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笔记

第一章施拉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传播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从欧洲为美国带来了欧洲流亡学者,吸引了美国学者,如 (009)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传播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010)施拉姆的传播学观施拉姆的传播学思想最直接受到统计局和战士新闻局的20多名工作人员和顾问的影响 (013)大众传播研究1942年始于国会图书馆 (014)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传播中”探讨那些种类的问题?我非常非常想做那样的事 (014)第一个传播学博士课程设在一个新闻学院(衣阿华)的开设,直接导致了传播领域之被分为两个分支学科: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016)“老爸”布莱尔及其弟子们(新闻学的来源,弟子们领导各新闻学院)布莱尔、普利策、埃利奥特新闻学因此在威斯康星开创起来 (16)威斯康星在20世纪30年代是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新闻学教育的种子机构,而布莱尔是开拓性人物 (17)新闻记者不仅要求被培养的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话事件由以生成的社会 (18)布莱尔的学科体系包括“一个为新闻学准备的、结构完整的4年期学习课程,......,与此同时,历史、经济学、政府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科学和文学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也被列入” (018)社会科学为新闻学提供基础,这个总概念......似乎事贯彻普利策和埃利奥特校长的提议 (019)衣阿华新闻学院盖洛普事民意测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奠基人 (021)施拉姆事莫特组织的“防止对演讲者粗暴协会”的成员之一,这个协会为著名的演讲者——模特说服他们到衣阿华旅行——提供演讲后的放松,引以为荣的事:它能够把杰出的公众人物带到衣阿华城来 (021)(施拉姆)领导新闻学院莫特辞职,施拉姆出任,表示“我希望所看到的新闻学院……所早就的学生将是整个个大学中最适合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
它并不是一种职业型的新闻教学观,而是呼吁一种布莱尔式的课程,既包括少量的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大量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 (022)施拉姆超出了布莱尔一大步:它建立了大众传播方面的博士课程(1943);而不是像在威斯康星那样的新闻学方面的博士课程,涉及 (022)传播学奠基人所在地 (23)传播研究所(紧随博士课程建立之后创建)如果将研究机构设立在新闻学院内,其他社会科学家就很可能认为他与他们的研究兴趣没关联,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也不大会参与到传播学来 (024)研究所比起一个系更容易开创而且能促进学科间的合作 (024)莫勒1947年代替施拉姆成为衣阿华新闻学院院长 (25)施拉姆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026)第一部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第二章达尔文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这些欧洲的理论基础间接地影响了1900年后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
传播学原理试题库

传播学原理试题库一、填空题:1、“培养分析”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而是包括在“文化指标研究”之中的。
具体说,“文化指标研究”包括()、()和培养分析三个方面。
2、根据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理论,流言(rumor)的流通量取决于()和()两个方面。
3、美国传播学家哈特认为,传播媒介可以分为()、()和()。
4、拉斯韦尔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和()。
5、提出“主我与客我”理论的是(米德);提出“自我互动”理论的是();“镜中我”理论是由()提出的。
(填写人名)6、()的出现是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7、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称作()。
8、传统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霍夫兰、()和()。
9、“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填写人名)提出来的。
10、IPP指数的意思是()。
11、首次提出“媒介接近权”的学者是()。
12、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形成受众需求的基本条件是()和()。
13、提出“自信心”假说的是()(填写人名)。
14、“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填写人名)于1974年提出的,其理论特点主要表现为()和()。
15、“上限效果”假说是在()理论中提出的。
16、传媒的所有制大致可以分为国有媒介、()和()。
17、使原来意向不明确、态度不确定的信息接受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大众传播的效果称作()效果。
18、最早提出信息沟理论的人是()(填写人名)。
19、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这个中间环节。
20、参考下面给出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图,写出字母A、B分别代表什么。
(A)媒介接触满足类型媒介印象需求个人特性其他满足手段(B)21、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知晓权、()和()。
22、英文“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的中文意思是()。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第一章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一、名词解释1.威尔伯·施拉姆答: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他就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将自己认作是一个传播学学者的人;他最早在大学中创办以“传播”命名的博士课程;他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
施拉姆在衣阿华认可了那些有助于建立这个新领域的教科书。
就传播学的博士课程来说,就他于1947年在厄巴纳所创建的传播研究所来说,施拉姆在衣阿华新闻学院的大众传播课程是一个导航性的计划。
在伊利诺伊,施拉姆使传播学的学术工作范式启动起来,这些范式一直持续存在到今天。
2.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清华大学2007研]答: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3.“老爸”布莱尔答:“老爸”布莱尔是美国大学新闻教育的非正式的奠基人,1873年生于密尔沃基的一个报人家庭。
1912年,他帮助创建了美国新闻学教师协会,并担任了该协会的第一届主席。
他通过主持美国新闻学院和新闻系协会课程委员会(AASDJ)的工作,影响了其他大学的新闻学课程。
布莱尔是新闻问题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担任美国新闻教师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
布莱尔通过以一个更加学术性的方向改造新闻学院的途径,帮助新闻学院生存下来。
罗杰斯《传播学史》笔记

《传播学史》——罗杰斯罗杰斯是传播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
这门学科是二战之后首先在美国开展起来的,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心课题是:如何运用传播拉促进国家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具有启发意义,特别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改革和发展道路有关,它集中探讨大众媒体在实现社会变革,或在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过渡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罗杰斯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体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体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创新与扩散》是他的成名作,他赋予传播已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而社会变革的过程就是创新与发明的传播推广过程.他提出议程设置研究中应该加以补充和重视的方面:开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议程设置的对比研究;重视对传媒议程的分析,研究议程设置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于传播学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传播学‘是建立在石油提供的基础上的’"。
欧洲起源、三个学派、四个先驱者和作为集大成者的施拉姆,是《传播学史》的主线。
第一章施拉姆的口吃直接影响了他对传播学的关注,导致传播学的最终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传播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战争努力要求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它往往是以传播学问题为中心.它从欧洲为美国带来了勒温、拉扎斯菲尔德、阿多诺、霍夫兰、拉斯韦尔等美国学者从事传播研究。
将那些将要开创传播学领域的学者连接成一个密集的网络拉斯韦尔(1948)的传播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首次发表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传播研讨班的一份报告上(1940年11月1日),这个研讨班1939至1940年期间,每月在纽约举行.备忘录成为正在出现的传播学领域的一个开创性文献。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第三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一、名词解释1.《释梦》答:《释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标志性著作,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代表作,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梦的分析体系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等理论问题,提出了象征论为理论基础,建构“梦是愿望的满足”的理论,梦论成为精神分析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释梦》被誉为“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16本书之一。
2.精神分析理论答:精神分析理论是指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止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3.本我答:本我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
本我由生而有之的某种心理本性——诸如本能——的所有东西构成。
由人的人格的生物成分构成的本我,借助于作为减少紧张的手段的快乐原则来发挥作用。
对于本我来说,不存在善和恶;它不知道道德。
本我与自我,超我共同组成人格。
根据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假设以后,无意识就只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许多以前认为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了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
4.选择性理解答: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是指人们的理解受愿望、需要、态度以及其他心理因素影响的倾向。
选择性理解在各种传播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选择性理解意味着,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消息可以有非常不同的反应方式。
没有哪个传播者可以假设,某条消息对所有的接收者都会产生他们想要传达的意义,他们甚至不能假设某条消息对所有的接收者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中山大学传播学(罗杰斯版传播学史)考研笔记(六)、参考书及复试线、真题、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传播学(罗杰斯版传播学史)考研笔记(六)、参考书及复试线、真题、考研复习规划(7.24)第六章拉斯韦尔和宣传分析拉斯韦尔领导了宣传研究,并实际上创建了内容分析法。
(177)学术兴趣包括宣传研究、舆论信息、政治领袖的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内容分析。
(180)精神分析理论与政治学学习精神分析,将方法运用与政治人物的心理要素的探讨。
(181)试图将精神分析理论与行为主义结合(给病人插上电源测脉搏僧),受到两个阵营学者的抵制。
(181)创建政治心理学领域,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有些政治领导人成为股东家,其他人成为管理者。
(182)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之点在于它不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达到顶点后唯一的可能。
相反,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漫长斗争可能非常剧烈,以致只有警察和军队才能维持只需,由此建立一个驻防国家,监视和压制将支配社会。
(183)宣传讯息的内容分析主张政治学家应该研究政治行为而不是政治思想,而权利是理解政治学的关键因素。
(184)宣传研究的崛起一战期间克里尔委员会对美国的宣传使学术注意力被吸引到有关宣传的研究上,特别是说服效果上。
一战以后,“宣传”赋予否定含义(由于德国),被认为是不诚实的、操纵性的和洗脑的。
引起学者注意 (185)20 世纪40 年代宣传分析近乎消失,以调查和实验方法代替内容分析来研究传播效果问题。
一是由于政府不愿提出动机、利益等。
二是这种分析缺乏连贯一致的理论。
(185)“大众传播”和“传播研究”这样的属于在20 世纪40 年代开始替代“宣传”、“舆论”等。
(186)定量方法的兴起对拉斯韦尔产生影响,一战时用定性和批判的,二战是定量和统计的。
(186)一战的论文代了了一种严格的学术成就:主要概念的定义,宣传策略的分类,限制或促进效果的阐述。
(建立在访谈、资料和内容分析基础上) (186)什么是宣传拉斯韦尔定义:通过操纵有异议的符号(受米德影响)控制集体的态度。
传播学史 罗杰斯

美国社会科学的直接根源 都来自欧 洲的理论家及兵学说
包括实证主义,经验研究研究,扩散 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直到一战前,就仸何领域在一 流大学里学习,跟随真正的大 师学习就意味着在欧洲,特别 是在德国学习
在美国来自欧洲的理论得到了经验主 义意义上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
哈珀校长设想廸立的新型城市大学
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非常重要: 1 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 2 它使美国有兲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3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栺社会化的理 论概念体系(社会存在,人类存在就需要传播) 4 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敁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芝加哥学派培养的学者对于这个学派怀有巨大的忠诚。帕克是这个 学派的最有影响的成员,也是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库利、 杜威、米德也将传播罫于他们兲于人类行为的概念体系的中心地位
兲系与相互影响的过程的人类传播的认识)
卡尔· 马克思和批判学派
马克思生平:年轻时成为一个基督教新教徒, 大学时不是一个认真的学生,整天饮酒和决斗, 成为一名青年黑栺尔主义者(社会因为战争, 革命和斗争而得到迚步),后受到费尔巴哈的 影响,吸收费尔巴哈兲于阶级冲突的观点(阶 级斗争,推翻政府权威)。由于他是政治领袖 的直言不讲的批判者,所以他迚入德国大学仸 教的途径被阻断 他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和他的激迚的作品导 致他仍德国被流放。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一名能干的记者,《莱茵报》主编。是对资本 主义社会强烈批判者和分析者,提倡一种共产 主义社会。写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马 克思受达尔文的迚化论影响很大,被称为“社 会学的达尔文” 认为冲突和斗争是社会迚步的主要引擎而不是 和平的变化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第十一章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一、名词解释1.信息[上海大学2013研]答: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
对接受者而言,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
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2.信息论答:信息论是指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
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
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
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
人们通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
3.信宿答:信宿是指信息动态运行一个周期的最终环,是传输信息的归宿。
其功能是接收情报信息,并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直接或间接地为某一目的服务。
信宿可以把信息资源转化为人类的巨大物质财富,在信息的再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巨大的反馈作用。
信源、信宿和信道是信息传播的三大要素。
信源是信息的发源地。
信道即传递信息带的通道,是信源和信宿之间联系的纽带。
4.反馈[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答:反馈是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
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
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5.讯息(message)[北邮2008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研;武汉理工大学2005研]答:讯息(message)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第十章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一、名词解释1.反馈答:反馈是指在控制论中,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
因此,它是借助于重新插入一个系统的过去行为的结果来控制该系统的一个手段。
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受者对于信源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
2.诺伯特·维纳答:诺伯特·维纳是美国最著名的数学家,控制论之父,和香农一起发明了有关信息的熵度量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和香农一起开创信息论的工作。
维纳的理论对于传播学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由互动论的传播学者所组成的帕洛阿尔托学派具有重要的影响。
维纳的代表作有《数学原理》、《控制论》,还有控制论的通俗读本畅销书《人类对人的使用:控制论和社会》,维纳的理论在若干方面对传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控制论答:控制论是20世纪初由诺伯特·维纳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关于自我控制系统的理论,它以“反馈”概念为依据,其定义是通过关于一个系统以往运行情况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
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已被有效地应用于广泛的跨学科的适用领域:大脑功能和神经生理学、人工智能、工厂自动化、假肢和国际传播。
4.受众[复旦大学2012.2007~2008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研;华中师大2005年研]答: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
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5.受众“碎片化”[人大2013年研]答:“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
“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
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6.知情权/知晓权[北邮2008年研;北师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答: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说,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二、简答题1.简述控制论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答:控制论无疑是一种传播理论,但是传播学没有受到控制论的多少影响。
一个原因是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数学能力才能理解控制论,或至少才能在控制论的模式中进行研究思考。
但是,作为一种传播理论,控制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独一无二的:(1)反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传播信息流通,因为被传递的信息描绘了系统自身在从前某一时间的运行状况。
(2)控制论包含着一种时间中的动力学的、行进中的行为观。
(2)控制论假定,一个系统的控制主要在于这个系统内部。
一个系统自身的行为结果提供了新的信息,系统就凭借这个新的信息修正它自己随后的行为。
因此,这个系统从它自身中学习。
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只有当这些变化必须适应于反馈的时候,才能影响这个系统。
2.简述系统论的思想。
答:系统论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冯·伯特兰菲,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理论,并在生命科学系统中产生重要影响。
(1)系统论是全面的,它强调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系统思维是对于古典物理学的还原主义方法——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一种应对。
(3)系统论是一门整体科学,它关注结构中的组成部分的关系和相互依赖的问题。
系统思维拒绝那种分析个人传播行为的原子式研究,代之以考察一个个体与其他人的网络和关系问题。
(4)如果一个传播学学者接受了研究整体的系统观念,那么因果关系的研究就不重要了。
系统思维认为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生命系统的本质部分。
3.简述梅西基金会会议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答:梅西基金会会议是由梅西家族资助的一系列跨学科的科学会议,在这许多会议中,有关“控制论小组”的10次会议具有最大的影响。
(1)梅西基金会会议将许多重要的不同领域的学者聚集到了一起。
(2)参加会议的贝特森成为10次有关控制论的梅西会议的核心组成员之一,在将从那里学到的东西作为帕洛阿尔托小组的互动传播观而付诸应用的方面。
(3)贝特森的前妻M·米德也是控制论小组的核心参加者。
米德的发现表明,在不同文化中,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的本质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三、论述题1.试述诺伯特·维纳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答:诺伯特·维纳是美国最著名的数学家,是控制论之父,并且和香农一起发明了有关信息的熵度量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和香农一起开创信息论的工作。
诺伯特·维纳对于传播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维纳的控制论已被运用于各种传播情况之中。
例如,运用于电视收视率和电视节目编排的关系之中,运用于对政治家的舆论民意测验的动力之中,运用于像组织那样的人类系统之中,运用于能发现自身目标的精密武器系统之中。
今天,由于更新的交互作用的传播技术——例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传发信息系统,以及控制论思想向语言、发射系统和其他应用的延伸,控制论正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3)维纳的著作包括《数学原理》、《控制论》,还有控制论的通俗读本畅销书《人类对人的使用:控制论和社会》。
这些书籍都是传播学领域重要的著作,虽然许多传播学学者都缺乏必要的数学技能,他们在自己的研究中对于控制论观点仍然可能是敏感的。
例如,反馈的确是传播学的中心概念之一,虽然传播学学者只进行了有限数量的关于反馈的研究。
(3)维纳的理论对于传播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表现在他本人以及他的理论对于许多传播学者产生了特别重要的影响,包括:①帕洛阿尔托学派:控制论对于由互动论的传播学者所组成的帕洛阿尔托学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帕洛阿尔托小组的领导人贝特森在控制论的基础上,对关系传播进行了理论阐述,还论述了诸如反论、双重约束、传播语义学,以及与传播行为的内容范围相对的关系等等概念。
②政治传播者K·W·多尹奇:多尹奇在控制论的基础上写出著作《政府的神经:政治传播与控制的模式》。
③对系统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有着影响等。
2.简述传播学理论从被动受众(passive audience)到主动受众(active audience)的发展。
[北大2009研]答:受众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在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受众。
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
(1)19世纪下半叶,新的媒介技术被发明并得到推广,媒介观也随之涌现。
工业化、城市化、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众多新的社会问题。
这个阶段,学者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人们的行动。
作为孤立、分散、原子似的大众,他们对媒介完全没有抵抗力,思想完全被媒介传播的思想支配。
认为受众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着大众媒介强加的思想。
(2)20世纪50年代,在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的带领下,经验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推翻了大众社会理论中完全被动的受众观。
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县调查中发现选民并没有被大众传播的宣传所左右。
有限效果论发现了一些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和条件,比如社会关系、群体背景、个性差异等。
这个阶段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受众身上,把受众看成是处在众多社会联系中的有个性差异的个人,这种受众观不再是绝对被动的受众观。
(3)20世纪70年代,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对受众观有了很大的进步。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来接触或“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否定了受众被动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的先河,使传播学研究开始耳目一新。
由于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们如何使用媒介(和如何被媒介使用)的假说。
新的研究视角开始支持适中媒介效果的观点,包括传播科学、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媒介素养等运动。
适中效果认为,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意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
人们可以利用媒介达到特定目的,如利用媒介获取信息以及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综上所述,从被动的受众观发展到主动的受众观伴随着传播学理论的整个发展,使传播学研究不断深入。
3.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
[人大2011年研]答:(1)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常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但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受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