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练字1

合集下载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练字

晋代 水缸 顿时 聪明 夸奖 自满 模仿 称赞 惭愧 抚摩 石凳 花园 聚精会神 坚持不懈
晋代 水缸 顿时 聪明 夸奖 自满 模仿 称赞 惭愧 抚摩 石凳 花园 聚精会神 坚持不懈
晋代 水缸 顿时 聪明 夸奖 自满 模仿 称赞 惭愧 抚摩 石凳 花园 聚精会神 坚持不懈
晋代 水缸 顿时 聪明 夸奖 自满 模仿 称赞 惭愧 抚摩 石凳 花园 聚精会神 坚持不懈
近义词(表扬 )
称赞
反义词(批评 )
三、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 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并写在下面。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顿 聪 模 夸 赞 抚 凳 半包围结构: 愧 通 持 惭 摩 聚 缸 左中右结构:
晋代 水缸 顿时 聪明 夸奖 自满 模仿 称赞 惭愧 抚摩 石凳 花园 聚精会神 坚持不懈
晋代 水缸 顿时 聪明 夸奖 自满 模仿 称赞 惭愧 抚摩 石凳 花园 聚精会神 坚持不懈
晋代 水缸 顿时 聪明 夸奖 自满 模仿 称赞 惭愧 抚摩 石凳 花园 聚精会神 坚持不懈
多音字:

mó(模仿) mú(模样)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 分惭愧。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 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他 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 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 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 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 吧!”
自主学习三:
自由读文第五、六自然段, 思考: 1、王献之的父亲指着水缸 说的话暗含着什么意思? 2、用“——”画出小献之 找到的秘诀。
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 王羲之的儿子。他从小就跟 父亲练字。献之很聪明,八 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 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 满起来了。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卒于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的父亲,就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母亲郗氏,是太尉郗鉴的女儿。

王献之初以才封主簿、秘书郎,后为卫将*,长史,拜建威将*、吴兴太守,至中书令。

死后,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太宰,谥日宪。

王献之出身于诗书墨香之家,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赋,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聪敏,父母很是喜欢。

由于父亲王羲之是东晋很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他常以此引以为豪。

每当父亲伏案挥笔写字时,他都要站在旁边看。

不久,他便看出了点门道,还常常对父亲的字评头论足,如哪一撇有劲、哪一点恰到好处等等。

天长日久,他渐渐对书法也产生了兴趣,但怕别人讥笑,常常私下里模仿父亲写字。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的房间关门偷练,忽然听到嘭嘭的敲门声,急忙将笔墨纸砚藏起,又将书本拿出放在桌子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架式后,才去开门。

待他开门一看,原来是父亲来检查他的功课的。

可是,当他将父亲让到屋内,将书本递给父亲,准备接受检查的时候,父亲却笑着把书本放到桌子上,对他说:“别给我打马虎眼了,快拿出你写的字来吧!”王献之瞪着小眼睛说:“我并没写字呀!”父亲见他不认账,起身在他的床下翻了出来说:“这是什么?”王献之傻了眼,只好红着脸说:“并非我要欺骗父亲,实因我刚刚学写字,不像样子,怕别人说我好高鹜远,才私下练习,待练好了,再让您看也不迟!”王羲之把儿子写的字放在桌子上一看,见已有模样,有的字还写得相当不错,于是高兴地说:“不要说了,这是父亲的过错,没有主动教你。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有成绩了。

不过,你未经指点,就能写成这个样子,也真难能可贵了!”从此,王献之就正式跟着父亲学写字了。

有了父亲的指点,他的字进步很快。

于是,王献之“一点知不足”的故事便发生了。

有一天,王羲之来到儿子的书房,见献之正专心致志地练字,没有发现他,就悄手蹑脚地来到儿子身后,突然伸过手去,用力去拔献之手中握着的笔,竟没有拔动。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指出字写下得极好了。

一天,他回去反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习三年就这么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道:“离着呢!”王献之又反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王献之着急着质问:“那究竟多少年就可以练习不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道您的字写下得不好,那存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一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坚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将进人眼目呢,于是他追到窗前,对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你呀,读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存有骨架子,就可以站稳脚跟腿呢!”王献之听到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定决心必须显点本领给父母看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

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无人知晓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王献之的书法小存有虽说。

后来终于沦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合称,并说“二王”。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王献之练字专一,刻苦钻研,曾经每天练习千个字,终于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家。

王献之练字的事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为了练习书法和汉字,他每天都要沿着城墙行走,净心静意,反复地书写“天地玄黄”四个字,直到将这四个字的境界描绘得完美无瑕。

后来,他在《兰亭序》草书中使用“松赞干布”这个藏语词作为笔名,这一笔名后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事例都显示出王献之在练字方面的毅力和决心,他坚持每天不断地练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所倡导的“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也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

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

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故事一:入木三分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

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故事二:戒珠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

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

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三字经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三字经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故事目录1.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1)2.入木三分 (1)3.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2)4.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2)5.”草圣〃张旭 (3)6.皇帝练字 (4)7.戒珠 (5)8.王羲之的故事 (6)9颜真卿小故事 (8)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

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

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

从那时候开始,王献之练字就更认真了。

入木三分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

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天,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智永和尚的“退笔冢”隋唐时代的着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

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

王献之的故事_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_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_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关于王献之如何练习书法,还留下来很多的典故,比如说“王献之依缸写字“的故事。

还有王献之二三事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献之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相传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自然是他的父亲王羲之。

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献之抓笔套牢固,王羲之没有拔掉。

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

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子认为他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

于是他便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

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总可以了吧。

结果母亲仍旧是遥遥头,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他的父亲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许你的字就会练好了。

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

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没有回答,而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

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

”献之一看,母亲指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

献之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

不知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王献之二三事的故事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成语“管中窥豹”有关。

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游戏,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

他看了一会,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对其中一个人说他要输了。

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看了王献之一眼之后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中看豹一样,只是看见了豹身上的花斑,却以为看到了整个猎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练字》教案、反思
虎林市迎春镇中心学校:李家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

2、知道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3、理解“自满、惭愧、秘诀、聚精会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弄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成功的秘诀。

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方法谈话提问——讨论
教学过程
入境导入:
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能写一手漂亮的这是非常让人羡慕的。

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些书法作品。

(课件播放王献之书法字帖)
这些字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都出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之手。

(简介王献之生平。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王献之也不例外。

想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献之练字》一课。

(板书课题)
学习交流:
一、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有自读的、有同桌合作读的……)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

接下来请你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1:课文主要讲了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师:概括得真精练。

谁能再来概括的说一说练字时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生2:王献之在屋子里一连写了十几个“大”字,他选了一个送给他父亲看。

他父亲没说什么,拿起笔来在“大”字上面加了一个点,变成“太”字。

……(学生将整个故事详细的讲了一遍。


师(始终表现出认真倾听的样子):你的复述能力真强,不过老师是想让你概括的说一说。

听听其他同学说好吗?
(生3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学习交流
师:在课文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献之?
生1:我认识了一个聪明的王献之。

生2:我认识了一个从小就练字的王献之。

生3:我认识了一个写一手好字的王献之。

生4:我认识了一个自满的王献之。

师:“自满”。

你们怎么理解“自满”这个词?
生:自满就是骄傲。

师:联系上下文,“自满”怎么理解?
生:自满就是王献之满足自己……(一时想不起怎样表达)
师: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师:谁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生:因为他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所以他渐渐的自满起来。

师:你说得真对。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

小献之这样的自满对他的成长有帮助吗?那又是一件什么事改变了他呢?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动笔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在这一部分中学习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给父亲看,父亲没夸他,挺生气的。

师:噢?你怎么知道父亲挺生气的?
生1:他写的字根本就不好,还去炫耀。

师:这也正体现了小献之的什么?
生:自满、骄傲。

师:谁能说说从哪个句子中体现出来了?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生2朗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感受到了什么?
生3:他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王献之的自满。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生3:他把“满以为”读得较重,突出了语气。

师:说得真好。

其实呀这时的王献之确实很自满,这时的父亲可能像生1想的那样生气了。

但父亲的做法却出人意料,他把“大”字加了一点,这一点在谁那起了作用呢?
师:母亲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师:母亲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此时的王献之还骄傲自满吗?在课文中找一找他的变化。

生:他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师:父亲的随手一笔在王献之看来似乎很神奇,促使他想到父亲有练字的什么?(秘诀)
师:接下来就要请同学们帮他找找“秘诀”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三、集体交流
师:哪一小组找到了?
生1:我们组找到了。

父亲的秘诀就是写完18口大水缸里的水。

生2:我们组也找到了,父亲的秘诀在后花园的水缸里。

师:你们准确的找到了父亲的回答,请你们再想一想,父亲的本意就是让完18缸水吗?如果他把墨汁搅在缸里,然后乱涂乱画,用了水就练会了字了吗?父亲的话暗含着什么意思呢?
(学生再一次到组内集体交流、探究。


再次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不是说写完18口大水缸里的水就会练字,而是说要坚持的练字。

师:坚持不懈。

生2:我认为父亲是让他常练的意思。

师:更是一个“勤”字,勤练。

生3:我认为不是说正好写完18缸水,而是说你要多练。

师:你是说父亲的本意不在18缸这个数字上,而在于他的练字态度上对吗?
(师刚要小结一生急于回答)
师:你还想说什么?
生:18缸水,就是……就是……(不知怎么表达状),就是铁杵磨成针。

师(微笑鼓励):老师知道你已经理解了父亲的话,你用了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来诠释它的道理。

(鼓掌)
师: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秘诀,那就是想要练好字,就得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板书:勤学苦练。

)师:其实王献之也找到了秘诀。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大书法家)
创新训练
师:你们认为这个秘诀只是成为书法家的秘诀吗?
生:做任何事的秘诀。

师:看看身边的人或同学有没有人运用上了这个秘诀?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
四、拓展我是小记者
小结:
勤学苦练是一切成功者的法宝,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者吗?那就时刻记得这个秘诀,并运用这个秘诀吧!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再搜集一些名人勤学苦练的故事。

板书设计:王献之练字
╱聪明好学\
王献之_自满惭愧_大书法家
\ 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反思:
整课的设计,我分这样的几部分,首先以出示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导入,让学生对王献之的书法技艺有初步的感知,之后我又提出他的书法技艺这样高是什么秘诀使他成功的呢?来引入新课做铺垫。

在教授新知的环节中,我以问题的提出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在逐段学习中,我都设计一个能捕捉本段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读---思----悟----讨论----交流,读懂课文内容,思出人物的情感,悟出深刻道理,在读的过程中,采用朗读、默读,同桌互读,分角色读等不同的形式,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走入文本体会任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到成功的秘诀就是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努力。

最后我设计一个《我是小记者》语言训练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也不例外。

我的这节课也同样如此,一是时间上没有把握的很准。

在分角色朗读的环节上没有进行,如果能使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二王”父子俩的心理感受,这样能更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是过渡的语言不够精练。

如果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比作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过渡语就是穿珍珠的线,即要结实也要光滑,才能使珍珠顺畅滑过,因此过渡语是整节课的精髓,而这节课的过渡语这方面的作用体现的还欠缺。

三是提问的技巧与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运用的不够自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