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概念与药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原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原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药物和特效疗法。
下面准备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原则,希望对您有帮助!一、要了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若干年前,人们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西药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类。
除了这三类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中药。
①一线药物,即非甾体抗炎药。
一线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作用,可使关节肿胀、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症状迅速缓解。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一线药物包括: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乙酸类(即吲哚类),如消炎痛,奇诺力等;丙酸类,如布洛芬(芬必得是布洛芬的缓释胶囊)、萘普生等;灭酸类,如氟灭酸、双氯灭酸(其产品有戴芬、英太青、扶他林)等;昔康类,如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商品名莫比可)等;吡唑酮类,如保秦松、羟保秦松等;昔布类,如塞来昔布(商品名西乐葆)、罗非昔布(商品名万诺)等;其他类,如尼美舒利、萘丁美酮等。
②二线药物起效慢、疗程长,故又被称作慢性药物。
二线药物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上更趋向于治本。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甲氨碟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霉素、来氟米特(商品名爱若华)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柳氮黄吡啶、金制剂(如瑞得)、D―青霉胺、抗疟疾药等。
③三线药物,即甾体抗炎药,又被称为激素药。
该类药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烧、关节疼痛和肿胀有迅速而显著的疗效。
但使用激素类药时,一定要请医生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及疗程,否则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得不偿失。
常用的三线药物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地塞米松、曲安宿松、得宝松等。
④中药。
中药可祛除风寒湿热之邪、疏理经络骨节,达到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缓解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雷公藤、雷公藤多甙、昆明山海棠、青风藤、白芍总甙、正清风痛宁、疏风活络片、追风透骨丸等。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临床上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和常见方案如下:1990年以来,医药界主张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旦被确诊,就应使用二线药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盘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盘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的研究进展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统计表明,RA在全世界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为1%,而我国患病率为0.3%~0.4%。
临床上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其主要特征,可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下降,好发于中年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也有发病。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慢作用抗风湿药物(SA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和中药及中药制剂,国内市场的治疗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糖皮质激素和中药及中药制剂。
近年来,中药抗RA 作用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抗RA作用的效果显著,同时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适宜长期服用,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RA独特的优势。
【治疗RA的化学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也称作一线抗风湿药。
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非甾体抗炎药上市。
NSAIDs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环素(PGI2)、前列腺素(PGE1,PGE2)和血栓素A2(TXA2),减少前列腺素、血栓素等炎性介质的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消肿等作用。
20世纪90年代COX异构体理论的提出使选择性COX-2抑制剂用于RA治疗成为现实。
这类药在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同时较少干扰COX-1在胃肠、肾和血小板中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胃肠不良反应较传统NSAIDs明显降低。
NSAIDs对COX-1,COX-2选择性不同,将NSAIDs分为4类:①COX-1特异性抑制剂,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②COX非特异性抑制剂,绝大多数传统的NSAIDs如布洛芬、消炎痛、双氯芬酸等;③COX-2倾向性抑制剂,如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尼美舒利;④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另有艾瑞昔布,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一类化合物,已于2011年5月获得SFDA的批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近况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近况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摘要:药物治疗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手段。
本文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各类药物治疗研究近况进行简要的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的发作过程[1]。
RA是多发病、常见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随之增高,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同时,RA也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获得高效的药物,更好地治疗和预防类风湿关节炎,将有更重要的意义。
1 RA的病因病机RA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由多因素所引起的综合征[2]。
其主要的病因包括感染、遗传、免疫学异常、内分泌因素等几个方面,一般说来,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明确。
它涉及一系列免疫反应,抗原、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等多种因素参与导致软骨和骨的降解,最终关节发生关节畸形和关节强直[3]。
2 RA治疗的方法RA是严重残疾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根治和预防的方法。
治疗的早晚对疗效和转归有重要影响,所以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本病治疗原则是:(1)控制关节炎症,减轻病人痛苦;(2)控制疾病发展,阻止关节破坏;(3)促进关节修复,改善关节功能。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新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新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硬、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缓解、减轻疼痛、预防关节畸形进展。
下面介绍一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进展:
1. 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是一种可以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阻断炎症介质的药物,能够有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比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抗白介素6(IL-6)药物、抗白介素1(IL-1)药物等,已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
2. 早期介入治疗:早期介入治疗是指尽早诊断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预防关节畸形和进一步病情恶化。
针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靶向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早期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关节损害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病史,制定治疗方案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是保证治疗的最大化效果同时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药物的滥用。
以上是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一些新进展,然而,针对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个性化定制。
必须通过与医生的密切合作来选择最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念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俗有骨痹、历节风之称。
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常呈对称性,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
本病在我国人中患病率为0.3% ,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的高峰年龄20-40 ,而女性则在40-60 岁,类风湿关节炎以女性多发,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3 倍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程?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所谓的滑膜炎。
正常状况下,关节腔内面有一层精致的滑膜,可分泌关节滑液,以润滑和保护关节。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膜产生发炎反应,关节因发炎细胞的聚积而有红、肿、热、痛的现象。
这种发炎反应严重时甚至侵犯整个关节,破坏软骨甚至骨骼。
若缺乏适当治疗,关节将变形、僵直而无法活动。
此外,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约有5%-15% 会出现皮下结节,这是一种发生于皮下面,因发炎作用而变性成纤维组织,分布很广,但好发于较敏感部位如关节伸侧、头皮等,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有时则会导致感染。
如果发生在肋膜、眼睛等,则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必备的条件(诊断标准) 诊断类风湿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一般是以远端一个或两个小关节开始疼痛、肿胀、逐渐发展到多个关节,有的呈对称性、游走性、间歇性发作。
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现晨僵(早晨起床时两手发硬胀),活动后消失。
如何鉴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受累关节 以四肢大关节(膝、髋、踝、肘、肩、腕)为主 以四肢小关节(手指、掌指、足趾)为主 临床表现 急性者发病急、高热、关节红、肿、热、痛,慢性者关节游走窜痛或兼低热 手足小关节肿痛、晨僵,可侵犯大关节,常呈对称性,大小关节皆可变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

龙源期刊网 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作者:姚扶有来源:《大众健康》2011年第08期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其原因是关节的滑膜和滑液中前列腺素的含量过多,引起组织对炎症递质或因子(如组织胺和缓激肽)的敏感性增高,使病人处于过敏的疼痛状态。
关节活动度越小,前列腺素的含量就越多,病人也就越感到疼痛,以致不敢活动肢体,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肢体越不活动,关节畸形也就越容易发生。
因此,减少前列腺素是治疗类关节炎的关键。
类风湿关节炎最好的的治疗方法是:增加肢体活动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药物治疗是关键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解热、消肿作用。
由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因此可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可引起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眩晕等;肾脏不良反应:肾灌注减少、出现水钠潴留、高血钾、血尿、蛋白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发生肾坏死致肾功能不全。
还可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损害等,患者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哮喘以及耳鸣、听力下降、无菌性脑膜炎等。
非甾体抗炎药有百余种之多。
我国目前上市的非甾体抗炎药的各类和剂型也不少。
有不同结构的药物,如水杨酸类的阿司匹林,吲哚类的吲哚美辛(消炎痛),苯乙酸类的双氯芬酸和丙酸类的布洛芬等。
有不同疗效期的药物,如短效的布洛芬、中效的萘普生和长效的萘丁美酮等。
药物剂型有普通片剂、肠溶片、缓释剂、针剂、外用的凝胶剂等。
目前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1.双氯芬酸钠(扶他林)。
该药目前上市的系中外合资生产,国产同类药为双氯灭痛。
该药的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强、剂量小、不良反应少,多为轻微且可逆,老年患者的耐受性均好。
每次25~50毫克,1日3次。
双氯芬酸钠的缓释制剂有:一是双氯芬酸钠的缓释片,采用独特的蜡基质骨架和凝胶包衣相结合的先进双重缓释技术,服药后镇痛颗粒平稳释放,确保抗炎镇痛,疗效持续24小时,所以每天只需要口服1~2片,即75~150毫克。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法

健康域用药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关节疼痛、肢体僵硬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终身治疗,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那有什么药物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呢?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多用于疾病初期,能够减轻关节肿痛,但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常见的有洛索洛芬钠、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吲哚美辛肠溶片等。
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重视非甾体抗炎药的类型、剂量及剂型的个性化;尽量采用最小有效剂量,缩短给药周期;如果在数日到一星期内没有效果,就应该加大剂量;如果还是不起作用,就应该改用别的药;不要同时服用超过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可以使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必要时可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可以服用半衰期较短或剂量较低的非甾体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临床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醋酸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等,可以用于病情严重、内脏损伤或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糖皮质激素在短期内见效,但是不宜长期服用。
在治疗过程中,需配合常规的抗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并在病情缓解的同时逐渐减量。
糖皮质激素可以在下列条件下使用: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伴有血管炎及其他关节外症状的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不耐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局部激素疗法的适应症(如关节内注射)。
类风湿关节炎的激素治疗一般采用小剂量、短期治疗。
除了应用激素外,还要配合应用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
在进行激素疗法时,需要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关节腔注射激素可以缓解关节炎,但是太多的穿孔则会增加感染的危险,并且有可能造成类固醇所致的结晶性关节炎。
DMARDs此类药物为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作用药,包括甲氨蝶呤片、柳氮磺吡啶胶囊、来氟米特片、艾拉莫德片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其中的艾拉莫德片主要是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产生抗骨吸收、抗风湿病的作用,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过程中能够更快减轻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及饮食指导PPT课件

这类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 羟氯喹等,需长期服用。在使用过程 中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 标,以确保安全有效。
生物制剂
总结词
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类风湿关节 炎的药物,通过阻断某些炎症因子发挥 作用。
VS
详细描述
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B细 胞抑制剂等,适用于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前需进行严格的评估 和筛选,并注意预防感染等潜在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类风湿关节炎的康复与预后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恢复关节功能
通过康复治疗,可以帮助类风湿 关节炎患者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减轻疼痛和僵硬。
改善生活质量
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 与日常活动和工作。
预防关节畸形
及时的康复治疗有助于预防类风湿 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畸形,降低残疾 风险。
情绪调节
学会调节情绪,减轻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病情 的影响。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 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 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
预防与控制其他并发症
控制体重
定期检查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以减轻 关节负担。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和 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合理饮食
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 纤维的饮食原则,保持营养均衡。
康复治疗的方法与步骤
物理治疗
包括热疗、冷疗、电刺 激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和僵硬。
运动疗法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关 节活动和肌肉锻炼,增 强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力
量。
按摩与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和专业的按摩 疗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肺与胸膜病变:
•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肺最多见为间质性肺纤维化。早期可 没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反复咳嗽、咯痰、气 短、喘憋。胸部X线早期表现为双侧肺底斑片肺泡浸润,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肺部可出现网状或网状结节状阴影, 甚者可出现蜂窝肺,最终发展为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一 旦合并感染,死亡率较高。类风湿结节发生在肺脏时,通 常称为Caplan综合症、类风湿尘肺。胸部X线表现为以多 发性结节状阴影为主,也可以单发结节,多居在肺周围部。 累及胸膜时,多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人有胸痛,X线表现 为胸膜肥厚,或少量胸腔积液。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5. 血管炎:
• 类风湿血管炎的典型病理改变为坏死性血管炎, 多影响中小动脉,并伴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任 何部位,多见于皮肤、甲床梗死、雷诺现象、指 端坏死、小腿溃疡或末端知觉神经病。当血管炎 累及中枢神经时,可表现为颅内局灶病变、弥漫 性病变,并可发生癫痫。血管炎累及肾脏时,可 表现为尿沉渣异常,晚期可有肾功能损害。类风 湿血管炎多伴有血清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冷 球蛋白阳性及低补体,免疫复合物水平增高。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 2.感染因素:细菌感染诱发的反应性关节炎 有时酷似类风湿关节炎。EB病毒的VCA抗 原与免疫球蛋白Fc段有交叉反应性,可能 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关。另外, 在类 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组织中检测到含有逆转 录病毒GAG蛋白。
• 3.内分泌因素:类风湿关节炎在女性发病率 高于男性,妊娠期病情减轻,而产后又加 重,这提示各种性激素对其病情有影响。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 7. 心脏病变:类风湿关节炎引起心脏病变 有症状者并不多见,但超声波检查常发现 心脏异常。常见心脏病变是心包炎、心肌 炎、心内膜炎,出现冠状动脉炎时可引起 心绞痛,甚则心肌梗死。 8. 眼部病变:最多见为继发性干燥综 合征的眼干燥征,如双目干涩,欲哭无泪, 还可出现巩膜外层炎、葡萄膜炎等。 9. 神经损害:类风湿关节炎的神经系统 损害可涉及到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植物 神经,甚则可出现感觉运动障碍,其主要 病理基础为小血管的血管炎症和坏死。
• 2. Felty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型RA,仅出现于不 足1%的病人。其典型三联征为多关节炎、脾肿大 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贫血、 血小板减少、发热及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关节 病变与全身症状均较重,且伴有高滴度RF阳性, 常反复感染。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3. 缓和的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 凹陷性水肿综合征(R 肾脏病变:
• 类风湿关节炎伴有肾损害者并不少见。大致可 分为3类:①原发性损害,包括多种肾小球肾炎和 肾小管间质性损害,可能是由于类风湿因子形成 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或类风湿血管炎累 及肾脏血管;②肾脏淀粉样变,多发于病程长的 患者,表现为蛋白尿,诊断可借助齿龈、直肠及 肾活检;③继发性肾损害:抗风湿药物,如非甾 体类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等均可引起肾损害。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b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在表现:
• 1. 前驱症状:多数患者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在关节症状出现以前可 有疲劳、乏力、低热、食欲减退、消瘦、手足麻木和刺痛、手足发冷 等全身前驱症状。 2. 血液学改变:贫血较常见,症状发生率约为16~65%。一般为轻、 中度贫血。常见正细胞正色素性或低色素性贫血。其贫血程度与疾病 活动性、关节炎症程度相关联。贫血的原因为多因素。RA患者铁代 谢异常,网状内皮系统储存铁增加释放减弱,导致血清铁下降,而骨 髓铁贮存是正常或增多的,网织红细胞正常。另外患者饮食营养不佳, 均可导致血清铁及转铁蛋白浓度下降。大部分患者通过原发病治疗进 步后,贫血可自行改善,而单纯铁制剂治疗反应不佳。 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活动期患者,或与关节外表现有关。其发生 机制不详,但与血栓形成及骨髓恶性变无关。病情控制后血小板计数 可逐渐恢复正常。 白细胞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增高,少数重症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 升高。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一、概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 要 特征,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系统 性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病因未明, 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抗原介导,多因素参 与的自身免疫病
• 1.遗传易感性:与HLA-DR4相关。HLA- DR4分子β链 遗传易感性相关分子,第三高 变区氨基酸的排列有关,不同排列还可能 影响 RA的严重性和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3. 类风湿结节:
• 大约有15-20%的患者有皮下结节(类风湿结节)。这些患 者RF常为阳性。临床上可将其分为深部结节和浅表结节两 种类型。浅表结节易发生于关节隆突部及经常受压处。最 初结节粘附在滑膜上,结节增大后则较为活动。类风湿结 节很少于RA起病时出现,多发生在RA晚期和有严重的全 身症状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控制,类风湿结节可软化、 缩小甚至消失。发生在内脏组织的类风湿结节称为深部结 节。尤其容易发生在胸膜、肺、心包膜或心脏的实质组织。 多数深部结节在尸检中发现。有类风湿结节的患者,多指 示病情活动,预后较差。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六、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殊类型
• 1. 回纹性风湿症:表现为急性关节炎的反复发 作,数小时内迅速波及多个关节,好发于手指、 腕、肩、膝关节,出现红肿征象,所有症状在数 小时或数天内完全消退。发作间期关节完全正常, 此间实验室检查及X线片均属正常,部分病人在初 期发作的多年之后,发展为持续性滑膜炎,并出 现RA的其它特征性表现。
• 4.免疫学异常。5.环境:生存环境条件
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药物
四、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受累特点:
• a对称性:早期可为单侧,后期出现多关节 损害,关节软骨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 能障碍,乃至残废。
• 小关节:近端指节关节、掌指关节、腕关 节、肘关节、颞颌关节
• 持续性:≥6周,但因病程而异; • 晨僵:>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