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疗法综述及放松训练
行为疗法

放松训练注意事项:
(1)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治疗者与接受训 练者同时做,这样可减轻接受训练者的焦虑 程度,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 (2)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但口 头语在训练开始时,更便于接受训练者接受 和掌握。 (3)在放松过程中,要帮助接受训练者体验身 体放松后的感受,并嘱咐他们回家后每天做 一次,每次15分钟。
第五章
第二节
行为疗法
一、基本原理
行为疗法就是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 再强化的方法,即辅导他对周围环 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适应反应,把异 常的行为变为正常。
二、放松技术
(一)一般放松训练
1. 环境要求:房间要求安静整洁,陈设简单, 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音和干扰。 2. 声音要求:声音要低沉、轻柔、安详和愉 快,吐字清楚、发音准确。 3.准备工作:
好,请你放松,不要用力,尽量放松,体 验感受上的差别。(约停顿5秒) 刚才我们做的就是紧张和放松的基本练习。 下面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的综 习。首先从双手开始,然后是双臂、头部 和躯干,最后是下肢、脚。(停一会) 你现 在这样做:
第一步:腹式呼吸练习
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让肚子腹部 尽量鼓,一直到鼓不了为止;保持一会, 再保持一会。 (约10秒) 请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把气呼出来。肚 子往下瘪,一直瘪到前胸帖后背,尽量用 嘴巴慢慢地吐出肺里的气。(停一会)
第十三步:双脚
现在,开始练习放松双脚。(停5秒) 绷紧你的双脚、用脚趾抓紧地面,用力抓 紧;用力,保持一会,再保持一会。(约l0 秒) 好,放松,完全放松。(停一会)
结束语
这就是整个放松过程。现在,你感受身上 的肌肉,从上到下,每一组肌肉都处于放松 状态。 你的双手、双臂、脖子,你的额头、 眼睛、嘴巴,你的背部、胸部、腹部、臀部 , 你的大腿、小腿、脚趾全部处于放松状态。 (约10秒)清注意放松时的温暖、轻松、愉快的 感觉。请将这种状态保持1一2分钟。然后, 我从1数到5。当我数到5时,请你睁开眼睛。 这时可感到平静、安详、精神焕发。
心理行为疗法的操作

心理理论与疗法行为疗法一、放松技术和生物反馈技术(焦虑)放松技术是作为焦虑症状的拮抗反应应用于治疗的,特别是对于消除青少年考试焦虑有特殊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克服焦虑、消除疲劳、镇定情绪、振奋精神,有助于全身肌肉放松、造成自我抑制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平稳呼吸,增强个体应付紧张时间的能力,而且在方法上简便易行。
(一)一般放松训练环境要求:房间要整洁干净,陈设简单,光线柔和,没有噪音和干扰。
周围声音要求:咨询室在训练时,说话声音要低沉,轻柔,安详和愉快,吐字要清楚,发音要准确。
准备工作:让来访者靠坐在沙发上,尽量坐的舒服,轻轻的闭上眼睛。
然后告诉来访者:“现在,我教你怎样使自己放松,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先让你体验紧张,然后再放松。
因为只有知道了紧张的感觉,才能更容易体验放松的感觉,从而学会如何的保持这种感觉。
”“好,现在先体验一下肌肉紧张的感觉。
”(咨询师握住来访者的手腕)“请你用力弯曲前臂,与我的拉力形成对抗。
请用力回收前臂,这样来体验肌肉紧张的感觉。
”(约持续10秒)“好,请你放松,不要用力,尽量放松,体验感受上的差别。
”(约停顿5秒钟)刚才我们做的就是紧张放的基本练习。
下面逐步进行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练习,首先从双手开始,然后是双臂,脚,下肢,最后是头部和躯干。
“(稍停一会儿)“现在请你这样做……“第一步:“深深的吸一口气,保持一会儿,再保持一会儿。
”(约10秒)“好,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的把气呼出来。
”(听一会儿)“现在我们再做一次。
请你深深的吸进一口气。
保持一会儿,再保持一会儿。
”(约10秒)“好,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的把气呼出来。
”(听一会儿)第二步:“现在伸出你的前臂,握紧拳头,用力握紧,注意你手的紧张感觉。
”(约10秒)“好,完全放松你的双手,体验放松后的感觉,你可能会感到沉重、轻松和温暖,这些都是放松的标志。
请你注意这些感受。
”(停一会儿)“现在我们再做一次。
”(同上)第三步:“现在弯曲你的双臂,用力弯曲,紧绷双臂的肌肉,保持一会,感受双臂肌肉的紧张。
行为疗法的治疗技术

4、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学习目的理解和掌握放松训练的原理,掌握操作步骤,指导求助者学会放松,并掌握注意事项。
放松训练又称“松弛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放松疗法是一种求助者完全可以掌握的解决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及躯体症状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有效,较少受时间、地点、经费等条件限制,还可提高求助者改善症状的速度。
一、放松疗法的原理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是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咨询和治疗方法,行为治疗最大的特点是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改变上。
行为治疗不关心所谓“潜意识”或“内在精神的症结”,也不管行为发生的动态和因果关系,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
行为疗法相信只要“行为”改变,所谓“态度”及“情感”也就会相应改变。
行为疗法更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
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包含主观体验、生理反应、表情三部分。
生理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
当人们心情紧张时,不仅主观上“惊慌失措”,连身体各部分的肌肉也变得紧张僵硬;当紧张的情绪松弛后,僵硬肌肉还不能松弛下来,但可通过按摩、洗浴、睡眠等方式让其松弛。
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也会随着改变。
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使主观体验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
因此,放松训练就是训练求助者,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松,以便随时保持心情轻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
二、放松疗法的操作步骤及实施过程1.咨询师介绍原理咨询师应简明扼要地对求助者讲解放松疗法的原理和过程,明确求助者在放松疗法中的主动作用,激发改变自我的积极性。
2.咨询师进行示范、指导首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心理咨询师应进行示范并讲解要点。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章 放松训练(概述 )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1 .放松 2.松弛 3.放松训练 4.肌肉松弛法 5.意念 6.意念松弛法 7.生物反馈疗法 8.肌动能力的作用 (1)增大肌肉收缩的力量 (2)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3)加快能量合成 (4)减少能量消耗,提高速度耐力 (5)有利全身协调运动,加速运动技能形成, 提高动作完成质量 2.放松训练具有良好的抗应激作用 3.放松训练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三、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1.适应证 (1)以交感神经紧张为主要症状的心身疾病 或心理生理疾病 (2)慢性病 2.注意事项 (1)需要技术人员指导。 (2) 发现异常感觉,应及时停止。
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

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
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包括:
1.暴露疗法: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恐惧的情况来减少焦虑
和恐惧。
2.行为塑造技术:使用正强化和惩罚手段来建立和塑造适
应性的行为。
3.自我管理:训练患者自我监控和记录自己的行为,并使
用自我奖励或惩罚技术来改变不良行为。
4.技能训练:教授患者社交技巧、应对技巧和沟通技巧,
以改善其社交能力和应对困难情境的能力。
5.模仿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或角色扮演来帮助患者学习
适当的社交行为和应对方式。
6.厌恶疗法:通过创造不愉快的体验来消除不良行为。
7.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术来减轻
紧张和焦虑。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各种心理疗法总结

三级一、放松训练(三级技能120页)1、放松训练又称“松弛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质量方法。
放松疗法是一种求助者完全可以掌握的解决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及躯体症状的方法。
2、原理: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也会随着改变。
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使主观体验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理状态。
因此,放松训练就是训练求助者,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松,以便随时保持心情轻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
3、实施过程:1)咨询师介绍原理2)咨询师进行示范、指导3)强化求助者的练习二、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三级技能125页)1、原理: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
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
2、操作过程:1)明确目标行为2)监控目标行为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4)实施强化5)追踪评估3、注意事项:1)目标行为单一具体,明确。
2)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
3)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三、合理(理性)情绪疗法(三级技能132页)1、原理:合理情绪疗法(RET)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
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过程。
行为疗法

第四章行为疗法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早期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华生,美国的斯金纳,后来有英国的艾森克、南非的沃尔普、美国的班杜拉、贝克等人。
行为疗法是继精神分析之后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第一节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基础来看,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以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基点。
一、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学说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 M. Sechenov)。
他在1863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认为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就其发生机制来说都是反射。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活动性质的旧观念。
巴甫洛夫(I. P. Pavlov)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中发现狗不仅仅是在食物出现时才分泌唾液,当与食物出现相关的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狗也会有相同的反应。
巴甫洛夫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他在给狗喂食的同时,对狗进行一个节拍器的声音刺激(中性刺激,也称无关刺激)。
这样结合多次以后,狗只要听到节拍器的声音(但没有食物),就会有唾液流出(反射行为)。
巴甫洛夫将这种后天习得的对一个中性刺激的反射行为就称为条件反射,这个中性刺激就是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进一步又发现,几乎任何的先天性反应(如眨眼等)都可以与任何刺激(如颜色、声音等)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CR);反过来讲,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一种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UR),否则无法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疗法综述及放松训练“行为疗法”一词来源,是1954年由斯金纳()和他的同事,首先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去矫治精神疾病,称“行为疗法”而得名。
因此,行为疗法的发展应从本世纪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算起,到现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它却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技能之一。
行为疗法是针对特殊的问题行为(变态行为),运用能提高目标行为的发生率或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率的种种行为技巧从而达到矫正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技能。
行为疗法与精神分析等其它心理疗法不同的是,从一开始它就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许多适应不良的行为,包括许多行为症状,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既然适应不良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那么,同样通过学习的方法,也能减轻或消除这些行为,并形成新的、合乎要求的行为。
行为疗法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
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形成靶行为的现实的原因、而不是它的历史原因;2、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3、依据实验研究,从中引伸出假设和治疗技术;4、用尽客观的、操作的术语描述治疗程序,以便使治疗过程能够被重复;5、精心发现靶行为,并认真选择测量行为改变的方法;6、对于每个求助者,咨询师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模仿学习或其他行为治疗技术。
(一)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提到经典的条件反射,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
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
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
铃声本来与唾液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
这时,铃声就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条件作用。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被称为强化。
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可能消退或弱化。
此种反应可以用下列模式来表示:(1)强化之前食物——→分泌唾液铃声(中性刺激)——→漠然反应(2)强化过程(条件刺激物[如铃声]与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同时呈现,且多次重复)铃声 + 食物——→分泌唾液(3)强化后(条件反射形成)铃声——→分泌唾液案例——揖驴的故事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都会指责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不舒服。
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来。
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脸肿,到死都不知道被侄儿摆了一道。
请用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来分析这个故事。
把条件反射原理运用于心理辅导,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的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当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环境条件,又经过适当的学习,就可能形成正常的健康的行为;反之,当一个人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又经过某种不适当的学习,就可能形成异常的不健康的行为。
比如笔者过去曾有一个学生,非常害怕带毛的物品,用她本人的话说,从小到大,犯错误时,只要妈妈一拿出鸡毛掸子,马上就会承认错误。
后来,我了解了其恐惧的原因,原来,小时候她家的场院里散养着许多鸡,她很喜欢和鸡玩,每天都去抱抱它们,追逐它们,和它们嬉戏。
谁知有一天一只大公鸡在玩的过程中突然发怒,追着她满院子跑,还狠狠的啄了她一下。
以后这种情况又多次发生,家里不得不将这些鸡圈养。
但她仍旧害怕鸡,每次经过鸡笼都绕着走。
以后不但害怕鸡,而且对猫、狗之类的长毛的动物也害怕,甚至泛化到对皮毛制品都感到害怕。
当时我建议她请同学把长毛绒玩具如狗放在她看得见,但距离较远的地方。
以她不做出害怕、回避反映为原则。
然后,加强刺激量,即将狗向她的方向移近,以她能容忍为标准,并请同学当着她的面抚弄玩具狗,借此向她表明玩具狗并不可怕。
就这样慢慢的将玩具狗向她的身边移近,直至把玩具狗放在她的身边,让她也抚摸,渐渐地,该生开始不再害怕带毛的制品了。
以后用同样的方式矫治她对长毛动物的害怕。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极多,如一个孩子看到妈妈面带怒容时,往往会乖巧许多,这是每当妈妈责罚孩子时总是满面怒容,怒容形成责罚的信号,所以孩子学会了看脸色行事。
这也是以后行为心理治疗者、辅导者据以矫治各类恐惧症或焦虑症的主要原理。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正当巴甫洛夫进行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时,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
他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
关在迷箱之中的猫开始时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并把爪子伸出来,进行多种尝试以逃出迷箱。
后来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机关,以后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
最后,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
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正是强调了该行为的操作会促使某种结果的产生。
此种反应可以用下列模式来表示:此关系经学习而建立已有的因果关系S → R S → R(机关)(开门)(操作性反应)(增强刺激)案例- 临江之麋有一位临江人,打猎时获得一只小麋鹿,带回家蓄养它。
一进家门,所养一群家犬都翘着尾巴跑来望着小麋鹿垂涎欲滴;主人见状就拿起鞭子怒挞之。
从此每日抱着麋鹿来到群犬中,慢慢地,小麋鹿可以跟家犬游戏,久而久之,家犬都如主人的意思,跟小麋鹿和平相处……请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解释这个故事。
斯金纳本人也做过许多实验研究。
他研制出一种现在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
从这个仪器的实验中,斯金纳得出了许多用于行为治疗的原理,如强化原理、强化的时间与方式等。
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辅导和治疗就是要通过改变对当事人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奖励或惩罚)来改变其行为。
这种改变既包括不良行为的改善,也包括良好行为的塑造。
(三)模仿学习原理模仿学习原理又称社会学习原理,是班杜拉在对儿童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提出的。
他认为人具有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人的行为也是极其复杂的。
这种复杂的行为不只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就能习得或可以简单的加以控制和改变。
个体还可以通过对范型或模特的观察与模仿来习得各种行为。
这种范型或模特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某个人,也可以是影片、小说中的主人公。
当儿童在注意观察这些范型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时,也驱使他去学习这种行为或阻止这种行为。
这一过程被称为替代强化。
如一个小孩看到其它小孩骂人,受到大人的批评,那么这个小孩就可能不会去学习骂人的行为。
反过来,若骂人还受到奖励,他就很可能去试一试。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本人既无行动,也未受到什么直接强化,但模式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行为,这正是替代强化的表现。
按照模仿学习原理,通过观摩示范,人们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业已形成的各种行为,更可能习得不良的行为。
如班杜拉有一个被引用最多的试验(1965):让4岁儿童个别的观看一部简短的电影。
电影的内容是写一个男子拼命拳击一个吹气膨胀的玩偶,一面打一面叫。
这个人的攻击性行为受到三种不同的对待。
第一种是攻击者来到一组儿童面前,受到了另一个成年人的表扬,还给他汽水、巧克力作为奖励;第二种是银幕出现另一个成人来惩罚攻击者,称他为“大暴徒”,在影片结尾时迫使攻击者畏葸逃离;第三种是既无奖励又无惩罚。
不同组的儿童看了同一个攻击者得到不同的结局的影片之后,被带到与影片类似情境的房间里。
那里也有一个吹气膨胀的玩偶和别的玩具。
主试通过单项屏观察儿童模仿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看到模特被罚的一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几乎没有表现,说明替代性惩罚能降低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
至于攻击—奖励组和攻击—无奖励组的儿童都有模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性程度相差无几。
儿童观察了模特的行为,但并未模仿,能不能说儿童没有学习到这种行为呢?班杜拉紧接着做了第二个实验。
实验者拿来了许多丰富诱人的东西,对三组儿童说:如果谁再模仿一下攻击者的动作就可奖赏一份果汁,加上彩色画片。
在这种情景中(也即要求他们显示所学到的东西),发现三组儿童原有的模仿行为度量上的差别全消除了,班杜拉根据这个研究认为应该把操作与习得区分开来,替代强化可以阻碍新反应的操作,但并未阻碍新反应的习得。
我们之所以要花笔墨在这里介绍这个实验,是因为这个研究以及随后的许多重复研究直至今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儿童平时对电视、电影、小说中的打斗情景的观察、阅读,虽然未能直接的自发的加以模仿,但并未阻止他们学习,即使是对这些反社会行为给予惩罚也不能阻止他们对这种行为的无意识学习。
只要遇到与影片中或小说中类似的情景,这些行为很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再现。
也就是说,模仿能够有助于人们学会很多重要的技能,但也可能会在习得变态行为方面起作用。
模仿疗法正是本原理的最好体现。
案例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小时候隔壁邻居孩子的爸爸怒气冲冲到我家里,对我妈妈说:“他妈的,我刚刚打了我儿子。
”妈妈诧异地问他为什么打儿子,他说:“他妈的,这小子现在把‘他妈的’当作口头禅了,张口闭口他妈的,老师成天告状。
”,“那你怎么跟他说?”妈妈问道。
我说:“你要是再骂他妈的,我就打死你个他妈的。
”儿子一边哭一边对我说:“他妈的,我再也不骂他妈的了。
”你说我气不气?请用模仿学习原理分析这件事情。
行为疗法的基本特点和辅导过程(一)行为疗法的基本特点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仿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这些疗法的共同点是:1、运用学习原理。
行为辅导都是应用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等原理对儿童和成人的不正常行为进行矫治,并训练他们形成新的适应行为。
例如运用奖励等正强化法形成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消退或惩罚去除儿童的不正常或不良行为。
2、以实验为基础。
由于行为疗法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的,因此行为疗法反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法的主观性,注重预测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它要求矫正者(指训练人员、教师或父母)在控制条件下,慎重的操作矫治策略和辅导措施(自变量),然后客观地记录、观察和评估被矫治者(被治疗儿童或成人)行为改变的情况(因变量)。
如果操作自变量,发现因变量跟着变化,则可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如果看不出两者间存在什么关系,矫治者应该修改操作项目,再行实验,直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