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体育学院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学院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在年体育类类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为大类的年体育类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师范):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教案、训练、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体育教育(师范):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学上进,善于合作;爱岗敬业,品德良好。 (二)具有求真务实的学风以及较强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案,计算机考试达到一级(含一级)以上水平;能规范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测试达到二级乙等(含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三)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案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基本的教案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五)了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具有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案、训练、科研、组织竞赛、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六)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一)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富有创新精神。 (二)系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技术与练习方法,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

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区别

社会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与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学、社会心理学、广告与公关、体育法规、教育学、体育经济学、俱乐部体育、社区体育、体育保健学、传统养生学、健身概论等。 主要就业去向:公共及商业体育服务机构、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科研单位等。 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 主要就业去向:各类学校和体育部门。 特殊教育专业 山东体育学院是山东省高校中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院校,也是唯一招收身体健全并有体育特长高中毕业生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的院校,1、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残疾人体育教学、竞赛组织与管理、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康复机构、社区、民政等部门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人才。 2、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特殊教育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康复训练技术、运动专项技术等方面课程的综合知识,掌握残疾人进行体育教育、训练、康复指导的技能,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残疾人体育教学、竞赛组织与管理、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康复机构、社区、民政等部门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就业前景广阔

有关社会体育概论论文

有关社会体育概论论文 [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首先要转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根据 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 构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同时探索开放式的办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能力结构。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模式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 观念也随之更新,全民健身时尚正在形成。大众向往健康生活,社会需要体育越来越显示 出一种明晰的发展趋向;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们关注的问题。 二、行为特征与基本模式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行为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体育市场已初步形成。群众不断扩大体 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与健康投资已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涉足体育市场,开始兴办商业性体育场所;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门球、台球等更加普及;一些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也 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美、娱乐的目的,已逐渐成为时 代发展的潮流。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社会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在追求 的目标上,从单一的健身为价值取向健身、娱乐、休闲、康复乃至体育的经营开发、咨询 指导等多元目标转化;2在组织管理上,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政府行为、地方团体行为,民间团体行为乃至个人行为协同的全社会行为转化。3在开展方式上,从单一的福利型向福 利型、经营型和消费型相结合方向转化;4在活动空间上,从传统的单位举办活动向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活动空间转化。5在参与形式上,从少数人被动参与向全社会自觉 主动方面转化。 由此可见,社会体育形成与发展根本的社会动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 趋势所决定的。社会体育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娱乐性、消费性、健身性和经营性等方面的 特点,为我们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提供广阔而全面的社会视角。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模式 从以上基点出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高素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新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现代科学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高技能——具有较全面的社会体育专业技能,适应性强。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摘要]随着北京2008年申奥成功,体育与旅游业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旅游人才需求。面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文章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面临的形势、存在问题以及体育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是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体育旅游专业是面向新世纪体育市场及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以构筑和谐社会为主要目的,培养具有宣传现代体育理念,运用心理拓展原理设计专项体育旅游项目、指导康体休疗运动的能力,同时具备经营管理各类旅游企业的基本能力,具备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以及商业秘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高级俱乐部、会所的管理人才。 一、高职教育体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高职教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 1.缺乏办学经验。为了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对旅游应用人才的需求,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但这是一种新的专业,办学经验还比较缺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状况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得不到行业认可,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 2.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推动旅游产业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推动着旅游产业从服务接待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其成为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结构,使得原本不适应的人才培养问题更加突出。 3.旅游职业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面对国际旅游人才市场的新要求,我国高职旅游院校除了必须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高职旅游人才的规格、素质、能力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高校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高校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1、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培养的专业人才规模不断增长,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在看到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在此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 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需求。所以,面对如此突出矛盾,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必然选择,而实施品牌专业建设战略是促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体育学门类新办的本科专业。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顺应国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专业。 自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开办社会体育专业以来,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21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涵盖了师范、体育、理工、农业、综合性等不同类别的院校。2021年又有10所院校申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并进入公示阶段。现在应该到了从关注专业数量增长到关注专业质量提升的时候,也就是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到了关键的时候。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是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高校社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 体育学院专题调研组 新就业体制的建立,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是我院体育教育的基本定位,为此我院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通过参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在校学生和前几届已毕业学生的调查、座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等方法,积极探索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原因调查 1.1 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就业压力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总量上供过于求。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 万,比2004 年增加了58 万人,增幅达20.17%;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 万人。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495 万,比2006 年增加82 万,同比增幅达19.19%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 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1.2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健全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要求具有公共关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等。但实际上,学校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还是有较多欠缺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等方面。 1.3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整合 1.3.1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 教师知识结构更新较慢,选修课实效性差,部分专项课过分强调竞技技术,课程项目开设过多而学生人员较少,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教学课程。这就导致毕业生专业面过窄、专业技术与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一旦没有对口专业,给就业造成困难。 1.3.2就业指导不系统 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对就业指导工作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学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工作单位,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没有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 1.3.3对就业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全员责任意识不强。 1.4社会需求调整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所特有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目前办学方向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体育教师,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也大都局限于学校,而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正在缩减、合并,用人单位的需求减少。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策略探索 1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2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70411 一、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育与信息技术的广泛结合孕育出新的体育项目--电子竞技运动,这为现代体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人终端向着更加智能、便携的方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竞技运动也呈现了新的特点。目前在移动互联条件下,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方式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下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现状的分析,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特点、移动互联环境下已有的产品应用,提出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时代,未来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建议。中国在移动互联条件下的电子竞技运动状态是:电子竞技运动的大环境还不是很好,适合移动互联条件的电子竞技项目很少,相应的电子竞技赛事缺乏,在培育电子竞技市场方面手段单一,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职业化缺乏商业化的支撑,产业化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的电子竞技赛事已经不是单纯的线下实体赛事,,电子竞技的对抗必然要经历从单机/局域网的对抗,走向网络化/网络游戏的线上平台为主,与线下明星表演比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跨平台终端设备,通过Html5等互联网应用,实现人人都是运动员,随时随地作竞技的电子竞技梦想。 二、职业范围

电竞视频制作 三、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能力模块 通用能力 职业基础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拓展能力 四、招生对象、学制与时间分配 (一)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专业学制 全日制三年 (三)总学时 总学时252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1048,实践教学时1472,136.5学分。 五、职业课程介绍 职业基础课程 1、电竞教练员、电竞运动员、电竞赛事主持解说、电竞视频制作、电竞 数据统计与分析

2016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6版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同时具备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与指导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的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 (4)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社会体育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社会体育活动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 (7)具有一定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 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社会体育管理学、休闲体育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游泳、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优化的相关研究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优化的相关研究 韩春利在其相关研究中,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高校体育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终身学习者逐渐转变,增加人文类、教育类课程及教学实践活动,再次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建议将选修课的比例控制在25%到35%之间。 孙思哲、李俊辉提出,高校应在“健康中国2030”的背景下,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改革,以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优化等具体工作,在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及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创新出更加具有效率、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颉梦宁、李风雷在其相关研究中,通过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分为:培养目标过于陈旧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的课程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准确的对培养目标进行分级,针对相关专业提出的要求太高。针对这些问题,指出普通高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课程应优化为:以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拥有更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的培养上要保持一体化。 王葵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后指出,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通过改革培养目标、增加培养途径、优化培养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及提高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转变,更清晰的确定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方式,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效率及质量。 马卫平认为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的需求与困难,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下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提出应结合当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为基础,更准确的修订及落实培养目标。 以上已有的相关文献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阻碍。正处在以摸索带来正常发展的实践阶段,来自理论方面的指导相对匮乏。因此重新审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必须进行的研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为构建适合我国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

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 与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指出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践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必须以职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导向。从职业化培养的角度,审视《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体育社会工作方向暂不易作为职业方向培养;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的区分度不明显:课程设置缺乏依据说明,对运动技能关注不够;多方向和多头开设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继而影响学业修读和就业。提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应该以运动技能的推进为主线;在具体培养规格上,应该采取递进形式对学生提出规定要求。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03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体育发展势头良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据石岩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应配备65万人,到21世纪中叶应达到500万人以上。顺应社会体育发展的热潮,高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蔚然成风,全国的办学规模由2000年的30余所院校猛增到2008年底的230所,涵盖体育、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各类型高校。然而,与供需两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艰难的就业形势始终是社会体育专业难以摆脱的

梦魇。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后10名的本科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榜上有名;2007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情况,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20个本科专业年终就业率未超过40%;在另一项调查中,2008年全国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对口率为40%,居所有专业倒数第3位,毕业后半年的月均收入为2090元。一边是缺口较大的人才需求,一边却是艰难的就业形势,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际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2009年7月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适时地提出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问题,为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接轨,提高各高校办学质量提供了指导和有力的支撑。但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角度看《专业规范》,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已经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王爱丰等在对江苏近10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研究后指出,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围绕《专业目录》进行设置,突出表现在专业特色不够、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石岩等学者均有类似观点。 2)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课程设置是体现专业特色的灵魂。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岗位实用性不强,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情况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雷同,传统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现有师资、设施基本是为了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需要配备的,社会体育专业所需的师资、设施建设尚需时日。另一种情况是开设的特色课程受制于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许昌学院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社会体育专业代码:040103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能在社会体育领域和物业管理部门从事群众体育活动、保卫、保安等方面工作,并能适应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指导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通过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国家有关体育工作和安全保卫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受到服务社会、指导大众健身和系统的武术保安等方面的训练,初步形成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安全保卫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热爱体育教育事业,有理想、有社会主义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奋发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自我教育能力;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技术与指导方法;掌握人体科学、运动科学、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武术格斗的基本技能; 3、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和安全保卫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情况; 4、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物业管理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5、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有应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6、掌握基本的体育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7、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保健的知识和能力,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主要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规、经济法、田径、篮球、体操、武术、网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散打、跆拳道、擒拿与格斗。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中完成学业。 2、学位:符合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学分;其中通识类必修课应修满37学分,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专业基础课应修满48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应修满37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满36学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体育学院-黄山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代码:040203 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与毕业要求最低学分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78.5学分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 相近专业:体育教育 院部负责人:李昌军审核:陈国平校长:汪建利 日期:2013年8月 1、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以“强技能、应用型”为特色,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旅游产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工作,也能胜任体育教育、行政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体育旅游产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工作,也可从事体育教育、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科研等方面工作。 2、培养要求 1)工具性知识: 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逐步提高并基本达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一般会话水平。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够进行文献检索。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注并熟悉国家有关体育,尤其是社会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工作,思想品德良好。 3)学科基础知识: 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社会体育概论、社区体育导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导论、体育科研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

健康中国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健康中国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及实施还不到三年时间,在这个期间针对健康中国与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多位学者、专家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的内容及结果主要是: 陈立春、刘丹在其研究中指出,在“健康中国”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随着体育产业的稳定发展,与体育相关的消费迅速增长;针对体育事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全民健康公共服务的体系也越加完善;涉及到健康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专业化与多元化。在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与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借鉴,在培养目标、培养力一式、课程规划、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其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式,为相关人才供给侧的改革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佳慧、辛鹏在其相关研究中,针对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中的缺陷提出了一些建议:学校应提高对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力度的发展,以此使学生的体育观更加积极;体育教育课程要不断深化的进行改革,提高健康教育在教师综合素质中的占比;根据地方性的差异,制定适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发展学校体育,使学生具备核心体育素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硬件设施及环境需要改善;保障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保证学校体育健康安全的稳定发展。 康喜来、李德武在其相关研究中,以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为基础,以相关文件传达的精神为指导方针,针对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工作效率进行研究后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与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未来传播其学习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建设健康中国必不可少的未来栋梁,目前高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较为单调,还是以传统的培养理念为主缺少创新,对于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生健康水平达不到标准。在该文的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创新学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及理念;提高学校对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视程度,完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并且进一步指出健康中国的建设工作急需优秀的综合性体育人才,也是各体育院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健康中国2030”作为党中央部署制定的新健康政策,在社会中造成了各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 级)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体育学科与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体育教师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一)基本能力: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运用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 (二)专业能力:系统掌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能胜任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并有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三)发展能力:具有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发展的动态;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制 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四、学时学分要求 课内总学时:2444 毕业最低总学分:184 五、学位授予 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 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基本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等。 七、毕业规定及其它必要说明 凡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最低184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巢湖学院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准予毕业并授予教育学学士

最新-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精品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最近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 三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 专业代码:670114k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习形式:全日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理念先进,学有专长,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竞赛组织、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主要服务于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幼儿活动指导等。 四、人才培养规格 (一)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1.知识结构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及运用现代教育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2)了解掌握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尤其是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实施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等教学的能力; (3)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学与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

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4)具备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继续学习、适应转岗及自主创新的工作能力。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懂得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3)专业知识素质: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科研的基本素质。 (二)证书要求 1.四川省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证书;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3.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4.相关项目的裁判等级证书 五、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 六、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使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规范性 2.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师范教育转型、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3. 总结2006版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的经验,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类分层培养,使培养方案体现本专业特色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面宽、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 基本规格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运动技能。具有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3)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责任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 (4)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和修业年限 1. 基本学制为4年。 2. 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四、培养模式 以“二分三强”基本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6)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 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 专业代码:670114k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习形式:全日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理念先进,学有专长,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竞赛组织、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主要服务于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幼儿活动指导等。 四、人才培养规格 (一)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1.知识结构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及运用现代教育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2)了解掌握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尤其是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实施普通话、

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等教学的能力; (3)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学与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4)具备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继续学习、适应转岗及自主创新的工作能力。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懂得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3)专业知识素质: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科研的基本素质。 (二)证书要求 1.四川省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证书;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3.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4.相关项目的裁判等级证书 五、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 六、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修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3年6月修订) 一、专业介绍 为了适应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需求,我校于1995年,开始试办社会体育专业。1999年正式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社会体育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社会体育专业更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代码040203)。本专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要求,充分整合我院优势教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探险等体育休闲特色,并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具备良好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掌握多项社会体育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的推广、指导、经营与开发等活动; 3.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外语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求; 三、培养特色 (一)目标特色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别于传统体育领域中各类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同时也是本专业的最主要培养特色。 (二)课程特色 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休闲体育课程建设,突出体育休闲特色;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强化经营管理能力训练;以休闲体育服务过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以职业形态设计专业技能专选课程,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人才培养。 (三)实践特色 在我院原有的与休闲体育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模拟场景与实景教学,共同完成休闲体育专业参访见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初步形成“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社会实践基地为辅”的集约式休闲体育实训基地,以培养休闲体育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体育学、公共管理。 (二)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管理、体育经济学、社区体育概论、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服务运营管理等专业理论课程和体育健身与娱乐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