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主题表达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解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解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解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农夫和蛇的故事。

下面是对该课文的解析:
一、主题思想
该课文通过农夫和蛇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农夫在寒冷的冬天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出于同情和善良,他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蛇。

然而,蛇却恩将仇报,咬伤了农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虽然外表可怜,但内心却十分邪恶,他们不会感恩别人的善意和帮助,反而会伤害那些帮助他们的人。

二、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紧凑,通过农夫和蛇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农夫的善良和慈悲心肠与蛇的冷酷和残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故事中也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助。

三、人物形象
该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农夫代表了善良和慈悲心肠的人,而蛇则代表了冷酷和残忍的人。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四、语言特点
该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教育意义
该课文的教育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外表可怜、内心却十分邪恶的人。

同时,也要教育人们要保持善良和慈悲心肠,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甜言蜜语,以免受到伤害。

此外,该课文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农夫和蛇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该课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文学价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知识要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知识要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知识要点+图文讲解课文知识点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撰有《世说新语》,记述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

原有集,已失传。

【朗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理解】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同“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为:在文中表示行为的对象,替的意思。

设:摆放,摆设。

示:给……看。

未闻:没有听说过。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这个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问题探讨】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杨氏之子的机智主要表现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话语上。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主题概括】课文通过讲述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妙答来客的故事,赞扬了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同步练习21 杨氏之子课时练第一课时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 )聪惠。

《Lesson 21》 说课稿

《Lesson 21》 说课稿

《Lesson 21》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Lesson 21》。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Lesson 21》是教材名称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这篇课文的主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向学生传授了实用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课文位于具体单元,在前几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相关的语言知识点,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内容上来看,课文涵盖了具体的语言点和话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为具体年级和班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的词汇量相对有限,在阅读和听力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还有一些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不够自信,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基于以上学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列举重点词汇。

(2)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如列举重点句型。

2、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2)通过听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听懂与课文相关的对话和短文。

(3)通过口语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4)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写出简单的短文。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

六年级上册21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21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笔记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鞋匠的儿子》的笔记一、课文主题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总统林肯的故事。

林肯出身贫寒,曾经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自卑,反而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鼓励人们追求平等和自由。

二、重点词句解析“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这句话表达了林肯对自己的出身没有感到自卑,反而以此为荣。

他相信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能够为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优势。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裂开的房子”比喻美国当时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站不住”说明林肯认为这种局面不会长久。

林肯希望国家能够统一,避免战争的发生。

“我希望每个参议员能好好回忆一下……林肯父母的家。

”这句话表达了林肯的谦逊和诚恳。

他希望参议员们能够从他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三、课文结构分析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林肯的出身和职业背景,说明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讲述林肯在参议院演说时遭遇的羞辱和挑战,以及他如何用真诚和智慧化解危机。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描述林肯的成就和贡献,展现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所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四、写作特点分析语言简洁明了: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作者通过朴实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和思想,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思考。

情节跌宕起伏:本文的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作者通过描述林肯在参议院演说时遭遇的羞辱和挑战,以及他如何化解危机,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刺激。

人物形象鲜明:本文的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林肯。

作者通过描写林肯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谦逊、真诚、智慧和勇气等品质和能力,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主题深刻:本文的主题是关于平等、自由和团结。

作者通过讲述林肯的故事来表达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要追求平等和自由,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五、课后问题解析思考林肯为什么能在政治领域取得成功?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课文解读一百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课文解读一百字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概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课文。

文章围绕着一个父子对话展开,父亲通过寓言故事告诉儿子要勇敢坚强,不怕困难,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故事中,父亲通过讲述蜗牛战胜阳光距离,告诉儿子要有勇气去追求美好的未来,不要退缩。

这篇课文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上给学生以启迪。

第二部分:课文主题深度解读1.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在这篇课文中,父亲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式,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勇往直前”、“不畏困难”、“追求美好”的价值观。

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尤其是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家庭教育的作用父亲通过和儿子的对话,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更重要的是在故事中灌输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

这反映了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思想觉悟和情商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阅读材料,更是一篇寓教于乐的教育文章。

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灌输了正确的人生观念,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家庭教育的力量,让孩子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篇课文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是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家庭教育方面给予了重要启迪。

希望学生们能在阅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汲取其中的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一课文的主题是关于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

文章主要围绕父子间的对话展开,父亲通过寓言故事告诉儿子要勇敢坚强,不畏困难,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故事中,父亲通过讲述蜗牛战胜阳光的故事,要告诉儿子要有勇气去追求美好的未来,不要轻易退缩。

这篇课文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上给学生以启迪。

总体来说,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寓言故事,呼吁我们要勇敢坚强,不惧困难,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轻易放弃。

五年级上册第21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21课笔记.

一、课文理解1.课文主题:本课主题为“环境保护”,讲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课文背景:本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由于过度砍伐树木、污染水源和破坏环境,导致小村庄逐渐荒芜。

二、重点词汇1.动词:砍伐、挖掘、侵蚀、污染、践踏、枯萎、倾倒、迁移2.名词:森林、河流、土壤、水源、环境、生物、垃圾3.形容词:茂盛、清澈、肥沃、有毒、臭气熏天、惨不忍睹三、重点句子理解与背诵1.“过度砍伐树木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水源污染严重。

”这句话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2.“小村庄的命运告诉我们,环境破坏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避免悲剧重演。

3.背诵句子:河水变得臭气熏天,河床上堆满了垃圾;土壤被严重侵蚀,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森林被砍伐殆尽,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四、课文应用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环保。

2.针对当前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环保法规等。

五、课外拓展阅读1.阅读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课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

2.观看一些环保主题的纪录片或电影,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3.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河湖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第21课内容。

2.完成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行动计划。

3.观察周围环境问题,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或建议。

七、知识点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涉及了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词汇,重点句子理解与背诵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课文应用和课外拓展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最后,通过作业布置和知识点总结,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八、其他建议和鼓励1.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是一篇充满情感与人文精神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父亲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课文在讲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文背景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的背景信息,如作者的生活年代、家庭背景等。

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生字词学习
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字词,需要掌握它们的读音、含义和用法。

对于这些生字词,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详细的笔记表格,逐一解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并举例说明。

同时,也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段落讲解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段讲解课文,逐一解释每个段落的意思和作用。

在讲解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体现在文章中。

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四、课文总结
最后,我们可以对课文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要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

总的来说,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课文,需要我们认真讲解和总结。

通过制作详细的笔记表格和讲解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水平。

《Lesson 21》 说课稿

《Lesson 21》 说课稿

《Lesson 21》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Lesson 21》。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Lesson 21》是教材名称中的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单元主题。

这一课的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词汇、句型和对话。

词汇部分涉及到具体词汇,这些词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句型部分主要是重点句型,通过对这些句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

对话部分则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运用语言。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是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的词汇量有限,语法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善于倾听和模仿,有的学生则更喜欢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拼写本课的重点词汇,如词汇 1、词汇 2等。

(2)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本课的重点句型,如句型 1、句型 2等。

2、技能目标(1)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讲主题表达
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人物,都蕴含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意义。

体现在小说当中,就是作品的主题。

篇幅短小的小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巨制那样,去完成一个宏大主题的表达。

这是它先天性的局限,谁也无法改变。

它只能从小角度入手,用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回味人生,或者是对人生的某个侧面进行透彻的思考。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主题一定是清浅的而不是深刻的,也并不意味着它的主题是单一的而不是多重的。

多重主题的表达,在小小说当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比如原非的《花婆》,似乎就在不经意之中,完成了双重主题的协调而完美的合奏。

作品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名叫“花婆”的女人。

花婆嫁过三个男人,三个男人先后都死掉了,她认为自己命不好,“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花婆不是一般的叫花子,她“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拍爽端正”,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自尊。

虽然沦为叫花子,但花婆还是维持了一个人最起码的尊严。

还不仅仅如此。

在下面的叙述里,一种最值得称道的美德,在花婆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为一个商人送款子的途中,花婆遭到了土匪的劫持,讨要不成,竟然以身殉“职”,跳了悬崖。

按江湖的说法,花婆看重的是一个“义”字,用当代的观念来看,她讲究的是“诚信”。

这无疑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作品的另外一个主题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善良。

这种善良不是体现在普通人的身上,而是体现在没有人性的土匪的身上,因而这种表达才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花婆跳了悬崖,却意外地只撞破了头,土匪头子“张秀”出人意料地把劫来的银元还给了她。

在张秀身上,这是人性的复苏。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

”这说明,当地的土匪从此不再打扰花婆了。

这是人性的成长。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

”死后个把月,凶手到花婆的坟前自戕谢罪,子弹从两只眼睛射进的,以示有眼无珠。

一篮子白花花的银元也送到花婆的身边。

这无疑是人性的果实。

在这篇作品当中,双重主题似乎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等重要。

与《花婆》类似,在谢志强的小小说《精神》中,我们可以品尝到多种味道截然不同的果实。

一方面,“肯德基快餐店老板”要奖励一种拾金不昧的“感人的精神”。

而另一方面,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却是出于无奈。

“她”的生活显然是非常窘迫的。

经“儿子”多次恳求,她才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

当儿子吃鸡腿喝饮料的时候,她只能在一边看着。

她想把捡到的18元钱留下来,于情于理似乎都说得过去。

人穷志短啊,在这件事情上,谁都难以脱俗。

但儿子坚持要交给老师。

有什么办法呢?她必须在儿子面前保持一个“正面的形象”。

所以,当奖励迎面而来的时候,她拒绝了,而且感到受了作弄。

儿子却是满心欢喜,因为“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

很显然,这篇作品的主题是多重的,用一两句话是很难概括。

双重乃至多重主题的表达,可以增加小小说的厚度,这无疑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一种艺术手段。

相关链接之一:花婆/原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

三个男人婚后都不过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残。

三次寡遇,无需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

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拍爽端正。

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
儿长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

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

也许由开始的不习惯而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习惯,她不会喊叫,只朝敞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

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抢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

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

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

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

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做闲人对待。

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便想到了花婆,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

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

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也毫无差错。

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

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又东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

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

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

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川没有人不知道。

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

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一百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罗唆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

”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

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直朝山崖走去。

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牙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

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

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貌,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

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

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

那男子身下一摊污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

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二百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

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知道了便深感羞愧,就送还了劫物,自戕以谢罪。

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

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

人们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

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

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二百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

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