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一、起源和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传始创于秦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音乐器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结构和制作安塞腰鼓主要由鼓框、鼓皮、鼓棒等组成。
鼓框经过木工制作,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精美绘制图案或花纹。
鼓皮多用水牛皮或羊皮,经过制作和调音后,具有独特的音质和响亮的音色。
鼓棒通常由木材制成,长度适中,便于演奏时的挥舞和击鼓。
三、演奏技法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挥鼓、击鼓和踢脚。
挥鼓是安塞腰鼓演奏中最为特色的表演形式,演奏者将鼓棒挥舞得犹如舞动的丝绸般柔美,抒发出深沉悠远的艺术情感。
击鼓是以鼓棒敲击鼓面,发出响亮清脆的鼓声,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韵律和旋律。
踢脚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配合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才华,还要具备较高的体魄和舞蹈功底,方能在演出中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四、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配合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
安塞腰鼓还常常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锣鼓舞、杂耍、大秧歌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五、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更是对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表现。
安塞腰鼓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安塞腰鼓》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首流传于陕西安塞地区的民间艺术歌曲,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一些知识点:1. 腰鼓:腰鼓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军事节令乐器,后来发展成民间舞蹈乐器。
腰鼓以鼓面为主要发声部分,鼓面由牛皮或羊皮制成,鼓的身体由木材制成。
2. 安塞:安塞是陕西省延安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黄土高原上。
安塞以腰鼓舞蹈闻名,被誉为“腰鼓之乡”。
3. 历史渊源:《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传始于唐代的长庆年间,而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现在的《安塞腰鼓》乃是民间传承的结果。
4. 剧情梗概:《安塞腰鼓》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英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末边塞,男主角安塞腰鼓由于深爱着娇妻顾惜荷,拒绝了国家的征辟,被严刑拷打而死。
悲痛之下,顾惜荷化身为魂灵,呼唤着忠魂安塞重回人间。
最终,在上苍的眷顾下,她成功地唤醒了丈夫的灵魂,两人重聚并共同战胜了外敌。
5. 表演形式:《安塞腰鼓》是一种组合了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演出时,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腰鼓,伴随着鼓点和歌声,展开精彩的舞蹈表演。
6. 技艺要求:《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舞者有较高的舞蹈功底和节奏感,要求手腕柔韧灵活、肩膀和腰部协调自如。
同时,舞者还要具备较强的音乐和歌唱素养,以确保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传承与保护:《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扶持,鼓励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
8. 影响与推广:《安塞腰鼓》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关注《安塞腰鼓》,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播和推广。
9. 腰鼓文化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安塞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腰鼓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
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安塞腰鼓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
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地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

曹怀荣,汉族,1939年生,陕西安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 刘延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的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启用,成为安塞区第一个集腰鼓、民歌和陕北说书 等民间艺术为一体的陕北民俗文化综合演艺基地。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方阵的队形编排,有多种变化。这些队形,使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艺术性较强。传统的腰 鼓方阵编排图案有“十字梅花”“双排灯”“九连环”“拜四方”等。这些方阵图案,充分展现了黄土地人民丰 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安塞腰鼓伴奏主要由打击乐、吹奏乐两种组成。打击乐有大鼓、大镶、小镰各一件或多件。大鼓音质浑厚, 音量强大,富有穿透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小镣属于辅助乐器,增强音乐效果,使节奏更加明快和谐。吹奏乐 主要由唢呐组成。
进入20世纪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转九曲、舞彩绸、跑竹马、耍扇子、踩高跷、霸王鞭等融为一体, 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 1989年,在安塞县招安乡出土了“安塞腰鼓”宋 代画像砖,说明安塞腰鼓艺术在宋代已经成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和民间文化表演活动。
舞蹈特色
01
安塞腰鼓场地鼓是指在舞台、广场等固定场所进行的表演活动。舞台表演人数一般在百人左右,广场表演则 可达千人左右。场地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打、二人对打、多人群打等表演方式。路鼓也叫“行进 鼓”“过街鼓”,是表演者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为主,边行进边表演,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如正月 在乡村逐村逐户拜年,腰鼓队排成一条长队,边行边打,颇有喜庆气氛。
近年来,安塞腰鼓出于参加大型电影电视拍摄活动的需要,一般都将腰鼓表演者带至黄土高原的山梁上进行 表演。几百名腰鼓表演者在黄土山梁上进行表演,尘土飞扬,气势宏大壮观,极具艺术效果,由此便形成了山地 腰鼓。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的一种传统乐器,也被称为安塞县腰鼓。
它是一种由玻璃纤维、木材和羊皮制成的鼓,通常由两名演奏者同时演奏。
安塞腰鼓被广泛用于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盛大场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演奏技巧、曲目和文化意义。
起源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自唐玄宗时期的洛阳鼓舞演进而来。
唐朝时期,鼓舞是一种重要的宫廷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并与腰鼓结合成为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形成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风格。
演奏技巧安塞腰鼓通常由两名演奏者共同完成,每人手持一面鼓。
演奏者使用手、指、掌和手臂等部位敲击鼓面,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技巧,使鼓声响亮而有力,节奏鲜明有力,给人以独特的听觉享受。
安塞腰鼓的曲目多种多样,包括欢快的舞曲、婚礼曲、节日曲以及纪念活动曲等。
其中,比较经典的曲目有《欢乐神州》、《陕北舞曲》和《共筑中国梦》等。
这些曲目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陕北地区特有的风情和民俗文化内涵。
文化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当地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也承载着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情感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安塞腰鼓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情,这也是安塞腰鼓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此外,安塞腰鼓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护和弘扬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相关部门在推广安塞腰鼓的同时,也注重培育年轻学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开展安塞腰鼓的教育推广活动,以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西省的一种传统乐器,是陕北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安塞腰鼓的起源、演奏技巧、曲目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享受。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安塞腰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县。
它是一种以腰鼓为主要乐器伴奏的舞蹈表演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表演形式、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知识点梳理。
一、历史背景《安塞腰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安塞腰鼓》最初是在农耕活动中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舞蹈表演形式。
这与安塞县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关,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居民多以农耕为生,所以他们在耕田、播种、收割等农事劳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这就是《安塞腰鼓》的原始形态。
二、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合奏形式,即由数十人组成的团队进行表演;另一种是独奏形式,即单人或少数人进行表演。
两者均以腰鼓为主要乐器伴奏,融合了歌唱、舞蹈、器乐等元素。
在合奏形式中,表演者手持腰鼓,蹲立于舞台上,伴随着鼓点的节奏,以舞蹈和歌唱的形式表演各种故事情节。
表演者们以整齐的步伐和优美的手势,展示出农民在农田劳作中的辛勤和快乐。
同时,他们用歌唱表达出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独奏形式中,表演者通常是一位高手,以独特的技巧和个人魅力进行表演。
他们手持腰鼓,以快速的手法和精准的音乐节奏,展示出高超的鼓技和舞蹈功底。
这种形式更加注重个人的表现和展示,艺术效果更为突出。
三、艺术特点《安塞腰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硬朗有力的舞蹈动作:表演者们利用身体和手臂的力量,展示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他们以挺胸、抬头、笔挺脊背的姿态,以及手臂的快速运动,表现出农民在劳作中的勇敢和坚强。
2. 高难度的鼓技:《安塞腰鼓》的鼓技要求非常高,表演者需要掌握快速而精确的鼓点,以及多种变化的节奏和技法。
鼓点和舞蹈配合紧密,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戏曲伴奏鼓械,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安塞腰鼓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起源与发展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安塞县的民间,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起初,安塞腰鼓只是用来伴奏一些民间舞蹈和杂技表演。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安塞腰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体系和艺术风格,并且逐渐与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安塞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达方式。
二、演奏形式安塞腰鼓的演奏形式多样,一般由数名鼓手组成,共同演奏。
演奏时,鼓手手拿鼓槌,用力敲击鼓面,以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同时,鼓手还运用腰腿和身体的摆动,使整个演奏过程显得更加生动有力。
安塞腰鼓演奏的节奏明快有力,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很好地配合各种表演形式。
三、作用与功能安塞腰鼓在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作为一种伴奏乐器,能够配合戏曲、歌舞等表演形式,强调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感。
其次,安塞腰鼓的演奏动作和精准的节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安塞腰鼓还有一定的神秘功能,人们认为它能够驱邪避凶,保平安。
四、艺术特点安塞腰鼓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塞腰鼓的演奏具有精确的节奏和强烈的节奏感,能够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安塞腰鼓的演奏动作有力而有节奏感,既能够展示鼓手的技巧,又能够增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强观众的视觉享受。
此外,安塞腰鼓的旋律优美动人,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最后,安塞腰鼓在表演中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也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它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乐器。
五、文化内涵安塞腰鼓不仅具有音乐艺术的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安塞腰鼓作为一种民间音乐乐器,承载了安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其次,安塞腰鼓在演奏中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如龙凤、鲤鱼等,使其意义更加丰富。
安塞腰鼓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主要内容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县地方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以鼓为主要乐器,辅以唢呐、锣、钹等打击乐器和弦乐器演奏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表现了陕北地区农民勤劳、豁达、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淳朴的生活情趣,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朵”。
起源与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汉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形式。
根据传说,安塞腰鼓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杨国忠的将军创造,在抗击外敌时用来鼓舞士气。
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并在当地得到广泛发展。
演出形式安塞腰鼓演出通常分为两种形式:室内演出和户外演出。
室内演出通常在剧场、会堂等场所进行,演员穿着彩色的戏服,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
户外演出则是在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进行,演员穿着简单的民族服装,表演形式以鼓点为主。
音乐特点安塞腰鼓的音乐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它采用了陕北地区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一些基本元素,如“二泉映月”、“梁祝”等曲目中常用的旋律和节奏。
同时还吸收了西北地区其他民族音乐的特点,在演奏方式上更加独具一格。
舞蹈特点安塞腰鼓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富有力量感和韵律感。
它通常采用单人或多人合作的方式表现出农民劳动生活中的情景和节日庆典时的欢快氛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跳大神》,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上常见的舞蹈形式。
文化内涵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陕北农民的生活习惯、信仰观念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同时,安塞腰鼓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演出和教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陕北地区的文化遗产。
现状与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推崇,安塞腰鼓在当地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每年都有大量的观众前来欣赏演出,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安塞腰鼓队伍中。
同时,也有一些专业团体将安塞腰鼓带到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
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概述安塞腰鼓,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
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
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
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
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
“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
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
[1]安塞腰鼓- 历史发展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如果说《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
击鼓助战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
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
春秋战国后,以鼓为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就更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渐已出现。
山东沂南汉画中的《百戏图》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
其中伴奏的乐器有钟、磐、鼓等打击乐器。
在样式华丽的建鼓旁,一人着宽袍大袖衣,侧身向鼓,双臂高扬,正欲击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
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
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
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
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
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
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
“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
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
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
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
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
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
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
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
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安塞腰鼓- 由来介绍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
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
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
[2]“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
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
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
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
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
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
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
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
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
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
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
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
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
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
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
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安塞腰鼓- 类别种类安塞腰鼓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
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
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
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
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
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
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
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
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
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
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
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