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合集下载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3.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2.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3.与学生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4.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能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2.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答案示例: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具体形象性、夸张性、虚构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1)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角色扮演;(2)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幼儿自由创造;(3)开展故事讲述活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幼儿感知发展、幼儿记忆发展、幼儿想象发展以及幼儿思维发展。本章旨在帮助学生对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有全面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感知与表象、概念形成、判断与推理等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幼儿思维发展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教育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概念的形成、判断与推理的发展以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重点:幼儿思维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关注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并提出问题:“幼儿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的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2. 知识讲解:(1)讲解幼儿感知与表象的发展,举例说明。

(2)分析幼儿概念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际案例。

(3)阐述幼儿判断与推理的发展特点,通过例题讲解。

(4)介绍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实践情景为例。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2. 内容: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幼儿概念形成幼儿判断与推理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的特点。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概念形成的过程。

(3)谈谈你对幼儿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看法。

2. 答案:(1)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表面到本质。

(2)幼儿概念形成过程:通过感官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具体的表象,然后抽象出共同特征,形成概念。

(3)幼儿解决问题思维方式: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幼儿思维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学前儿童认知思维教案

学前儿童认知思维教案

学前儿童认知思维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孩子的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

2.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 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自我:通过让孩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点等,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基本特征。

2. 记忆训练:通过让孩子记忆一些图片、物品等,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3. 思维训练:通过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简单的数学问题、空间问题等,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4. 探索世界:通过让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比如动物、植物等,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问候和介绍,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2. 认识自我:通过让孩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点等,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基本特征。

可以让孩子在镜子前观察自己,也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

3. 记忆训练:通过让孩子记忆一些图片、物品等,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可以让孩子看一张图片,然后尝试回忆图片中的物品和细节。

4. 思维训练:通过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简单的数学问题、空间问题等,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可以让孩子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比如加减法等。

5. 探索世界:通过让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比如动物、植物等,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可以带孩子去公园观察动物和植物,并让他们尝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6. 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这些知识。

四、教学注意事项:1. 教学内容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

2. 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3. 注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前心理学》课程精品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精品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幼儿感知发展2. 幼儿记忆发展3. 幼儿想象发展4. 幼儿思维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心理发展,提高学生的幼儿教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中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

2. 讲解:(1)幼儿感知发展:介绍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举例说明。

(2)幼儿记忆发展:讲解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结合实例分析。

(3)幼儿想象发展:阐述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举例说明。

(4)幼儿思维发展:分析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3. 课堂互动:针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幼儿认知发展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1)幼儿感知发展(2)幼儿记忆发展(3)幼儿想象发展(4)幼儿思维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

(2)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

(3)分析幼儿想象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4)论述幼儿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育意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幼儿认知发展在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加深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衔接6.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7.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紧密围绕幼儿认知发展这一核心主题,确保所选章节内容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第八单元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案

第八单元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案
(2)特点 直觉行动性是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 特征。 特点一:直观性与行动性。 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 没有分开来,因此,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儿童的思想只能在 活动本身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 特点二: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儿 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 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 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 “手的思维”。 特点三: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特点四:思维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3~6、7 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
第二讲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案例: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苗苗,由于看不到妈妈就哭,带班老师怎么 哄都不行,于是就说:“不要哭了,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了”,结果苗苗 哭地更厉害了。 问题:苗苗听了老师的话为什么哭地更厉害了呢? 这反映了幼儿思维的什么特点?
5
教案纸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它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 上演化而来,到了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由此,学前儿童思 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教案纸
(1) 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 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 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聚合思维: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此种思维表现突出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年级儿童身上迅速发展,初中生身上占主导地位。
三、思维形式
(一)概念
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概念与词紧密联系,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抠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小;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则越大。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授课题目
第一节思维概述
授课日期
17-2-13
授课班级
学前79、80、81、82、83班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

3. 培养教师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a. 直观动作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2.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a. 从简单到复杂b. 从具体到抽象c. 从被动到主动3. 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a. 游戏化教学b. 情境教学c. 启发式教学d. 操作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规律及教育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 教具:PPT、教学卡片、游戏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授课:a. 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b. 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c. 介绍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活动。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讨论活动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解程度、教育方法的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 实践法: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3. 游戏化教学:运用游戏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2.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掌握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1.引入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表现,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入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话题。

2.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30分钟)a.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b.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c.教师提供相关的视频、图片、故事等材料,让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3.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0分钟)a.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包括感知思维、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等。

b.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解。

4.掌握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30分钟)a.学习了解相关教育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

b.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或想法,讨论如何运用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c.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教育方法,编写小组报告,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了相关教育方法,进一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六、课后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2.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学前儿童的思维表现。

七、板书设计:1.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3.相关教育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此种思维表现突出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工具来进行的 Nhomakorabea维,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年级儿童身上迅速发展,初中生身上占主导地位。
授课题目
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聚合思维: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此种思维表现突出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年级儿童身上迅速发展,初中生身上占主导地位。
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
四、创造性思维
1、概念: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曹冲秤象、
2、基本过程: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主要特征:发散性
小结: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思维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为下一课时教学做准备。
三、思维形式
(一)概念
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概念与词紧密联系,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抠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小;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则越大。
二、思维过程
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具体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之中,其他过程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具体活动。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授课题目
第一节思维概述
授课日期
17-2-13
授课班级
学前79、80、81、82、83班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理解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幼儿思维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
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举例一位小学老师帮助儿童形成“动物”这个概念的过程(参考中师心理学教程教参198-199页)
(二)判断
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它表现概念之间的关系,它分为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三)推理
推理是指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有知识推论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从已知判断出发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授课日期
17-2-13
授课班级
学前79、80、81、82、83班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理解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幼儿思维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
导入:
儿童最初对于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完成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释用“动作”设计完成的。所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
(二)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例如比较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三)抽象概括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去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例:从麻雀、杜鹃、啄木鸟、燕子、猫头鹰、等对象中抽出它们“有羽毛”共同特征,舍去会飞、有两只脚,嘴是尖的非本质特征,这就是抽象的过程。
导入:
日常生活中,常说: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就是思维,思维跟感觉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与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借助语言实现的理性认识过程
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例:通过抽象得出结论:“有羽毛的卵生动物叫鸟”把这个结论推广到鸡、鸭、鹅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就是概括。
(四)具体化
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例:判断鸡是不是鸟类。
作业:
a)识记:思维的概念,区别思维与感知觉的差异
b)理解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基本形式。
c)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课堂备注:
板书:
从个体发展来看
从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直觉行动思维: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3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这种思维
聚合思维: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3.社会性: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语言、知识密不可分,语言作为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人借助语言思维是人的思维和动物的思维最本质的区别。人的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的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三)思维的种类
从个体发展来看
从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直觉行动思维: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3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这种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