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瓶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吊瓶的原理压强大小关系

吊瓶的原理压强大小关系

吊瓶的原理压强大小关系吊瓶的原理是通过重力将药液注入患者体内。

药液从高处倾泻而下,利用重力产生的压力,使得药液能够流动到需要输液的部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压强的概念。

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用公式表示为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A表示面积。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压强与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有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力的大小不变,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相反,如果面积越大,则压强越小。

在吊瓶的过程中,药液受到重力作用,从高处倾泻而下。

这个过程中,重力会使得药液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取决于重力加速度g和药液的质量m,即F = mg。

如果将这个力作用在一个很小的面积上,那么根据上面提到的压强公式,压强就会很大。

所以,吊瓶的原理中,压强的大小与重力的大小和药液的质量有关。

然而,在实际的输液过程中,药液是通过一个输液管道输送到患者体内的。

输液管道的横截面积会影响到压强的大小。

如果输液管道的横截面积较小,那么同样的力会作用在一个小的面积上,压强就会很大;相反,如果输液管道的横截面积较大,那么同样的力会作用在一个大的面积上,压强就会很小。

所以,吊瓶的原理中,压强的大小还与输液管道的横截面积有关。

此外,吊瓶的高度也会影响到压强的大小。

根据重力的原理,重力的大小与高度有关。

在吊瓶过程中,药液从高处倾泻而下,高度的增加会增加重力的大小。

根据上述压强的公式,如果力的大小不变,面积不变,而重力的大小增加了,那么压强也会随之增大。

所以,吊瓶的原理中,压强的大小还与吊瓶的高度有关。

综上所述,吊瓶的原理中,压强的大小与重力的大小、药液的质量、输液管道的横截面积和吊瓶的高度有关。

重力的大小和药液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输液管道的横截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吊瓶的高度越高,压强越大。

静脉输液知识点

静脉输液知识点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静脉输液知识点汇一、知识点1、晶体溶液对纠正体内电解,质失调有显着效果2、低分子左旋糖酐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及提高血压有显着效果3、最严重的输液反应是空气栓塞4、脑水肿患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500ml,要求在50分钟内滴完,输液速度为150滴/分钟5、输液引起急性循环负荷过重的特征性症状是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性痰、气促、胸闷6、劲外静脉穿刺的正确部位是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3处7、输液时发生肺水肿是吸氧需用20%--30%的乙醇湿化,目的是降低肺泡泡沫表面张力8、复方氯化钠溶液是一种晶体溶液,浓缩白蛋白是一种胶体溶液,9、血液病患者最适宜输入新鲜血,患者输入大量库存血后容易出现低血钙10、输血引起溶血反应,最早出现的主要表现为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11、冰冻血浆使用前应放在37摄氏度温水中提温,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应输入0.9%氯化钠溶液12、发生溶血反应时,护士首先应停止输血,给患者吸氧并保留余血13、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应剃去局部头发,用70%酒精消毒局部,护士右手持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刺入,见回血后,用胶布固定针头14、输液时发生发热反应时,护士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寒战者给以保温处理,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15、输血时发生过敏反应时应注射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16、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将剩余血送检,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17、溶血反应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是少尿或无尿,尿素氮增高,高钾血症和酸中毒18、输液时无菌技术不严格、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长期输入浓度高的药物及长时间静脉留置硅胶管易引起静脉炎19、静脉炎的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肿胀,灼热、局部有疼痛及局部组织发红20、输血致过敏反应的原因有患者是过敏性体质、输入血中含有致敏物质、供血者有过敏史及供血者在献血前服用过可致敏的食物和药物21、输血所致的溶血反应开始阶段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时的主要症状为出现黄疸、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及面部潮红22、劲外静脉穿刺插管的目的有静脉取血做化验、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患者、测量中心静脉压及给予高营养治疗23、补钾的原则有不宜过浓、不宜过多、不宜过早及见尿给钾24、可因输血而感染的疾病有疟疾、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及梅毒25、白蛋白可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26、5%的碳酸氢钠用于纠正体内电解质失调有显着效果27、20%甘露醇有利尿作用28、高分子右旋糖酐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血压29、A型血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B型血红细胞上只有B抗原,O型血红细胞上既无A抗原也无B抗原,AB型血红细胞上A抗原和B抗原同时存在30、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下滴时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时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由于患者周围循环不良,导致液体下滴不畅时应抬高输液瓶位置,因静脉痉挛导致液体不滴时应热敷注射部位,针头阻塞时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31、自体输血使用于脾破裂患者,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贫血患者,血小板浓缩液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性出血患者,凝血制剂适用于血友病患者32、在抢救大出血患者过程中给予输血时患者应取中凹卧位。

专题五:大气压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典型例题及练习

专题五:大气压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典型例题及练习

专题五:大气和流体压强2013-4-15 一、典型例题一、典型例题1、回忆一下我们吸墨水的过程:将笔头插入墨水中,用力捏一下橡皮管,放手后墨水就被吸进橡皮管。

用力捏一下橡皮管的目的是吸进橡皮管。

用力捏一下橡皮管的目的是 ,墨水是在,墨水是在 的作用下被压进橡皮管的。

的作用下被压进橡皮管的。

2、很多同学在喝完袋装酸奶后,又用力吸一下,会发现奶袋变瘪了,这说叫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这个实验可以证明_______ 是存在的。

是存在的。

3、我们生活的空间存在着大气压,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在意它的存在.现提供下列器材:A .塑料吸盘两个料吸盘两个 B .玻璃片一块.玻璃片一块 C .玻璃杯一个.玻璃杯一个 D .带吸管的纸盒饮料一盒E .水.请你选择所需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择所需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1)写出你所选用的器材,并简述你的实验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

写出你所选用的器材,并简述你的实验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

(2)请举出一个在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例子:请举出一个在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例子:4、乙图所示实验最早是由物理学家、乙图所示实验最早是由物理学家 做的。

如果将倒立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稍微向上提一些,但管口不离开水银面,这时管内外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差外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差(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5、如图所示,在两张纸片中间向下吹气,可观察到两纸片、如图所示,在两张纸片中间向下吹气,可观察到两纸片 ,这是,这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因为气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 ..二、课堂练习二、课堂练习1、历史是第一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学者是、历史是第一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学者是 ,第一个测出大气压数值的物理学家是气压数值的物理学家是 。

2、如右图甲所示,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这表明纸片收到向上的____________。

挂水的物理原理

挂水的物理原理

挂水的物理原理挂水,是指在医院或家庭中使用静脉注射时,将液体药物或营养液通过一根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的过程。

挂水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方式,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营养支持,其原理基于一些重要的物理规律。

1. 重力作用重力是挂水输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物理原理。

挂水时,液体药物或营养液通过一根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

因为液体药物或营养液是液体,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向下流动。

为了让液体能够顺利注入患者的体内,必须将液体药物或营养液放在高于患者体位的位置,让液体自由地流动到低的位置,通过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

除去重力作用,压力也是影响挂水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输液过程中,液体药物或营养液通过一根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

在输液过程中,液体的流动速度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液体才能准确地输送到患者的体内。

当液体输送到弯曲的管道中时,会产生阻力和摩擦力,这会更大程度地影响液体的流速和输送效果。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必须调整液体流量,以保证液体的顺畅流动和均匀输送。

3. 流体动力学除了受到重力和压力的影响,液体的流体动力学也对挂水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输液时,液体会形成一个流体吸附接触层。

此层贴附于导管壁上,并随着流体的流动而移动。

流体接触层的形成与流体的粘滞效应等因素有关。

在这个流体接触层中,液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牵连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被称为“毛细力”。

毛细力会影响流体液滴的大小和形状,从而影响液体的流动和输送效果。

4. 液体渗透作用液体渗透作用是挂水输液过程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原理。

在输液过程中,液体进入人体细胞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水分子从浓度较高的液体均质体向浓度较低的溶液之间的流动,这个过程就是渗透作用。

在输液时,液体药物或营养液必须进入细胞内部,才能起到治疗和营养支持的作用。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必须根据溶液的浓度来调整液体的输送量和输送速度,以保证液体能够顺畅地进入细胞内部。

综上所述,挂水液体输液的物理原理主要包括重力作用、压力作用、流体动力学和液体渗透作用。

医用吊瓶物理原理

医用吊瓶物理原理

医用吊瓶物理原理
医用吊瓶是一种用于输液、营养、药物等物质输入患者体内的装置。

其物理原理涉及重力、压力和流体力学等方面。

1. 重力作用:吊瓶通常悬挂在较高的位置,利用地球的重力作用使液体从吊瓶中自然流向输液管、针头,最终输送到患者的体内。

2. 压力差驱动:吊瓶中的液体处于较高的压力状态,而患者体内的液体处于较低的压力状态。

因此,液体会沿着压力梯度从高压力处流向低压力处,实现输液过程。

3. 流体力学:输液过程中,液体流经输液管道和针头,液体流动受到流体力学规律的影响,如液体黏性、流速和管道阻力等。

4. 管道设计:吊瓶系统的输液管道和针头都经过精心设计,以保证输液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管道的内径、长度、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液体流动的速率和稳定性。

5. 液体控制:医用吊瓶通常配有滴定器或滚珠装置,用于控制液体的流速,以确保输液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医用吊瓶的物理原理是通过重力和压力差驱动液体流动,并结合流体力学的规律来实现输液目的,同时借助管道设计和液体控制等手段确保输液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

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

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静脉输液时,要求在输液过程中,保持滴点的速度几乎不变。

通过观察封闭式静脉输液用的部分装置,结合气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不难说明其道理。

输液时,医生先将葡萄糖液瓶倒挂,然后将通气管上的通气针插入,这时通气管与葡萄糖液瓶内部连通,葡萄糖液有一部分进入通气管内。

但我们注意到进入的量并不多,通气管内的液面远比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要低。

接着医生就把点滴玻璃管和输液管连好,然后将输液管通过针头与葡萄糖液瓶内部相连。

调节橡皮管上的夹子,葡萄糖水就开始均匀地一滴一滴在点滴玻璃管内下落了。

首先,当插入通气管后,为什么通气管内的液面远低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

由于葡萄糖液瓶内的空气是密闭的。

当通气管和葡萄糖液瓶内接通时,部分葡萄糖液已进入通气管,这样葡萄糖液瓶内部的液面就有所下降,瓶内空气的体积就会增大,压强就要减小。

正是由于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导致了通气管内的液面与葡萄糖液瓶内液面之间出现了上述的高度差。

其次,我们来分析输液时葡萄糖液瓶内的压强情况:我们知道,液体压强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

液体越深压强越大,这样液流速度就越快。

在输液开始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持续下降,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因而通气管内的液体由于受到外界稳定的大气压强的作用,很快被压回到葡萄糖液瓶内。

当通气管(包括针头)内没有了葡萄糖液后,其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就刚好在上下都是一个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平衡。

小液片的上部受到向下的压强是瓶内空气压强以及葡萄糖液产生的压强。

小液片的下部受到向上的压强是外界大气压强。

当瓶内液面继续下降而导致瓶内空气压强略有下降时,小液片就不再平衡,它让开一个“缺口”,气泡就冒上了瓶内空气之中。

瓶内空气量增多,压强就稍有增大,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又在上下都是一个压强的作用下重新平衡。

这佯,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受到的向下的压强基本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强的水平,不会因瓶内液面的下降而变化。

打点滴工作原理

打点滴工作原理

打点滴工作原理
滴答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实现的。

当滴答到一定量时,液体的表面张力会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液滴,这时候滴液的重力会超过表面张力的作用,液滴会从滴管或滴瓶中自动滴落。

具体来说,滴答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状态:液体通过滴管或滴瓶流出,滴液处于滴答孔或管道的末端。

2. 滴液形成:当液面超过滴答孔或管道末端时,液体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开始形成一个液滴。

3. 滴液成熟:随着液滴的形成,液面会不断下降,液滴逐渐成熟,大小适中。

4. 滴落:当液滴的质量和重力克服了表面张力的作用时,液滴会从滴答孔或管道末端自动滴落到容器中。

5. 循环:滴液滴落后,液面会再次上升,重新开始形成下一个液滴,如此循环。

滴答工作原理的关键在于平衡液体的表面张力和重力,确保液滴形成和滴落的正常进行。

此外,滴液的滴速和液体的流速、液滴大小等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液体的性质、滴答孔或管道的直径等。

总之,滴答工作原理是基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通过液滴的形成和滴落实现精确的滴量计量。

这一原理在许多实验室、医疗和制药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生活废弃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生活废弃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2 8
中小 学实 验 与装备 21 02年第 1 期
第2 2卷
自制 ・ 进 ・ 新 改 创
生活废弃瓶在物理 实验 中的应用
山 东省 高青 县唐 坊镇 唐坊 中学 (532 孙 富春 2 60 ) 生 活 中废 弃 的塑 料瓶 、 玻璃 瓶 在物 理 实验 教 学 中有 着广 泛 的应 用 , 由于 它具 有取 材 简便 、 用低 、 费 污染 小等 特点 , 研 究 和 不 断 的 改进 , 活 中的 废 经 生 弃瓶 被 越来 越 多 的引入 到实 验教 学 中 , 面 我就 自 下 己的 一些 经验 做简 单 的 阐述 。 王 力
借此 激发 学 生 的好 奇 心 , 时会 收获 意 想不 到 的效 有
果。
图 6
2 2 导 入 图层 并设 定每 帧 图片 持续 的 时间 .
首先 , 只选 中图层 1 并且 把 它设 为 可 见 , 间 , 时 修 改为 0 2 。 .s
再 复制 当前 帧 , 且 把 “ 并 文字 ” 设 为 可 见 , 也 时
间设 为 0 1 。并在 第 1 和第 2帧 之 间 加 四个 过 .s 帧 渡帧 , 间均 设 为 0 0 s 时 . 2。

图 8
其 实 , 个过 程 的核 心 还 是 静 态 图像 的处 理 , 整
图 7
后续 的动画设 定很 容易 操作 。
接 着导 人 接 下 来 的三 帧 , 间 均设 为 0 0 s 时 .2。 之 后 的各帧 时 间均设 为 0 1 。 .s
2 3 保 存 为 We . b格 式
P S制作 的 gf i动画 对 于 生物 学 的教 学 有 很 大
的价值 , 需要 更 多教 师 的 重视 和 研 究 , 以此 来 取 得 更 好 的教学 效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吊瓶中的物理知识
(2010-11-16 06:54:31)
转载
标签:
打吊瓶
大气压
液体压强
杂谈
分类:物理-教学设计反思探讨
打吊瓶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2008年大连中考有一试题以吊瓶为载体考察了液体压强和大气体压强的知识。

原题如下:
(多项选择题)24.医生为了给患者输液,用网兜将药瓶挂在支架上,瓶口插有输液管和空气管,如图8所示。

输液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血液回流到输液管中,可将药瓶适当升高
B.瓶内药液对瓶盖的压强越来越大
C.瓶内上方气体压强始终不变
D.空气管中的空气与药液接触处压强等于大气压
答案:A D
分析:
血液回流到输液管,说明药液对人体的压强小于人体血压,把药瓶适当提高可以增大针头处液体的压强,使之大于人体血压,药液可以进入人体。

选择A
随着药液不断流入人体,瓶中的药液减少,液面到瓶盖的h减小,根据液体压强公式,瓶盖受到的液体压强越来越小,B选项错误,不选。

空气管中的空气与药液接触处压强等于大气压,因为此处与大气相通。

D选项正确。

由于空气管存在,瓶口处压强等于大气压,根据平衡原理分析,此处压强等于瓶内药液的压强和上方气体压强之和,由于瓶内液体压强减小,瓶内气体压强是逐渐增大的(近似于大气压),所以C选项错误。

打吊瓶中的物理知识
1、瓶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
药液流出使瓶中的(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降低,瓶中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大气压强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使瓶内气压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大气压(略小于一个大气压),因为瓶口压强等于瓶内液体压强与气体压强之和,一个大气压相当于高水柱产生的压强,而在输液情况下液面升降幅度不足,可见瓶内压强虽然在减小,但是基本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压强相当稳定。

2、药液为什么能自动流入血管
开始时瓶中气体的压强大约是1个大气压,药瓶吊在高处,从瓶口到插在病人血管中的针头处有相当大的高度差,这段液柱产生的压强使针头处药液的压强较大,大于血管中的压强,药液自动流入血管。

3、药液为什么匀速滴下
空气管插入瓶中瓶口处(不能过高),保证瓶口处压强与大气压相等。

致使药液流入人体是输液管中液体(瓶口到人体的液柱)产生的压强(与瓶内药液高度无关),当吊瓶悬挂的高度一定时,输液管中液体压强一定,与人体血液的压强差保持恒定,药液匀速滴入人体。

4、药液流速调节器的作用
调节器只相当于一个水龙头,它只起着调节输液器孔径的大小以控制进药量多少的作用。

5、护士为患者多次更换药瓶比较麻烦,于是就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瓶串接的方案。

请分析图中哪个药瓶中的药液先流完为什么
甲瓶的药液先流完。

因为甲、乙、丙三瓶采用串联的方式,其工作情况是这样的:
药液从丙瓶中流下,丙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乙瓶中空气将乙瓶中药液压入丙瓶补充,使丙瓶液面保持不变。

药液从乙瓶中流至丙瓶后,乙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甲瓶中空气将甲瓶中药液压入乙瓶补充,使乙瓶液面保持不变。

药液从甲瓶中流至乙瓶后,甲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大气压将外界空气压入甲瓶,甲瓶中液面下降。

液体如此流动,直到甲瓶的药液全部流完,这时甲瓶中空气与外界直接连通,连接甲、乙两瓶的管子相当于甲瓶当初的进气管。

以后的过程是药液从丙瓶流入血管,乙管中药液流入丙瓶补充,空气流入乙瓶,直至乙瓶中药液流完,乙瓶与大气直接连通。

然后才是空气直接进入丙瓶,直到丙瓶中药液逐渐流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