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定远大横山历史大事记

合集下载

小岗村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小岗村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小岗村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小岗村,位于中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村庄。

然而,正是在这个普通的小村庄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那时的农村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土地分配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小岗村的农民们也深受其害,他们勉强度日,生活无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岗村的农民们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1978年,22位村民秘密召开了一次会议,他们决定冒险改革土地制度。

他们把集体土地分给每户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农户负责自己的土地,并有权自主经营。

这一决策被称为小岗村的“大胆尝试”。

小岗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农民们发挥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勤劳耕种,努力提高产量。

村里的农田变得生机勃勃,农作物丰收了。

农民们通过自主经营土地,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还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小岗村的经验被其他村庄纷纷效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小岗村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历史启示。

首先,小岗村的改革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中国取得发展成就的关键所在。

只有敢于创新、勇于改革,才能破解困局,实现发展。

小岗村的农民们通过改革,彻底改变了困扰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小岗村的改革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只有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岗村的农民们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权利,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小岗村的改革还告诉我们,改革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

小岗村的农民们在改革中,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发展的统一,注重实际效果,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益。

他们的改革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岗村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岗村的农民们通过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经济活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定远县情简介

定远县情简介

定远县情简介定远县地处皖东西部,江淮分水岭北侧。

东依滁州, 南接合肥,西邻淮南,北望蚌埠,近入南京都市区,远融长三角经济区。

国土面积29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7万亩,人口96.7万。

辖22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

定远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远县,意取平定远方之意,有近1500年历史。

定远自古人杰地灵,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候家寨,出土了素有“绣像汉代史”美誉的汉代画像石,清末有“寿字、怀画、定文章”之称。

这里是东吴名将鲁肃、南宋名相董愧、明朝丞相胡惟庸、李善长和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乡。

抗战时期刘少奇、徐海东、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定远交通便捷,为南北交通要道。

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全国南北之要冲。

淮南铁路、合徐高速公路横贯县境,合蚌公路、滁淮公路交叉贯通全境。

已基本竣工、即将通车的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

定远是皖东大县,资源丰富,地广人多,为滁州第一大县。

非金属矿藏品种多、储量大,以岩盐、石膏著称,岩盐储量20亿吨、石膏储量6亿吨,已形成140万吨食盐、200万吨石膏加工能力。

农副产品品质好、规模大,以定远猪闻名,粮、油、猪产量位居全国百强县、全省十强县行列。

旅游资源分布广、潜力大,被列入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定远是安徽省盐化项目县,2006年2月20日,安徽建省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省“861”重点工程、“十一五”规划“一号工程”——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盐化项目正式落户定远。

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286亿元,其中盐化项目169亿元。

盐化项目主要包括年产8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56万吨)、10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40万吨)、140万吨电石(一期60万吨)、250万吨水泥(一期100万吨),配套建设3×300MW(一期2×300MW)自备热电站一座。

据测算,盐化项目一期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税收8亿元以上,全部建成后,每年年销售总额81.13亿元,新增税收约15亿元。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作者:黄伟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07期王郁昭,1926年生,山东文登人。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安徽工作,1970年起任全椒县革委会主任,县委副书记、书记;1975年起任滁县地区革委会主任,地委副书记、书记;1982年起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安徽省省长,为安徽新时期农村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使老百姓吃饱饭,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子历史上凤阳灾荒不断,凤阳花鼓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贫穷讨饭的象征。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王郁昭在滁县地区上任时,凤阳仍然存在逃荒要饭的现象。

对他来说,帮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

黄伟(以下简称黄):您曾经多年在大学从事教育和领导工作,什么契机使得您离开了教育界从政了呢?王郁昭(以下简称王):说来话长。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受到迫害,被打成“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关进“牛棚”,受到批斗。

1969年被“解放”,全家下放利辛县农村劳动,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一天,军宣队负责人与我同行,一路上遇到不少人,无论男女老少,乡亲们都亲切地喊我“大老王”、“咱们的大老王”。

军宣队负责人问道:“老王,他们怎么对你这么好啊?”我诙谐地说:“因为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嘛!”1970年中共安徽省委重新启用我,派我到滁县地区全椒县当了一名县官——县革委会主任。

离开教育界,专门从事行政工作,我决心脚踏实地,在全椒干出成绩来。

然而,社会舆论议论纷纷:县里“来了个文人,不懂农业,能把全椒搞上去吗” ?1973年,组织上任命我为县委书记。

我们新一届县领导班子刚刚走马上任,就遭到了造反派连续数次的围攻,最严重的一次围攻竟通宵达旦。

拂晓时分,众人皆昏昏欲睡,造反派一不留神,革委会副主任蔡筱波手持扫帚扬起地面的尘土,口唱当时流行的毛主席诗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史前安徽重大发现

史前安徽重大发现

史前安徽重大发现:凌家滩遗址,双墩遗址,尉迟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定远侯家寨,蚌埠双墩,怀远双古堆,含山凌家滩,潜山薛家岗,蒙城尉迟寺潜山薛家岗和县猿人,巢县智人的发现填补了安徽省无古人类化石的空白,在和县猿人中发现了一个近乎完整的脑颅化石,是继周口店遗址和蓝田遗址后我国发现的第三个猿人脑颅化石,这些发现扩大了我国古人类的分布范围。

且与和县猿人,巢县智人伴生的动物化石有60多种,兼具南北方动物群的特点,属于森林—草原环境,对研究人类与环境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繁昌人字洞遗址发现了一批早更新世早期的灵长类化石,伴出的动物型化石含古老种属比例较大,有的是第三世纪残存种属。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该遗址出土了大批同时期的旧石器,有的石料为铁矿石,十分罕见。

人字洞所出旧石器年代之早,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为探寻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凌家滩遗址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花家寺遗址发掘中,发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的三叠层,并首次在淮北地区发现大汶口文化的分布。

双墩遗址是我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大量珍贵文物。

其中一级文物陶面人头像国内罕见,陶像表情生动丰富,不仅历史研究价值高,而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出土的600多件刻划符号更具历史意义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

双墩刻画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中国文字乃至整个人类文字起源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墩文化的发现,双墩刻划符号的大量出土,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已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淮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丰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定远县教师选调、公务员考试必备复习资料----定远县历史文化习俗习题

定远县教师选调、公务员考试必备复习资料----定远县历史文化习俗习题

定远县教师选调、公务员考试必备复习资料定远县历史文化习俗习题1 、定远历史上曾有四大书院,分别是:曲阳书院、治溪书院、仁寿书院、青云书院。

2、定远县城有着大大小小的巷子,每一条巷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个城市的记忆总要附着在某个历史遗存上,巷子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它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在定城众多的巷子中,有四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巷,这四大历史名巷融汇着历史、宗教、民俗等丰富文化,从这些街巷的名称,就能看到历史痕迹 -- 黉学巷、操箭巷、城隍庙巷、董公巷。

3、定远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中国南北要冲。

京沪高速铁路、淮南铁路贯穿境内,京台高速公路横跨境内。

定远素以农业大县著称, 1987 年被列为国家瘦肉型猪基地, 1996--2009 年连续 14 年跻身安徽省畜牧生产十强县行列, 2011 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定远还是全国商品粮油大县、全国岩盐资源大县、全国石膏资源大县,全国百个红色旅游基地之一,安徽三大化工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盐化工基地。

4 、千百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人物。

明大义,敢直言,察民情,有口皆碑的南宋名相董槐等。

定远县文墨也曾一度佳誉天下,素有“寿(县)字、怀(远)画、定(远)定远县教师选调、公务员考试必备复习资料文章”之美誉。

东吴名将鲁肃、南宋名相董槐、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明初丞相胡惟庸等均出于此。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炳辉、张云逸、谭震林、徐海东等,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5、虞姬墓,又名嗟虞墩,位于定远县城南 30 公里的二龙乡潭村。

墓系一较大土堆,椭圆形,顶分三半,底部直径约 69 米,高约 29 米,墓的北沿于 1958 年被挖掉一部分,墓上草被称为美人草。

墓前有一石碑,碑文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横批为“巾帼千秋”,对联为“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伴黄昏。

定远县二龙乡谭村西沿有一条从北向南的九里长岗丘,这就是项羽从垓下 (今安徽灵璧县垓下村) 败逃,被“汉兵围之数重”的古战场—四贵山,山上有一个高 6 丈的大土堆,就是项羽爱妾虞姬墓,后人称之为虞姬墩。

来安县历史大事记

来安县历史大事记

来安县历史大事记2011-03-18 15:59:30 华夏经纬网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地始置县,名建阳,属九江郡。

县治设在水口镇。

赤乌元年(238年)县城东北60里处(今半塔集),建起一座白塔。

该塔今已不存。

唐昇元二年(938年)来安县,属滁州。

县治设在瓦砾岗(今县城北郊双塘乡瓦岗村瓦岗生产队)。

宋庆历三年(1043年)城寺在今三城乡境内建成。

该寺今已不存。

宋绍兴五年(1135年)来安县入清流县。

兴十八年(1148年)置来安县,属淮南东路滁州,县治设在大雍(用)镇(今新安镇)。

兴三十一年(1161年)固山一带农民,上山垒石为墙,以御金兵。

道九年(1173年)安县降为镇。

熙二年(1175年)置来安县,属淮南东路滁州;县治仍设在大雍(用)镇。

熙五年(1194年)旱,百姓食草根树皮度命。

定十二年(1219年)兵自盱眙县进犯来安,在嘉山被宋将李全击败。

庆元年(1225年)水。

定元年(1228年)将赵必胜驻守万山,以防金兵进犯来安。

至治元年(1321年)月,大水。

洪武元年(1368年)来安县入滁州。

武十三年(1380年)置来安县。

属六部凤阳府滁州。

乐元年(1403年)安县始设驿站,配驿马10匹。

德四年(1429年)固山山民在山上捕获稀兽驺虞两只,南京守备李隆携其进献朝廷。

年(1433年)春连旱,庄稼枯死。

靖元年(1522年)月,大风拔起树木,鸟雀大多死亡。

靖二年(1523年)至六月,干旱,禾苗枯槁。

至九月,大雨成灾,许多县民饿死。

靖二十年(1541年)二月十八日,暴风雨,林木尽折。

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秋,无雨,县民食草根树皮充饥。

靖三十四年(1555年),煌虫成灾。

靖三十五年(1556年)县魏大用为设障防寇,以砖构筑城墙,次年二月建成。

城墙高2丈,周长932丈。

地方商贾绅士为感谢魏大用的功德,发动百姓集资伞”一把。

靖三十七年(1558年)县魏大用主持纂修的第一部《来安县志》刊行。

靖四十五年(1566年)县刘正亨主持续修的《来安县志》刊行。

定远旅游景点有哪些

定远旅游景点有哪些

定远旅游景点有哪些
定远县位于中国安徽省西部,虽然规模较小,但拥有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定远县的一些旅游景点:
1. 衡山风景区:衡山位于定远县境内,是安徽省四大名山之一,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徒步爱好者和登山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2. 西递古民居:西递是中国古代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素有“中国最美丽的村庄”之称。

这里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九华山是安徽省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名山,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4. 明故宫:明故宫位于定远县城西北方向,是明代宣德皇帝的皇宫遗址。

这座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相对完整,是研究明代建筑和宫廷文化的重要遗址。

5. 龙游山风景区:龙游山位于定远县境内,素有“南方名刹”之称。

这里有古刹、石窟和山水之间的完美融合,是信仰者和自然爱好者的好去处。

除了以上景点,定远县还有一些古村落、自然景区和历史遗迹等,都值得一游。

滁州历史文化名人

滁州历史文化名人

1、朱权(1378-1448):自称大明奇士,别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臞仙,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卒谥献,世称宁献王。

明代戏曲家,博学多艺,擅长鼓琴,喜爱戏曲,信奉道家思想。

自称作杂剧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种。

朱权的戏剧理论著作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和《琼林雅韵》3种。

后两种已佚。

《太和正音谱》2 卷,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是一部影响后世较大的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兼及戏曲史料的著作。

2、憨山(1545-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俗姓蔡,全椒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紫柏,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

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

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

憨山在广东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三年(1623)圆寂。

享年七十八岁。

3、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所著《儒林外史》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杰作,另著有《文木山房集》;4、王贞仪(1768-1798):字德聊,天长人,居江宁,清代杰出的女学者、女诗人、科学家,对天文、气象、地理、数字、医学、文学等方面均有较深研究,并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滁州定远大横山柴王寨及属地历史考证记安徽定远历史源远流长,古为淮夷之地,“境连八邑,衢通九省”,自古就是人类生息繁衍和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境内曾置阴陵、东城二县和曲阳候国,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远县。

一、大横山的传说及地质考证。

位于定远城东30多千米处,现属定远县拂晓乡境内的大横山(古称横涧山)虽然仅有海拔230多米高,但地质学家鉴定已经历了2.3亿年风雨,算来还是260万年前形成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祖爷爷。

从东北方向飞腾而来的大横山,犹如一条青色巨龙在此驻足昂首,遥望蓝天。

从西面远看,山形酷似一艘巨大的、倒置着的金元宝。

自古相传,大横山储金藏银,山中仙人时常打开神门洞,牵神牛不知疲倦地为贫苦、弱小的老百姓犁田耙地。

人们应该感谢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在大横山钟灵毓秀出丹霞地貌、石林、乱石滩、仙人洞、五条沟等奇绝景致。

尤其是丹霞地貌,为中国东部六省一市独一无二的人间仙境。

淮河支流池河水环绕着大横山,缓缓东逝。

沿河两岸山水相依,土地肥沃,树木参天,瓜果飘香,河面白帆点点,鱼鹰阵阵。

千百年来招引着天下的王侯将相、达官显贵和平民百姓前来探寻。

可以骄傲地说:“大横山是皖东人的父亲山。

”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创造了丰富而厚重的江淮文化。

明嘉靖《定远县志.卷七-墓冢》记载:“双乳墩、不妄墩,并县东七十里。

二墩突起平陆,势类茔冢。

相传为晋献公并骊姬墓。

”二、境内古墓及原始人居住地考证。

不妄墩(境内淮河支流池河边上最大的土墩)在大横山老龙头山前西南方,有大双墩谷堆(陪柴总考察时第一次看的两个土墩)。

远离大双墩3千米之外,我们透过薄薄雾霭远远望去,二个谷堆好似二座小山包,巍峨地矗立在疑似高高的山岗之上。

渐近谷堆千米之时,看出大双墩足有十几层楼那样高,像是不能否定的汉代大型古墓,比河南孟津东汉刘秀墓高二倍,是呼和浩特市南汉代王昭君的青冢大墓高出三倍,有十多个定远二龙谭村西楚霸王妃虞姬墓高,令人十分震惊。

大双墩谷堆,北距大横山3千米(柴王驻扎大横山攻打南唐皇甫山皇甫晖大将军时曾以此作为烽火台)。

这两座古墩东小南大走向,比墩下东南边村庄高出约50米,底座周围长约500米,二墩之间垒有约10米多长,30米高的连系梁台。

由大双墩谷堆北面,顺逆时针方向转去西边,墩下都是现在人安葬的坟墓,高高低低,有碑的,无碑的,随处都是。

从西面坟墓空隙中爬上陡峭的谷堆。

灰白色的土中有枯树根,有新栽的树苗,蔓草已经发芽生长,绿油油的一层。

大墩地表散落着很多灰色的陶片,麻麻歪歪的。

碎陶片是历代盗墓贼把不看好的陶器故意摔坏弄下的。

——话出有因,在清朝以前,几乎所有盗墓贼只盗取古墓里有价值的金银器皿、玉器、古玩,陶器一文不值,所以,这里陶器碎片丢得遍地皆是。

陶器碎片大小不一,以灰色陶器为主、间杂着红色陶片、浅红色片、夹砂陶片、少数黑陶片、古瓷片等,还发现陶器皿鼎足、云雷纹砖头。

类型多样的陶片,大多生长了青苔,看上去年代十分久远。

陶器碎片外面大多饰有绳纹、鱼鳞纹、水波纹,少量素面;部分陶片里面印有十分清晰的麻布印纹、菱形方格印纹和少量手工刻划纹。

有一个浅红色的陶片上明显地刻划着两个“人”字形符号。

细看大双墩出土的陶器碎片,像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生活用品残片。

在距大双墩西约100千米处,有定远侯家寨古人类文化遗址,——安徽省1979年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确定为江淮流域6900年前原始社会早期文化类型。

在这里出土了较完整陶器、骨器、石器300多件,并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标本。

还发现了居住硬面和灰坑等遗迹。

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粗红褐色陶、红陶为主,手制,素面,有少量的堆纹、划纹、刺点纹、指纹等。

彩绘内外都有,以外彩为主,一般是在器物的口部用红带装饰,腹部多饰水波、网状、条带等图案。

刻划纹符号多为方格、斜方格、网状。

特别是陶器上的刻划纹,已经透露出中国古文字的雏形,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一定的认识依据。

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河姆渡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出土的麻布纹陶片,经鉴定为距今约7000年前烧制的陶器碎片。

红山大双墩出土的陶片同河姆渡文化、侯家寨文化类比,有很多相同之处。

可以肯定地判定:大双墩是定远境内又一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至少在7000年以前。

大双墩一带有池河水环绕,有美丽大横山作依托,气候温润,雨水充沛,是古人类理想的居住之所。

从大双墩古陶器碎片看,7000多年前大双墩上的人类已经能打野麻搓绳、织网、织布,能烧制精美实用的陶器,制作生产工具,能够识别与制作有规则的菱形图案和三角形图案了。

这一文化现象是同期江淮古人类文化典型代表的定远侯家寨文化中所没有的。

地处落差较小的丘陵地带,有约50多米高的大双墩,虽然位于岗棱之上,但台型地势显而易见,根据灰土层结构,可以确定大双墩为7000多年前古人积土夯成,用于凿穴建窑洞,群居一体的家族部落大庄园。

大双墩四周地势较低且有多条河道,很可能是古人取土夯垒双墩所致。

距此地西南约90千米,有一个高高凸起的台型地,是6900年前九梓古人类文化遗址,就是古人从河道取土夯垒而成,建在小平原上的台地家园。

1995年版《定远县志》载:“九梓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1米,东西宽59米,高8米,堆积较厚的灰层中夹有红烧土。

”安徽省考古人员“从采集的灰、红、黑等陶片及器物的底、口部残片观测,陶质火候较高,轮制,有绳纹、波浪纹、堆纹等,初定为新时期遗址。

”由此可知,九梓遗址属于定远侯家寨类型新石器文化遗址。

红山大双墩在形制上同九梓遗址台基极为相同,而且其规模远远高于九梓台地六七倍。

大双墩高度在7000多年前更有可能在80米以上。

为了防御其他部落强敌的入侵,防止水患与毒蛇猛兽的伤害,居住在大双墩上的古人类历经数代,甚至数百代的努力,逐渐把大双墩夯垒成为一个土制的“摩天百米大厦”。

上面建有多层窑洞,部落里所有人住进洞穴里,为了便于两个墩子上人的通行,还在双墩中间夯垒了一条高约30米的土坝过梁,类似于现在城市高楼大厦间的“空中走廊”。

垒制成的大双墩古人类家园,类似于2600年前巴比伦王国宏伟的建筑——“空中花园”;也类同于西方人的“通天塔”,在《圣经》问世之前5000多年的遥远东方,定远红山的古人类已经建造出西方人的大双墩“通天塔”。

(西方人只是在《圣经》里想象出奇诡、壮丽、人间所无,通向天堂的高楼大厦——“通天塔”)。

在红山古人类的脚下,缓缓流淌着的淮河支流池河水,他们爬上大横山可以狩猎,踩下池河水就能捉鱼虾,捞河蚌。

人类在发展,时代在变迁。

在古人类迁移出红山大双墩窑洞后,这里的高台成了闲置的大土丘,逐渐沦为诸侯王孙、达官显贵与四周老百姓看重的,安葬先人的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延续。

墩上留有多个盗墓洞,也有贼人命丧墓中。

2008年,定远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了一起红山大双墩古墓特大盗墓案,多名盗墓贼获刑十年以上。

这伙盗墓贼利欲熏心,疯狂作案,其中一个人钻进古墓再也没有上来。

历史上很多事目前无法科学解释,正如“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县九梓(九梓遗址属于定远侯家寨类型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是我们现任总理李克强的家乡。

双乳墩(晋献公与骊姬墓)在大横山老龙头山正南约一千米的地方,古人建有小双墩,距离红山街道东1.5千米,距离南面大双墩约4千米。

小双墩高约30米,墓座四周长约300米,灰白土夯击垒成,正南走向,每个墩子的西南右边都有较长的引颈,为当初建墩运土通道。

墩上灌木丛生,有盗洞多个。

小双墩表面很干净,找不到一块陶片、瓷片与砖块。

墩子周围有村民挖土建房,留下数处5米多高断土壁面,垒积夯实的墩土层次分明,清晰可见。

天雨淋注,不见坍塌,依然如故。

东墩是男子墓,西墩是女子墓。

盗墓贼曾多次在夜晚用炸药来炸盗过,上面留下多个盗洞。

“文革”前,在很远处就能看清四周没有屋舍,高大而光当的小双墩就像少妇一对奶头,饱满圆润,挺拔俊美,神秘诱人。

故后人称为双乳墩。

大双墩就像两座巍峨峻峭的尖山。

懂传统风水常识的人都会说:大小双墩和冯墩大墓都占据了大横山南与西最好的正穴地气和池河水最活的灵气。

红山一带独特而优美的地理环境迎合了中国古老的风水习俗,为建造高等级的陵墓准备了条件。

尤其是被历代史籍记载,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与夫人骊姬墓。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在定远县东八十里有双墩,盖所谓晋献公。

”世世代代的定远民众总是传诵着色、才、性、智超群绝代的女人骊姬同心爱的夫君晋献公,被他们做了国君的孩子从遥远的晋国山西太原,运到钟离侯国旁的阴陵(定远),他们生前向往的天涯——定远红山神秘的红石峡下葬,给有幸的定远大地留下了最古老,等级最高的王陵。

凄美的爱恨情仇传奇故事,汩汩地流淌在定远老百姓的心中,永远年轻不老,永远有滋有味。

明代《定远县志》记载:“晋献公、骊姬墓在县东北八十里大横山南双墩村,两墓高三丈,东西相距二十五步。

”据史载,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

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曲沃桓公、庄伯子孙,巩固君位。

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

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司马迁《史记》记载: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秋九月病逝,骊姬之子奚齐公子在相国荀息的拥立下继位。

十月,国君奚齐在为晋献公守灵时,被大臣里克弑杀在灵堂中。

相国荀息又拥立了骊姬的王妃妹妹生的公子悼子继位,安葬了晋献公。

十一月,大臣里克又弑杀了悼子,后迎取了狐氏生的公子夷吾继位,即晋惠公。

后来公子重耳继位,成为称霸中原的晋文公。

骊姬可能与儿子奚齐同时被逆臣里克杀害。

国君悼子极有可能把大姨娘骊姬同父王晋献公一起,从晋国运到他们的附属国钟离的区域定远,安葬在他们生前看好的“红山”,能让他们及早转世回生的绮丽而神秘红石峡一带。

这里记载“双墩”又是指哪个双墩呢?按我们今天的测算,红山境内的大、小双墩距离县城都在八十里外,按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都像晋献公-骊姬墓。

但是,按明代人编写的县志记载“两墓高三丈,东西相距二十五步”的断言,似乎又只可能认定是小双墩。

而乐史判定王侯墓一个重要标准是“公侯之墓大于一十丈”,这只能认定大双墩是晋献公骊姬墓。

在2700多年前,晋国国君把晋献公与骊姬墓顺势建造在红山大双墩古人垒成的高台上,给有幸的定远大地留下了最古老,等级最高的王陵。

他们凄美的爱恨情仇传奇故事,汩汩地流淌在历代地理学家与定远老百姓的心中,永远年轻不老,永远有滋有味。

冯墩古墓红山街道北一千多米处,还有一座冯墩古墓,位于大横山老龙头山西下方,依山临水。

省市县文物部门鉴于冯墩古墓严重被盗,于2001年4--5月间,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对冯墩进行了发掘。

发掘前测得冯墩古墓,封土高7米,地径40米。

经发掘:该古墓东西长15米,南北宽12.5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