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漫谈学术写作四川大学曹明伦教授

合集下载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2009-10-09 17:03:37来源: 网易读书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曹明伦照片。

作者简介:曹明伦:北京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四川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化研究。

著有《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和《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译有《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威拉·凯瑟集》《培根随笔集》《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和《司各特诗选》等多种英美文学经典,与人合作编有《英诗金库》,论文见于《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国外文学》、《名作欣赏》、《外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及若干大学学报。

网易读书引言爱伦·坡(1809-1849)在世时也许是最不被人理解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品的真正价值终于为他赢得了声誉。

如同欧文、库珀、梭罗、霍桑等美国文豪的大名一样,爱伦·坡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中国读者也早已是耳熟能详,不仅文学院和英文系的学生为写论文而研读他的作品,而且一般文学读者中也有不少他的“粉丝”。

如今的中国读者不仅知道“是爱伦·坡首创了推理侦探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而且还知道“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之父”,知道“他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亲缘关系”,因此笔者赞成这样一种论断:“对于任何层次的读者,坡的声誉都比他同时代的任何美国作家更为稳固,唯一的例外可能只有马克·吐温”。

然而,爱伦·坡之文学声誉在中国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经历了零篇译介、系统译介和重译本层出不穷三个阶段。

在爱伦·坡200周年诞辰来临之际,笔者拟对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以祭奠这位天才作家的在天之灵。

零篇译介阶段据现有资料考证,中国对爱伦·坡作品的译介始于清光绪乙巳年(1905年),中国翻译爱伦·坡作品的第一人是周作人(1885-1967),而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一篇爱伦·坡作品则是其翻译的《玉虫缘》(The Gold-Bug,今译《金甲虫》)。

论高校经典读书会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共振——以武汉大学文学院经典读书会为例

论高校经典读书会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共振——以武汉大学文学院经典读书会为例

DOI :10.19867/ki.writing.2024.01.012第1期2024年2月No.1Feb.2024论高校经典读书会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共振——以武汉大学文学院经典读书会为例徐嘉乐曹芷铭摘要:经典读书会以其独有的专业性、多元性、高自由度和常态化等特点,正成为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科研教育阵地。

在读书会所营造的读写共振场域中,成员们通过共读寻找论文写作选题、辩难启发论文写作思路、撰写札记累积论文写作素材、互助反馈打磨论文细节,逐步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经典读书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读写素养”,启发了他们的批判性学术思维,并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习得关键性的学术写作技巧,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训练方面的缺失。

关键词:经典读书会;学术论文;科研写作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24)01-0096-08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浪潮下,诸多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院都相继在专业课程外开设经典读书会。

高校所设读书会通常由学院内资深教师发起,受学校或学院资助支持,挑选一或多本专业经典书籍,吸引有相关兴趣的同学共同参与。

这类围绕经典展开的读书会与社会组织所举办的普及性读书会,抑或高校中由图书馆、学生社团主持的泛读类读书会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高校经典读书会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教师指导具专业性,二是参与成员具多元性,三是研读模式具高自由度,四是活动组织具常态化。

以武汉大学文学院所举办的经典读书会为例,其连续三年开设了经学读书会、佛学读书会、曲学读书会等等,牵头组织者均为院系各领域内深耕数载的教授、学者,第一批参与者亦多是诸教授门下学生,这些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书会研读的精度与深度。

其后,随着读书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再加入的成员便不局限于师门内部,而是荟聚了各专业领域的学生。

如经学读书会中,既有“三古”(古文学、古文字、古文献)这类息息相关的专业的学生参与,还有研习先秦历史、哲学的同学加入,最后还吸纳了水利水电、遥感测绘等理工类专业学生。

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800字

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800字

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800字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800字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的资料,欢迎阅读。

以小见大,层层分析――――议论文言之有物和辩证思考议论文,在很多同学看来,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就是找些老生常谈的论点,再在下面找些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海伦凯勒之类的名人故事来做个论据,说些固定模式的话,就算交卷完成,没有什么意思。

但如果选用记叙文体的话,又很难写出新鲜构思的内容。

故而,每次写作文总是挤牙膏,有一句,没一句的凑字数。

下面讲讲一个常用技巧“以小见大”来帮助同学们走出老旧套路,能写出有个性,有创新,有思想的文章。

以小见大,是常见技巧,最受到鲁迅等杂文作家的青睐。

其实,高三学生的议论文大可用这个技巧来写。

主要思维流程有也及其简单,易于操作。

流程文脉:现象——本质;小切口——大思考,正面——反面——辩证面。

从某个点上打开思绪,层层进去,就会有别有洞天,世外桃源的感受。

用范例来解析范例:广告“某广告商人来到天堂报道,看了天堂的介绍,很高兴来到天堂,谁知道,所见跟介绍文字很不相同,气愤之余,去质问上帝,上帝说,这就是你做的广告啊。

”话题为“广告”写篇文章。

我们写作中最常遇到这种材料加话题的写作内容。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展开思维,想开阔点,想透点关于“广告”的一切东西。

最大的思维联想,可以分的类别。

正面的和反面的。

可以想想,自己为何讨厌广告?那些地方让你感觉最深刻1.现象一:资讯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广告包围,无处可逃。

广告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上天入地无所不用其极。

电视、网络上的广告算是贵族出身,广告都是那么珠光宝气,华贵逼人。

街头广告,尤其是电线杆上办证、祖传秘方之类的广告已然成为城市的牛皮癣。

让人恶心难受。

而且屡禁不止,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

(思考点:广告形式各种各样)2.现象二:现在流行把各大做广告的明星叫做“广告代言人”。

广告内容一般都是帅哥美女们或穿戴某品牌鞋子、袜子裤子、皮带、上衣、领带、手表、戒指。

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中的记叙作者:卞锦周曹振国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8年第11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曾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绚丽多彩的一部分,但花道、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香道也快被日本注册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了,它们的面貌对如今的中国人来说有一种陌生感。

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文化遗产,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就是最成功的尝试之一。

该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携手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该节目自开播以来,热度居高不下,好评如潮。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和灵魂。

只有说理充分、论证严密、思维合乎逻辑的文章才能让人信服。

议论文重说理,要避免以叙代议,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议论说理,轻事例列举。

议论文是依据论证规则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因而务必要重视逻辑推理。

逻辑是议论文的生命线,只有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中心论点,才会以理服人。

若文章只是列举大量事例,缺少必要的论证分析,文章貌似内容充实,实则本末倒置,因为大量的叙述会挤占论证篇幅,使得叙述有余,论证不足,会严重削弱论证力度。

其次,论证要充分有力,避免犯“论证不够,叙述来凑”的毛病。

论证分析时或演绎或归纳,使论证严谨。

考虑到文章的篇幅限制,也为了追求行文的灵活多变,议论文引用事例时,不宜细细道来,可用一组“面例”置换那些叙述繁琐的“点例”。

这样,不但可以充实文章内容,而且可有效规避大篇幅叙述,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

再次,选择事例素材要精简压缩,避免陷入堆砌论据的误区。

专题02+时代镜像(让议论有思辨有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之教材主题作文预测

专题02+时代镜像(让议论有思辨有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之教材主题作文预测

专题02时代镜像时代镜像是中国现代化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文化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正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两面的碑文,是巴金的两段话:“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们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

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们从它得到温暖,也不火种传给别人。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时代镜像”,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作品按照体裁的不同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小说,节选了两部现代小说的名作--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通过两篇小说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第二组是诗歌,选取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两种不同的诗歌流派。

第三组是散文,选取了茅盾的《风景谈》和贾平凹的《秦腔》,两篇文章自然地表现个性,自由的抒发情感与思想,是多样化的现当代散文共通的艺术追求。

第四组是戏剧,选取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老舍的《茶馆》,刻画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清末到民国灭亡前夕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这四组作品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重要流派,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风貌,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

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主题素材1.万物都有自身的对称方,一方的存在都是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与之对称。

事物对称规律是普遍的:权利与义务对称;知和行的对称;意识和行为的对称;动机和行为的对称;期望与现实对称;性格与命运对称等等。

从莱斯文本类型理论角度浅析曹明伦《谈读书》的翻译风格

从莱斯文本类型理论角度浅析曹明伦《谈读书》的翻译风格

从莱斯文本类型理论角度浅析曹明伦《谈读书》的翻译风格作者:金怡文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在莱丝文本类型理论的关照下,通过对培根散文《谈读书》原文文本和曹明伦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曹明伦《谈读书》的译文风格独特,具有用词庄重古雅、四字格对仗工整和多重排比句式叠加使用的特点,尽显了原作内容之美、形式之美和音韵节奏之美。

关键词:翻译风格文本类型理论文本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22-02曹明伦是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先生在教学之余,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英汉翻译之中,一生译作丰富,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曹明伦所翻译的散文主要有《培根随笔集》,集结了培根散文五十多篇,在词汇选用、句式、行文、修辞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曹氏风格”。

本文将在文本类型理论的关照下,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曹明伦所译培根散文《谈读书》的翻译风格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鉴赏,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1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风格研究的意义文本类型理论是由英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的理论。

纽马克认为,语言文本分为表达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本和呼唤功能文本[1]。

莱斯将文本分为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操作功能文本和视听媒体文本四大类,并对每一种文本的语言功能、语言特点、文本重心、译文目的和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

由于视听媒体文本与前三类文本有一定重合,下文就不再对其讨论。

莱斯认为,信息功能文本具有提供信息(陈述事实或事物)的功能,语言富于逻辑,文本较侧重于内容,翻译时要以传递文本内容为目的、力求文字晓畅易懂;表达功能文本具有表达文本作者的感情或态度的功能,语言富于美感,文本较侧重形式,翻译时要以表达其美学形式为目的、力求忠实原作风格;操作功能类文本的语言功能是感染读者、并使其采取行动,语言特点是具有与读者对话的特征,文本较侧重于效果,翻译此类文本要力求使译语文本产生原作者预期的效果、可以适当调整文本表达手段,以求达到与原作等效的目的[2]。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2009-10-09 17:03:37来源: 网易读书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曹明伦照片。

作者简介:曹明伦:北京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四川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化研究。

著有《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和《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译有《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威拉·凯瑟集》《培根随笔集》《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和《司各特诗选》等多种英美文学经典,与人合作编有《英诗金库》,论文见于《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国外文学》、《名作欣赏》、《外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及若干大学学报。

网易读书引言爱伦·坡(1809-1849)在世时也许是最不被人理解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品的真正价值终于为他赢得了声誉。

如同欧文、库珀、梭罗、霍桑等美国文豪的大名一样,爱伦·坡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中国读者也早已是耳熟能详,不仅文学院和英文系的学生为写论文而研读他的作品,而且一般文学读者中也有不少他的“粉丝”。

如今的中国读者不仅知道“是爱伦·坡首创了推理侦探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而且还知道“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之父”,知道“他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亲缘关系”,因此笔者赞成这样一种论断:“对于任何层次的读者,坡的声誉都比他同时代的任何美国作家更为稳固,唯一的例外可能只有马克·吐温”。

然而,爱伦·坡之文学声誉在中国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经历了零篇译介、系统译介和重译本层出不穷三个阶段。

在爱伦·坡200周年诞辰来临之际,笔者拟对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以祭奠这位天才作家的在天之灵。

零篇译介阶段据现有资料考证,中国对爱伦·坡作品的译介始于清光绪乙巳年(1905年),中国翻译爱伦·坡作品的第一人是周作人(1885-1967),而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一篇爱伦·坡作品则是其翻译的《玉虫缘》(The Gold-Bug,今译《金甲虫》)。

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
四川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主 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团队
第二讲 比较文学的历史
主讲人:曹顺庆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本讲纲要
第一节: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第二节: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称谓 第四节: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第五节:思考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欧洲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自身内在的发展现律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欧洲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世界文学时 代即将来临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社会发展的影响:
1892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 办了比较文学讲座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二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出现:
1895年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 义的起源》 1895年贝获《海涅在法国》,并于 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 学主潮》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 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二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问世: 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持 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 论专著《比较文学》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 《世界比较文学》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 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比较文学“名”与“实”相符吗?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 Philomel in summer's front doth sing
And stops her pipe in growth of riper days:
(102:5-8) 当我俩刚互相倾慕于那个春季, 我曾习惯用歌为我们的爱欢呼, 就像夜莺在夏日之初歌唱鸣啼, 而随着夏天推移则把歌声停住。
文译者都把summer简单地误译成了夏天。”并 为“译者们对这一传统解读深信不疑”而感到
“遗憾”。
1. 莎士比亚时代还没有专门表示‘春天’和‘秋 天’的名词,所以summer一词可兼指春夏。
2. 2.把summer译成夏天会与第3行中的darling buds of May形成矛盾。
3. 为 证 明 莎 翁 十 四 行 诗 中 的 summer 指 的 是 “ 春 天”,用了大量中古英语诗歌作为证据。
果就出现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理论现象,许多
不同的理论都使用相同的论据和例句。如莎
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第一行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就不知被多少人多
少次地用作论据和例句。
a
8
当年谈“直译”“意译”时有人说把
summer 译成“夏天”是直译,译成“春
天”则是“意译”;后来谈“归化”“异
(曹明伦,2007:2-3)
a
4
述:充分掌握一手材料 铺陈、对比、疏理 让材料自身说话
评:分析、评估、论述 言必有据、落笔谨慎 实证、统计、比较
创:合理而新颖的结论 理性的力量 逻辑的魅力
a
5
1. 翻译二字之并用始于何时?
2. 道宣撰有《大恩寺释玄奘传论》吗?
3. 玄奘说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吗?(?)
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 漫谈学术论文之写作——
四川大学 曹 明 伦
a
1
1. 学术活动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励
思考、积累知识”的心智活动。
2. 学术论文大体应满足三个条件:
1)发现问题(即要有“问题意识”)
2)激励思考(给人以启发,问题的价值)
3)体现作者的学术积累
3. 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发现问题也是学术
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
a
9
讲认知语境时有人说:“所谓‘夏日’与‘春日’
之争实际上是人们对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不 同判断和不同的交际目的所致”;[21] 讲文化对 等时有人说:“如果不顾译语文化,直接把 summer译为‘夏天’,可能让某国读者拂然变 色。”[20] 针对翻译家都把summer翻译成“夏 天”的现状,不乏有理论家批评中国翻译家不知
然而我俩这次分离是在夏日, 当丰饶的秋天正孕育着万物, 孕育着春天种下的风流硕果, 就像怀胎十月而丧夫的寡妇,
(97:5-8) ⑥
a
13
Our love was new and then but in the spring
When I was wont to greet it with my lays,
英国的夏天像春天般温暖,或曰:“英国地理文
化中的夏天同中国地理文化中的春天极为相 似,”[22] 或曰:“莎翁把自己年轻时钟爱的女 郎比作夏天,足见英国的夏天可爱迷人,”[23] 所以中国翻译家把此处的summer翻译成“夏天” 是一个“有趣的毛病”。
a
10
《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或许我可以 将你比作春日?”——对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 诗的重新解读》一文再次批评“几乎所有的中译
a
11
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四季分明”
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春 (spring)共出现6次(见于1:10、53:9、 63:8、98:1、102:5、104:4),④夏 (summer)出现20次(见于 包括第18首的 共13首诗中),秋(autumn)出现2次(见 于 97:6、104:5),冬(winter)出现10次 (见于2、5、6、13、56、97、98和104等 8首诗中),而且多首诗中都有季节交替甚至 四季更迭的描写。如:
4. 等效是理想的目标,忠实就不是?
5. 译者的行为何以如棋着的变化?
6. 没有A就没有B,所以B应该从属于C?(?)
7.中国的“字”和“号”到底该如何翻译?
(小)
8. summer到底该译成“夏天”还是“春天”
9. 翻译中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10. 赚钱也是翻译之目的?…………(目的P.9)
a
6
学会小题大做
研究。
(如何发现问题?)
a
2
a
3
两千年来,翻译理论与实 践的联系是紧密的,关系是和 谐的。翻译实践虽有策略与方 法之不同,但翻译家们始终追 求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翻 译理论虽有理念与观点之交 锋,但理论家们始终关注翻译 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即何 谓译、可否译、为何译、译什 么、如何译等基本问题。
(102:5-8)
a
14
… … … … … … … … …Three winters cold
Have from the forests shook three summers' pride,
化”时有人说把 summer 译成“夏天”是
“异化”,译成“春天”则是“归化”;
讲奈达的等效理论时有人说把summer 译
成“春天”就是“功能对等”,译成“夏
天”则是不足取的“形式对等”;讲格特
的“关联理论”时有人说把 summer 译成
“ 夏 日 ” 是 “ 直 接 翻 译 ” ( direct
translation),译成“春日” 则是“间接
a
12
And yet this time remov’d was summer's time,
The teeming autumn, big with rich increase,
Bearing the wanton burden of the prime,
Like widowed wombs after their lords' decease: (97:5-8) ⑤
summer到底 是“夏天”还是“春天”? fur seal =海狗? The Perfect Storm=完美风暴? ………… Nhomakorabeaa
7
summer到底该译成“夏天”还是“春 天”?
普遍现象:缺乏可资分析、可资推论、可
供支撑自己论题和论点的材料和论据。于是
撰写论文的材料论据不靠自己采录和积累,
(读书笔记)而是互相借用,相互转抄。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