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作品简介
黄庭坚道家诗词

黄庭坚道家诗词
摘要:
1.黄庭坚的简介及其与道家诗词的关系
2.黄庭坚的道家诗词创作特点
3.黄庭坚道家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黄庭坚,字鲁直,号清风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创作以道家思想为底蕴,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哲学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黄庭坚的道家诗词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以《秋浦歌》、《青玉案·元夕》等最为著名。
黄庭坚的道家诗词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黄庭坚的道家诗词作品中充满了道家的哲学观念,尤其是“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诗歌在表达对自然景色赞美的同时,也体现出道家的哲学思考。
例如在《秋浦歌》中,他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
其次,黄庭坚的道家诗词作品在形式上追求创新。
他力求突破传统诗词的形式束缚,以自由、奔放的诗风展现了道家追求自由、超越的精神境界。
如《青玉案·元夕》一词,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道家追求超越的精神风貌。
再次,黄庭坚的道家诗词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他的诗歌中常常以景喻理,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抒发对道家哲学观念的理解。
如《登快阁》一
诗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以景喻理,表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之,黄庭坚的道家诗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修辞手法
黄庭坚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 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使 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意象分析
自然意象
诗中出现的“桃李”、“春风”、“ 江湖”、“夜雨”等自然意象,都带 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友 人的深深思念和感慨。
人文意象
黄庭坚在诗中还通过“古道”、“长 亭”、“离别”等人文意象,表达了 对友人命运的关切和感慨。
排比
诗中运用了排比手法,如“持家 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
用典
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如“四立 壁”、“三折肱”等,丰富了诗 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语言风格
简练自然
01
诗人的语言简练自然,不事雕琢,表现出一种质朴自然之美。
生动形象
02
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桃李春风”、“江湖夜雨
通过对黄几复的思念,我深刻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 但真正能够交心的朋友并不多。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与朋友相处的时光,用心去经营和
维护这份友情。
人生感悟
这首诗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会经历各种风景和遭 遇。通过这首诗,我领悟到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断成长
对作者的贡献
提升声誉
这首诗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成功发表和广泛传播,大大提升了黄庭坚的 声誉,使其成为宋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奠定地位
该诗的成功发表也奠定了黄庭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 物之一。
05 读者感悟
阅读体验
语言精练
黄庭坚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每个字、 每个词都有深刻的含义,读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的驾 驭能力。
黄庭坚最出名十首诗词

黄庭坚最出名十首诗词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深沉、意境深远而著称。
以下是黄庭坚比较出名的十首诗词:
《寄黄几复》:此诗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黄几复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的豪情壮志。
《登快阁》:此诗以登高远眺为主题,表达了作者胸怀壮志、豁达开朗的情怀。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此词以滁州的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水调歌头·游览》:此词以游览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此诗以雨中登楼远眺为主题,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鄂州南楼书事》:此诗以鄂州南楼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山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牧童诗》:此诗以牧童为主题,描绘了牧童的天真烂漫和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清平乐·春归何处》:此词以春归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此词以宜州梅花为背景,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念奴娇·断虹霁雨》:此词以雨后彩虹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十首诗词都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黄庭坚的诗词作品,可以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或鉴赏评论。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词人的惜春之情深挚动人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词人的惜春之情深挚动人《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眷恋与不舍,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惋惜。
一、作品原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将归向何处?现在的我却找不到春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叫它仍旧回来和我同住。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春天离开的踪迹呢?除非你问一问黄鹂鸟。
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它迂回婉转的啼鸣声。
看吧,它已经趁着风势飞过了那片蔷薇。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三、创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
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五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2023年最新的清平乐黄庭坚诗词赏析3篇

2023年最新的清平乐黄庭坚诗词赏析3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10黄庭坚《寄黄几复》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这一联言黄几复之贫穷,家 徒四壁,一贫如洗。这说明黄几复为官清廉,不愿借助官位谋其私。 “治病不蕲三折肱”,说黄几复善于治病,不需“三折肱”,言外之意 是说黄几复有治国方面的才干。但是这样的人却得不到国家的重用,作 者对黄几复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和悲愤。
最后一联,是作者对已十年不见的友人情景的描绘。想得从前一起开怀畅 饮的朋友,现在生活于南方的烟雨瘴气之中,大概已是满头白发了。作者 对黄几复白头读书于蛮烟瘴雨中的悲苦情景想象,既是对他的同情,也是 对自已或者说和他一样命运处境的文人的人生命运的苦闷和思考。
(三)文本细读
1.这首诗的开篇“我居北海君南海”,就气势不凡,以地理空间的 巨大阻隔呈现给读者面前,既写出了两人距离的遥远,也给人一种心灵 的震撼,为下面诗句的情感抒发留下了充足的心理铺垫。
2. 这里的“北海”、“南海”词语巧妙化用了《左传·僖公四年》 中“君处南海,寡人处南海”的句子,不着点化的痕迹。作者通过对典 故“风马牛不相及”之意的“夺胎换骨”,从反向说明两人虽距离遥远, 但情感、心灵的距离很近,从而具有类似现代反讽的修辞效果。
四、作品汇评
山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尽言杯酒别又十 年灯矣。同一机轴,此最高处。([宋]陈模《怀古录》卷上) 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五六一顿。结句与前一样笔法。山谷兀 傲纵横,一气涌现。然专学之,恐流入空滑,须慎之。([清]方东
树《昭昧詹言》卷二十)
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三四为此老最合时宜语;五六则 狂奴故态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张文潜尝谓余曰:“黄九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 灯’,真是奇语。”([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初二句为破题,第三第四句为颔联。大凡颔联皆宜意对。春风桃 李但一杯,而想象无聊,窭空为甚,飘蓬寒雨十年灯之下,未见青云 得路之便,其羁孤未遇之叹,具见矣。其句意亦就境中宣出。 “ 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皆境也。昧者不知,直谓境句,谬 矣。([宋]普闻《诗论》)
黄庭坚《清平乐》

黄庭坚《清平乐》篇一:清平乐_黄庭坚清平乐黄庭坚一.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政治上与戈尔巴乔夫进共退,屡遭贬谪。
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治理念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获罪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上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盛夏走到之中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月夜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好好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白齿黄鹂鸟千啼百啭抑扬顿挫多变,没有人想像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天鹅蔷薇。
三.词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初夏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觅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陨落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哀求。
关键词在于“寂寞”。
(2)、“寂寞”表达什么感情?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则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湮没忐忑而感到寂寞,不已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行为人感受,反映出高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阐释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无比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从前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神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黄庭坚《天民知命帖》,其著名行书作品之一。

黄庭坚《天民知命帖》,其著名行书作品之一。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致天民知命大主薄书》亦称《与天民知命书》,作于1095年。
《致天民知命大主薄书》是一则信礼,是黄庭坚的著名行书作品之一。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都比较奇特,他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有别名,如《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释文》称《家书》,《大观录》称《家书帖》,《墨缘汇观》称《天民知命帖》,《珊瑚网》称《手简一通》等。
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结构严谨,中宫稳重。
黄庭坚行书《天民知命帖》欣赏▼释文:天民知命大主簿。
霜寒。
想八嫂安裕。
九妳、四妳、大新妇、普姐、师哥、四娘、五娘、六郎、四十、明儿、九娘、十娘、张九、咩儿、韩十、小韩、曾儿、湖儿、井儿各安乐。
过江来。
甚思汝等。
寂寞且耐烦。
不须忧路上。
路上甚安稳。
但所经州郡多故旧。
须为酒食留连尔。
家中上下。
凡事切且和顺。
三人轮管家事。
勿废规矩。
三学生不要令推病在家。
依时节送饭及取归。
书院常整龊文字。
勿借出也。
知命且掉下泼药草。
读书看经。
求清静之乐为上。
大主簿读《汉书》必有功矣。
十月十四日。
立报。
诸奶、子以下。
各小心照管孩儿门莫作炒。
切切。
局部放大图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
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1惟清道人帖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纸本。
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
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
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
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
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
”释文: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
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
天觉留渠府中过夏。
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
或闻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往,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不淹留下也。
庭坚叩头。
2送四十九姪诗帖黄庭坚《送四十九姪诗帖》纸本,行楷书,纵35.2厘米,横130.3厘米,凡13行,每行4字,其中3行为两字,共46字。
故宫博物院藏。
铃有“白石山房”、“蔡子木歌颂斋”、“宋荤审定”、“宣统御览之宝”等。
此帖见于《石渠宝笈初编》着录,是宋元时代受人珍视的上品。
清代,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册。
释文:诗送四十九侄。
又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
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
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
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
3花气熏人帖释文: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纵30.7公分,横43.2公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
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
这件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
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
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是一件难得的小品。
4廉颇蔺相如列传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节略。
纸本,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
卷尾无书写纪年和史款,约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
卷内钤有“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印、“内省斋”、“秋壑图书”、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等印鉴,还有项元汴跋。
《式古堂书画会考》、安歧的《黑缘会观》等书均有著录。
此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
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5松风阁诗帖释文: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
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
斧斤所赦令参天。
风鸣媧皇五十弦。
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
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
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復潺湲。
山川光暉為我妍。
野僧。
早。
旱饥不能饘。
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
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臺惊涛可昼眠。
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
舟载诸友长周旋。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
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
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
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
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
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
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
”6寒山子庞居士诗帖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纸本,纵,横213.8厘米。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唐代隐士寒山劝戒诗与居士庞蕴诗偈,庞蕴(?——八○八),唐代著名禅者。
字道玄。
世称庞居士、庞翁。
湖南衡阳人。
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
遗有《庞居士语录》。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落笔奇伟,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
结体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释文: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
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
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
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
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
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
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
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
寄语諸仁者,仁以何为怀。
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
任运堂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
涪翁題。
7赠张大同书黄庭坚行书赠张大同书,纸本,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书,552.9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艾略特藏。
宋哲宗绍圣四年,新党得势,东坡贬岭南,黄也因修《神宗实录》落“不实”之罪,被贬黔南。
此时黄庭坚体衰多病,“心腹中蓠芥,如怀瓦石”,精神上也很压抑,此卷是黄庭坚应外甥张大同索书而写下的。
黄庭坚擅行、草二体,书法结字中宫收紧,而四面呈放射状,笔画长枪大戟,筋脉舒展,锋芒外露,骨力特健,这是他得力于“瘗鹤铭”的结果。
黄庭坚的这种书法风格后被明代的沈周和文徵明继承。
8王长者墓志铭稿王长者墓志铭稿,纸本,书约于元祐元年(1086),*78.5l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9诸上座草书卷《诸上座草书卷》,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纸本,草书。
凡九十二行,四百七十七字,33*729.5厘米。
署款:“山谷老人书”。
“书”字上钤“山谷道人”朱文方玺。
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清孙承泽、王鸿绪,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诸上座爲复只要弄唇嘴,爲复别有所图,恐伊执着,且执着甚麽,爲复执着理,执着事,执着色,执着空,若是理,理且作麽生执,若是事,事且作麽生执,着色,着空亦然,山僧所以寻尝向诸上座道,十方诸佛,十方善知识时尝垂手,诸上座时尝接手(以下点去十六字),十方诸佛诸善知识垂手处合委悉也,甚麽处是诸上座接手处,还有会处会取好,莫未会得,莫道揔是都来圆取,诸上座傍家行脚,也须审谛着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过却时光,山僧在衆见此多矣,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风动幡动者心动,但且恁麽会好,别无亲于亲处也,僧问,如何是不生灭底心,向伊道,那个是生灭底心,僧云,争奈学人不见,向伊道,汝若不见,不生不灭底也不是,又问,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说法。
衆生随类各得解,学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问已是不会古人语也,因甚,却向伊道,汝甚解,何处是伊解处。
莫是于伊分中,便点与伊,莫是爲伊不会问,却反射伊麽,决定非此道理,慎莫错会,除此两会,别又如何商量,诸上座若会得此语也,即会得诸圣揔持门,且作麽生会,若会得一音演说,不会得随类各解,恁麽道莫是有过无过,说麽莫错会好,既不恁麽会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有个下落,始得每日空上来下去,又不当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麽会取。
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
拍盲小鬼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10行书华严经疏卷行书华严经疏卷,花绫,×115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华严疏卷》是黄庭坚写给化缘僧人换取银两的。
整卷运笔沉凝浑厚,笔势遒健,刚健中含妍媚。
颇得颜真卿的遗韵,是他盛年时行草书代表作。
此卷曾经明韩世能、清汪日章收藏,钤有“古心堂”、“雷氏裕之”、“钱唐汪曰丞迟云氏图书记”等印记。
《真迹日录》、《壮陶阁书画录》等著录。
嘉庆七年李廷敬刻入《平远山房法帖》,《海山仙馆藏真》、《宋四大家墨宝》也有收录。
1962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上海博物馆。
释文: *門抽顧頌,衲僧眼皮重。
眼皮七八量,雷車打不動。
打不動,抽顧頌,時念彌陀三五聲,追薦東村李鬍子生天,西山裏孟八郎強健,福田院裏貧兒叫喚,乞我一文大光錢。
巽上人為華嚴作佛事,又持此軸來乞作小疏,予以為鷺鷥股上不勝下刀,可持此字去,有能以百千助緣事者與之。
魯直題。
11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纸本,纵37厘米,横392.5厘米,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
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藏。
此为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
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