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打工潮_背后的深层根源

合集下载

打工“潮”之变

打工“潮”之变

打工“潮”之变40年前,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涌起了一股“打工潮”,很多农村出生的人离开家乡,南下或北上去了各自梦想开花的城市。

而中国也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后,成了世界强国。

“打工潮”的变迁分为“三步曲”:改革开放初期,人流开始“往外走”,还处于混沌状态和摸索时期;上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打工环境逐渐规范,打工者的权益得到保护;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随着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回到老家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很多当年的打工者成长为高级自领、企业高管,各种新的职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打工的方式和职业也新“潮”迭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打工族”来中国工作生活。

这些“洋打工”或:是想借经济增长大潮获得发展的机会,或是希望能在中国实现人生理想,但都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中国的生活……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田园段伟朵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河南籍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对上个世纪90年代汹涌的打工潮至今记忆犹新。

在河南省上蔡县,每逢年后,十几辆发往广东的卧铺客车整装待发。

在高铁贯通、高速公路修通之前,从河南到广东的距离是,走国道2天3夜,若是遭遇拥堵,则要整整一星期,张全收清楚地记得核定40人的车厢内,生生挤满了160多人。

绿皮火车和卧铺客车承载的,是一代外出务工者的致富梦,他们成就的,是在国际上圈粉无数的“Made In China”商品。

提及改革40年变化,张全收将农民工的变迁分为“三步曲”:改革开放初期,人流开始“往外走”;上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老家就业创业。

记者采访多名河南籍全国人大代表,试图还原那个激荡的打工就业40年。

一批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全国人民不再发愁温饱问题,此时,他们发现,需要一条致富之路。

大学生打工的职业分布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打工的职业分布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打工的职业分布及成因分析作者: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7期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规模急剧扩大,就业竞争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同时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在高校实行并轨制后收费标准的大幅度提高,许多大学生需要解决日常生活上的经济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选择了打工和兼职,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渠道来解决就业经验的积累和经济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打工的职业分布及其成因。

关键词:大学生;打工;职业分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后所必须面对的一方面是“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一方面是进入职场之后的激烈竞争。

因此,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希望通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及早积累一些职场竞争、生存的经验,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从而在毕业后能够迅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而且很多大学生也期望通过打工来增加收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打工,对社会来说,主要是解决了对非技术性生产力的需求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很多大学生将视线转向诸如:家教、发传单、送报纸、营销、广告企划助理、学校流动教室清扫、食堂清洁工、图书管理员、卫生间保洁等临时性的工作上。

下面对上述职业的分布进行分类汇总,并分析大学生选择这些职业的具体原因。

1. 教育业大学生从事的教育类工作主要分为家教和社会教育两种。

家教几乎成为了大学生打工的“第一选择”。

很多大学新生,特别是贫困生都会选择这一渠道。

从职业介绍的专业机构方面来看,很多高校内部和周边都设有“家教中心”之类的中介机构,它们能够给予学生直接的中介服务,大学生特别是新生无需东奔西走即可找到工作。

而且由于从事家教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不必经过专门培训即可上岗。

另外薪酬上来看,大学生家教所需薪酬相对于社会上的专业教师来说比较经济,加之比较易于沟通交流,因此很多家长愿意选择大学生家教。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社会上一些民办或公办民助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大多从事考试辅导、艺术教育、文化传播、专业培训等工作。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者:李俞慧刘录敬陈晓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0期摘要:民工潮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耕地资源严重缺乏导致农民工进城。

第二,国家政策取向导致农民工进城。

第三,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农民工进城。

民工潮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

主要包括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民工潮;地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城市发展中图分类号:D9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10.0661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1.1 耕地资源严重缺乏导致农民工进城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均占地面积非常少的国家,人多地少的矛盾无法平衡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的一个重要推力。

我国的耕地总量在1957年达到峰值以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國家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再次减少,再加上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城市不断扩大,非农用地的总量不断增加又进一步恶化了耕地面积紧缺的现象,然而,在耕地面积总量减少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的问题并没有迅速得以解决,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总量和国家人口数量息息相关个,所以这一增一减的两个方便直接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跟着大幅度下降。

当然,除了耕地总量下降以外,耕地质量也在逐年下降,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掠夺性经营使得土地肥力严重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在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和单位耕地产量低下的情况下,使得不少农民必须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1.2 国家政策取向导致农民工进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严峻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国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布局。

由于优先发展的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几乎不需要非常多的劳动力,因此无法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由于这一现状,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种发展模式——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这类发展模式,严格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将农民留在了土地上。

浅析90后过劳成因

浅析90后过劳成因

浅析90后过劳成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90后成为了工作中的主力军之一。

随之而来的是过劳现象的频繁出现,让人们开始对90后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关注。

那么,90后过劳的成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社会竞争压力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而90后正是承受这种压力的一代。

他们在求学时就需要面对考试和升学的竞争,毕业后进入社会更是要面临就业的压力。

而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竞争压力让他们不敢有一丝懈怠,导致工作过劳成为常态。

二、职业发展需求迫切90后在职业发展需求上具有强烈的迫切感,他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快速成长、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为了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他们不得不经常加班,超负荷工作,从而导致过劳状态的产生。

而且,在职场中,他们还要承受着领导、同事、客户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工作负担更加沉重。

三、生活成本压力大90后生活成本较高,房价、物价等都在不断上涨,让他们负担更重。

为了生活更好,他们只能选择不断加班,增加收入以应对生活的各种支出。

但是这种加班过劳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极大的压力来源,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威胁。

四、工作方式不合理许多90后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工作制度不合理,导致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任务。

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也是造成过劳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一些行业的工作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劳动者需要随时随地完成工作,这无疑会加剧过劳的现象。

五、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90后成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和娱乐化文化也蒸蒸日上,导致他们在工作之余,很难彻底脱离工作压力。

一些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影响着他们,综艺节目、直播文化等都在形成着“拼了命”的工作态度。

这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过劳的出现。

六、缺乏自我管理意识许多90后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对工作和生活缺乏平衡。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5页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5页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兴起了“打工潮” ,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已经迥异于传统时代的小农社会。

除了为了赚取收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外,另一原因则是为了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

由第一种原因向第二种原因转变具有必然性。

但是,如果国家不考虑城市吸纳能力(提供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的能力),片面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甚至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交易获得进城买房资金的政策,中国可能会因为出现远远超过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进城,而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致使中国城市就业丧失弹性,从而危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靠打工富起来的英山农村湖北省英山县雷店镇程咀村的村民郑长球对自己眼下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县城工作,女儿在苏州打工。

这样的生活虽算不上小康,可毕竟也算是衣食无忧、生活自得了。

搁80 年代,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2000 年以前的程咀村还是个相当贫穷的小村子,村里大多是砖瓦房,还有一些是土墙瓦房。

1990 年代初期,村里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开始外出打工。

1995 年前后,那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用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率先在村里建了最早的几栋楼房,乡亲们都眼热了,于是在村里出现了一个加速的外出打工潮。

目前,程咀村有503 户约2000 人,常年有400 多人在外打工,平均一家有一人在外打工。

春节回来时,每个人平均能带回来7000—10000 元,算下来程咀村每年共有300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这比土里刨食不知强了多少倍。

程咀村的情况只是英山县农村的冰山一角。

1990 年代以前的英山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经济条件相当差,农民生活仅仅维持在温饱的水平。

1990 年代以来,英山农民开始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和轻纺行业。

在当前英山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外出打工收入至少要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也许数字不是说明英山县农民通过打工致富的有力证据,但村里那竖起的一栋栋三层小楼,驰骋在村间小路上的摩托车,还有依偎在门口晒太阳的七旬老翁脸上欣慰的笑容和村中嬉戏打闹的孩童,最能说明外出打工的甜头。

民工潮

民工潮

“民工潮”的成因及对策自80年代初民工潮冲击珠江三角洲,至今10多年,它仍迅猛发展着。

波及的范围,除东南沿海地区和京、津、沪外几乎遍及各大城市。

据报道:北京市外来人口已达330万,其中大部分是民工!据估算,目前全国民工潮中的人数约有8000万,并以每年数百万人的速度递增。

各种惊人的数字表明:民工潮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

一、民工潮的起因民工潮的兴起,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原因的。

(一)大势所趋纵观发达资本产业革命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了60%多,之后逐年减少。

20世纪后,随着科学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更快。

60年代初,联合国曾作出估计:每年约有1000万农民流向城市,即每天近3万人;10年后是1400万人,即每天近4万人。

目前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仅占2~3%,我国剩余劳动力达1.5亿。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确属必然。

(二)政策所致1979年以前,中国农农村经济政策,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力。

从此,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又促使农村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在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干闲的情景。

与此同时,国家又逐渐放弃了限制农民向农外转移的一些政策措施;城市食品供应市场化;再加上其他公益条件的改善,致使长期森严壁垒的城门开始向农民敝开。

于是民工们利用这一机遇,结帮拉伙,闯进了世世代代陌生的新世界。

(三)现状所迫据有关部门测算,1952~1989年,农业为城市工业共聚集了10778亿元的巨额资金。

1989年后,政府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但实际上国家仍通过剪刀差等途径每年从农业收益中拿走800亿元。

国家主要用这笔钱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又占用了大批耕地。

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在逐年增加。

这便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形势更加严峻。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不同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

1994年前后,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5000-6000万人,1997年骤增至8000余万人,是世界流动劳动力总数的四倍,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接近1.2亿。

该问题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然而2004年,被“民工潮”困扰了十多年的学界和业界,又开始表现出对另一个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民工荒”的极大关注。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两现象结合起来,对其形成机理作一简单阐释,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农民进城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1 、农民进城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农民也是“经济人”(舒尔茨(T.Schultze),1964),他们外出务工的最大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

所以,在他们做出是否进城的决策时,总是习惯于把进城的各种成本与其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

换言之,进城与否的决策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若用π表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概率,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可将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PV(πw-r)。

其中,PV代表现值,且0≤π≤1。

此处之所以引入π是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而且,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彼此的相互竞争,他们并非都能在进城后立即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必将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收入。

同时,π值的大小又涉及到城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政府的行政控制或政策等等因素,即:π=π(e,u,h,g)。

一般地,当城市的就业机会e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高;当城市的失业率u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低;当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可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h值越大时,其就业概率就越大;而g值一般对农民工的就业概率表现出反方向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控制极强,g趋于无穷大,此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为0,当然,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都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起着限制作用。

年轻人就业压力的社会原因分析

年轻人就业压力的社会原因分析

年轻人就业压力的社会原因分析近年来,年轻人就业压力备受关注。

许多年轻人面临着找不到满意工作、工资低、晋升机会有限等问题。

这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社会原因,从教育体制、就业市场到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首先,教育体制的问题是年轻人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注重应试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应试考试取得好成绩,而非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造成了一批书呆子型人才,他们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工作环境。

其次,就业市场的结构也对年轻人就业造成了压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就业竞争也变得非常激烈。

尤其是近年来,技术岗位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这使得许多年轻人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对应的工作,不得不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从而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和压力。

另外,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年轻人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中,很多人将稳定的职业和高薪水视为成功的标志。

因此,年轻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父母、亲戚、朋友等的期望和压力,他们要努力追求高薪水、高地位的工作,而不是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

这使得年轻人在就业过程中压力倍增,难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此外,市场需求的不对称也给年轻人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一方面,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而另一方面,却存在大量的低技能工作。

许多年轻人在找工作时发现,市场上的大部分职业要求多年工作经验,而他们刚从学校毕业,经验相对较少,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

这种市场需求与实际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使得年轻人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困难。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压力。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传统行业受到了冲击,许多工作岗位因此被淘汰。

同时,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也增加了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但这也同时增加了竞争压力。

许多年轻人在就业时面临着互联网公司的门槛和要求,需要具备更多相关技能和经验,这也让年轻人的就业愈发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1月/27日/第003版深度“打工潮”背后的深层根源特约记者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兴起了“打工潮”,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已经迥异于传统时代的小农社会。

除了为了赚取收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外,另一原因则是为了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

由第一种原因向第二种原因转变具有必然性。

但是,如果国家不考虑城市吸纳能力(提供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的能力),片面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甚至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交易获得进城买房资金的政策,中国可能会因为出现远远超过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进城,而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致使中国城市就业丧失弹性,从而危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靠打工富起来的英山农村湖北省英山县雷店镇程咀村的村民郑长球对自己眼下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县城工作,女儿在苏州打工。

这样的生活虽算不上小康,可毕竟也算是衣食无忧、生活自得了。

搁80年代,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2000年以前的程咀村还是个相当贫穷的小村子,村里大多是砖瓦房,还有一些是土墙瓦房。

1990年代初期,村里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开始外出打工。

1995年前后,那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用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率先在村里建了最早的几栋楼房,乡亲们都眼热了,于是在村里出现了一个加速的外出打工潮。

目前,程咀村有503户约2000人,常年有400多人在外打工,平均一家有一人在外打工。

春节回来时,每个人平均能带回来7000-10000元,算下来程咀村每年共有300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这比土里刨食不知强了多少倍。

程咀村的情况只是英山县农村的冰山一角。

1990年代以前的英山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经济条件相当差,农民生活仅仅维持在温饱的水平。

1990年代以来,英山农民开始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和轻纺行业。

在当前英山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外出打工收入至少要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也许数字不是说明英山县农民通过打工致富的有力证据,但村里那竖起的一栋栋三层小楼,驰骋在村间小路上的摩托车,还有依偎在门口晒太阳的七旬老翁脸上欣慰的笑容和村中嬉戏打闹的孩童,最能说明外出打工的甜头。

1997年,程咀村有了第一台摩托车,2007年底,全村已购买400多台摩托车。

2007年,记者到程咀村时发现,全村503户中已建起了260栋楼房,其中绝大多数是三层楼房。

农民工能在城市扎根吗英山县只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兴起打工潮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目前中国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在1.5亿-2亿之间,接近西方七国集团就业劳动力总数的一半。

19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中国绝大多数农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因为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仅仅依靠种地,农民不能获得高的收入。

1970年代,沿海农村出现了离土不离乡、兴办乡镇企业的高潮,大量农民转移进入乡镇企业,农民收入有了提高。

乡镇企业较快的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拉开了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收入的差距。

到1980年代末,沿海工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有了极强地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全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中西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向沿海城市转移。

进城打工经商收入高于一般农村农民从务农中获得的收入。

自此,中国出现一波又一波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潮。

进城农民工能真正在城市安家吗?从当前农民工的总体状况来看,农民工的绝大多数不能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他们离不开村庄的生活,他们在城市打工经商,而在农村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城市赚钱,而在农村实现人生目标。

这样一来,农民工进城打工经商,就是通过劳动力的输出带来资源的输入,农民工不断地从城市打工获取收入,以此供养农村的家庭生活。

从1980年代末至今,大规模农民进城打工经商已有20年时间,第一代进城打工经商的农民,有些已经在城市买房安家了,比如一些建筑业的包工头,在离土又离乡的进城中获得了大量机会,赚了不少钱。

但对于绝大多数进城打工经商的农民来说,他们并没有获得足以在城市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积累。

20年一代人,到现在,除极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将不得不返回农村,而他们的子女接替他们成了第二代农民工。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成为不了城市的主人,为什么在满足温饱之后,这些农民依然还选择留在城市继续打工,而不选择早日回到妻儿老小温馨团圆的家中呢?贴补家用之外的“面子竞争”到程咀村随便走走,就能发现,那些掩映在绿树中的三层小楼的第三层其实只有半层,不能住人,可以起到隔热作用,但建第三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面子上好看。

这种要求“好看”的心情诉求表现在程咀村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郑长球只是普通农民,并无特别多的收入,他为女儿置办嫁妆,看起来不能比别的村民差,在用卡车拖嫁妆的时候,卡车必须装得满满当当。

女孩出嫁时,接新娘的不能只是一台拖嫁妆的卡车,要用两辆以上的轿车来接。

结婚典礼之前,新娘新郎要到县城花几百上千元拍结婚照,要在县城或镇上给新娘化妆,结婚典礼时要请专门的摄影公司录相并刻光碟留念。

这种攀比不仅仅发生在建房和婚礼庆典上。

在英山农村,送礼是村民极大的负担,程咀村老支书张太平已有68岁,他与妻子一年摘茶叶总收入不足3000元,每年送礼就得花上1000多元。

一般农户一年送礼的钱在3000-4000元。

英山农村红白事、建房子、孩子上大学、做生日等事都要办酒席,本村邻里都得送礼,亲戚朋友更得送,而且礼金由改革开放前的1-2元涨到现在的30元。

英山农村并不富裕,尤其是像老支书张太平,很有限的收入,却不得不花费相当部分用于人情送礼上。

令人费解的是,虽然无论是办酒席的收人情一方,还是送人情一方,都不能从人情往来中得到好处,现在却仍然看不到人情消减的趋势。

按照常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可以追求体面的社会关系。

问题在于,英山农村在建房、红白事、送礼等方面的支出,似乎攀比的成分太高了点。

无论是盖三层楼房还是办婚事,都超出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而英山农民外出打工经商更强化了这种“面子竞争”。

“面子竞争”是村中任何一个人都难以逃脱的命运,除非甘愿被排除在村庄主流以外。

老支书张太平之所以用全年总收入的1/3来参加村庄的人情循环,就是因为他不愿被排除在村庄主流以外。

有些比张太平书记更困难的老人终于不再有能力参加人情循环,他们在村庄内就被排除在外,社会性地“死亡”了。

人情循环虽然年年要出钱,却是相对较少的钱。

农民最大的支出压力是建房子,一栋二层半的楼房要花10-13万元,对于英山农村来讲,这么多钱显然是不容易积攒的。

据记者了解,程咀村60%以上建楼房的农户是靠借钱建的。

这样一来,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对英山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就起到了十分有趣的作用: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在村庄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居住环境,而且刺激了农民在村里的竞争。

在农民大规模外出打工经商之前,英山农村农民的收入相差不大,村庄经济分层不明显。

但到了1990年代,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用赚到的一笔相对当地农民很高的收入,做到了那些分层中处于上层人士可以做成的事情,从而提高了他们在当地的声望和地位。

这样,外出打工行为就会引发连锁效应,越来越多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不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家庭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赚钱来维持在村里的地位和面子。

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赚钱,村内就会越发强烈地感受到相互竞争的压力,村民就越是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来应对这种压力。

由此形成了一个为了维持在村庄的“面子竞争”和维持相应社会分层位置而外出打工赚钱的逻辑。

这样,在英山农村,农民强烈地投入到提高收入的竞赛中,而提高收入的目的是在村里维持“面子竞争”。

农民在赚取收入方面的精打细算和花费方面的浪费形成了鲜明对照,且精打细算地赚取收入的行为是服从于浪费性的消费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的收入服从于村里相对传统的“面子竞争”需要,农民从城市获取了较高的收入,从而刺激带动了农村传统的各种消费、竞争及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英山农村的农民将打工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带回村里。

村庄对他们来说是打工赚钱的最终目的地,而进城务工只是获得安稳生活的手段。

村里的财产和人员并未全方位流出,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英山农村似乎更加繁荣起来。

积攒进城资本在英山农村,现在有两种类型的外出打工人员,一种是已在外打工多年的,绝大多数是中年男子,他们是村中较早外出打工的,或因其他人外出打工,而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赚钱补贴家里收入的不足。

这些人外出打工前往往已经结婚生子,妻子留在家中务农。

另一种是未结婚的年轻人,尤其是初中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在打工的地方谈情说爱,就产生了跨地区的婚姻。

这些没有结婚就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打工收入当然要为今后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准备,不过,这些年轻人与已婚再外出打工者不同的是,他们可能会在到底是将打工赚的钱投入到村庄中的面子竞争,还是在城里买房中进行选择。

已婚再外出打工的农民,除非有了报酬极高的工作,可以在城市重新买房,否则他们一般是将打工收入投入到农村的生活与消费中。

未婚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则有更多的选择。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更可能在城镇买房子。

未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对村庄本身的生活缺少如已婚再外出务工农民那么强的认同感,他们还没有介入到村庄“面子竞争”中去(虽然他们的父母是在这种逻辑中生活的),他们更可能具有跨地区的婚姻,结婚后夫妻双方仍然一起在城市打工经商。

年轻人有更多到城市生活的向往与选择,问题是他们有没有能力在城市或镇上买房子或找到工作从而生活下来的能力。

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年轻人,面临着到底是在村中建房,还是在城镇买房的难题。

最终大多数还是选择后者。

英山县程咀村已有10多户农民在县城买了房,还有若干户在镇上买房,更多农户迁出原来居住交通不便的村庄,搬到交通方便的公路边上。

年轻人一旦有选择空间且开始有人到城里买房而不在村中建房,则这部分人就不会把村里的“面子竞争”看的那么重要了,而如何维持将来在城市的生活就变得重要了。

因此,他们外出打工经商,赚了钱就会为城市生活做准备。

这样,这部分外出打工经商的年轻人就不只是人离开了村庄,他们在外务工赚的钱也不会流回村庄。

这些准备离开村庄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外出打工原因的起点与终点离村庄越来越远。

最终,村庄的人财都开始外流,村庄变得萧条起来。

与英山农村开始出现农民依靠打工收入到城镇买房相类似,但比英山农村更为彻底的,是辽宁大古村。

最近10年,村里大部分男青年在结婚前,都被女方要求在城里买单元房,一个只有约200户人家的村庄,已有50多户在城里买了房子。

农民不在村中建房而到城镇买房,不只是人财资源流出农村,而且是村庄本身不再构成农民生活的目的地,不再能代表农民生活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