
多由副词饥饿宾短语充当,可根据词语在文中
的位置推断词性,进而推断意义。
【推断】“要”——“要求”,代入句中,不 合理。推测在句中同“邀”(音同形异), 代入,语意顺畅。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推断】“孰”——“谁”,代入,解释不通 。推断同“熟”,修饰“视之”,解释为“ 仔细”,则很通畅。
【点拨】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 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 解才符合语境。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7
【2014苏州中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皆以美于徐公
才美不外见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受上赏
D.闻寡人之耳者
乡为身死而小受
求闻达于诸侯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15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二)结合语境,灵活应对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 (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词义)
3、语法推断 (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16
【语境推断】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 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知己知彼】
苏州市中考文言文 阅读究竟考些什么?
4
【2011苏州中考】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忠之属也
召令徒属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
C.微斯人,吾谁与归?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1
中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2
一、话说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它们有实在的意义。文言文阅读, 不论是“用现代汉语翻译”,还是 “理解文意”,最终都要落实到对 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上,因而掌握 实词至关重要!
【知己知彼】
2015苏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考些
什么——
①常见实词、虚词(2-4分) ②常见特殊句式(2分)
③句子翻译(4分)
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5分)
9
中考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10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 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 象。
11
宋濂①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 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②何物?濂具以实对。笑 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③群臣臧否,濂惟 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 ;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 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 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wù)可深罪⑤。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 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点拨】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称 之”“当有所成”等不难看出,“黠儿” 是褒义,“黠”应理解为聪明、聪慧。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2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6
【2013苏州中考】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全石以为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以为不如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貌若甚戚者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尉果笞广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 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 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馔:饭菜。③召 问:即召见(宋濂)询问。④茹太素:人名,时任主 事之职。⑤深罪:重重地责罚。
12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 (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词义)
3、语法推断 (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13
便要还家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牍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腰白玉之环
D.必先苦其心志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D.吾与徐公孰美?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 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5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012苏州中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8.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2分)
9.《邹忌讽齐土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
“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
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颖敏绝伦。
8
(2)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14
日光下彻
“彻”为动词,“下”修饰动词,所以“下” 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和“执”都是动词,“坚”和“锐”充 当其宾语,译为“坚硬的铠甲”和“锐利的兵 器”。
【点拨】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
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
多由副词饥饿宾短语充当,可根据词语在文中
的位置推断词性,进而推断意义。
【推断】“要”——“要求”,代入句中,不 合理。推测在句中同“邀”(音同形异), 代入,语意顺畅。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推断】“孰”——“谁”,代入,解释不通 。推断同“熟”,修饰“视之”,解释为“ 仔细”,则很通畅。
【点拨】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 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 解才符合语境。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7
【2014苏州中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皆以美于徐公
才美不外见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受上赏
D.闻寡人之耳者
乡为身死而小受
求闻达于诸侯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15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二)结合语境,灵活应对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 (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词义)
3、语法推断 (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16
【语境推断】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 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