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讲解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陈育林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学应对严峻的信用风险形势,笔者在对当前信用风险暴露表征、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找准各方定位、推进风险化解、危中寻机乃至化危为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当前信用风险暴露的主要特点

(一)风险表现的全面性。银行业信用风险在行业、地区和客户分布上持续扩散。一是行业内整体反弹。从相关数据来看,全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普遍呈加快暴露趋势,其中大型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劣变趋势更为明显。二是地域上普遍反弹。从去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业信用风险从珠三角、长三角到黄三角,由南向北呈阶梯式蔓延;今年开始,信用风险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扩散;而且风险开始出现在银行、信托、融资性担保机构甚至民间融资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苗头。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压力较大区域和民间金融比较活跃的区域,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三是客户集中反弹。不仅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加快,而且小微、农户贷款不良也开始普升。以山东为例,截至2014年6月末,山东大客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26%,小微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4%,农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1.61%。

(二)风险发生的集群式。联保贷款,作为经济上行期解决企业

融资担保难题的创新方式,却随着互联互保的非理性扩张和经济面的调整,“意外地”使单体客户风险被放大并蔓延及整个担保圈(链),引发担保圈(链)企业的“火烧连营”。调查显示,担保圈(链)一般沿产业链或行业在区域客户集群内构建,经营规模、整体实力、贷款金额等接近的企业之间更易形成互保,并通过关联企业、上下游客户、关系人等形成层层担保圈,涉及银行众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米诺骨牌效应”已成为当前企业集群风险暴露的形象描述,甚至一家中小客户的突发风险即可诱发区域性群体风险事件。

(三)风险暴露的复杂化。当前银行信贷“大户情结”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扎堆追逐本地优质客户,部分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甚至普遍跨区域授信,导致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而这些企业多为当地支柱企业,政府、银行、企业与职工各方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博弈,关系经济金融社会秩序稳定。风险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在“保银行”还是“保企业”中摇摆,涉及央企情况则更加复杂,由于央企在地方地位的相对超然性、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相对重要性,其地方子公司发生授信风险时,需理顺的关系更复杂多元、处置难度也更大。

信用风险加快暴露的原因分析

(一)“去产能化”中的金融阵痛。产能过剩是眼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5大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国务院专门印发化解指导意见,要求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但银行在化解过剩产能中对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普

遍把握较严,部分行更甚至基于避险考虑直接对相关行业“一刀切”。“去产能化”和“去信贷化”交织,整个行业包括部分优质企业资金紧张,经营稍有波动即可导致资金链断裂。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外贸形势未见实质好转、企业经营困难与资金链紧张叠加,银行业信用风险管控压力持续加大。而我国银行业自2003年启动改革以来,尚未经历过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考验,“逆周期”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风险的暴露。

(二)“形式合规”下的信贷文化。目前,各银行对抵质押担保均有明确规定,以便在第一还款来源无法落实时更好地保障银行债权。但这一理想化的合规性安排,在实践中已发生异化。银行在审贷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和要件审查,客观上使抵质押担保成为信贷审批的必备和前置条件。部分基层行从自身理性出发,为迎合上级审贷标准及自身利益,往往只关注担保手续的有无,而不关注实际担保补偿能力,甚至主动为企业寻找担保方牵线搭桥,导致担保有名无实、担而不保,个别担保操作方式甚至成为各方都心知肚明的行业“潜规则”。在行业上行期和企业经营正常时,风险尚能掩盖,但一旦一家企业或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风险便沿担保圈链快速蔓延,使单体风险演变为群体乃至区域性风险。

(三)“倒金字塔”式的激励错配。银行激励机制虽历经多年改革,但压力责任往下走、收入报酬往上提的“倒金字塔”式错配未得到根本转变。业绩考核年年加压、层层加码,而客户资源总量有限,基层行只能加大对已有优质客户的信贷额度配给,而无法全面顾及其总承贷能力和他行授信情况。同时,免责条款缺失,责任追究时基层人员首当其冲,权责利不匹配导致基层信贷人员风险报告动力不足,

甚至故意隐瞒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及风险状况或在风险暴露前辞职,导致风险信息在行内上下不畅通,延误对风险的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置。

(四)“多元发展”下的经营偏差。对已发生风险的多家大额授信客户分析表明,多数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与其非理性多元发展有关,部分投资甚至涉及房地产或过剩产能等高风险行业。涉猎陌生领域往往使企业无法准确预估资金需求、行业前景和风险状况,且在项目贷款获批难的情况下,企业大多用短期贷款支撑长期项目投资,并寻求民间“搭桥资金”周转。侥幸心理下“期限错配”必然导致任何一笔资金融入行为在资金规模、融入时点等方面出了偏差,都将直接绷紧企业资金链条。而在整体市场环境、产业政策、行业发展乃至环卫安全要求等发生变化或剧烈波动时,资金链条断裂风险最终不可避免。

对信用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

(一)定位要准。信用风险的管控首先应找准政府、企业、银行与社会的利益平衡点,在均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科学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监管应始终坚持对风险前瞻预判的核心主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的监测预警,及时提示风险、防微杜渐。风险暴露后,要借助专业优势,积极作为,推动地方政府调动各方资源加快风险处置,用政府信用填充市场信用不足形成的“信用空洞”,构建起“银行为主体、市场为手段、协会为依托、监管为协调、政府总牵头”的风险化解体系。

(二)方法要活。信用风险管控应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一要区别对待。针对风险实际,一案一策,分类施治,既要对恶意逃废债务的失信企业严厉惩处,也要为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市场、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