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61850基础技术介绍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技术与传统技术比较-通信 服务
• IED之间逻辑互锁: •
61850 GOOSE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技术与传统技术比较-通信 服务
• IED之间通信的要求: • 1)1台设备同时向多台设备发报文; • 2)快速性(<4ms);
61850的服务有多种,选择报告服务、定值服务、控制服务、 GOOSE服务和SV服务等。
报告服务是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传输变化的事件、 告警、开入、模拟量等信息的服务。变化信息的报告上送,
触发方式存在数据变化、品质变化、数据刷新 完整性周期等。
报告具有带缓存报告、无缓存报告。
IEC61850简单介绍
Relay
Relay
Relay
Relay
Bkr 1
Bkr 2
Trip
. . . Bkr 3
Bkr N
BFI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技术与传统技术比较-工程 配置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标准介绍-文件构成
• 系统概貌 IEC61850-1 介绍和概述 IEC61850-2 术语 IEC61850-3 总体要求 IEC61850-4 系统和项目管理 IEC61850-5 功能的通信要求和设备模型
• 数据模型 IEC61850-7-4 兼容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IEC61850-7-3 公用数据类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标准介绍-文件构成
• 抽象通信服务 IEC61850-7-1 原理和模型 IEC61850-7-2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IEC61850介绍讲解

IEC 61850 概述 IEC 61850 功能演示 IEC 61850 简介 IEC 61850 在RCS9700中的应用
概述
IEC61850是新一代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国际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57工作组制定的《变电站 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是基于网络通信平台 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唯一的国际标准
概述
与传统规约比较
• 传统规约信息体系是扁平的,不同类型 信息并列存在,不能体现装置功能的主 从关系
• 传统装置需要通信的内容不能任意配置 • 传统规约扩展太随意,对于有特殊通信
要求的变电站局限较大 • 传统规约是底层传输,IEC61850是上层
用
数字化变电站:站内结构
支持电子式互感器和GOOSE的数字化变电站
概述
应用IEC61850标准的好处 实现通信无缝连接,弱化各厂商设备型号 加强设备数字化应用,提高自动化性能 自定义规范化,可使用变电站特殊要求 集成化规模增大,增强无人值守站可靠性 减少电缆使用量,节约一/二次设备成本
概述
应用IEC61850标准的缺点 网络依赖性强 站内通信设备抗干扰性对设备运行影响增大
与其他国际标准相比, IEC61850不仅局限 于单纯的通信规约, 而是(数字)化变电 站自动化系统的标准,它指导了变电站 自动化的设计、开发、工程、维护等各 个领域。
概述
IEC61850标准通过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 的对象统一建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 独立于网络结构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增强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可以在不 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实现无缝连接。
实时通信
GOOSE、采样值 章节7-2 变电站/装置基
本通信结构(ACSI)
通信映射
智能电网IEC61850

智能电网IEC61850标准智能电网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变电站的必然发展趋势。
智能变电站是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电子、信息、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智能一次设备和统一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变电站实时全景监测、自动运行控制、设备状态检修、运行状态自适应、智能分析决策等功能,对智能电网安全状态评估/预警/控制、优化系统运行、可再生能源即插即退、与调度中心/电源/负荷及相关变电站协同互动等提供支撑的变电站。
本章介绍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建立全站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通信平台,实现站内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数字化通信,以全站为对象统一配置保护和自动化功能。
1 IEC61850标准基本情况1.1 IEC61850提出背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etm,SAS)在我国应用发展十多年来,为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也多少存在着二次接线复杂,自动化功能独立、堆砌,缺少集成应用和协同操作,数据缺乏有效利用等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变电站整体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能够完备实现信息标准化和设备之间互操作的变电站通信标准造成的。
电网的不断发展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变电站作为输配电系统的信息源和执行终端,要求提供的信息量和实现的集成控制越来越多,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信息模型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数字化变电站成为SAS的发展方向。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50多种变电站通信规约。
如此多种规约不仅给用户带来不便,也增加了厂家自身的负担。
很多厂家为了适应更多的用户往往在其产品中集成了几种规约。
IEC61850规约讲解

IEC61850-9-1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通过串行单方向多点共线点对点链路传输采 样测量值
主要定义了DO的相关内容。
IEC61850-7-4 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兼容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主要定义了LN的相关内容。
IEC61850规约的结构和内容
映射到实际的通信网络: IEC61850-8-1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映射到MMS(ISO/IEC9506第2部分)和 ISO/IEC8802-3
功能和设备模型的通信要求
功能通信要求和装置模型,详细阐述了功能、逻辑节点和通信信息片三个概念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对不 同等级的变电站内的不同种类的通信报文的通信时间提出了要求,以及如何验证整个系统的通信性能要求。
IEC61850规约的结构和内容
配置: IEC61850-6 与变电站有关的IED的通信配置描述语言
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数字化变电站的构建情况: 1、从变电站层次结构上来看 2、从使用设备上来看 3、从使用服务上来看
如何利用IEC61850规约构建数字化变电站?
—结构上来看,数字化变电站由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组成。 站控层设备:监控主机,工程师站等。 间隔层设备: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 过程层设备:光CT/PT,合并单元,智能开关等。
二、IEC61850规约的结构和内容
IEC61850规约的结构和内容
系统概貌: IEC61850-1 介绍和概述
介绍了整个61850系列标准的制定目的、历史沿革,对61850的其它标准的核心内容作了一个提炼并加以 介绍,对以后的标准中涉及的核心概念作了初步的阐述。
IEC61850-2 IEC61850-3 IEC61850-4
IEC61850规约整体介绍

IEC61850规约整体介绍1.总体概念1.1 IEC61850标准制定的背景同传统的IEC60870-5-103标准相比,IEC61850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通信规约,而且是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标准,指导了变电站自动化的设计、开发、工程、维护等各个领域。
该标准通过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对象统一建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独立于网络结构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增强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可以在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从而大大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实现完全互操作。
IEC61850解决的主要问题(1)网络通信;(2)变电站内信息共享和互操作;(3)变电站的集成与工程实施。
1.2 IEC61850重要的基本名词MMS: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制造报文规范GOOSE: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s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SV:sampled value 采样值LD:LOGICAL-DEVICE 逻辑设备,代表典型变电站功能集的实体LN:LOICAL-NODE 逻辑节点,代表典型变电站功能的实体CDC:common DATA class (DL/T860.73) 公用数据类Data:位于自动化设备中能够被读、写,有意义的结构化应用信息。
DA:data attribute数据属性,数据属性(IEC 61850-8-1)命名:LD/LN$FC$DO$DA FC:functional constraint功能约束FCDA:Functionally constrained DataAttribute功能约束数据属性互操作性:同一或不同制造商提供的两台或多台IED交换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正确地配合工作的能力。
服务器:为客户提供服务或发出非请求报文的实体。
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服务以及接收来自服务器非请求报文的实体。
iec61850标准

iec61850标准IEC 61850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通信协议标准。
该标准的制定旨在实现电力系统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提高设备之间的通信效率和可靠性,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
IEC 61850标准的出现,标志着电力系统通信技术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EC 61850标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采用了面向对象的通信模型,将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设备抽象为对象,通过统一的数据模型进行描述和通信。
这种面向对象的通信模型使得设备之间的通信更加灵活、可扩展,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电力系统环境。
同时,IEC 61850标准还采用了基于以太网的通信方式,使得通信速度更快,传输容量更大,能够满足电力系统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除此之外,IEC 61850标准还规定了一套完整的通信服务和数据模型,包括通信服务的定义、通信数据的组织方式、通信数据的传输方式等。
这些规定为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了统一的标准,确保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和通信的可靠性。
同时,IEC 61850标准还规定了通信协议的配置文件和工程文件的格式,使得设备的配置和工程的组态更加简便和灵活。
IEC 61850标准的应用将极大地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进程。
通过采用IEC 61850标准,电力系统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控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IEC 61850标准还为电力系统的监控、保护、自动化等功能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强大的通信支持,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IEC 61850标准的出现对电力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推动了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IEC 61850标准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IEC61850介绍

XSWI
过流保护 PTOC
开关/刀闸 遥控
CSWI
实际装置
CPU3
开关控制 开关位置
CPU2
测量功能
CPU1
差动功能 远跳功能
树形层次
虚拟装置
保护LD
测量LD
控制LD
PDIF1
MMXU1
XCBR1
Op
TotW
Pos
stVal
Mag
stVal
t
t
t
q
q
q
HiSet
PhV
BlkCls
setMag
setMag
提供了快速和可靠的系统范围内传输 输入、输出数据值。
基于分布的概念,通用变电站事件模 型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方法,利用多路组播/ 组播服务向多个物理设备同时传输同一个 通用变电站事件信息
GOOSE (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
GOOSE传送的机制不是基于TCP/IP协议, 而是对等传送方式(peer to peer)。
A公司保护
B公司保护
以太网
智能一次设备
G跳G位G位oo闸o置置ooossseeeMMMeeessssssaaagggeee:::G重o合ose Message:
IEC61850标准简介
IEC61850标准简介
1. 第一部分:介绍和概述 2. 第二部分:术语 3. 第三部分:总体要求 4. 第四部分:系统和项目管理 5. 第五部分:功能通信需求和装置模型 6. 第六部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置 7. 第七部分:基本通信结构 8. 第八部分:映射到MMS和以太网 9. 第九部分:模拟采样数据 10. 第十部分:一致性测试
数据命名规则
数据集(DatSet)
高性能IEC61850互连互通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性能IEC61850互连互通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电力领域的应用需要高效、稳定、可靠的互连互通技术来支撑。
IEC61850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标准,它为智能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成为电力控制、保护和测控领域各种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
本文主要探讨高性能IEC61850互连互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深入剖析其本质和实现方式,探讨系统的特点和技术应用前景。
一、IEC61850标准简介IEC61850标准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基础性标准,主要用于支持各级智能电力设备之间的互连互通。
该标准建立在通用物理介质之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基于报文的通信机制以及多种网络通信协议,并提供了可扩展的服务接口和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控制与管理等功能,从而实现了完整而系统的自动化电力系统。
IEC61850标准具有数据模型清晰、通信方式标准化、并发处理能力强等显著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控制、保护和测控领域。
二、IEC61850互连互通技术的本质IEC61850互连互通技术的本质是实现各种电力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
其基本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输机制:IEC61850标准是以数据传输为基础的,其通信机制一般采用通信协议、报文结构和数据格式等多种技术,旨在实现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和互连互通。
2、数据模型:IEC61850标准有着清晰而丰富的数据模型,支持多种对象的定义和描述,可有效地表达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对复杂数据结构的描述和处理。
3、设备接口:IEC61850标准中还提供了标准化的设备接口,使各种电力设备之间能够快速且OEM化地实现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
三、IEC61850互连互通技术的实现方式IEC61850互连互通技术的实现方式一般涉及到多个层次,至少包括应用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且不同层次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EC61850基础技术介绍1IEC 61850简介1.1概述IEC61850构建的初衷是为制定一个比以往通信体系更通用、更全面、能够覆盖整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标准。
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IEC61850的各正式版本陆续正式颁布。
我国也于2007年4月审查通过全部IEC61850标准并将其制定为我国的电力行业标准,代号DL/T860。
IEC61850基于现代以太网技术,采用统一协议,相比于以往变电站通信方法,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信息上传速度快:采用以太网技术,而且61850采用了主动上传数据的机制,保证报文能够快速上传。
(传统modbus、103都是采用轮询机制,且大多为485通信,主站获取一次数据需要大量的时间)➢主站软件接入简单:modbus、103由于协议本身缺陷,主站软件接入时需要为每一款装置开发单独的驱动;而61850采用统一协议,模型具备自描述功能,可以采用统一驱动,接入时只需进行配置即可。
➢互操作性强:由于采用统一协议,不同厂家之间装置、装置与主站软件通信没有障碍。
1.261850协议组成IEC61850是一个庞大的协议体系,并非一种单纯的通信规约。
分10部分、14个文件进行阐述,协议结构如下所示:PART 1PART 2PART 3PART 4PART 5PART 6PART 7PART 7-1PART 7-2PART 7-3PART 7-4PART 8PART 9PART 9-1PART 9-2PART 10标准虽然庞大,但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最需要关注的是PART 7,这部分集中对标准模型以及模型实现的功能进行了说明,也是本文档以下内容所关注的重点。
其它部分:1)PART1~5,主要是一些概述以及原则性的说明,可以大致了解,尤其PART1可以看下,了解61850的概况;2)PART6,讲述了对模型进行描述的语言,PART8,讲述如何通过61850实现装置与主站之间的通信、装置与装置之间的通信(GOOSE ),PART9,讲述如何通过61850上传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采样值报文。
这几部分主要讲述如何实现61850各部分功能,是相关研发人员所关注的重点。
3)PART10,讲述一致性测试,是进行61850测试、认证所关注的重点。
2 61850模型 2.1 模型的含义模型是实际物理设备的抽象,简单点来讲,就是用字符形式对装置的功能进行描述。
(modbus 、103是用数字形式的点表来对装置功能进行抽象)采用字符进行抽象的好处是,方便建立层次化的功能描述,而且可以将通用化的功能统一抽象成同一种字符描述、便于不同厂家识别。
61850将模型分为如下层次:(1)逻辑设备:一组逻辑节点的容器,代表某一类功能;(2)逻辑节点:模型的基本单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功能对象,例如一个保护、一个测量对象;(3)数据对象:功能对象的具体特性,例如一个保护对象的定值、动作状态;(4)数据属性:特性值,例如动作状态是0还是1,状态时间是多少等。
2.2模型层次举例一个典型的保护测控装置模型包括如下几种逻辑设备:(可以参看各装置对应的模型说明文档)(1)公用逻辑设备(LD0):公共信息,包括系统定值,各种自检事件等。
(2)保护逻辑设备(PROT):包括各种保护功能,典型逻辑节点如下(3)测量逻辑设备(MEAS):包括各种装置测量信息(4)控制逻辑设备(CTRL):包括各种开入、开出、开入量保护、操作板信息等;(5)录波逻辑设备(RCD):故障录波、波形记录、电动机起动报告等内容每个逻辑设备下面都至少包括两个公共逻辑节点LPHD1、LLN0,这两个逻辑节点没有实际功能意义。
2.3逻辑节点举例上述各种逻辑节点各举一个典型进行说明:(1)保护逻辑节点:包括保护状态、保护定值两大类数据,以过流保护为例:表中Mod、Beh、Health、NamPlt是公共数据,每个逻辑节点都包含。
Str、Op为状态数据,代表保护是否启动、动作;Enable及以下部分为定值数据,表示保护运行参数。
(2)测量逻辑节点:包括各种测量值,例如功率、电压、电流等测量数据中存在三相及零序作为一个整体的数据,例如上表中PPV为3个线电压、A包含了三相电流。
(3)控制类逻辑节点:从上表看出,每一个出口都建立了一个单独的数据对象,这些数据都是可以遥控的。
(4)故障录波逻辑节点:包括控制与状态两类数据,典型如下RcdTrg是控制数据,可以执行手动触发录波2.4数据对象举例数据对象的内容由数据类型确定,这些类型定义在61850-7-3中。
上一节中逻辑节点每个数据都有对应数据类型,如CET_INS_0,根据这个类型查找《PMC-XXXX系列保护测控装置IEC61850协议说明》,就可以看到该数据下属结构内容。
以下列举了几种典型的数据内容来说明数据下属层次结构:(1)状态类,例如CET_SPS_0➢stVal代表当前状态值,为BOOL类型,其值为0或者1;➢q为数据品质,表示数据是否可信,可以不用关注;➢t为上次状态值变位的时间,只有在状态变位后才刷新,如果装置有SOE,该时间应与SOE时间一致(并不会完全相等,与时区有关。
因为61850中时间为UTC时间,如果时区为北京时间,则在61850中看到的时间要比装置SOE时间早8小时)➢subEna、subVal、subQ、subID是取代用,不用关注;➢d、dU为数据描述,d为英文描述,dU为中文描述,表示数据代表什么含义。
我们在使用这些状态数据的时候,最主要关心的是状态值stVal、状态时间t,数据描述可以在不清楚数据含义的时候去看,其它属性在应用的时候则无需关注。
(2)保护动作类:这类数据在保护逻辑节点中用得较多,例如CET_ACT_0虽然名称与状态类数据不同,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其本质上与状态类数据是类似的。
这种类型主要关注状态值general、状态时间t。
(3)测量类:这一类数据普遍嵌套较深,例如一个三相测量量CET_WYE_0其下一层为三相值,每一相均为复数值类型CET_CMV_0该数据属性表中出现了几个新的属性:➢instCVal实时测量值,根据当前值实时刷新的;➢cVal死区测量值,并不会实时刷新,只有当数据变化较大,超过死区计算范围时才会刷新,可以控制测量值不用刷新太快;➢units,测量量的单位;➢db,死区值,控制cVal变化超过哪个范围才刷新。
测量类数据最主要关心的是测量值,也就是instCVal与cVal,时间可以不用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instCVal与cVal并未达到最底层,其下面还包括幅值与角度,当然,有些测量是没有角度的,就只有幅值这一个量了。
(4)控制类:例如CET_SPC_1这个数据也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括了两种类型属性:➢状态:与状态类数据类似,属性名也是一样的,包括stVal、q、t,语义与前面状态数据一致;➢控制:用于对数据进行遥控,包括SBOw预置、Oper执行、Cancel取消几种操作。
2.5实际操作以下以851T装置61850模型访问操作为例,说明各个层次的结构。
(使用我们公司软件部开发的工具IEC61850Client)使用工具连接装置后,工具自动获取装置的模型结构:通过通讯读到的逻辑设备名称,是IED名称与逻辑设备名称的组合,IED名称可配置,一般不需要修改,出厂时固定为装置型号,例如图中PMC-851T。
依次点开左侧逻辑设备列表,可以查看到更深层次的模型结构:通过通讯访问到的模型,对逻辑节点下的数据都按照功能约束进行分组。
功能约束代表了属性的一个分类特性,例如MX代表测量量,CF代表配置量,DC代表描述。
继续展开,可以查看到数据属性,例如一个测量数据:361850数据交互工作总结[2015-01-29]1)联系青铜峡汇能电厂值班人员,告知希望配合需要在发电机测控子站添加配置,和现场班长联系,班长意见是将需要添加的配置给短信发给他,他告知主任,看主任是如何安排。
2)和华为项目总包方联系,对现场进度情况进行熟悉,经过了解现场的A1区中建四局的低压柜子正在摆,A2区的高低压柜有部分都排放到位,就剩几个楼层的配电室目前柜子没有到,考虑到此情况,计划过几天之后再到现场去查看核对低压柜的回路,只有确定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够确定好1380通讯管理机的配置。
同时也获取直流屏信息,将直流屏的驱动开发申请进行核对。
另外整理需要给华为总部转发的数据模板,如果用户对此点表没有异议,我们就按照这个点表进行配置。
3)对IREALY61850规约接入进行测试学习,通过IEClient61850工具生成配置信息和点表,目前主要是生成配置的数据类型不是太方便,另外接入P3.5进行测试,发现前台的通讯报文显示没有报文,不清楚通讯情况。
去年也进行过测试,我们应用目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对61850设备模型和通讯报文种类结构不是很清楚,这两点清楚,61850的优点还是很大。
通过IREALY60的61850规约对逻辑设备模型进行学习,一般设备划分的逻辑设备种类有公用逻辑设备,保护逻辑设备,测量逻辑设备,控制逻辑设备,录波记录逻辑设备。
[勤奋时间][18:30][21:00]1)参加培训交流会议,主要是前两阶段PSC使用的一些问题。
61850数据交互分为如下几种:1)间隔层装置与主站之间数据交互,完成传统的“四遥”、故障录波上送功能;2)间隔层装置之间、装置与智能操作机构之间快速数据交互,即GOOSE交互,这对传统技术是一种变革,其最终目标是使用单一的网络接线替换掉复杂、繁琐的操作回路、出口接线。
3)间隔层装置与合并单元数据交互,也就是采样值数据交互,适用于采用电子式互感器的场合。
虽然上述各种数据交互方式实现方法各异,但是都采用了统一的基于61850模型的数据描述方法。
3.1主站数据交互根据实现方法的不同,61850中主站数据交互方式分为三种:遥测遥信、遥控、录波上传。
3.1.1遥测遥信61850中,遥测遥信数据采用主动上传的方式。
即主站运行后,先对所需要的数据内容以及数据上送方式进行配置,之后,装置根据配置主动产生报文、将数据上送到主站。
实现这种功能的61850机制为报告模型。
报告模型一般定义在公共逻辑节点LLN0中,其功能约束为BR(缓存报告)或RP(非缓存报告)。
缓存报告与非缓存报告之间的区别是,缓存报告将历史报告缓存起来,主站可以将之前遗漏的报告补召回来,而非缓存报告则没有缓存功能。
由于两者之间的区别,缓存报告一般用于遥信事件上传,而非缓存报告用于遥测数据上传。
以一组用于测量数据上传的非缓存报告为例:1)同一个报告内容包括几个对象,例如图中谐波数据包括urcbHar01~05,这几个报告对象所上传的内容相同,可以分别为5个不同的主站软件使用;2)触发选项:配置报告如何产生,包括如下几种触发方式:➢数据改变:数据变化后上传;➢品质改变:品质变化后上传;➢数据更新:不论数据是否变化,只要发生更新即上传;➢完整性:定时上传报告,时间间隔为完整性周期;➢总召唤:通过召唤命令立即上传一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