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简介(5)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一、起源和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传始创于秦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音乐器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结构和制作安塞腰鼓主要由鼓框、鼓皮、鼓棒等组成。
鼓框经过木工制作,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精美绘制图案或花纹。
鼓皮多用水牛皮或羊皮,经过制作和调音后,具有独特的音质和响亮的音色。
鼓棒通常由木材制成,长度适中,便于演奏时的挥舞和击鼓。
三、演奏技法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挥鼓、击鼓和踢脚。
挥鼓是安塞腰鼓演奏中最为特色的表演形式,演奏者将鼓棒挥舞得犹如舞动的丝绸般柔美,抒发出深沉悠远的艺术情感。
击鼓是以鼓棒敲击鼓面,发出响亮清脆的鼓声,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韵律和旋律。
踢脚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配合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才华,还要具备较高的体魄和舞蹈功底,方能在演出中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四、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配合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
安塞腰鼓还常常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锣鼓舞、杂耍、大秧歌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五、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更是对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表现。
安塞腰鼓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安塞腰鼓

排比与反复
排比与间隔反复还往往合用
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又是反复。这就是两种修辞手法的 综合运用。实际上,象这样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的情形在其它几 种修辞手法中也会经常遇到,并不是排比与间隔反复所独有的“专 利”。如:
(7)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袁鹰:《井冈翠竹》)
狂舞 闪射 火烈 飞溅 搏击 烧灼 奔突 翻飞 大彻大悟
排比与反复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 语势的效果。
反复: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
连续反复。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 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 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短句使用,结构简单,句义明确,句句铿锵,一语中的,使文章富有节奏
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谢谢!
排比与反复
一、一组排比句必须具有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内容,而间隔反复却可以只有二项或二项 以上的相关内容。如: (1)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 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陶 铸:《松树的风格》) 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只能说是间隔反复,而不能说是排比。 二、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有时 甚至不需要字面上的重复;而间隔反复则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上的重复,修辞作 用是强调突出。如: (2)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袁鹰: 《井冈翠竹》) (3)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鲁迅:《“友邦 惊诧”论》) (4)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陈群:《理想的阶梯》) (5)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6)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以上第(2)、第(3)、第(4)三句运用了排比,第(5)、第(6)两句则是运用 了间隔反复。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一、安塞腰鼓的历史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腰鼓主要用于宫廷的歌舞表演。
到了宋代,腰鼓开始在民间舞蹈中广泛流传。
而到了元代,安塞地区的腰鼓已经成为了地方舞蹈中的重要乐器。
经过长期的发展,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陕北地区民间舞蹈的标志性乐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塞腰鼓的制作工艺安塞腰鼓通常是由数十个鼓片组成的,每一个鼓片都是由水牛皮制成。
制作安塞腰鼓的工艺非常考究,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将水牛皮洗净,晾干,然后用特殊工艺处理,使得水牛皮变得坚韧有弹性。
接下来,需要将水牛皮贴在特制的鼓片上,并用特殊工具将其固定。
最后加上鼓框、鼓杆等部件,安塞腰鼓就制作完成了。
三、安塞腰鼓的舞蹈表演安塞腰鼓主要是作为民间舞蹈乐器使用的,其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通常是由一群人一起跳舞,每个人手持一只腰鼓,配合舞蹈动作和节奏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表演通常内容丰富多彩,有婚庆舞、迎宾舞、劳动舞等不同主题的舞蹈。
在表演中,舞者手持腰鼓,通过不同的击打动作和节奏变化,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四、安塞腰鼓的文化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传统舞蹈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陕北地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安塞腰鼓舞蹈传统在地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陕北地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安塞腰鼓也是中国传统舞蹈乐器中的一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安塞腰鼓的现状与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安塞腰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传承和保护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安塞腰鼓也面临着世代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如何把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塞腰鼓的简介

安塞腰鼓的简介“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2009年国庆典礼,并赴日本等地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安塞腰鼓的特点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
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
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
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
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充分证明当时在西北边塞腰鼓的盛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3《安塞腰鼓》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图

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刘成章一、内容简介:《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1-2] ,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2-4] 。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三、学习方法:腰鼓属于鼓的一种。
鼓作为乐器,学习是此类文章要从:鼓、鼓与自然的结合、鼓与人的结合为角度来观察、学习。
四、思维导图:本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共计五条主线:由节奏的魅力开始到现实而结束。
有点到线,由线及面。
五、原文及标注:《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2)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4)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5)但是:(6)看!——(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陕西腰鼓简介

【腰鼓】
陕西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种类繁多,秦腔、秧歌、民间锣鼓、皮影、泥塑等闻名国内外。
它们与陕西久远的历史人文组成了陕西独具魅力的特色。
陕西锣鼓节奏明快、粗犷雄劲,表演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陕西锣鼓又分为多种,其中陕北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咸阳牛拉鼓最为有名。
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
历史悠久,据传在秦汉时期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视鼓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就以击鼓来报警。
在作战失利时,作为求援讯号。
两军对垒时,则以击鼓助威,鼓舞士气。
取胜后则以击鼓来庆贺。
传到民间后,截为小筒状,蒙牛、羊皮于两端,成为今天的腰鼓。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
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犷雄壮,动作幅度大。
男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
打腰鼓的人数可多可少,人少的时候可以单打、双打或者对打;人数多的时候叫多人打,可以多至数百人。
打腰鼓时要求鼓手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
【安塞腰鼓】
出现在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艺术形式。
腰鼓在中国的北方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比其它腰鼓演出更自由,更狂放。
普通人都是从电影《黄土地》中第一次领略了它的风采,另外,安塞腰鼓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亮相,更是震憾了亚洲以及整个世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安塞腰鼓》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 2
促进旅游业发展
安塞腰鼓作为当地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 来观赏,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 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更多商机。
3
创造就业机会
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 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
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01
02
03
文化交流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 用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民俗活动
在民俗活动中,安塞腰鼓 可以作为表演节目,让观 众了解和体验传统民俗文 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教育
在学校和社区等场所,可 以通过安塞腰鼓的表演和 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和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4 《安塞腰鼓》的实践应用
在文艺表演中的应用
舞蹈表演
安塞腰鼓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使其成为舞蹈 表演的理想选择,能够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 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音乐节庆
在音乐节庆活动中,安塞腰鼓可以作为表演节目之 一,为活动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
影视作品
在影视作品中,安塞腰鼓可以作为场景元素 或情节道具,增加剧情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02 《安塞腰鼓》的课文分析
课文的结构分析
01
段落划分
层次关系
02
03
过渡手法
全文共分为17个段落,每个段落 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结构清 晰。
段落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从对安塞腰鼓的描述到对主题思 想的阐述,逻辑严密。
作者运用了多种过渡手法,如转 折、递进、因果等,使文章流畅 自然。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以其独特风格、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
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
大路上、广场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单打,可双人对打,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
单打者腾跃旋跨,时如晴蜓点水,时如春燕衔泥,时如烈马奔腾,时如猛虎显威;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如野马兔越野。
腰鼓类别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
安塞腰鼓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使自身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娱乐性。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习俗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
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风格、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
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
大路上、广场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单打,可双人对打,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
单打者腾跃旋跨,时如晴蜓点水,时如春燕衔泥,时如烈马奔腾,时如猛虎显威;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如野马兔越野。
腰鼓类别
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
安塞腰鼓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使自身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娱乐性。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习俗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
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
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
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
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
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
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
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
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
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
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
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
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表演形式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
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
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
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
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
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
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
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
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
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
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
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
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
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
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