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
脾与胃辨证-中医诊疗

处方解析
君:苍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 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 湿邪得化;
臣:厚朴——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 化湿,针对湿阻气机而设;
佐: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 厚朴 之力;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
降逆,
【治法】温运脾阳。 【代表方】理中汤《伤寒论》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各9g) 【煎服法】水煎服。
处方解析
君:干姜——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 臣:人参——甘温,补气健脾; 佐:白术——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
甘温苦燥之白术健脾燥湿; 使:炙甘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
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 大肠经。
[功效主治] 1、升举阳气:用于脾气下陷引起的久泻久 痢,脏器下垂; 2、清热解毒:用于热邪疮痈肿毒; 3、发表透疹:用于麻疹、风疹等。
[用量]3-10g。
各种出血
证型 血色 伴证
主药
代表方
脾不统血 淡红 脾虚 人参、白术
脾气虚证+失眠健忘, 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舌淡苔白,脉细弱。
主证释义
脾不统血,血溢脉外,故见各种出血; 阴血受损,血不养心神,故见失眠健忘。
主诉
衄血 尿血 便血 崩漏 紫癜
病因
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
治疗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代表方】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白茯苓一钱 黄芪一钱 远志一钱 人参一钱 龙眼肉一钱 炒枣仁一钱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分 【煎服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防食 积化痰;
脾与胃

脾与胃作者:伏帅兰政文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2年第11期中医解读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故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脾的生理功能有三: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并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气血不足和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水肿等病症。
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
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生血,是指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
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
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
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升清降浊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输布和脏腑位置相对恒定的功能。
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甚或脾气下陷,导致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心、肝、脾(胃)、肺和月经的关系如何?

心、肝、脾(胃)、肺和月经的关系如何?心、肝、脾(胃)、肺和月经的关系如何?脏腑是人体的主要构成部分,血气生化之源,而月经必须由血气的充盛流通,方可及期而下五脏之生理功能正常,是月经按时蓄溢的基本条件之。
在产生月经的机理方面,与肾、肝、脾、肺的关系均较为密切。
有关肾与月经的关系已在面叙述。
兹将其它脏腑与月经的关系分述如下:(1)肝:与月经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肾,而肝与肾是“母”与“子”的关系,即所谓“肝为肾之子”,在五行上来说是“乙癸”同源。
肝可以分担某些肾不能起的作用,它们是既分工又合作的两(2)脾与胃: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又主统血;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水谷,为水谷之海,(3)心和肺:月经除与肾、肝、脾有密切关系外,与心肺也有一定联系。
心主血,其充在血脉;肺主气,宣布于全身。
女子以阴血为至,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心主血脉的功能如何,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妇女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只有心神畅达,心阳之气下降,心血下交于胞中,则月经才能按期来潮。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可见月经的通行与闭塞虽与多肺主一身之气而朝通百脉,有宣发肃降的作用。
肺气宣发,才能输送气血津液于全身,以营养各个脏器;肺气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人体水液的输布排泄;肺主气而朝百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周流全身,循环不息,若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不能朝通百脉,则心主之血不畅,肝失其疏泄,脾失其健运等,从而为月经病之肇端。
这也进一步的表明,月经的按期来潮,有赖于全身脏腑的协作,并非哪一脏器所能单独地完成。
中医诊断-脾与胃、肺与大肠辨证

病案4
❖ 朱某,男,29岁,医生。1970年11月27日初诊。
病案7
❖ 左某,女,28岁。1994年4月21日初诊。 ❖ 主诉:右侧上牙龈肿痛3天。 ❖ 病史:患者素嗜辛辣煎炒食物,近3天来右侧上牙
床牙龈痛、溃烂、出血,口臭,大便2天未行,小便 短赤。 ❖ 检查:舌红,苔黄,脉滑数。 ❖ 思考讨论题: ❖ (1)嗜食辛辣煎炒食物,为何会发生牙龈肿痛? ❖ (2)本案牙痛属于何种证型?试分析其病机。
病案9
❖ 肖某,男,12岁,1998年5月2日初诊。 ❖ 主诉:胃脘胀痛,恶心,厌食,嗳气酸腐1天。 ❖ 病史:昨天参加其姐婚宴,夜间自诉胃脘胀痛
难忍,恶心呕吐,吐后稍舒,辗转一夜未眠。 晨起觉头昏胀,口内乏味,厌食,暖气酸腐, 矢气频作,大便不爽。检查:舌苔厚腻,脉滑。 ❖ 思考讨论题: ❖ (1)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 ❖ (2)假若患者舌苔见黄腻,脉见滑数,病机 可能有何变化,应该如何处理?
❖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 思考讨论题: ❖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 (2)请归纳本证的病机特点。
病案2
❖ 唐某,男,70天,1975年2月12日初诊。 ❖ 主诉:食少,多啼,斜疝下坠70天。 ❖ 病史:患儿自生后,食量较少,面白唇淡,经常食
身疼不适,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清稀。 检查:苔白,脉浮紧。
➢ 思考讨论题: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和胃病辨证

体现:(即食积证)
脘腹胀满疼痛,吞酸嗳腐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痛减, 纳呆厌食 (食积胃脘,气机停滞,胃失和降) 或肠鸣腹痛泄泻,泻下物酸腐臭秽
(积食下移于肠道,肠内腐气充斥)
舌苔厚腻,脉滑。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邪气犯胃,致胃腑气机阻滞所体现 旳证候。
体现: 脘腹胀痛、窜痛,嗳气、肠鸣矢气则痛减, 痛而欲吐或欲泻,泻后不爽,或便秘
体现:即气陷证 (1)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
三、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
概念:脾(胃)阳亏虚,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体 现旳证候。
体现: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完谷不化)
(脾胃阳虚,运化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
(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尿少或见带下清稀色白量多
思索讨论题:
(1)患者患肝炎3年之见症为何证?1970年6月因 劳累而昏倒后出现高热5天,是什么原因?
(2)分析热退后旳临床病症,并判断其证型。
病案6
姜某,男,28岁,1990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闷热,烦渴,全身发黄1周。 病史:患者于10天前割禾时,为暴雨淋湿全身,当
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因忙于农作,并未在乎。1周 前又添发烧,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 馨,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 稀糊不爽,遂来求医。检验:发烧38.2℃,面黄垢, 白睛及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疗为急 性黄疸型肝炎。 (1)患者10天前属何证?与现证病机上有何联络? (2)找出并分析临床主症,并判断其证型。
天来,精神倦怠,乏力,汗出,纳差,腹胀,大便 泄泻,形体日见消瘦。曾服多种西药(药名不详), 病症无明显缓解,要求中医治疗。 检验: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思索讨论题: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2)请归纳本证旳病机特点。
脾_胃关系解析_安伟伟

【 理论探讨 】
脾、 胃关系解析
1 2△ 安伟伟 , 崔娜娟
(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症部 , 天津 300150 ; 2.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消化科 , 北京 100039 )
摘要 : 脾与胃解剖位置相近 , 生理功能相互影响 , 从而导致二者病理上亦息息相关 , 由此推出二 者 在 治 疗 上 亦 相 互 影 响 , 脾与 胃疾病的治疗往往相提并论 , 但二者在生理 、 病理上亦存在差 异 , 故在治疗上亦有所差别。本 文 从 解 剖、 生 理、 病理改变及治疗上 对脾胃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 , 以期能对临床处方用药有所提示 。 关键词 : 脾 ; 胃 ; 关系 ; 解析 3250 ( 2011 ) 03025101 中图分类号 : R222. 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2011 年 3 月第 17 卷第 3 期 March 2011 Vol. 17. No. 3
中国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51
1 脾与胃的解剖关系 《 : “太阴阳明 为 表 里 , 素问 · 太阴阳明论 》 云 脾 , 胃脉也 ” 即脾与胃 其 所 属 经 脉 是 为 表 里 并 行 的 , 二 者解剖位 置 不 同 。 又 云“脾 与 胃 以 膜 相 连 ” 则又指 出了脾与胃解剖位置上的关系紧密 。 2 脾与胃生理功能相互依存 《 黄帝内经 》 中 对 脾 脏 并 无 具 体 定 位, 只 有《素 , 问 · 太阴阳明 论 》 提 到“脾 与 胃 以 膜 相 连 ” 既指出 了脾与胃的解剖位 置 相 近 , 亦是古人重气化轻形质 的一种体现 , 暗示了 脾 只 有 与 胃 相 连 才 能 体 现 其 存 在意义 , 故脾胃往 往 并 论 。 基 于 脾 与 胃 解 剖 位 置 的 不同 , 其生 理 功 能 存 在 差 异 , 而其解剖位置紧密联 , 。 《 系 其生理功能亦息息相关 素问·太阴阳明论》 : “太阴为之行 气 于 三 阴 。 阳 明 者 表 也 , 云 五藏六府 之海也 , 亦为之行 气 于 三 阳 。 藏 府 各 因 其 经 而 受 气 , 于阳明 ” 指 出 了 其 功 能 范 围 一 个 在 阴 一 个 阳。 脾 与胃共同管理着水 谷 在 人 体 中 的 受 纳 运 化 , 但作用 》 : “胃 者 , , 太仓也” 说明 各不相同。 《灵 枢 · 胀 论 。《 胃主 要 是 接 受 饮 食 物 并 对 其 进 行 腐 熟 素问·经 》 : “饮 入 于 胃 , 脉别论 游 溢 精 气, 上 输 于 脾, 脾气散 精, 上归于肺 , 通调 水 道 , 下 输 膀 胱, 水 精 四 布, 五经 ” 《素 问 · 并行 , 合于四时五藏阴阳 , 揆 度 以 为 常 也。 : “脾脏者 , ” 太阴阳明论 》 云 常著胃土之 精 也 。 又 云: “四 肢 者 皆 禀 气 于 胃 , 而 不 得 至 经, 必 因 于 脾, 乃得 ” 禀也 。 即身 体 各 处 的 营 养 均 有 赖 于 脾 将 胃 气 的 散 : “脾为之使 , , 素问 · 禁刺论 》 云 胃为之市 ” 一 播。《 语中的 , 将脾胃在管理饮食物中的角色明确出来 。 3 脾与胃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差异 脾、 胃解剖位 置 紧 密 联 系 , 生 理 功 能 息 息 相 关, 但二者发病特点则不尽相同。《素问 · 太阴阳明论 》 从脏腑的 属 性 进 行 了 分 析 , 提 出 了“阳 道 实 , 阴道 ” , 虚 的理论 脏腑的 属 性 不 同 则 其 感 邪 途 径 亦 不 同 , 据以类相从 、 同气相求的规律 , 则外感之邪首先侵犯 阳经 、 阳腑 , 多见邪 气 有 余 的 实 证 ; 内 伤 之 因 首 先 侵 犯阴经 、 阴脏 , 多 见 正 气 不 足 的 虚 证。 脾 为 阴 脏, 喜 ; 胃 为 阳 腑, 燥恶湿 , 藏者“藏 而 不 泻 ” 喜 润 恶 燥, 腑 “泻 而 不 藏 ” , 者 故 脾 多 以 虚 为 病, 胃 多 以 实 为 病。 如脾病则多见虚 证 , 脾 失 健 运、 气 机 下 陷 之 症 为 主, 、 、 , 像气短 乏力 泄 泻 或 大 便 溏 薄 脏 腑 下 垂 、 脉 虚 弱、 舌胖大等 。 胃病则 多 见 实 证 、 热 证、 积 滞 等, 像燥屎 不下 , 脘腹胀满 、 烦躁 、 纳差 、 舌苔厚腻 、 脉实大等症 。
12脾胃病辨证

四、寒滞肠胃证
含义:寒邪侵袭肠胃,阻滞胃肠所表现的实寒证侯。 成因:①过食生冷 ②脘腹受冷 表现: ①主症:脘腹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 ②兼症: ——————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口泛清水 ——————寒伤中阳,水湿下注 腹泻清稀 ——————寒凝气机 腹胀便秘 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阴寒内盛 ——————寒袭肠胃,凝滞气机
二、胃阳虚证
含义:胃阳不足,胃失温煦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 成因:①过食生冷②过用苦寒③素体阳虚④久病失养⑤他脏影响 表现: ①主症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 胃阳虚衰,寒凝气机 食少脘痞———————————— 受纳、腐熟功能下降 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 胃气上逆 ②兼症:畏寒肢冷,舌质淡嫩胖,脉沉迟无力。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脾的生理功能
脾病临床表现
脾主运化 水谷 —————— 纳呆食少、腹胀 水湿 —————— 便溏、水肿 脾主升 升清:水谷精微 —— 头晕目眩 升举内脏 ———— 内脏下垂
脾主统血————————— 出血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脾病常见证候:
六、湿热蕴脾证
含义:湿热内蕴、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①外感湿热 ②过食肥甘 表现: 湿热阻滞,脾失健运 ①主症 同寒湿困脾证— ②兼症 阳黄————— 湿热蕴脾,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 小便短黄——— 水湿不运,热蒸于内 湿热下注 带下黄稠———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内盛
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身重、湿热表现
脾气虚弱 健运失权 脾气虚 阳虚生寒,水湿内停+阳虚证 (腹痛,浮肿,小便不利) 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坠、下垂 ) 脾气虚弱,统血失职 (出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与胃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
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一)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三种含义。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
水谷入胃。
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
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
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
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
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
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
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
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
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
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三)脾的特性1.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升清:即升精。
“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
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
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
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
(2)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
2.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
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
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
故有“脾恶湿”之说。
(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
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
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
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
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素问》又说:“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因为口纳五谷,先入于胃,胃为脾之腑,故口为脾之外窍。
《灵枢》还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由此说明脾的精气通于口,脾气正常则口能辩味。
病态时若脾气虚则口淡无味,唇色无华,脾有湿热时则口中粘腻、泛甜,甚者口唇红肿糜烂。
(五)脾与胃的关系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
二者经络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所以说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两者又各有其特点,脾的主要特点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
因此脾虚失运则有湿困于脾,中气下陷病理改变;胃的主要特点是受纳水谷及水液,若胃气虚弱则出现胃纳不佳。
胃气上逆等病理必变。
(六)脾与其他脏的关系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脏之间均有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的关系。
1.脾与肾: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肾主水、藏精,又必须有脾运化之精微不断的滋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临床上则出现腹胀,纳呆,形寒肢冷,浮肿便溏等脾肾阳虚之症。
当脾虚时则中阳不足,生化无权,致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人体之阴精,以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掊,腰膝酸软,不育不孕等。
小儿则以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
2.脾与肝(1)肝藏血, 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
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
(2)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脾气的运化功能必须要肝气来协助输布。
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失常横逆犯脾临床称肝气犯脾,轻者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弱。
出现胁下、上腹闷痛,嗳气纳呆,腹痛泄泻等。
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图5-5 脾与其分脏的关系示意图二、胃的生理病理(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
如《内经》说;“胃为水谷之海”。
“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
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
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
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故有“胃以降为顺”的说法。
若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时,则出现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
胃之所以能受纳饮食与腐熟水谷,主要是依靠“胃气”的功能。
胃气一般泛指胃的消化功能。
《灵枢》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可见人以胃气为本。
历代医学皆重视保护胃气。
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二)胃的特性1.胃气宜降:胃气以降为顺。
胃气下行,故水谷下降,以便消化,吸收与排泄。
它与脾气宜升的特点相反相成。
如胃失和降则出现胃气上逆等病症。
2.喜润恶燥:胃属阳,喜润恶燥,与脾属阴,喜燥恶湿相反相成,以保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临床多胃阴不足、胃热、胃火诸症,出现口干喜饮,舌干少津,饥不欲食等症。
“胃阴”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胃汁”,由水谷化生而成。
三、脾病的辩证论治(一)脾气虚弱主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等,或见:脱肛,阴挺,内肘下垂,二便滑泄不禁等。
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
脉缓无力。
辩证: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苔白等,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健脾汤化裁或补中益气汤化裁黄芪、党参、炒白术、陈皮、山药、扁豆、茯苓、升麻、柴胡、当归、大枣等。
(二)脾不统血证主证:多种出血如: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食少纳呆。
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辩证: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征象为主要临床特征。
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见出血诸症,若渗于胃肠则便血、呕血;渗于膀胱则尿血;渗于肌肤则肌衄。
妇女可因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或崩漏。
故有“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症”之说。
脾气虚加之失血,故面色萎黄或苍白,脉弱或沉缓。
治法:补气摄血方药:归脾汤化裁党参、黄芪、炒白术、大枣、炙草等(三)寒湿困脾证主证:脘腹胀闷,呕恶便溏,食少纳呆,舌淡粘腻,头身困沉,懒动懒言,脘腹隐痛,体虚浮肿,面色皮肤晦黄。
白带过多。
舌胖苔白滑腻。
脉濡缓或细滑。
辩证:本证以寒湿内盛,中阳受困为主要临床特征。
湿邪或寒湿之邪阻碍脾的正常气机,致使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又脾气虚,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致水湿停留。
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以致出现以上诸症。
治法:健脾燥湿方药:香砂胃苓汤化裁苍术、炒白术、厚朴、法夏、草叩、佩兰、茯苓、甘草等。
四、胃病的辩证论治:(一)胃气虚寒主证:多与脾阳虚证合并出现。
胃纳减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嗳气发凉,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无味,大便稀溏。
四肢欠温,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
辩证: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剂消伐脾胃阳气,以致阳虚中寒,寒气凝滞故见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暧,得按痛减,舌润胖嫩,苔白,脉沉无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
寒饮不化而上逆故嗳气发凉,泛清水或清冷涎沫。
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则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等。
治法:温胃益气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炮姜,吴茱萸,肉桂,良姜,丁香,党参,黄芪,大枣等。
(二)胃阴不足主证: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饥不欲食,便干溲短,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多因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唇干舌燥,光剥少津。
阴虚生热扰于胃中。
胃失津润,故脘痞不畅,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津伤胃燥而及于肠故便干溲短。
治法:益胃生津,兼清胃热方药:益胃汤,麦门冬汤化裁鲜石斛,鲜芦根,生地,西洋参,沙参,花粉,麦冬,元参,玉竹,梨汁,藕汁等。
(三)胃火炽盛主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辩证:多因清志过急,化火或邪热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致。
热邪郁胃,则胃脘灼痛。
热郁气逆则吞酸嘈杂,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饥。
火逆循经上火故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
热灼血络,迫血妄行则齿衄。
热结阳明,消灼津液,故口干渴喜凉饮,大便秘结,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方药:清胃散加减生石膏,知母,栀子,黄芩,大黄,或加滋阴药如芦根,石斛,花粉等以防伤津。
(四)食滞胃脘主证: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辩证: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
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化裁神曲,麦芽,焦山楂,沉香,旋复花,半夏,莱菔子等。
表5-3 脾胃病辩证论治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