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动点面积专题
反比例函数重点题型

反比例函数重点题型1、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问题1:反比例函数4y x=经过点A (1,4),过点A 向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为M 、N ,则矩形AMON 的面积为 ,三角形AOM 的面积为 ,三角形AON 的面积为 .问题2:反比例函数ky x=经过点A (a ,b ),过点A 向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为M 、N ,则矩形AMON 的面积为 ,三角形AOM 的面积为 ,三角形AON 的面积为 .根据以上规律,完成以下两题:1.如图,P 是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第二象限内的一点,且矩形PEOF 的面积为3,则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 2.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像如图所示,点M 是该函数图像上一点,MN 垂直于x 轴,垂足是点N ,如果S △MON =2,则k 的值为 .第1题图 第2题图1、如图,点A 在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象上,AB 垂直于x 轴,若AOB S ∆=4,那么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2、在△AOB 中,AB =OB ,点B 在双曲线上,点A 的坐标为(2,0),ABO S ∆=4,求点B 所在双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3、如图,已知点A ,B 在双曲线)0(>=x xky 上,AC ⊥x 轴于点C ,BD ⊥y 轴于点D ,AC 与BD 交于点P ,P 是AC 的中点,若△ABP 的面积为3,求k 的值.4、两个反比例函数=k y x 和1=y x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点P 在=ky x 的图象上,PC ⊥x 轴于点C ,交1=y x 的图象于点A ,PD ⊥y 轴于点D ,交1=y x的图象于点B ,当点P 在=ky x的图象上运动时,以下结论: ①△ODB 与△OCA 的面积相等; ②四边形P AOB 的面积不会发生变化; ③P A 与PB 始终相等;④当点A 是PC 的中点时,点B 一定是PD 的中点.其中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少填或错填不给分).2、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和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1、已知函数21y y y +=,1y 与x 成反比例,2y 与2-x 成正比例,当1=x 时,1-=y ,当3=x 时,5=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的解析式;(2)求当3-=x 时的函数值.2、已知12y y y =+,其中1y 与2x 成正比例,2y 与x 成反比例,并且当12x =时5y =,当1x =时1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已知12y y y =-,1y 与2x 成正比例,2y 与1x +成正比例;并且当3x =-时,19y =;当1x =-时2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4、若0<ab ,则正比例函数=y ax 与反比例函数=by x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可能是()xxxx3、反比例函数图像坐标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主要围绕着两种图形,一周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一种为等边三角形,围绕这两种图形展开的反比例函数的考察是重点1、如图,等腰直角△POA的直角顶点P 在反比例函数xy4=)0(>x的图像上,A点在x 轴正半轴上,则A点的坐标为2、如图,11POA∆、212P A A∆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1P、2P在函数4yx=(0x>)的图像上,斜边1OA、12A A、都在x轴上,则点2P的坐标为3、如图,P是反比例函数kyx=(0)k>在第一象限图像上的一点,点A的坐标为(2, 0).(1)当点P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POA∆的面积将如何变化?(2)若POA∆为等边三角形,求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A2A1P2P1O xyAOPyx4、如图,P 1是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像上的一点,点A 1 的坐标为(2,0).(1)当点P 1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P 1O A 1的面积将逐渐_______(填“增加”、“减小”) (2)若△P 1O A 1与△P 2A 1 A 2 均为等边三角形,求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A 2点的坐标.5、如图,正方形OAPB 、ADFE 的顶点A 、D 、B 在坐标轴上,点E 在AP 上,点P 、F 在函数xky =的图像上,已知正方形OAPB 的面积为9. (1) 求k 的值和直线OP 的解析式; (2)求正方形ADFE 的边长.6、如图,点A 的坐标为(3,0),点C 的坐标为(0,4),四边形OABC 为矩形,反比例函数=ky x的图像过AB 的中点D ,且和BC 相交于点E ,F 为第一象限的点,AF =12,CF =13. (1)求反比例函数=ky x和直线OE 的函数解析式; (2)求四边形OAFC 的面积.第25题图FED CB AyxOFOA DP EB点C 在y 轴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过BC 边上点M ,与AB 边交于点N ,且BM=3CM .求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点N 的坐标.过1P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11PQ 、11P R ,垂足分别1Q 、1R ;过2P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22P Q 、22P R ,垂足分别为2Q 、2R ,求矩形111OQ PR 和222OQP R 的周长比较它们的大小.4、反比例函数压轴题题型及考察1:如图,已知直线经过点P (,),点P 关于轴的对称点P ′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1)求的值;(2)直接写出点P ′ 的坐标; (3)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图,点P 是一个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2y x =-的图象的交点,PQ 垂直于x 轴,垂足Q 的坐标为(2,0). (1) 求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 如果点M 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MPQ 的面积为6,求点M 的坐标.x y 2-=2-a y xky =0≠k a OQ xPyxyO x y 2-=PP 'xk y = 113、已知双曲线上两点A (2,4),C (4,2),且AB ⊥OB ,CD ⊥OD , 求(1)双曲线的函数解析式;(2)△OAB 的面积;(3)△OAC 的面积。
反比例函数动点问题

反比例函数动点问题通常涉及到一些几何和代数的知识。
以下是一个典型例题的分析:
已知A、B是反比例函数y=k/x(k>0,x≠0)的图像上的两点,当点A在第一象限时,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AEOF的面积为3,则点B 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
A. 3
B. -3
C. 6
D. 无法确定
我们可以根据题意进行推理。
由于点A在第一象限,所以矩形AEOF 的面积可以表示为|k| = 3。
同时,由于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与x轴和y轴围成一个矩形,其面积也为|k|。
但是这个矩形的面积的具体数值无法确定,因为它与点A的坐标有关。
因此,正确答案是D. 无法确定。
希望这个例子能够帮助你理解反比例函数动点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如果你有更多的例题需要分析,欢迎继续提问。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共26张PPT)

课后精练
解:(1)如图,过点 D 作 DH⊥x 轴于点 H,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2x+4,∴B 点坐标为(0,4), A 点坐标为(2,0). ∵∠OAB+∠DAH=90°,∠ADH+∠DAH=90°, ∴∠BAO=∠ADH. 又∵∠BOA=∠AHD,∴△AOB∽△DHA. ∴ADOH=ABOH=AADB=12.∴D2H=A4H=12,解得 DH=4,AH=8. ∴D(10,4),则 k=10×4=40. 故答案为:40.
③若 M 点的横坐标为 1,△OAM 为等边三角形,则 k=2+ 3;
7.如图,函数 y=kx(k 为常数,k>0)的图象与过原点的 O 的直线 相交于 A,B 两点,点 M 是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的动点(点 M 在点 A 的左侧),直线 AM 分别交 x 轴,y 轴于 C,D 两点,连接 BM 分别 交 x 轴,y 轴于点 E,F.现有以下四个结论:
课后精练
∵D(10,4),∴D′(10,-4). 设直线 CD′的解析式为 y=ax+d, 则180a+a+dd==8- ,4,解得da==-566. , 故直线 CD′的解析式为 y=-6x+56. 当 y=0 时,x=238,故 P 点坐标为238,0. 延长 CD 交 x 轴于 Q,此时|QC-QD|的值最大, ∵CD∥AB,D(10,4),∴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2x+24. ∴Q(12,0).∴PQ=12-238=83. 故 P 点坐标为238,0,Q 点坐标为(12,0),线段 PQ 的长为83.
专题2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考点解读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类问题是最能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方法的一类问题,几何中的函数问题使图形性质代数 化,函数中的几何问题使代数知识图形化,利用“数”
2021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专题:反比例函数综合(考察坐标、取值范围、面积等)(四)

2021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专题:反比例函数综合(考察坐标、取值范围、面积等)(四)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ABC=90°,∠ACB=30°,顶点A 在第二象限,B,C两点在x轴的负半轴上(点C在点B的右侧),BC=2,△ACD与△ABC关于AC所在的直线对称.(1)当OC=2时,求点D的坐标;(2)若点A和点D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求OC的长;(3)如图2,将第(2)题中的四边形ABCD向左平移,记平移后的四边形为A1B1C1D1,过点D1的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P,问:在平移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k,使得以点P,A1,D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题意的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1,A(1,0)、B(0,2),双曲线y=(x>0)(1)若将线段AB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后B的对应点恰好落在双曲线y=(x>0)上①则k的值为;②将直线AB平移与双曲线y=(x>0)交于E、F,EF的中点为M(a,b),求的值;(2)将直线AB平移与双曲线y=(x>0)交于E、F,连接AE.若AB⊥AE,且EF =2AB,如图2,直接写出k的值.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函数y=(m为常数,m>1,x>0)的图象经过点P(m,1)和Q(1,m),直线PQ与x轴,y轴分别交于C,D两点.(1)求∠OCD的度数;(2)如图2,连接OQ、OP,当∠DOQ=∠OCD﹣∠POC时,求此时m的值;(3)如图3,点A,点B分别在x轴和y轴正半轴上的动点.再以OA、OB为邻边作矩形OAMB.若点M恰好在函数y=(m为常数,m>1,x>0)的图象上,且四边形BAPQ为平行四边形,求此时OA、OB的长度.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5,AD=DC=8,对角线BD=3+4,点B在y轴上,BD与x轴平行,点C在x轴上.(1)求∠ADC的度数.(2)点P在对角线BD上,点Q在四边形ABCD内且在点P的右边,连接AP、PQ、QC,已知AP=AQ,∠APQ=60°,设BP=m.①求CQ的长(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②若某一反比例函数图象同时经过点A、Q,求m的值.5.已知一次函数y1=kx+n(n<0)和反比例函数y2=(m>0,x>0).(1)如图1,若n=﹣2,且函数y1、y2的图象都经过点A(3,4).①求m,k的值;②直接写出当y1>y2时x的范围;(2)如图2,过点P(1,0)作y轴的平行线l与函数y2的图象相交于点B,与反比例函数y3=(x>0)的图象相交于点C.①若k=2,直线l与函数y1的图象相交点D.当点B、C、D中的一点到另外两点的距离相等时,求m﹣n的值;②过点B作x轴的平行线与函数y1的图象相交于点E.当m﹣n的值取不大于1的任意实数时,点B、C间的距离与点B、E间的距离之和d始终是一个定值.求此时k的值及定值d.6.如图,四边形OABC为矩形,点B坐标为(4,2),A,C分别在x轴,y轴上,点F 在第一象限内,OF的长度不变,且反比例函数y=经过点F.(1)如图1,当F在直线y=x上时,函数图象过点B,求线段OF的长.(2)如图2,若OF从(1)中位置绕点O逆时针旋转,反比例函数图象与BC,AB相交,交点分别为D,E,连结OD,DE,OE.①求证:CD=2AE.②若AE+CD=DE,求k.③设点F的坐标为(a,b),当△ODE为等腰三角形时,求(a+b)2的值.7.如图,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公共点A(﹣2,5),▱ABCD的顶点B(﹣5,p)在双曲线上,C、D两点在抛物线上(点C在y轴负半轴,点D在x轴正半轴)(1)求直线AB的表达式及C、D两点的坐标;(2)第四象限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四边形ACED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E的坐标和面积的最大值,不存在,说明理由.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已知点A(﹣6,0)、D(﹣7,3),点B、C在第二象限内.(1)点B的坐标;(2)将正方形ABC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向右平移t秒,若存在某一时刻t,使在第一象限内点B、D两点的对应点B′、D′正好落在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请求出此时t的值以及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在(2)的情况下,问是否存在y轴上的点P和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Q,使得以P、Q、B′、D′四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题意的点P、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Oxy中,等腰△OAB的边OB与反比例函数y=(m >0)的图象相交于点C,其中OB=AB,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B的坐标为(2,4),过点C作CH⊥x轴于点H.(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O,B,求该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若点P是线段AB上的一点,满足OC=AP,过点P作PQ⊥x轴于点Q,连结OP,记△OPQ的面积为S△OPQ,设AQ=t,T=OH2﹣S△OPQ①用t表示T(不需要写出t的取值范围);②当T取最小值时,求m的值.10.如图,点P在曲线上,PA⊥x轴于点A,点B在y轴正半轴上,PA=PB,OA、OB的长是方程t2﹣8t+12=0的两个实数根,且OA>OB,点C是线段PB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ABC的外接圆⊙M与y轴的另一个交点是D.(1)填空:OA=;OB=;k=;(2)设点Q是⊙M上一动点,若圆心M在y轴上且点P、Q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值,则点Q的坐标是;(3)试问:在点C运动的过程中,BD﹣BC的值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给出合理的解释.参考答案1.解:(1)∵△ADC与△ABC关于AC所在的直线对称,∴CD=BC=2,∠ACD=∠ACB=30°,如图1,过点D作DE⊥BC于点E,∵∠DCE=60°,∴,∵OC=2,∴OE=3,∴;(2)设OC=m,则OE=m+1,OB=m+2在Rt△ABC中,∠ACB=30°,BC=2,∴,∴,∵A,D在同一反比例函数上,∴,解得:m=1,∴OC=1;(3)由(2)得:∴,∵四边形A1B1C1D1由四边形ABCD平移得到,∴,∵D1在反比例函数上,∴同理:,,∴,∴,∵x P=x A=﹣3,P在反比例函数上,∴,①若P为直角顶点,则A1P⊥DP,过点P作l1⊥y轴,过点A1作A1F⊥l1,过点D作DG⊥l1,则△A1PF∽△PDG,,解得:;②若D为直角顶点,则A1D⊥DP,过点D作l2⊥x轴,过点A1作A1H⊥l2,则△A1DH∽△DPG,,,解得:k=0(舍),综上:存在.2.解:(1)设旋转后点B的对应点为点C,过点C作CD⊥x轴于点D,如图所示∵∠BAC=90°,∴∠BAO+∠CAD=90°,∵∠BAO+∠ABO=90°,∴∠ABO=∠CAD,在△OAB和△DCA中,,∴△OAB≌△DCA(AAS),∴CD=OA=1,AD=OB=2,∴OD=OA+AD=3,∴C(3,1),把C(3,1)代入y=中,得k=3,故答案为:3;(2)直线AB表达式中的k值为﹣2,AB∥EF,则直线EF表达式中的k值为﹣2,设点E(m,n),mn=3,直线EF的表达式为:y=﹣2x+t,将点E坐标代入上式并解得,直线EF的表达式为y=﹣2x+2m+n,将直线EF表达式与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联立并整理得:2x2﹣(2m+n)x+3=0,x1+x2=,x1x2=,则点F(n,),则a=(),b=(n+),===2;(3)故点E作EH⊥x轴交于点H,由(1)知:△ABO∽△EHA,∴,设EH=m,则AH=2m,则点E(2m+1,m),且k=m(2m+1)=2m2+m,直线AB表达式中的k值为﹣2,AB∥EF,则直线EF表达式中的k值为﹣2,设直线EF的表达式为:y=﹣2x+b,将点E坐标代入并求解得:b=5m+2,故直线EF的表达式为:y=﹣2x+5m+2,将上式与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联立并整理得:2x2﹣(5m+2)x+3=0,用韦达定理解得:x F+x E=,则x F=,则点F(m,4m+2),则EF==2AB=2×,整理得:3m2+4m﹣4=0,解得:m=或﹣2(舍去负值),k=m(2m+1)=2m2+m=.3.解:(1)设直线PQ的解析式为y=kx+b,则有,解得,∴y=﹣x+m+1,令x=0,得到y=m+1,∴D(0,m+1),令y=0,得到x=m+1,∴C(m+1,0),∴OC=OD,∵∠COD=90°,∴∠OCD=45°.(2)如图2,过Q作QM⊥y轴于M,过P作PN⊥OC于N,过O作OH⊥CD于H,∵P(m,1)和Q(1,m),∴MQ=PN=1,OM=ON=m,∵∠OMQ=∠ONP=90°,∴△OMQ≌△ONP(SAS),∴OQ=OP,∠DOQ=∠POC,∵∠DOQ=∠OCD﹣∠POC,∠OCD=45°,∴∠DOQ=∠POC=∠QOH=∠POH=22.5°,∴MQ=QH=PH=PN=1,∵∠OCD=∠ODC=45°,∴△DMQ和△CNP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Q=PC=,∵OC=OD=m+1,∴CD=OC=,∵CD=DQ+PQ+PC,∴=2+2,∴m=+1;(3)如图3,∵四边形BAPQ为平行四边形,∴AB∥PQ,AB=PQ,∴∠OAB=45°,∵∠AOB=90°,∴OA=OB,∴矩形OAMB是正方形,∵点M恰好在函数y=(m为常数,m>1,x>0)的图象上,∴M(,),即OA=OB=,∵AB=PQ,∴,解得:m=或(舍),∴OA=OB====.4.解:(1)连接AC交BD于点H,∵AB=BC,AD=DC,BD=BD,∴△ABD≌△CBD(SSS),∴∠ABD=∠CBD,∴BH是等腰三角形ABC的高,即BH⊥AC,即BD是AC的中垂线,设HD=x,则BH=4+3﹣x,AH2=AB2﹣BH2=AD2﹣DH2,即82﹣x2=52﹣(3+4﹣x)2,解得:x=,cos∠ADB===,故∠ADB=30°BD是AC的中垂线,则∠ADB=30°=∠CDB,故∠ADC=2∠ADB=60°;(2)①连接AQ、QD、PC,∵∠APQ=60°,AP=AQ,∴△APQ为等边三角形,故∠PAQ=60°=∠PAC+∠HAQ,同理△ACD是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CAD=60°=∠HAQ+∠QAD,∴∠PAC=∠QAD,而AP=AQ,AD=AC,∴△ACP≌△ADQ(SAS),∵BD是AC的中垂线,故PA=PC,则△ACP为等腰三角形,∴△AQD也为等腰三角形,即AQ=QD,而AC=CD(△ACD为等边三角形),CQ=CQ,∴△ACQ≌△DCQ(SSS),故∠ACQ=∠DCQ,在△CAD中,延长CQ交AD于点K,∵AC=CD,则CK⊥AD,∴∠AKQ=90°∵∠AKQ=90°=∠AHP,∠QAK=∠PAH,PA=AQ,∴△AKQ≌△QHP(AAS),∴QK=PH,过点D作DR⊥x轴交于点R,BD∥x轴,故∠BDC=∠DCR=30°,DR=CD=8×=4=CH=OB,而BC=5,故OC=3=BH,故点C(3,0),PH=BH=BP=3﹣m=QK,在等边三角形ACD中,AD边上的高CK=CD sin∠CDA=8×sin60°=4,则CQ=CK﹣QK=4﹣3+m;②过点Q分别作x、y轴的垂线,垂足为M、N,∵AK是等边三角形CDA的高,则∠KCD=30°,而∠DCR=30°,故∠QCR=60°,QM=CQ sin∠QCM=CQ sin60°=CQ,CM=CQ,故点Q(3+CQ,CQ),点C(3,0),CH=4,故点A(3,8),反比例函数图象同时经过点A、Q,则3×8=(3+CQ)×CQ,而CQ=4﹣3+m,即m2+24m+39﹣96=0,解得:m=﹣4(不合题意值已舍去).5.解:(1)①将点A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并解得:k=2,将点A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得:m=3×4=12;②由图象可以看出x>3时,y1>y2;(2)①当x=1时,点D、B、C的坐标分别为(1,2+n)、(1,m)、(1,n),则BD=|2+n﹣m|,BC=m﹣n,DC=2+n﹣n=2则BD=BC或BD=DC或BC=CD,即:|2+n﹣m|=m﹣n或|2+n﹣m|=2或m﹣n=2,即:m﹣n=1或0或2或4,当m﹣n=0时,m=n与题意不符,点D不能在C的下方,即BC=CD也不存在,n+2>n,当B、D重合时,m﹣n=2成立,故m﹣n=1或4或2;②点E的横坐标为:,当点E在点B左侧时,d=BC+BE=m﹣n+(1﹣)=1+(m﹣n)(1﹣),m﹣n的值取不大于1的任意数时,d始终是一个定值,当1﹣=0时,此时k=1,从而d=1.当点E在点B右侧时,同理BC+BE=(m﹣n)(1+)﹣1,当1+=0,k=﹣1时,(不合题意舍去)故k=1,d=1.6.解:(1)∵F在直线y=x上∴设F(m,m)∵y=经过点B(2,4).∴k=8.∵F(m,m)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m2=8∴m=2(负值已舍去).∴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知:OF==4.(2)①∵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D,E∴OC•CD=OA•AE=k.∵OC=2,OA=4,∴CD=2AE.②由①得:CD=2AE∴可设:CD=2n,AE=n∴DE=CD+AE=3n,BD=4﹣2n,BE=2﹣n在Rt△EBD,由勾股定理得:DE2=BD2+BE2,∴9n2=(4﹣2n)2+(2﹣n)2.解得n=,∴k=4n=6﹣10.③CD=2c,AE=c当OD=DE时,22+4c2=(4﹣2c)2+(2﹣c)2,∴c=10﹣2,∴k=4c=40﹣8.(a+b)2=a2+b2+2ab=16+2k=96﹣16.当若OE=DE时,16+c2=(4﹣2c)2+(2﹣c)2,∴c=.∴k=4c=10﹣2.∴(a+b)2=a2+b2+2ab=16+2k=36﹣4.当OE=OD时,4+4c2=16+c2,解得c=2.此时点D与点E重合,故此种情况不存在.综上所述,(a+b)2的值为96﹣16或36﹣4.7.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它图象经过点A(﹣2,5)和点B(﹣5,p),∴5=,∴k=﹣10,∴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P=﹣=2,∴点B的坐标为(﹣5,2),设直线AB的表达式为y=mx+n,则,∴,∴直线AB的表达式为y=x+7.由▱ABCD中,AB∥CD,设CD的表达式为y=x+c,∴C(0,c),D(﹣c,0),∵CD=AB,∴CD2=AB2,∴c2+c2=(﹣5+2)2+(2﹣5)2,∴c=﹣3,∴点C、D的坐标分别是(0,﹣3)、(3,0).(2)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3,,∴,∴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2x﹣3,假设第四象限的抛物线上存在点E,使得△CDE的面积最大.设E(k,k2﹣2k﹣3),则F(k,k﹣3),过点E作x轴的垂线交CD于点F,则S△CDE=S△EFC+S△EFD=•EF•OD=•[(k﹣3)﹣(k2﹣2k﹣3)]=﹣(k2﹣3k)=﹣(k﹣)2+,所以,当k=时,△CDE的面积最大值为,此时点E的坐标为(,﹣).∵A(﹣2,5),C(0,﹣3),D(3,0),∴△ACD的面积为定值,∵直线AD的解析式为y=﹣x+3,∴直线AD交y轴于K(0,3),∴S△ACD=S△ACK+S△CKD=×6×2+×6×3=15,∴四边形ACED的面积的最大值为15+=.8.解:(1)过点B、D分别作BE⊥x轴、DF⊥x轴交于点E、F,∵∠DAF+∠BAE=90°,∠DAF+∠FDA=90°,∴∠FDA=∠BAE,又∠DFA=∠AEB=90°,AD=AB,∴△DFA≌△AEB(AAS),∴DF=AE=3,BE=AF=1,∴点B坐标为(﹣3,1),故答案为(﹣3,1);(2)t秒后,点D′(﹣7+2t,3)、B′(﹣3+2t,1),则k=(﹣7+2t)×3=(﹣3+2t)×1,解得:t=,则k=6,则点D′(2,3)、B′(6,1);(3)存在,理由:设:点Q(m,n),点P(0,s),mn=6,①当BD为平行四边形一条边时,图示平行四边形B′D′QP,点B′向左平移4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点D′,同理点Q(m,n)向左平移4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为(m﹣4,n+2)得到点P (0,s),即:m﹣4=0,n+2=s,mn=6,解得:m=4,n=,s=,故点Q(4,)、点P(0,);②当BD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时,图示平行四边形D′Q′B′P′,B′、D′中点坐标为(4,2),该中点也是P′Q′的中点,即:4=,=2,mm=6,解得:m=8,n=,s=,故点Q′(8,)、P′(0,);故点Q的坐标为:Q(4,)或(8,),点P的坐标为P(0,)(0,).9.解:(1)将点O、B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y=kx得:4=2k,解得:k=2,故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2x,(2)①过点B作BM⊥OA,则∠OCH=∠QPA=∠OAB=∠ABM=α,则tanα=,sinα=,∵OB=AB,则OM=AM=2,则点A(4,0),设:AP=a,则OC=a,在△APQ中,sin∠APQ===sinα=,同理PQ==2t,则PA=a=t,OC=t,则点C(t,2t),T=OH2﹣S△OPQ=(OC•sinα)2﹣×(4﹣t)×2t=4t2﹣4t,②∵4>0,∴T有最小值,当t=时,T取得最小值,而点C(t,2t),故:m=t×2t=.10.解:(1)t2﹣8t+12=0,解得:t=2或6,∵OA、OB的长是方程t2﹣8t+12=0的两个实数根,且OA>OB,即OA=6,OB=2,即点A、B的坐标为(﹣6,0)、(0,2),设点P(﹣6,),由PA=PB得:36+(2+)2=()2,解得:k=﹣60,故点P(﹣6,10),故答案为:6,2,﹣60;(2)当PQ过圆心M时,点P、Q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值,tan∠ACO=,线段AB中点的坐标为(﹣3,1),则过AB的中点与直线AB垂直的直线PQ的表达式为:y=mx+n=﹣3x+n,将点(﹣3,1)的坐标代入上式并解得:n=﹣8,即点M的坐标为(0,﹣8),则圆的半径r=MB=2+8=10=MQ,过点Q作QG⊥y轴于点G,tan∠QMG=tan∠HMP===,则sin∠QMG=故GQ=MQ sin∠QMG=,MG=3,故点Q(,﹣8﹣3);故答案为:(,﹣8﹣3).(3)是定值,理由:延长PA交圆M于E,过点E作EH⊥BD于H,连接CE,DE,∵PA=PB,∴∠PAB=∠PBA,∵四边形ABCE是圆的内接四边形,∴∠PAB=∠PCE,∠PBA=∠PEC,∴∠PEC=∠PCE,∴PE=PC,∴AE=BC,∵AO⊥BD,EH⊥BD,PA⊥OA,∴四边形AOHE是矩形,∴AO=EH,AE=OH=BC,∵PA∥BD,∴=,∴,∴∠ABD=∠BDE,且∠AOB=∠EHD=90°,AO=EH,∴△AOB≌△EHD(AAS)∴OB=DH=2,∴BD﹣BC=BD﹣OH=OB+DH=4.。
反比例函数中及面积有关的问题

反比例函数中与面积有关的问题知识点回忆由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及图象的特殊性,很多中考试题都将反比例函数与面积结合起来进展考察。
这种考察方式既能考察函数、反比例函数本身的根底知识内容,又能充分表达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考察的题型广泛,考察方法灵活,可以较好地将知识与能力融合在一起。
下面就反比例函数中与面积有关的问题的几种类型归纳如下:利用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求解与面积有关的问题设P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过点P作x轴、y轴的垂线PM、PN,垂足分别为M、N,那么两垂线段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的矩形PMON的面积为S=|PM|×|PN|=|y|×|x|=|xy|∴xy=k故S=|k|从而得结论1: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x轴、y轴的垂线,所得矩形的面积S为定值|k| 对于以下三个图形中的情形,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图形的对称性以及上述结论,可得出对应的面积的结论为: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ABO中,面积S=结论3:在直角三角形ACB中,面积为S=2|k|结论4:在三角形AMB中,面积为S=|k|类型之一k与三角形的面积k〔k>0〕经过直角三角形OAB斜边OB的中点D,与直※1、如图,双曲线y=x角边AB相交于点C.假设△OBC的面积为6,那么k=______.最正确答案过D点作DE⊥x轴,垂足为E,1k,由双曲线上点的性质,得S△AOC=S△DOE=2∵DE⊥x轴,AB⊥x轴,∴DE∥AB,∴△OAB∽△OED,又∵OB=2OD,∴S△OAB=4S△DOE=2k,由S△OAB-S△OAC=S△OBC,得2k-21k=6,解得:k=4.故答案为:4.2、如图1-ZT-1,分别过反比例函数y=x2018(x>0)的图象上任意两点A、B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连接OA、OB,设△AOC和△BOD的面积分别是S 1、S2,,比拟它们的大小,可得A.S1>S2B.S1=S2C.S1<S2D.S1、S2大小不确定。
反比例函数_---动点、面积专题(附详解)

转135°得到△OA′B′,写出A′B′的中点P的坐标,试判断点P是否在此双曲线上,并说明理由;(3)若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有一点F(m,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其中m>0),在线段OF上任取一点E,设E点的纵坐标为n,过F点作FM⊥x轴于点M,连接EM,使△OEM的面积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求代数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值.3、如图,M点是正比例函数y=kx和反比例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图象的一个交点.(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在反比例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图象上取一点P,过点P做PA垂直于x轴,垂足为A,点Q是直线MO上一点,QB垂直于y轴,垂足为B,直线MO 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的面积是△OPA的面积的2倍?如果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x>0)的图象分别交于A、B两点,点M是一次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部分上的任意一点,过M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1、M2,设矩形MM1OM2的面积为S1;点N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过N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N1、N2,设矩形NN1ON2的面积为S2;(1)若设点M的坐标为(x,y),请写出S1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取何值时,S1的最大值;(2)观察图形,通过确定x的取值,试比较S1、S2的大小.5、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 (﹣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 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 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如图1,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 (﹣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 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 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当点Q在第一象限中的双曲线上运动时,作以OP、OQ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PCQ,求平行四边形OPCQ周长的最小值.。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解得 k=2 评注:第①小题中由图形所在象限可确定k>0,应用结论可直接求k值。 第②小题首先应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分析得出四个三角形面积相 等,列出含k的方程求k值。
例2(2008贵州省黔南州)如图,矩形ABOD的顶点A是函数 与函数 在第二象限的交点, 轴于B, 轴于D,且矩形ABOD的பைடு நூலகம்积为3. (1)求两函数的解析式. (2)求两函数的交点A、C的坐标.
图象上,∴
解得x=1从而所求面积为π 评注:对于较复杂的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先应观察图形的特征,若具有 对称特征,则应用对称关系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四、 讨论与面积有关的综合问题 例8.(2008山东省)(1)探究新知:
如图1,已知△ABC与△ABD的面积相等, 试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结论应用:
与x轴交于点C,其中点A的坐标为(-2,4),点B的横坐标为-4. (1)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求△AOC的面积.
.解:(1)∵点A(-2,4)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k=-8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2)∵B点的横坐标为-4, ∴纵坐标为y=2 ∴B(-4,2) ∵点A(-2,4)、 点B(-4,2)在直线y=kx+b上 ∴ 4=-2k+b 且2=-4k+b 解得 k=1 b=6 ∴直线AB为y=x+6 与x轴的交点坐标C(-6,0)
(3)若点P是y轴上一动点,且 , 求点P的坐标.
解:(1)由图象知k<0,由结论及已知条件得 -k=3 ∴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2)由 ,解得 ,
∴点A、C的坐标分别为(
,3),(3, ) (3)设点P的坐标为(0,m) 直线 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M(0,2) ∵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专题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专题【围矩形】1.如图所示,点P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如果构成的矩形面积是4,那么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A. B.C..D.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的值可能是()A. -1B.C. 1D. 23.如图,A、B是双曲线上的点,分别过A、B两点作x轴、y轴的垂线段.S1,S2,S3分别表示图中三个矩形的面积,若S3=1,且S1+S2=4,则k值为()A. 1B. 2C. 3D. 44.如图,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有点P1、P2、P3、P4,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3,4.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图中所构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S1、S2、S3,则S1+S2+S3=()A. 1B. 1.5C. 2D. 无法确定5.如图,两个反比例函数y=和y=(其中k1>0>k2)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是C1,第二、四象限内的图象是C2,设点P在C1上,PC⊥x轴于点M,交C2于点C,PA⊥y轴于点N,交C2于点A,AB∥PC,CB∥AP相交于点B,则四边形ODBE的面积为()A. |k1﹣k2|B.C. |k1•k2|D.6.如图,A、C是函数y=的图象上的任意两点,过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B,过C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D,记Rt△AOB的面积为S1,Rt△COD的面积为S2,则()A. S1>S2B. S1<S2C. S1=S2D. 关系不能确定7.如图,过y轴上任意一点p,作x轴的平行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A点,若B为x轴上任意一点,连接AB,PB则△APB的面积为()A. 1 B. 2 C. 3 D. 48.如图,A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过点A作AB⊥x轴于点B,点P在y轴上,△ABP的面积为1,则k的值为()A. 1 B. 2 C. -1 D. -29.反比例函数y=与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作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分别交双曲线于A、B两点,连接OA、OB,则△AOB的面积为()A. B. 2 C. 3 D. 110.如图,过x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P,作y轴的平行线,分别与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交于A、B两点.若点C是y轴上任意一点,连接AC、BC,则△ABC的面积为() A. 3 B . 4 C . 5 D . 1011.双曲线y1=与y2=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作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交y1,y2于B、A,连OA,过B作BC∥OA,交x轴于C,若四边形OABC的面积为3,则k=()A. 2B. 4 C .3 D . 512.如图,直线l和双曲线交于A、B两点,P是线段AB上的点(不与A、B重合),过点A、B、P分别向x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C、D、E,连接OA、OB、0P,设△AOC的面积为S1、△BOD的面积为S2、△POE的面积为S3,则()A. S1<S2<S3B. S1>S2>S3C. S1=S2>S3D. S1=S2<S313.如图是反比例函数和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在上取点M分别作两坐标轴的垂线交于点A、B,连接OA、O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4.如图,直线y=kx(k>0)与双曲线y=交于A,B两点,BC⊥x轴于C,连接AC交y轴于D,下列结论:①A、B关于原点对称;②△ABC的面积为定值;③D是AC的中点;④S△AOD=.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个 A. 1 B . 2 C . 3 D . 415.如图,直y=mx与双曲线y=交于点A,B.过点A作AM⊥x轴,垂足为点M,连接BM.若S△ABM=1,则k的值是()A. 1 B. m﹣1 C. 2 D. m16.正比例函数y=x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C两点.AB⊥x轴于B,CD⊥y轴于D,如图,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A. 1B.C. 2D.17.如图,A,C是函数y=(k≠0)的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两点,AB,CD垂直于x轴,垂足分别为B,D,那么四边形ABCD的面积S是()A. B. 2k C. 4k D. k18.如图,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与直线y=﹣x的交点为A,B,过点A作y轴的平行线与过点B作x轴的平行线相交于点C,则△ABC的面积为()A. 8B. 6C. 4D. 2【三角形叠梯形】19.如图,点A和B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任意两点,过A,B分别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C和D,连接AB,AO,BO,△ABO的面积为8,则梯形CABD的面积为()A. 6B. 7C. 8D. 1020.如图,△ABO的顶点A和AB边的中点C都在双曲线y=(x>0)的一个分支上,点B在x轴上,CD⊥OB于D,若△AOC的面积为3,则k=()A. 2 B. 3 C. 4 D.21.如图,A、B是双曲线上任意两点,过A、B两点分别作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连接AB,直线OB、OA分别交双曲线于点E、F,设梯形ABCD的面积和△EOF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S1与S2的大小关系是()A. S1=S2 B. S1>S2 C. S1<S2 D. 不能确定【截矩形】22.如图,过点P(2,3)分别作PC⊥x轴于点C,PD⊥y轴于点D,PC、PD分别交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于点A、B,则四边形BOAP的面积为()A. 3 B. 3.5 C. 4 D. 523.如图,双曲线y=(k>0)经过矩形OABC的边BC的中点E,交AB于点D.若梯形ODBC的面积为3,则k=.24.函数y=和y=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点P是y=的图象上一动点,PC⊥x轴于点C,交y=的图象于点B.给出如下结论:①△ODB与△OCA的面积相等;②PA与PB始终相等;③四边形PAOB的面积大小不会发生变化;④CA=AP.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25.两个反比例函数和(k1>k2>0)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P在C1上,作PC、PD垂直于坐标轴,垂线与C2交点为A、B,则下列结论:①△ODB与△OCA的面积相等;②四边形PAOB的面积等于k1﹣k2③PA与PB始终相等;④当点A是PC的中点时,点B一定是PD的中点.其中正确的是()【截直角三角形】26.如图,已知双曲线经过直角三角形OAB斜边OA的中点D,且与直角边AB相交于点C.若点A的坐标为(﹣8,6),则△AOC的面积为()A. 20B. 18C. 16D. 1227.如图,双曲线经过Rt△OAB斜边OA的中点D,且与直角边AB相交于点C.则△AOC的面积为()A. 9 B. 6 C. 4.5 D. 328.如图,已知矩形ABCO的一边OC在x轴上,一边OA在y轴上,双曲线交OB的中点于D,交BC边于E,若△OBC的面积等于4,则CE:BE的值为()A. 1:2 B . 1:3 C. 1:4 D. 无法确定29.如图,已知梯形ABCO的底边AO在x轴上,BC∥AO,AB⊥AO,过点C的双曲线交OB于D,且OD:DB=1:2,若△OBC的面积等于3,则k的值()A. 2B.C.D. 无法确定30.如图,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矩形OABC对角线的交点M,分别与AB、BC相交于点D、E.若四边形ODBE的面积为6,则k的值为()A. 1B. 2C. 3D. 4反比例函数【围矩形】1.解:由题意得:矩形面积等于|k|,∴|k|=4又∵反比例函数图象在二、四象限.∴k<0∴k=﹣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故选C.2.解:∵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k>0,∵当图象上的点的横坐标为1时,纵坐标小于1,∴k<1,故选B.3.解:∵S1+S2=4,∴S1=S2═2,∵S3=1,∴S1+S3=1+2=3,∴k=3故选C.4.解:由题意可知点P1、P2、P3、P4坐标分别为:(1,2),(2,1),(3,),(4,).∴由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可知:S1+S2+S3=2﹣1×==1.5.故选B.5.解:∵AB∥PC,CB∥AP,∠APC=90°,∴四边形APCB是矩形.设P(x,),则A(,),C(x,),∴S矩形APCB=AP•PC=(x﹣)(﹣)=,∴四边形ODBE的面积=S矩形APCB ﹣S矩形PNOM﹣S矩形MCDP﹣S矩形AEON=﹣k1﹣|k2|﹣|k2|=.故选D.【围三角形】6.解:结合题意可得:A、C都在双曲线y=上,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有S1=S2;故选C.7.解:依题意得:△APB的面积S=|k|=×|4|=2.故选B8.解:如图,连OA,∵AB⊥x轴,∴AB∥OP,∴S△OAB=S△PAB=1,∴|k|=2×1=2,∵反比例函数图象过第二象限,∴k=﹣2.故选D.9.解:分别过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过B作BC⊥y轴,点C为垂足,∵由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可知,S四边形OEAC=6,S△AOE=3,S△BOC=,∴S△AOB=S四边形OEAC﹣S△AOE﹣S△BOC=6﹣3﹣=.故选A.10.解:设P(a,0),a>0,则A和B的横坐标都为a,将x=a代入反比例函数y=﹣中得:y=﹣,故A(a,﹣);将x=a代入反比例函数y=中得:y=,故B(a,),∴AB=AP+BP=+=,则S△ABC=AB•x P的横坐标=××a=5.故选C11.解:由题意得:S四边形OABC=|k1|﹣|k2|=|6|﹣|k|=3;又由于反比例函数位于第一象限,k>0;k=3.故选C.12.解:结合题意可得:AB都在双曲线y=上,则有S1=S2;而AB之间,直线在双曲线上方;故S1=S2<S3故选D.13.解:∵在上取点M分别作两坐标轴的垂线交于点A、B,∴S△AOC=×5=2.5,S△BOD=×5=2.5 S矩形MDOC=3∴S阴影=S△AOC+S△BOD﹣S矩形MDOC=5﹣3=2故答案为2.【对称点】14.解:①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若有交点,一定是两个,且关于原点对称,所以正确;②根据A、B关于原点对称,S△ABC为即A点横纵坐标的乘积,为定值1,所以正确;③因为AO=BO,OD∥BC,所以OD为△ABC的中位线,即D是AC中点,所以正确;④在△ADO中,因为AD和y轴并不垂直,所以面积不等于k的一半,不等于,错误.故选C.15.解:由图象上的点A、B、M构成的三角形由△AMO和△BMO的组成,点A与点B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点A,B的纵横坐标的绝对值相等,∴△AMO和△BMO的面积相等,且为,∴点A的横纵坐标的乘积绝对值为1,又因为点A在第一象限内,所以可知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为1.故选A.16.解: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可知:OB=OD,AB=CD,∴四边形ABCD的面积=S△AOB+S△ODA+S△ODC+S△OBC=1×2=2.故选C.17.解:∵A,C是函数y=(k≠0)的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两点,∴若假设A点坐标为(x,y),则C点坐标为(﹣x,﹣y).∴BD=2x,AB=CD=y,∴S=S△ABD+S△CBD=BD•AB+BD•CD=2xy=2k.故四边形ABCD的面积S是2k.故选B.四边形ABCD18.解:由于点A、B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则△ABC的面积=2|k|=2×4=8.故选A.【三角形叠梯形】19.解:过点B向x轴作垂线,垂足是G.由题意得:矩形BDOG的面积是|k|=3,∴S△ACO=S△BOG=.所+S梯形ABDC﹣S△ACO﹣S△BOG=8,以△AOB的面积=S矩形BDOG则梯形CABD的面积=8﹣3+3=8.故选C20.解:过点A作AM⊥OB于M,设点A坐标为(x,y),∵顶点A在双曲线y=(x>0)图象上,∴xy=k,∴S△AMO=OM•AM=xy=k,设B的坐标为(a,0),∵中点C在双曲线y=(x>0)图象上,CD⊥OB于D,∴点C坐标为(,),∴S△CDO=OD•CD=••=k,∴ay=3k,∵S△AOB=S△AOM+S△AMB =k+•(a﹣x)y =k+ay﹣xy=k+×3k﹣k =k,又∵C为AB中点,∴△AOC的面积为×k=3,∴k=4,故选C.21.解:∵直线OB、OA分别交双曲线于点E、F,∴S2=S△AOB,∵S1=S△AOC+S△AOB﹣S△BOD,而S△AOC=S△BOD=k,∴S1=S△AOB,∴S1=S2.故选A.【截矩形】22.解:∵B、A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S△DBO=S△AOC=×2=1,∵P(2,3),∴四边形DPCO的面积为2×3=6,∴四边形BOAP的面积为6﹣1﹣1=4,故选:C.23.解:连接OE,设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0),C(c,0),则B(c,b),E(c,),设D(x,y),∵D和E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xy=k,=k,即S△AOD=S△OEC=×c×,∵梯形ODBC的面积为3,∴bc﹣×c×=3,∴bc=3,∴bc=4,∴S△AOD=S△OEC=1,∵k>0,∴k=1,解得k=2,故答案为:2.24.解:∵A、B是反比函数y=上的点,∴S△OBD=S△OAC=,故①正确;当P的横纵坐标相等时PA=PB,故②错误;=4,∵P是y=的图象上一动点,∴S矩形PDOC=S矩形PDOC﹣S△ODB﹣﹣S△OAC=4﹣﹣=3,故③正确;∴S四边形PAOB连接OP,===4,∴AC=PC,PA=PC,∴=3,∴AC=AP;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①③④.故选C.25.解:①∵A、B两点都在y=上,∴△ODB与△OCA的面积都都等于,故①正确;②S矩形OCPB﹣S△AOC﹣S△DBO=|k2|﹣2×|k1|÷2=k2﹣k1,故②正确;③只有当P的横纵坐标相等时,PA=PB,错误;④当点A是PC的中点时,点B一定是PD的中点,正确.故选B.【截直角三角形】26.解:∵点A的坐标为(﹣8,6),O点坐标为(0,0),∴斜边OA的中点D的坐标为(﹣4,3),把D(﹣4,3)代入y=得k=﹣4×3=﹣1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AB⊥x轴,∴C点和横坐标为点A相同,都为﹣8,把x=﹣8代入y=﹣得y=,∴C点坐标为(﹣8,),∴AC=6﹣=,∴△AOC的面积=AC•OB=××8=18.故选B.27.解:∵OA的中点是D,双曲线y=﹣经过点D,∴k=xy=﹣3,D点坐标为:(x,y),则A点坐标为:(2x,2y),∴△BOC的面积=|k|=3.又∵△AOB的面积=×2x×2y=12,∴△AOC的面积=△AOB的面积﹣△BOC的面积=12﹣3=9.故选:A.28.解:设D点的坐标是(x,y).∵点D是线段OB的中点,∴B点的坐标是(2x,2y);∵△OBC的面积等于4,∴×2x×2y=4,即xy=﹣2,∴k=﹣2;又∵点E在双曲线上,∴点E的坐标为(2x,);∴CE:BE=:(2y﹣)=:(2×﹣)=1:3;故选B.29.解:方法1:设B点坐标为(a,b),∵OD:DB=1:2,∴D点坐标为(a,b),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a•b=k,∴ab=9k①,∵BC∥AO,AB⊥AO,C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设C点横坐标为m,则C点坐标为(m,b)将(m,b)代入y=得,m=,BC=a﹣,又因为△OBC的高为AB,所以S△OBC=(a﹣)•b=3,所以(a﹣)•b=3,(a﹣)b=6,ab﹣k=6②,把①代入②得,9k﹣k=6,解得k=.方法2:延长BC交y轴于E,过D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F.由△OAB的面积=△OBE的面积,△ODF的面积=△OCE的面积,可知,△ODF的面积=梯形DFAB=△BOC的面积=,即k=,k=.故选B.30.解:由题意得:E、M、D位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则S△OCE=,S△OAD=,过点M作MG⊥y轴于点G,作MN⊥x轴于点N,则S□ONMG=|k|,又∵M为矩形ABCO对角线的交点,则S矩形ABCO=4S□ONMG=4|k|,由于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k>0,则++6=4k,k=2.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比例函数 ---动点、面积专题(附详解)一、解答题(共7小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A(﹣,1).(1)试确定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O是坐标原点,将线段OA绕O点顺时针旋转30°得到线段OB.判断点B是否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并说明理由;(3)已知点P(m,m+6)也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其中m<0),过P点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M.若线段PM上存在一点Q,使得△OQM的面积是,设Q点的纵坐标为n,求n2﹣2n+9的值.2、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B(1,1).(1)求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连接OB,再把点A(2,0)与点B连接,将△OA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35°得到△OA′B′,写出A′B′的中点P的坐标,试判断点P是否在此双曲线上,并说明理由;(3)若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有一点F(m,)(其中m>0),在线段OF 上任取一点E,设E点的纵坐标为n,过F点作FM⊥x轴于点M,连接EM,使△OEM的面积是,求代数式的值.3、如图,M点是正比例函数y=kx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个交点.(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取一点P,过点P做PA垂直于x轴,垂足为A,点Q是直线MO上一点,QB垂直于y轴,垂足为B,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的面积是△OPA的面积的2倍?如果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分别交于A、B两点,点M是一次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部分上的任意一点,过M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1、M2,设矩形MM1OM2的面积为S1;点N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过N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N1、N2,设矩形NN1ON2的面积为S2;(1)若设点M的坐标为(x,y),请写出S1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取何值时,S1的最大值;(2)观察图形,通过确定x的取值,试比较S1、S2的大小.5、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 (﹣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 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 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如图1,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 (﹣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 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 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当点Q在第一象限中的双曲线上运动时,作以OP、OQ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PCQ,求平行四边形OPCQ周长的最小值.7、如图,点P(a,b)和点Q(c,d)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第一象限内的两个动点(a<b,a≠c),且始终有OP=OQ.(1)求证:a=d,b=c;(2)P1是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Q1是点Q关于x轴的对称点,连接P1Q1分别交OP、OQ于点M、N.①求证:PQ∥P1Q1;②求四边形PQNM的面积S能否等于?若能,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反比例动点与面积答案与评分标准一、解答题(共7小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A(﹣,1).(1)试确定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O是坐标原点,将线段OA绕O点顺时针旋转30°得到线段OB.判断点B是否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并说明理由;(3)已知点P(m,m+6)也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其中m<0),过P点作x轴的垂线,交x 轴于点M.若线段PM上存在一点Q,使得△OQM的面积是,设Q点的纵坐标为n,求n2﹣2n+9的值.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旋转的性质。
专题:综合题。
分析:(1)由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A(﹣,1),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首先由点A的坐标,可求出OA的长度,∠AOC的大小,然后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OB=30°,OB=OA,再求出点B的坐标,进而判断点B是否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3)把点P(m,m+6)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得到关于m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题意,可得Q点的坐标为(m,n),再由△OQM的面积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m<0,得出mn的值,最后将所求的代数式变形,把mn的值代入,即可求出n2﹣2n+9的值.解答:解:(1)由题意得1=,解得k=﹣,∴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C.在Rt△AOC中,OC=, AC=1,∴OA==2,∠AOC=30°,∵将线段OA绕O点顺时针旋转30°得到线段OB,∴∠AOB=30°,OB=OA=2,∴∠BOC=60°.过点B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D.在Rt△BOD中,BD=OB•sin∠BOD=,OD=OB=1,∴B点坐标为(﹣1,),将x=﹣1代入y=﹣中,得y=,∴点B(﹣1,)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3)由y=﹣得xy=﹣,∵点P(m,m+6)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其中m<0,∴m(m+6)=﹣,∴m2+2m+1=0,∵PQ⊥x轴,∴Q点的坐标为(m,n).∵△OQM的面积是,∴OM•QM=,∵m<0,∴mn=﹣1,∴m2n2+2mn2+n2=0,∴n2﹣2n=﹣1,∴n2﹣2n+9=8.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旋转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尤其是在最后一问中,没有必要求出n的具体值,而是将mn=﹣1作为一个整体代入,有一定的技巧性,使计算简便.2、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B(1,1).(1)求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连接OB,再把点A(2,0)与点B连接,将△OA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35°得到△OA′B′,写出A′B′的中点P的坐标,试判断点P是否在此双曲线上,并说明理由;(3)若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有一点F(m,)(其中m>0),在线段OF上任取一点E,设E 点的纵坐标为n,过F点作FM⊥x轴于点M,连接EM,使△O EM的面积是,求代数式的值.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
分析:(1)函数式y=,且过(1,1)点,代入可确定k的值,从而求出函数式.(2)因为△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旋转后求出A′和B′的坐标,从而求出A′B′中点的坐标,可判断是否在双曲线线上.(3)因为EH=n,0M=m,△OEM的面积是,从而可求出n和m的关系式,因为F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代入函数式,可求出结果.解答:解:(1)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分)(2)∵已知B(1,1),A(2,0)∴△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方向旋转135°,∴B′(0,﹣),A′(﹣,﹣)∴中点P为(﹣,﹣).(2分)∵(﹣)•(﹣)=1(3分)∴点P在此双曲线上.(4分)(3)∵EH=n,0M=m ∴S△OEM===,∴m=(5分)又∵F(m,)在函数图象上∴=1.(6分)将m=代入上式,得﹣=1,∴n2+=,∴n2+﹣2=.(7分)点评: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关键是知道用已知点确定反比例函数式k的值,进而确定函数式,以及反比例函数上的点,和由这点做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3、如图,M点是正比例函数y=kx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个交点.(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取一点P,过点P做PA垂直于x轴,垂足为A,点Q是直线MO上一点,QB垂直于y轴,垂足为B,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的面积是△OPA的面积的2倍?如果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
分析:(1)从图象上可看到正比例函数y=kx和反比例函数y=都过(1,2)点,从而可求出函数式.(2)P是反比例函数上的一点,过点P做PA垂直于x轴,垂足为A,所以△OPA的面积是m,点Q是直线MO上一点,QB垂直于y轴,垂足为B,Q点的坐标为(x,kx),所以根据△OBQ的面积是△OPA的面积的2倍可列方程求解.解答:解:(1)∵y=kx过(﹣1,2)点,∴k=﹣2,∴y=﹣2x.∵y=过(﹣1,2)点,∴m=﹣2.∴y=﹣;(2)∵△OPA的面积是m=1,Q点的坐标为(x,﹣2x),∴•|x|•|﹣2x|=2,x=±,因为在第二象限所以Q点的坐标为(﹣,2),或(,﹣2).点评: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综合运用,关键能够熟练确定函数式,并能够掌握由函数图象上的点作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和函数坐标之间的关系.4、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分别交于A、B 两点,点M是一次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部分上的任意一点,过M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1、M2,设矩形MM1OM2的面积为S1;点N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过N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N1、N2,设矩形NN1ON2的面积为S2;(1)若设点M的坐标为(x,y),请写出S1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取何值时,S1的最大值;(2)观察图形,通过确定x的取值,试比较S1、S2的大小.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一次函数的图象。
专题:计算题。
分析:(1)已知M点坐标,根据M点在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上,代入把M点纵坐标用x表示出来,从而表示出矩形MM1OM2的面积为S1;(2)观察图形S1、S2,观察反比例函数在一次函数上方还是下方,从而比较其大小.解答:解:(1)∵M的坐标为(x,y),M点在还函数y=﹣x+4的图象上,∴y=﹣x+4,∴S1=xy=x(﹣x+4)=﹣x2+4x=﹣(x﹣2)2+4,当x=2时,S1最大值=4;(2)设N(x1,y1),点N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S2=x1×y1=2,由S1=S2可得:﹣x2+4x=2,即x2﹣4x﹣2=0,∴,通过观察图象可得:当时,S1=S2,当或时,S1<S2,当时,S1>S2.点评:此题考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学会通过图象比较面积的大小,比较简单.5、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