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案标题: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原则,并理解其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内容:1. 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原则;2. 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4. 团队合作的意义和技巧;5.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原则,让学生思考这个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探究: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泛爱众”原则,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同理心和尊重他人:通过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到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讨论这些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实践:4.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制定一份“友谊守则”,包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冲突等内容,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守则。
5. 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并引导他们总结出有效的合作技巧和策略。
拓展:6.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讨论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总结: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泛爱众”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制定的“友谊守则”是否合理和可行;3.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的表现;4. 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资源:1. 《弟子规》教材;2. 小组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材料;3. 团队合作活动的任务和材料;4. 社会问题和公益活动的案例材料。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泛爱众”原则,并进行反思和总结;2. 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团队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案标题: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弟子规中的“泛爱众”一章内容,了解其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教学内容:1. 弟子规-泛爱众的背景和意义解读。
2. 泛爱众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活动和实践。
教学准备:1. 弟子规的教材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素材,用于引发学生对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思考。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资源。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爱心和关爱他人的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这些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爱心?为什么我们要关爱他人?步骤二:讲解弟子规-泛爱众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向学生介绍弟子规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以及其中的“泛爱众”一章的内容。
解释“泛爱众”的含义,即要广泛地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和总结(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泛爱众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形式。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步骤四:活动实践(20分钟)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例如:-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一项任务,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和支持。
- 互助行动:学生自愿参与一些关爱他人的行动,如帮助老人过马路、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等。
步骤五:反思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体会。
引导他们总结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泛爱众的要求。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实践泛爱众的经历和体会的作文,并鼓励他们在家中或社区中继续实践关爱他人的行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组织一些关爱他人的活动,如义卖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了解和参与一些慈善机构的活动。
弟子规之泛爱众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1.3 黎娟学情分析:古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些深奥和陌生,《弟子规》里面也不乏一些生僻的难字。
但这并不是我们这节课要教学的重点。
朗读依然是本课的主旋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之朗朗上口,进而熟读成诵。
并通过身边的真实故事,解读弟子规,源于生活,得到启发。
教学目标:1. 带领学习《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熟读能诵.2.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能有节奏的朗诵古文.(可适当讲解一些古诗文吟诵知识)3重温蒙学经典—《弟子规》,了解其中深意,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例重新定义《弟子规》。
从中看到国学经典之精华,让学生初步了解《弟子规》。
教学重难点:1. 古文生僻字词,古今异义,古文理解等.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古文形成对比,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3. 初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弟子规》之泛爱众篇的吟诵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1.弟子规介绍(或提问)《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泛爱众介绍(提问)“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
这个“众”,我们讲的是众人。
(除了人之外,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
)3、原文内容及概括(分小组各自进行讨论,并推选代表进行概括,每组随机抽选两人提问,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经验,事后进行。
总体疏通,讲解,夹杂小故事和小视频、音乐、图片等)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第一部分:不分等级贵贱,人皆爱之,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5篇)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5篇)第一篇: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弟子规》教案科目:《弟子规》之泛爱众教学目的:重温蒙学经典—《弟子规》,了解其中深意,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例重新定义《弟子规》。
从中看到国学经典之精华,让学生初步了解《弟子规》。
教学主题:《弟子规》之泛爱众教学内容: 1,《弟子规》介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2,李毓秀介绍说到李毓秀,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参加科举考试数年都未中举,自然不可能是历史上有颇大成就之人。
不过,这位李先生虽说未有功成名就,却对《大学》,《中庸》这两本书是深有研究。
为求生计便开办书斋(敦复斋)招生办学,他讲学讲的好,于是就吸引了许多人来听课,人称李夫子。
这位李夫子后来呢就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做以疏通整理,写下《训蒙文》,即后来的《弟子规》。
3,《弟子规》之泛爱众(1)“泛爱众”含义:“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众”讲的是众人。
“泛爱众”简单地说就是广泛地爱护众生。
(2)原文及内容概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第一部分:凡人皆爱之,也就是不分等级高低贵贱,肤色模样都必须相亲相爱。
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第二部分:舍得付出,不自私自利。
不巴结谄媚富人也不瞧不起穷人,切忌喜新厌旧。
切记不扰忙碌之人,不搅心神不宁之人。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第三部分:不揭人短处,不窥探人隐私;学会惩恶扬善。
弟子规 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案标题: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弟子规》的背景和重要性。
2. 理解并掌握《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的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弟子规》的文本材料。
2.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引入教学话题。
3. 学生个人笔记本或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人们互相帮助和合作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帮助他人的看法和经验。
探究(15分钟):1. 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重要性。
解释它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经典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2. 分析《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尊敬长辈、帮助弱者、关心他人等。
3. 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原则和方法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们。
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制定一份关于如何在学校或社区中实践泛爱众原则和方法的计划。
2.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计划,并让其他小组提供反馈和建议。
3. 激励学生根据反馈和建议完善他们的计划,并选择一个计划实施。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实施计划,并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和效果。
2. 强调泛爱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3. 提醒学生将所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到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中。
拓展活动:1.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反思文章。
2. 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学生完成的实施计划和反思文章。
备注:教案中的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教案中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第一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内容:《弟子规》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时天地所滋长的万物,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天是平等覆盖一切众生,不分智愚,大地是平等承载一切众生,不分净染。
天地好比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学天地的博爱无私,平等爱护一切动物,植物。
※补充说明:1、有人问:对于坏人及自私自利的人,如果还要保护他,岂不天下大乱大部分人都是后天学坏的,坏人做了坏事危害大众,除了应给予适当的处罚,也应让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2、天体之运行,日复一日,永不休止,代表“精进”。
大地蕴藏无量无边的宝藏,生成万物,负载万物,而不求回报,并且平等养育一切众生,不分善人或恶人,代表“包容”。
(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补充说明:古代圣君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及近代美国的华盛顿,林肯总统,都是注重德行修养的人,经过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评断,令人怀念,尊重的还是那些德行高尚替大众着想的人,而不是外表和容貌突出的人。
二、故事启蒙:(一)聪明努力的华陀华陀是东汉时非常有名的医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医,除了聪明之外,还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学设计)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学内容:《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教学目的: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2、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积累经典美文;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教具准备:歌曲:《爱在天地间》;视频:《感恩一切》等活动过程:一、爱的初体验1、欣赏歌曲——《爱在天地间》师:首先,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唱首熟悉的歌《爱在天地间》,好吗?(播放歌曲,全体合唱)2、谈感受师: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故事呢?(2004年非典时期,赞颂医护人员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
)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歌的主题吗?——爱(板书)3、师小结师:老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找找我们身边的爱吧!二、古文学习,朗诵古文。
(一)交流课前收集资料。
师:刚才我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爱,老师想从你们收集的资料中找找爱,行吗?(学生交流资料)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对老师的爱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对父母的爱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对母亲的爱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对父母的爱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人与人之间的爱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对民族的爱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对民族的爱8、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对祖国的爱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亲人的爱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故乡的爱。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故乡的爱。
1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春天的爱。
13、孔隔让梨——兄弟之爱14、花木兰替父从军——对父母的爱师结语:是呀,只要我们有一双爱的眼睛,爱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存在!因为“凡是人,皆须爱!”(二)引出本课学习的诗句。
弟子规泛爱众的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弟子规泛爱众的品质教学目标:1. 了解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规范和要求2. 培养学生对周围人的关爱和尊重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教学重点:1. 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规范和要求2. 如何培养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品质3. 如何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教学准备:1. 弟子规相关教材和课文2. 课堂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道具3. 学生小组合作任务的安排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弟子规中的相关课文或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泛爱众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介绍弟子规中关于泛爱众的规范和要求,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3.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理解泛爱众的意义,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巧。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校园生活中如何表现出泛爱众的品质,并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5.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培养和实践泛爱众的品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泛爱众的品质,并及时反馈和表扬他们的表现。
2. 结合其他教材和活动,持续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泛爱众的品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2. 收集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和行动计划3. 学生对于泛爱众的品质理解和实践的展示教学反思:1. 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馀,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持续跟进和指导学生的泛爱众品质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泛爱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教学目的:
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2 、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
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积累经典美文;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教具准备:歌曲:《爱在天地间》;视频:《感恩一切》等
活动过程:
一、爱的初体验。
1、欣赏歌曲——《爱在天地间》师:首先,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唱首熟悉的歌《爱在天地间》,好吗?(播放歌曲,全体合唱)
2、谈感受师:“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 ,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故事呢?(2004 年非典时期,赞颂医护人员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
)
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歌的主题吗?——爱(板书)
3、师小结师:老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找找我们身边的爱吧!
二、古文学习,朗诵古文。
1、交流课前收集资料。
师:刚才我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爱,老师想从你们收集的资料中
找找爱,行吗?(学生交流资料)
(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对老师的爱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对父母的爱
(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对母亲的爱
(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对父母的爱
(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人与人之间的爱(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对民族的爱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对民族的爱
(8)、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对祖国的爱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亲人的爱
(10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故乡的爱。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故乡的爱。
(1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春天的爱。
(13 )、孔隔让梨——兄弟之爱
(14 )、花木兰替父从军——对父母的爱
师结语:是呀,只要我们有一双爱的眼睛,爱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存在!因为“凡是人,皆须爱!”
2、引出本课学习的诗句。
师:今天老师也有些资料想与大家交流!(板书)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3 、自由朗读4
(1 )、请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后,指名来试着读一读。
(重点先把诗句读通读顺。
师指导后全班读。
)
师指出此诗句出自《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并板书,学生复习一下总叙)
(2)、老师知道同学们有许多诵读诗句的方法,能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读一读吗?(指导有节奏读)
小组读
请同学读一字一拍读;两字一拍读;拍手节奏读;仿古人读等。
4、指名诵读。
5、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句,感受“恩与怨” 1、学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先说
再全班交流。
2、理解“恩与怨”
师:你们有什么报怨的事情和大家说说吧?(请生交流) 2 同学之间的怨,父母老师之间的怨)
板书:怨忘
那“恩”呢?有没有什么感恩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
(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的互相
照顾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地震中别人帮助我们的恩;地震中小狗救主人之恩等)板书:恩报
3、歌曲《感恩一切》
除了刚才说的,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感恩呢?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感恩一切》
4、师小结
感恩阳光雨露,感恩白云花朵,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感恩所有的一切,老师希望大家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将这种爱延续下去。
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恩的心,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诗吧!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知道了每个人都需要爱;学会了恩要报,怨要忘;学会了报恩是一件要用很长时间来做的事;学会了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了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3、歌曲:《爱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