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说课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学设计2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主要介绍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一般情况并指出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讲述古代农具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和唐代的曲辕犁并简述了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发展。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介绍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重点讲述了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本课是中国经济文明史的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初步印象。
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进一步认识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所起到积极作用和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初步历史评价能力。
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史料搜集整理、问题探究、自主合作。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参与度、思维度。
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通过习题测验达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前列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先民的勤劳和智慧缔造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并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第一章:古代农业的发展背景1.1 古代农业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古代农业是指人类在古代时期,以耕作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形态。
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技术简单,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1.2 古代农业的发展条件气候条件:温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土地资源: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劳动力:奴隶和农民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主体。
第二章: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2.1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犁:古代犁的形制有木犁、石犁等,逐渐从手工操作发展到畜力牵引。
肥料:古代农民使用肥料,如动物粪便、绿肥等,以提高土地肥力。
水利设施:古代农业注重水利建设,如灌溉渠道、水车等,以应对干旱和水灾。
2.2 古代农业技术耕作制度:轮作和连作是古代农业常见的耕作制度,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农作物种植:古代农民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粟等。
农业技术革新:古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如耕作工具的改进、水稻育秧技术的出现等。
第三章:古代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3.1 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家庭农业:古代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男性为主要劳动力。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中存在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村庄、乡里等,农民之间有互助合作的关系。
3.2 古代农业管理与经营土地制度:古代农业中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买卖和租赁现象出现。
农业生产计划:古代农民根据气候变化和农事安排,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
农业市场:古代农业市场中,农产品交换和贸易逐渐发展,形成了初级市场。
第四章: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1 古代农业对人口的影响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生活资料,支持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劳动分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特定的社会阶层。
4.2 古代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提供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支撑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4.3 古代农业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一:示范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设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7: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A.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B.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1【重点讲解】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教学设计1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包括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辩证评价小农经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农业发展演变的表格,学生进一步熟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牛耕技术演变史实的补充讲解,学生理解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初步学会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农业辉煌灿烂的成就,起源早、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对农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以及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古代的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古代文明中寻找很多农业的影子,比如文字、成语、诗歌、建筑、风俗、历法等各个方面。
例:文字:田、禾、年。
成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气象万千。
诗歌:田园诗、归园田居、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
建筑:天坛(祈谷坛)。
风俗:割谷物时不谈鬼言魔,捉鸟不捉布谷鸟,立秋不去地里,以免遇到秋白虎。
历法:二十四节气。
新课教学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师:先是原始时期,传说中原始先民们吃野兽的肉为食,到了神农的这个时代,神农教民众播种五谷,制造耒耜,教民众趋利避害就是神农尝百草。
(展示课件:于是神农乃教民众播种五谷,相土相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知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余毒。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物训》;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画之,使民宣之,顾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什么情况?生:中国远古就有了农业生产,并且是自己发明产生的。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从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
难点:小农经济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①.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深入学习
①.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②.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在经济地位上有何特点?
3.迁移运用
1.某史料记载:“所中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应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2.“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这说明()
A.封建社会自耕农数量较多。
B.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富足。
C.封建社会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
D.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南宁九中李湘玲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一)、教材地位:《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必修二的开篇之章,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作为开篇之章,也是第一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的切入点,从内容上说,古代农业的发达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开篇之章处理得好对普通中学学生今后是否有兴趣、是否掌握学习必修二经济史的方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培养自主学习、理性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实物体验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会学生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认识古代中国的繁荣发展与勤劳的劳动人民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爱国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据】既是课标要求,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归纳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繁荣的原因【依据】现代学生的感恩意识、主人翁心态淡薄,德育教育是当今历史课堂上的必修课。
二、说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作为普通中学学生,九中高中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基础较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有限,思维分散,记忆力不佳。
(二)教法与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必须让历史有“趣味”,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
俗语说得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
学说课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
(即是梳
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在适当的时候扮演这个农夫的角色。
在讲第一子目时,我会示范表演如何扮演农夫的角色,巧妙的用第三人称引入神农氏的传说,进而引出原始农业的起源,用讲述法描述我作为原始农业时期一个农夫的刀耕火种的生活,然后以后的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都由学生自己来讲解。
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多样化一点。
在梳理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会穿插讲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能认识到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城中,我会采用讲述法、讲解法、图片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要积极主动,在情境中把课本知识还原到真实的历史生活中。
以此来突出重点。
对于本节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我首先会播放电视剧《天仙配》剪辑视频《夫妻双双把家还》董永和七仙女的经典对唱,将学生经过半节课有点懈怠的情绪迅速激发起来,还可以让学生起来演唱这一段,然后很自然地引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
接着我会让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给出材料,分三组完成三个合作探究的题目:小农经济产生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特点是什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然后由李绅的《悯农诗》引发对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理性思考,即对小农经济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以及合作学习,培养论从史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事物。
练习巩固:精选5—6道图文并茂、有难易层次的选择题,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点拨升华:师生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即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提炼关键词“发达”。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