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_省略__基于各细分行业投入产出实证分析_陈爱贞

合集下载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分析-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分析-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分析—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摘要:基于UNComtrade数据库与OECD-WTO联合发布的TiVA统计数据,采用Koopman等提出的“GVC地位指数”,测度分析了1995-2011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1995年-201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在GVC中的地位尽管有所提升,但仍处在相对低端的位置;中国装备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GVC地位,整体来讲呈现出与装备制造业整体相同的变化特点;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在GVC 中的地位,明显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且除“金属制品”外,中国装备制造业内部行业与世界排名靠前的国家相比,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距。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GVC);GVC地位指数;增加值贸易(TiVA);垂直专业化一、引言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垂直一体化分工、产业外包等一系列国际产业新形势而产生的,密切贴合当前的产业发展形势。

当今的国际分工更加强调价值链条,基于价值链跨国分割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国际分工演化的最新成果。

而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基础,被喻为“工业之母”,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对提升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全球生产垂直专业化(或全球价值链)的发展。

过去30多年来,全球经济正经历生产垂直专业化蓬勃发展时期(Baldwin and Lopez-Gonzalez 2013),我国通过“进口-生产”和“进口-出口”等模式,1引进外资在国内生产、销售或出口(包括加工出口),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最大的参与者,或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厂经济体”。

从行业看,我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制造业行业广泛,其中装备制造业的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制造业行业,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参与度超过35%,1“进口-生产”模式也称I2P,指企业为生产在本地销售的产品进口中间品。

进口中间品与出口产品质量:文献综述

进口中间品与出口产品质量:文献综述

进口中间品与出口产品质量:文献综述江月亭【摘要】出口产品质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中国,虽然我国大规模进口中间品,但出口产品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进口中间品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6(038)024【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进口中间品;出口产品质量;文献综述【作者】江月亭【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山东淄博255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国逐渐意识到“以质取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在2010年已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工业革命以后,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口量占据很大比重,吕建辉(2015)指出该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进口中间品已成为我国进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制造业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然而,虽然我国大规模进口中间品,但出口产品质量并未得到相应提升,施炳展等(2013)测算发现,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1 进口中间品广大学者从进口中间品的作用入手,分析了其对一国经济产出、企业生产率等方面的影响。

来源于发达国家中间品的质量高于发展中国家自产中间品,因此,发展中国家能够吸收进口中间品所包含的技术知识,提高本国企业生产率(Coe,Helpman & Hoffinaister,1997)。

Lawrance et al.(1999)通过研究1964-1973年日本中间品进口与经济增长数据发现,中间品进口显著促进了日本经济增长。

Dulleck(2007)从技术溢出角度解释了进口中间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检测55个发展中国家进口机器设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加以证实。

Manova & Zhang(2013)使用中国2003-2005年的海关数据,以进口中间品价格衡量其质量,考察了企业的生产选择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考核试卷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考核试卷
2.阶段一:产品升级。特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因素:市场需求、技术改进。
阶段二:过程升级。特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因素:管理优化、设备更新。
阶段三:功能升级。特征: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因素:技术创新、市场拓展。
阶段四:链条升级。特征:整合全球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因素:全球视野、战略规划。
C.治理效果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所有以上选项
16.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促使企业进行全球价值链布局调整?()
A.市场需求变化
B.生产成本上升
C.政治风险增加
D.技术进步
17.以下哪些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较为稳定?(")
A.食品加工
B.医药制造
C.信息技术
D.建筑材料
18.以下哪些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具有优势?()
D.国际贸易壁垒
10.在全球价值链中,以下哪些环节属于服务环节?()
A.设计与研发
B.仓储物流
C.销售与分销
D.售后服务
11.以下哪些国家在全球服务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2.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企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A.建立品牌
B.加强质量控制
C.优化供应链管理
14. C
15. D
16. C
17. B
18. C
19. B
20. B
二、多选题
1. D
2. ABD
3. ABCD
4. ABD
5. ABC
6. ABCD
7. D
8. AC
9. ABCD
10. BD
11. ABC
12. ABCD

中美制造业环境友好型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算--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及其环境账户

中美制造业环境友好型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算--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及其环境账户

Esti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Global Value Chain Position for China and USA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ased on World Input-Output Tabl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Accounts 作者: 桑丹丹[1];王元月[1];丁黎黎[1,2]
作者机构: [1]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山东青岛266100
出版物刊名: 当代财经
页码: 101-11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环境友好型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隐含碳;制造业环境友好型生产
摘要:运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及其环境账户数据,提出环境友好型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的
测算方法。

在碳生产率和GVC地位指数的基础之上,定义出口中单位隐含碳的增加值、间接单位
隐含碳增加值出口、出口中单位国外隐含碳的国外增加值。

并以中美制造业为例,从高技术制造
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四个层面进行GVC地位指数与环境友好
型GVC地位指数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水平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但中美高
技术制造业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水平相差较小﹔中国中高、中低、低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多依赖于
碳排放,多以环境为代价,环境友好型生产水平较弱。

然而,中国少部分低技术制造业,如木材和木
制品业(家具以外)与稻草和编结材料制品业、记录媒体的印刷和复制业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水平,
从2008年后均高于美国。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一、引言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分工迅速由"产业内";向"产品内";分工深化。

越来越多的产品,其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被"分割";为不同的"任务和活动";(Tasks and Activities),并按"成为最优";原则被安排到不同的经济体完成,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各项"任务和活动";之间的衔接。

这种生产过程的"分割化";与生产"任务和活动";的"国际离散";(International Dispersion),导致"无国界生产体系";(Borderless Production Systems)逐步形成。

在此背景下,传统上产品的"国家制造";已经转变成"世界制造";,传统意义上的"货物或服务贸易";也已转变为"任务贸易";。

如此,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到最终完成消费,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就而从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角度来说,则在各参与国(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 GVC)。

GVC的不断延伸和参与GVC分工的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在为参与国(地区)创造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导致各国海关以传统的"贸易流量";为标准所统计的贸易数据,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重复统计";(Double Counting)问题,不仅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严重"失真";,而且明显"扭曲";各参与国(地区)所获分工和贸易利益。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探讨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要素禀赋,推动产业升级。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实证分析,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文章概述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

接着,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的现状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包括要素禀赋对产业升级的直接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要素禀赋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要素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要素配置、加强创新驱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等,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也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谋求更高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总量和结构。

这些要素禀赋的差异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土地等,可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需要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这就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本和技术要素。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来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 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从而了 解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此外,通过对产业链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各产业的短 板和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始于1987年,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已成为研究我 国产业结构的重要工具。根据最近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的 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其中,第二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较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 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投入产出法在产业结构分析 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它通过分析经济体中各产业之间的 投入与产出关系,来揭示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动态变化。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 于产业结构分析中。
首先,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使得我们能够定 量地分析各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产业对其他 产业有较大的影响,哪些产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关键地位。
未来研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
本次演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存在以下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投入产出关联分析的精度和细度有待提高,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和划分 产业类型和产业链环节。
2、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和趋势,以 便更加精准地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
3、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评估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和作 用机制,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1、制造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较 高。这表明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 支柱。

中国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的解构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方法

中国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的解构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方法

1、行业间关联度分析
通过计算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可以分析不同行业在全球价值 链和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关联度较高的行业表明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 依存程度较高,因此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中具有重要地位。
2、增加值分配分析
增加值分配是指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增加值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情 况。通过分析增加值分配,可以了解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中的盈利 能力和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的 解构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
的方法
目录
01 一、世界投入产出表 概述
03 三、结论与建议
02 二、中国制造业产品 全球价值链的解构
04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已经高度全球化。在这一 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要理 解和分析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有效的工具——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 本次演示将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进行解构 分析。
1、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各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3、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发展; 4、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感谢观看
一、世界投入产出表概述
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是一种描述全球生产过程中各部门间相互依赖关系 的工具。它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将各国各行业的生产、消费、贸易等数据进行整 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全球价值链的宏观视角。通过世界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 清晰地看到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各国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的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 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用机械设备制造业 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垂直产业内贸易 0 20 40 60 80 100 水平产业内贸易
垂直产业内贸易 0 20 40 60 80 100 水平产业内贸易
(1) 2000 年
1.中间投入结构特征 本文借鉴刘伟等 (2008) 和高传胜 (2008),把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分为: (1) 生产者服务,含交通运输和仓储、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批发零售贸 易、金融保险、租赁与商务服务、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共 7 个行业;(2) 能源 与资源产品,含农林牧渔、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金属矿采选业和 非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气生 产和供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共 9 个行业;(3) 技术密集型,含通用、专用设备制 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共 5 个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 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共 4 个非装备制造业;(4) 劳动密集型,含其 余的 9 个服务业、建筑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纺织、纺织服装鞋帽、木材加工 及家具制造、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工艺品及其他制造、废品废料共 8 个 行业。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是每生产一单位的某一部门的总产品所需要的相应生产部 门的中间投入。从表 2 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生产者服务投入率很低,且 2002 年之后处于下降趋势;能源与资源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投入率也比较 低;中间投入最高的来自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密集型产品投入率低与产业经济 技术特性有直接关系,装备制造业对本文所界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间需求比较 小。由于产业关联效应最强,来自本行业的中间投入率最高是各行业的共性。对化 学、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金属制品这 4 个行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可以发现,这 4 个行业虽然界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但资源消耗比较大。2007 年, 这 4 个行业对各种类型中间投入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生产者服务业 0.0708、能源 与资源业 0.2123、装备制造业 0.0395、本行业 0.4052、劳动密集型 0.0615。可见, - 118 -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年第 4 期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决定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
——基于各细分行业投入产出实证分析
陈爱贞 刘志彪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演变的基础上,借助 投入产出分析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中间投入层次比较低,虽然其中 间投入结构中直接消耗资源和能源不多,但间接消耗资源和能源比较多,且依赖性 有上升趋势;虽然其垂直分工程度呈上升趋势,但外泄效应比较显著,阻碍了国内 价值链的延伸。这些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又由其地位所 决定。恶性循环带来的生产模式“自我锁定”,造成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 效应。以外资为主力的“为出口而进口”的贸易模式增强了这种锁定效应。为突破 这种“内生”而又“链条关联”的影响,需要进行价值链创新。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演变
由于我国具有资源优势和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尤其是随着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 市场需求逐渐饱和,我国市场需求正逐渐成长且潜力大,跨国装备制造业掀起了向 我国转移的热潮。借此,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产业内贸 易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表示,进 出口产品的质量相同或相似但性能和属性不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表示,进出口产 品 的 质 量 不 同 。 水 平 型 和 垂 直 型 产 业 内 贸 易 的 划 分 , 多 用 Greeaway 和 Milner (1995) 提出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来划分。进一步地,还可以划分为上垂直型 产业内贸易,说明在产业分工中处于高端位置;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说明在产业 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 (Giuseppe,1999)。因此,考察产业内贸易类型演变可以分 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演变。
- 117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年第 4 期
这两个行业的外资企业销售额占整个行业的比分别为 83.6%和 63.6%。在外资企业 进入的初期,其主要通过进口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核心零配件,进行加工和组装后再 出口,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以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一 些原本要进口的零部件转移到我国来生产,并逐步提升了一些设备的档次,使得我 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有所扩大。但从行业总体来看,还是以下垂直 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产业内贸易如果进一步分解外资装备制造备企业和本土装 备制造企业,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比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还要低。
三、决定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
从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来看,其设备能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位置, 深层原因在于投入的技术和服务要素不断高级化。中间投入要素的高级化往往伴随 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深化,不断派生分离出/外包生产者服务等中间环节。随着 越来越多中间品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得到发展,其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装备制造业 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并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模式 中的专业化分工演化不但影响生产效率,也影响中间投入要素的发展。
长,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上升。
表 1 我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产品出口/进口单位价值比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通用设备制造业
0.48
0.62
0.58
0.92
0.4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61
0.44
专用设备制造业
0.53
0.46
0.52
0.52
0.52
0.52
0.5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国公司进入威胁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对 策”(07CJY030) 的阶段性成果。本文部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得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 生孙志娜和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福战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陈爱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361006 电子信箱:caz4233@;刘志彪: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 115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年第 4 期
波特 (2003) 指出,保持竞争优势的唯一之道是升级,任何企业一旦停止改善 与创新,终将被竞争者取代。Giuliani 等 (2005) 也指出,竞争力发展走的是高端 还是低端道路的区别,在于企业升级能力的差异。关于升级能力,Gereffi (1999) 强调,国际联系对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知识、增强学习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发 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是产业升级的必要步骤。但 Dichen 等 (1994) 指出,在 经 济 全 球 化 越 来 越 深 化 的 今 天 , 本 土 产 业 环 境 却 变 得 越 发 重 要 。 Maskell 等 (1999) 也认为,产业竞争力是通过地理本地化过程获得和维持的。其实这两种观 点并不矛盾,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立足国内垂直分工基础上参与国际垂直分工, 是一国装备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判断产业垂直分工发 展,需要从投入产出来测度其中间品投入和产业关联情况。而且从价值链不同环节 间的技术联系和投入产出链条关系来看,中间投入要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其产出设 备的质量和附加值 (Crossman&Helpman,1991),即从中间投入结构可以判断该设 备的竞争力。因此,需用投入产出法来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决定因素。
装备制造业作为为下游行业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国 际分工,不但直接影响一国的利益分配和升级的机会,还决定了一国整体工业的国 际竞争力。那么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是否有改善?决定其国际分工地位的因素又是什么?在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已从 产业层面深化到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层面的背景下,需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该问题 进行分析。

=
/
,其中

分别表示第 t 年 k 产品 i
国对 j 国的出口价格和自 j 国的进口价格。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
;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
;下垂直型产业
内贸易
。 一般设为 0.25。
近年来,对那些生产工序和中间投入品复杂的行业,学术界多用 HS4 位数分类 标准,本文也采用该标准,利用 UNCOMTRADE 数据库提供的 2000-2006 年装备制 造业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如图 1,分别描述了 2000 年和 2006 年,各细 分行业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本行业总进出口额的比例变化,其 中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变化最明显,2000 年垂直产业内贸易额占本行业贸 易额的 48%,水平产业内贸易额的比例为 40%,到 2006 年垂直产业内贸易额的比
0.71
0.78
0.65
0.61
0.59
0.61
0.60
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
1.36
0.80
0.94
1.57
0.90
1.21
1.14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0.69
0.66
0.63
0.43
0.68
0.70
0.66
资料来源:根据 UNCOMTRADE 数据整理。
上文分析表明,总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居于低端位置, 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并没有相应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其中 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贸易条件比较高,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水平型产业 内贸易额比重比较高,与这两个行业外资企业比重最高有直接的关系,2007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