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摘要:《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因而造就了繁多的称谓语,称谓语的翻译不仅体现了译者的翻译水平,也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取向。

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称谓语时,在一定程度上都考虑了称谓语特有的文化内涵。

但称谓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形成过程明显带有某一民族特色的烙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译者在翻译称谓语时,应该考虑到称谓语的文化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传递称谓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以达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称谓语《红楼梦》翻译文化内涵1 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具体来讲,它是交际双方因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建立起来的名称[1]。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民族不同的称谓语数量及其指称范围。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称谓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而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这种价值观念的不同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称谓语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语在许多文学著作中均有体现,而《红楼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交际者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修养,心理定位及交际动机[2]。

因此《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焦点。

2 《红楼梦》中称谓语翻译称谓语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1姓名称谓的翻译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姓名称谓都有姓和名两部分。

所不同的是,汉语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强调继承。

姓随父母,名有较大任意性,但大多有一定寓意。

如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钱”为其姓,“钟书”则是他在周岁“抓周”时,抓到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前言称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为了表示互动的关系,以及身份,工作中的职权、地位等而区分的称呼,常常起到说明、印证的作用。

而在封建社会制度中,称谓就不仅如此了。

它还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的关系,能使人们的血缘关系、血缘系统鲜明化,清晰而不紊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度的必要手段。

通常隐含了权势内涵,体现出双方不同的身份,地位,修养、情感等相互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也难例外。

家庭(尤其是贵族家庭)中的称谓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的具体反映。

称谓使用的原则就是“得体”。

所谓“得体”,笔者以为就是指称呼者应该严格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富国》)的原则。

在封建社会,因使用称谓不当而获罪的事例并不鲜见。

《红楼梦》中称谓的运用正是恪守上述原则进行的。

社会关系中普遍采用亲属称谓,这些亲属称谓不再反映亲属关系,而是反映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徐静茜,1993)。

二、翻译比较上面我们谈到称谓的运用要遵循“得体”的原则。

“得体”与语境密切相关。

这里所说的“语境”包括使用场合、使用双方的身份等因素。

同样,翻译称谓时也要体现出“得体”这一原则,即要“忠实”于语境因素。

具体来说,要“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场合、“忠实”于社会文化背景。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而《红楼梦》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传统文化色彩。

如何准确地将这些称谓翻译成为英语,文化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

翻译时既要保留该称谓在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针对《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具体谈谈上述问题。

1.首先讨论一下“老爷”这个称谓的翻译情况。

“老爷”这个称谓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 贾琏 Jia Lian 的妻子被称为Mrs. Lian 不但不 会感到别扭 ,而且会感到顺理成章。这也为将贾 宝玉译成 Master Bao ,将薛宝钗译成 Miss Bao 或 Miss Chai 提供了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 钗的译法:Miss Bao 。将薛宝钗译成Miss Chai 不 失为一种可能。据笔者的分析 ,最后在大部分 场 合译成Miss Bao ,一是为了同Master Bao 形成对 照 ,帮助读者记忆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影射宝玉与 宝钗的悲剧结合 ,后来两人成婚后 ,正好一个 Master Bao ,一个Mrs Bao ,有点命里注定的寓意。 这样一来 ,主人这方面的三个辈份便通过姓名的翻 译 ,分得清清楚楚。
王熙凤因笑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 是个嫡亲的孙女,”(第三回)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杨氏)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ar. (霍氏) 由于英语中没有外孙女和孙女的区别,更没有亲疏之 别。在翻译该句时,霍氏采取意译,表现王熙凤奉承 老祖宗,但没有译出隐含的家族亲疏关系。杨氏直译 ,表现了句子的文化内涵。
(4)颦颦 Pin-pin (knitted brows 颦眉,这是宝玉送给黛玉 的表字)
(5)李纨 Li Wan (plain silk 素绢)
(6)官裁 Kung-tsai (palaces seamstress 宫殿女裁缝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第一回) 杨译: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Today,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霍译: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红楼梦》称谓语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红楼梦》称谓语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ywjszxk@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张明明古典名著《红楼梦》以人物形象丰满、角色体系庞大著称,小说以荣、宁二府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影射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剧变。

小说中的人物是构建其政治关系、体现其文化内涵的基石,本文从人物关系的视角出发,研究《红楼梦》称谓语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一、姓名及亲属称谓社会关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称谓就是个人姓名。

《红楼梦》全书中人物众多,人物姓名也各具特色。

每个人物的名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有时还会象征其在家庭中的地位。

如“贾宝玉、薛宝钗”名中带“宝”,可见家族对其极为重视;“王熙凤”名中的“熙”有骄阳暴晒之意,“凤”象征着飞黄腾达,暗示了其在贾府权势之重。

此外,曹雪芹在给书中人物命名时暗藏深意,谐音是其最常使用的手法。

如甄士隐对应“真事隐”,贾政、贾敬两人对应“假正经”,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组成“原应叹息”四字,贾雨村对应“假语存”等。

谐音或对应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还有的则体现了人物在故事中的地位,如甄士隐的家仆名叫霍启,谐音“祸起”,后来他不慎弄丢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导致甄家败落。

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名字更有代表性,谐音“假宝玉”,实为“真顽石”,展现了其勇于反抗顽固礼数、离经叛道的个性特征。

《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利益关系展开,书中有关亲属关系的称谓语为数众多。

例如“林姐姐、宝钗姐姐、你们老太太、老舅爷、姑妈、刘亲家、两位姨夫、两位姨娘、两姨姑表姊妹、乃叔政老爷、乃祖母、哥哥们、先父、先夫”等。

复杂的亲属称谓既体现了四大家族复杂的联系,又展现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以亲属称谓构建起的家族关系和辈分网络,勾勒出了《红楼梦》中各方势力的分布结构。

小说情节沿着人物关系细密有序地展开,有条不紊地展现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真实面貌。

二、称谓中的顺应现象无论日常交谈还是正式交际中,我们多会斟酌对方和自己的称呼,以使对话显得礼貌得体,让交流过程更加顺畅。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作者:曹立群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9期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小说涉及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小说的翻译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

本文从家族称谓语的角度出发,选取《红楼梦》中几个极富代表性的场景,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的称谓翻译,用不同的翻译理论评论和分析两个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族称谓语文化不可译归化异化功能对等《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

曹雪芹以犀利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以贾府为首的大家族,由“鲜花着锦之盛”到凋零落败之境。

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构思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百科全书。

小说构思缜密,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设置纷繁复杂,盘根错节,文字精美,带有中国文化传统极其深厚的底蕴和烙印。

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为背景和渊源,就不可能成就《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小说对诗词、绘画、园林、中医、织补、饮食等均有所涉及,这些内容正是其背后宏大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因此,如何将这些内容及其代表的文化表现在译作当中,是当今研究者关注的一个议题。

一、东西方称谓语差异《红楼梦》当中的家族称谓语是译者感觉棘手的一个难点。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某一文化的称谓语越复杂,其代表的社会等级、家族辈分、性别区分就越复杂。

中国文化里的家族称谓语向来比西方复杂得多。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中文里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八个含义,译成英语就只有cousin一个对应词。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贾氏宗族的各个分支展开的,由贾母开始,到第二代的贾赦和贾政,再到第三代的元迎探惜,宝黛钗凤,一直到重孙贾兰。

这四代人的家族关系盘根错节,如果将其充分展开并绘成族谱,复杂得令西方人晕头转向、望而生畏。

鉴于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仅限于“grandparents, parents, grandchild, aunt, uncle,cousin”等几个表明辈分的词,因此如果要将《红楼梦》中的家族称谓完整地译成英语,那么期间存在的文化缺失导致的称谓语缺失就可想而知了。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人类终年累月形成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

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

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极其繁杂,其人际称谓语的翻译正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下文将借助《红楼梦》两大经典译本(杨宪益译和霍克斯译)的实例,对称谓语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

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举例分析:(一)1、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风。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第三回)杨译: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霍译:She remembered having heard her mother say that her elder uncle, Uncle she ,had a son called Jia Lian who was married to the niece of her uncle Zheng’s wife, Lady Wang. 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name of Wang Xi-Feng.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eyed, greeting her by her correct name as she did so.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红楼梦称谓语浅析《红楼梦》中的称谓文化

红楼梦称谓语浅析《红楼梦》中的称谓文化

红楼梦称谓语浅析《红楼梦》中的称谓文化【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华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小说,其中涉及到丰富的称谓文化,向世人展现了封建时期的社会风俗。

对于《红楼梦》而言,其包含的称谓文化能够将中国封建时期上层社会的文化内涵和称谓特征进行准确反映,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本文就对《红楼梦》中的称谓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文化称谓作为交际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对交际双方地位和身份的参与具有决定性作用。

我国封建时期具有严格的等级观念,主仆和君臣的关系泾渭分明,因此封建时期的称谓能够直接反映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属性,与传统观念、政治背景以及社会结构具有紧密联系[1]。

《红楼梦》中不同的人物关系之间具有不同的称谓,涉及到中国封建时期的称谓文化,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直接亲属间的称谓文化对于《红楼梦》中涉及的直接亲属间的称谓文化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封建时期统治者要想对自身的地位加以维护,往往会垄断文字,要求百官和百姓的姓名用字进行“敬避”,从而体现自身的特权和尊严,强化统治。

一般而言,名字称谓只能用于长辈称呼幼辈,而幼辈在称呼长辈时应遵守“讳名”规矩,如《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为了避讳林黛玉母亲贾敏中的“敏”字,在夸赞林黛玉读书凡敏时,多将“敏”字念为“密”字。

此外,嫡庶有别也是尊卑有别的重要体现,称谓不仅应做到亲疏、尊卑和长幼有别,还应做到嫡庶有别,子女在称呼父亲正配时应为“母亲”或“太太”,称呼父亲偏房为“姨娘”,如探春称自己亲身母亲为“姨娘”。

二是突出语境氛围。

称谓词的选择与说话语境氛围具有较大的关系,如贾母在贾府的地位尊贵,因此贾兰、宝玉、贾琏、王熙凤和王夫人等都称其为“老祖宗”。

又如薛蟠在对自己的母亲加以称呼时,平常称为“妈妈”,信中则称为“母亲”,这体现了称谓会受说话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三是突出地位和身份。

一般双方属于直系亲属关系时,多采用“从仆称谓”,从而突显被称呼者的地位和身份[2]。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VIP专享】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VIP专享】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人类终年累月形成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

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

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极其繁杂,其人际称谓语的翻译正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下文将借助《红楼梦》两大经典译本(杨宪益译和霍克斯译)的实例,对称谓语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

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举例分析:(一)1、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风。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第三回)杨译: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 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霍译:She remembered having heard her mother say that her elder uncle, Uncle she ,had a son called Jia Lian who was married to the niece of her uncle Zheng’s wife, Lady Wang. 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name of Wang Xi-Feng.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eyed, greeting her by her correct name as she did so.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

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翻译异化与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荣枯。

其中人物几百余,作者生动真实地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称谓系统。

其中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大致遵循四项原则,即:宗法、等级、礼仪、情感(孙炜,1991)。

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语的选用,礼仪原则规约了敬谦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了在不同场合说话人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对听话人或所指对象的爱憎(刘泽权,2006)。

对《红楼梦》称谓系统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热点,而其中人际称谓的翻译恰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是文化翻译研究的典型案例(冯庆华,2006)。

时下,《红楼梦》较为流行的两个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及其女婿闵费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及文化翻译,不可忽视的是一直以来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争。

二者最早是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

本文依据韦努蒂对翻译策略的划分,围绕宗法、等级和礼仪三原则,从《红楼梦》原文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片段,对比分析上述两英译本对其中称谓语的不同处理情况。

二宗法原则——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反映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

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汉语的亲属称谓不仅区分了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更表明尊卑辈分和长幼顺序,表现出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的特点。

譬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王熙凤当着贾母的面夸赞林黛玉:“……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一句话道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的家庭亲疏关系。

汉语称谓系统强调男性继嗣的重要性,孙女即儿子的女儿和外孙女即女儿的女儿,在汉文化里是不能等同视之的。

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并无直旁男女之分,不管“孙女”还是“外孙女”,都称为“granddaughter”。

这里就出现了词汇空缺的现象。

王熙凤笑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第三回)杨译:“…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霍译:“…she doesn’t take your side of thefamily,grannie.she’s more like a jia…”我们发现,杨、戴译文和霍克斯的译文中都没有出现“granddaughter”一词,而是通过转换表达方式,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来克服由词汇不等值而引发的翻译问题,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源语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汉文化中,亲属称谓语除了表示血缘和婚姻关系之外,还可用于社交场合来称呼非亲属,如“牛哥”、“大妹子”等,以此来缩小交际双方的距离,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这种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是汉语特有的,因其表示的是一种虚拟关系,所以又叫拟亲属称谓语。

在《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刘姥姥笑道(对周瑞家的):“我的嫂子,我见了她,心眼儿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第六回)杨译:“my dear sister!”granny liu beamed.“i was struck all of a heap at sight of her and didn’t know what i was saying.”霍译:“my dear,”replied grannie liu with a laugh,“when i saw the pretty little darling sitting there,i took such a liking to her that my heart was too full to speak.”刘姥姥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以“嫂”称之。

杨、戴本着“信”的原则,忠实地翻译此处,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

霍克斯将该处称谓进行归化处理,迎合了英美读者的思维方式——在英语国家,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使用亲属称谓是不符合习俗的(田慧刚,1998)——但同时也牺牲了该称谓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等级原则——社会地位称谓语顾名思义,社会地位称谓语表明了个人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和身份。

《红楼梦》里的大家庭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称呼和排辈颇为讲究,因此,社会地位称谓语的使用频率颇高。

下文中,聪明伶俐的小红玉一连用了7个含有“奶奶”的称谓语,将我国封建礼教的等级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

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

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

”(第二十七回)在《红楼梦》中,“奶奶”一词指的是各大家族中晚辈男主人的妻子,是仆人对主人的尊称。

按照礼规,仆人提及主人时,无论涉及到多少人,也无论同一个人被提及多少次,都必须使用恰当的尊敬语来表明其社会或家庭地位。

而在英国,人们相互之间无论职位高低,辈分大小,均可以名相称。

这种文化之间的悬殊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杨译:“she said,‘our lady sends her compliments to her ladyship.our second master is away from how now,so her ladyship shouldn’t worry over a couple of days’delay.when the fifth mistress is better,our lady will come with her to see her ladyship’…”霍译:“she said he was to tell them:‘our lady hopes yourlady is well and she says that the master is away at present and may not be back for another day or two,but your lady is not to worry;and when the lady from the west lane is better,our lady will come with their lady to see your lady’…”不难看出,杨译基本遵循以源语文本为归宿的异化策略,尽量保留了各称谓的文化内涵。

读者能够从译文中体会到汉语称谓的具体细腻、重视血缘亲疏关系的特色。

霍氏沿用其一贯的归化策略,所得译文通顺地道,但却牺牲了汉语称谓的文化特征。

四礼仪原则——礼貌称谓语礼貌称谓语即带有尊敬或谦逊色彩的称谓语。

它是语言的共性。

但是汉语中存在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礼貌现象,即贬己尊人。

这一礼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国人心目中被教化成道德范畴的观念了”(顾曰国,1990)。

如称呼对方亲属时,为表示尊敬,在其称谓前加上“令、贵、高、尊、贤”等敬辞。

而对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时,则在称谓前加上“家、舍、小、拙、贱”等谦辞。

譬如《红楼梦》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与贾政的谈话中就出现了敬谦语的使用现象。

(水溶……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

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

”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

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贾政忙躬身答应。

(第十五回)杨译:“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my worthless son does not deserve such high praise,”rejoined chia cheng…“there is one thing,however,”cautioned the prince,“because your son is so talented…i went astray in this way myself and suspect your honorable son may do the same.if he finds it difficult to study at home,he is very welcome to come as often as he likes to my humble house…”霍译:“but i venture to prophesy that this fledgling of yours will one day‘sing sweeter than the parent bird’…”“my son is doubtless unworthy of the compliment…”“there is only one drawback in possessing such charm,”said the prince.“this used at one time to be the case with me,and i suspect is now the case with your son.if he does find difficulty in working at home,he would be very welcome to come round to my palace…”相比之下,英语礼貌称谓较为简单,尊称系列主要用于王室和贵族,并没有面向亲属称谓的专有尊称。

上例中,“令郎”是北静王对贾政儿子宝玉的尊称,杨氏将其先译作“your son”,表明该称谓词的指代关系,然后借鉴英国尊称的惯例,译为“your honorableson”,尽可能地向读者传递该称谓词的文化内涵。

霍氏采用了归化译法,分别用“this fledgling of yours”、“your son”和“he”来翻译“令郎”,译文通顺易懂,但却丧失了原文中的尊他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