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探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探讨作者:肖雅雯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28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在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缺口的现象。
因此,本文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实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从而实现高质量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最大程度的提高体育事业人才的培养效率,满足市场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社会需求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十三五”时期,其是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发展体育事业,而且着重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构建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那么,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解决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间的矛盾,确保所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绩效评价(一)定位的过程。
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期间,应当确定动态性与科学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时,需要将其引入绩效。
对于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而言,保证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顺利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总而言之,培养目标定位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定位时,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师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程度。
另外,针对于培养目标定位,应当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的办学传统等相吻合,然后确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定位的实施。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定位的实施是比较核心的环节,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定位的实施阶段,需要将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变,对于所存在的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相互脱节的问题,应该不断的改善。
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修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3年6月修订)一、专业介绍为了适应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需求,我校于1995年,开始试办社会体育专业。
1999年正式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社会体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2年,社会体育专业更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代码040203)。
本专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要求,充分整合我院优势教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探险等体育休闲特色,并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具备良好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掌握多项社会体育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的推广、指导、经营与开发等活动;3.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外语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求;三、培养特色(一)目标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别于传统体育领域中各类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同时也是本专业的最主要培养特色。
体育类专业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

体育类专业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总体培养目标: 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试点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 实施“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的专业教育, 培养思想素质好、学科基础知识宽厚、专业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胜任各类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体育教学与训练、俱乐部管理和体育航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社会体育专业要求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接受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经营管理、运动康复、体育休闲、航模制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能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竞赛裁判或体育航模制作、研发等方面从事具体的各项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1.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理论联系实际、实干创新的精神和勤奋、团结协作的品质与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具备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健身指导和初、中级航空模型的制作工艺能力;3.掌握体育锻炼、健身、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达到大学生健康体质标准;8、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能在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训练、业余体育训练、竞赛组织、竞赛裁判等工作或体育航空模型科技活动指导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学科教学体系

2022年6月第22期Jun. 2022No.22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学科教学体系赵冬雪,崔泽峰(辽宁财贸学院 体育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摘 要]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快速发展阶段,广大研究人员或在校教师以后疫情时代或大数据时代为背景,研究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较少。
依据民办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高校体育基础学科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以辽宁财贸学院为个案,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模式,使民办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得到保障,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基础的扎实掌握,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基础学科;教学改革;体育[基金项目] 2019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人文社科项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学科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13900-2019-01)[作者简介] 赵冬雪(1983—),女,山东费县人,硕士,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崔泽峰(1982—),男,辽宁丹东人,硕士,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049-04 [收稿日期] 2022-01-14引言体育基础学科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奠定基础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尽管在当前高校教育体制中,体育教学水平总体提升,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即仍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缺乏对知识的实践与应用指导,相应的实践评价体系也不完善。
关于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作者:温宇王兴向其英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14期摘要:文章通过对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剖析,力图破除新时代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瓶颈,提出了训练队建设纳入课程体系,依据市场需求加大健身、保健、休闲课程,培养目标融入核心素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合理设置课程顺序,精选教学内容体系等建议,试图为高校新一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b)-0220-02问题提出:事物处于运动变化当中,看待问题要用发展、辨证眼光。
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如:数量矛盾,全国二百多所高校办有此专业,市场需求供大于求;质量矛盾,高质量社会体育人才缺乏。
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合时代发展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势在必行之举。
1 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点思考1.1 训练队建设纳入课程体系体育系(院)发展,重点在教学、科研、训练,运动队代表学校训练水平,运动队在全国各级比赛中取得成绩,扩大学校影响力,带动体育系(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如清华大学的田径队、跳水队能够在全国大运会及世界运动会上取的名次,扩大清华大学体育学科方面在国内外影响力,众所周知,清华大学在学科已经享誉世界,因此,运动队建设工作对于发展体育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许多地方高校而言,招生质量与专业体育院校及重点大学较大差别,最直观是体育高考加试时,专业技能突出,身体素质较好,被专业体育院校及重点大学录入,地方高校。
尤其,西区地区高校在省级过国家级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非常大,故这部分高校体育运动队,在训练经费、训练时间都难以保证,笔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中,将运动训练队纳入到课程体系,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身体素质相关较好或有一定基础学生选拔到各运动队中,选拔出的学生从大一开始专业训练,训练队每学期按两学分选修课学分,训练队建设纳入课程体系中,拓宽学生训练时间,有一定课程费补贴,也可以提高教师训练积极性。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者:彭子特王志强李文卓来源:《武术研究》2016年第06期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山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理解运用社会体育综合知识;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将经济管理学知识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同大学的社体专业则更加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
山西省四所高校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面是根据本校教学风格而决定的,所以在课程构成和课程课时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1引言社会体育是相对于学校体育而产生的一门较为新型的专业。
近年来,山西省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山西省社会体育如何开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对山西省四所高等院校,即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几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侧重点,发现了这些模式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对于不足的地方,通过实践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对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摸索了新路子。
此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是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新的目标,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新型社会体育的指导和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山西省四所高校(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山西省四所高校社体专业为关键词,检索和访问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搜集到相关著作1部,论文9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社会体育工作者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专业。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对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与社会需求脱节等。
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是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单一,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一大难题。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系统的实践培训和指导,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难以胜任。
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一定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策略建议,以推动专业的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待续】1.2 问题陈述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最主要的问题包括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对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和与社会需求脱节。
这些问题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应用能力,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改进教育体系,以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2. 正文2.1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对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以及与社会需求脱节等方面的困扰。
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大学本科专业(体育学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大学本科专业(体育学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大纲:一、介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1.1 专业定义及历史沿革1.2 专业学科体系及课程设置1.3 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具体内容2.1 体育基础理论课程2.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课程2.3 体育管理实务课程2.4 体育法律政策课程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方向3.1 指导教练员培训3.2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3.3 社会体育服务提供商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4.1 教练员4.2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人员4.3 体育服务提供商从业人员4.4 政府体育部门工作人员4.5 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摘要:大学本科专业(体育学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主要涉及体育运动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体育项目策划、运动员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胜任社会体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教练、管理、策划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从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三个方面分析该专业。
一、专业所学具体内容1.基础课程大学本科专业(体育学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保健学等。
这些基础课程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方面,该专业主要涉及以下课程:(1)体育政策与管理: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国家体育政策、组织管理、专业化运作等方面的知识。
(2)社会体育学: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社会体育与公共体育的区别、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3)体育经济学: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体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体育赞助、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知识。
(4)运动员管理: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运动员选拔、训练、保护、激励等方面的知识。
(5)体育项目策划: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体育项目策划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
课
体育社交礼仪
程
17163209 SportsSocialEtiquette
79
学
公共关系学 17163210
分
PublicRelations
32 32 48 48 16 16 32 32 32 32
242 343 141 242 252
经营性健身场所营销与管理 17163211 MarketingandManagementofCom 48 48
课 课程 17163106 HealthScienceinSports
程 29
79 学分
网球
学
17163107 Tennis
分
体育史 17163108
SportsHistory
48 48 48 48 32 32 48 48 32 32
323 323 242 333 242
健美操 17163109
Aerobics
ingControlConceptsandApplications
17163403 游泳 Swimming
32 8 24 2 4 2
专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业
17163404 PECurriculumandTeachingMethod 48 48 0 3 4 3
选 专业
ology
修 选修
课 程
课程 34
mercialFfitnessCenter
353
健身理论与指导 (器械健身) 17163212
FitnessTheoryandGuidance
48 48
363
运动人体基础实验
17163301
32
HumanMotionExperiment
专业
实践
运动损伤与康复技能 (一)
课程 17163302 Sports Injuries and Rehabilitation 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具有社会体育的组 织管理、培训指导、教学科研等职业技能,以及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能够在教 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健身场所从事体育经营与管理、组织与指导、教学与训 练、调查与研究、分析与评估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 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国家关社会体育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体育事业,具备良好的体育道德 和职业操守。 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社会道德等人文素养。 ②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③了解与体育相关的保险、教育等职业和行业的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 ④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气 质和形象。 2具有扎实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 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 ①具有坚实的体育基础,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思想和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 法能力和社会行为能力。 ②接受严格系统的体育理论与体育技能训练,具有依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提 高教学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体育术语及文字表达能力。 ③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活动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 继续学习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④具有较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初步了解体育史、现代体育的主要方向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3具备创新、实践、创业的体育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具有初步的体育学科的研 究能力。 ②有意识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提高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 的能力。 1144
时
体育市场营销 17163201
SpSortsMarketing
48 48
323
社会学概论 17163202
IntroductiontoSociology
48 48
333
社会心理学 17163203
SocialPsychology
48 42 6 3 3 3
体育新闻写作 17163204
SportsNewsWriting
3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7160003
32 28 4 2 2 2
公
OutlineofModernChineseHistory
共
必
大学英语 (二) 28160002
修
CollegeEnglish(Ⅱ)
64 52 12 4 2 4
课
大学 计 算 机 应 用 (Office高 级 应
程
用) (文)
37
29160007
8
公共艺术 4.所有非艺 术类 专业学 生须 修读 2个学 分 公 共 艺 术
课程 课程。
创新创业 课程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含英文名称)
课程 总学时分配 学 总学 讲 实践 分
时 授 (验) 数
开课 学期
按 照 《全 校公共选 修课课程 表》 要 求 选课修读
周 学 备注 时
体育学概论 17163101
48 45 3 3 4 3
大学英语 (四) 28160004
CollegeEnglish(Ⅳ)
32 24 8 2 4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27160005 IntroductiontoMaoZedongThought 96 60 36 6 6 4 andtheTheoreticalSystem ofSocial ism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③具备将 自 身 技 能 与 群 体 技 能 融 合 以 及 积 极 探 索、 开 拓 进 取、勇 于 创 新、 自 主 创 业 的
能力。
④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①具备运 用 外 语 进 行 简 单 会 话, 能 够 阅 读 本 专 业 外 语 期 刊, 并 具 有 一 定 的 听、 说、 读、
17163405 运动处方 ExercisePrescription
34 学分
16 16
141
学
田径
分
17163406 TrackandField
48 16 32 2 1 3 任选
花式跳绳 17163407
FancyRopeSkipping
其一 48 16 32 2 1 3
体操 17163408
Gymnastics 武术 17163409 MartialArts
48 16 32 2
CollegeComputerApplications(Of
2
4
学
ficeAdvancedApplications)
分
大学英语 (三) 28160003
CollegeEnglish(Ⅲ)
32 24 8 2 3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7160004
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七、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必修 课程 选修 课程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合 计
学分数 37 79 8 34 158
学分总数 116
42 158
百分比 (%) 7342
2658 100
1145
八、教学进程计划表 (示例)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含英文名称)
任选 48 16 32 2 3 3
其二
足球 17163412
Football
48 16 32 2 3 3
跆拳道 17163413
Taekwondo 空手道 17163414 Karate
48 16 32 2 4 3 任选 其一
48 16 32 2 4 3
啦啦操 17163415
CheerAerobics 专
48 48
343
运动训练学 17163110
SportsTraining
48 48
353
体育科研方法 17163111
SportsResearchMethods
32 32
252
1147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含英文名称)
课程 总学时分配 学
周
开课
总学 讲 实践 分 学期 学分
Techniques(Ⅰ)
体质健康测评
17163303
32
PhysicalHealthAssessment
32 1 2 2 32 1 3 2 32 1 4 2
1148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含英文名称)
课程 总学时分配 学
周
开课
总学 讲 实践 分 学期 学 备注
时 授 (验) 数
形势与政策 27160006
PoliticalSituationandPolicies
2
讲座
1146
课程类别
修读要求
学分数
备注
公共选 修课程 8学分
课程 类别
人文社会 科学课程
自然科学 1.文科学生须至少修读 2个学分自然科学课程;
课程 2.理科学生须至少修读 2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3.所有学生须修读 2个学分创新创业课程;
26
集中 安排
程 21
79 学分
专业实习
17163306
学
Professional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