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为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国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为严格做好我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要求1.已完成的科技立项项目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项目不在申报范围内.2.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已在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和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不在申报范围内.3.项目完成期限一般应为一至三年。
二、申报对象申请国家项目的申请人必须是在立项工程启动时间正式注册的在校本科生,申请者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进行申报,申报团队不能超过5人。
三、审查细则(一)组织机构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科技处、财务处及设备处主要负责人。
教务处、团委、学工部主要负责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组织工作,教务处同时负责学生实验条件的保障;科技处负责协助项目征集;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管理;设备处负责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对学生的开放及管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秘书由团委和教务处主管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副书记和副处长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实施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教务处和团委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团委和教务处主管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副书记和副处长组成。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审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绩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
各学院成立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小组和评审分委员会,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实施方案的制定与组织落实,评审委员会负责申报项目的初审和推荐.(二)项目管理1.项目的申报:由科技处、各学院、教务处和团委共同进行项目征集,学校计划实施办公室统一发布指南,由学院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学生申报。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与实验心得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与实验心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与实验心得土木工程2006级周金顺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对世界的某一点充满了兴趣。
我们不知道而且感兴趣的那一点其实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只是我们没有确定,前人是不是已经研究过并已经有成果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应该用哪些方法?确定一个课题是否有新意值得研究,就需要调查,或使用学校图书馆的查询系统来看看这个课题目前的研究状况,确定是否有必要研究。
而研究的方法,无非是调查、实验和模拟实验三种中的一种或组合使用。
如果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并有一定可行性、一定研究思路的想法通过一个平台的帮助来实现,这是一件听起来挺令人兴奋的事。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时值毕业之际,我觉得师弟师妹们应该很好地把握这种难得的机遇。
因为即使有一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我们申请国家级的课题也面临着不小的难度;而这个创新性实验计划平台,我们不一定“可及”但是一定“可望”,而且即使失败了,受到的训练和得到的经验也颇有价值。
记得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
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也要趁早。
大一的时候我们啥也不懂,大二的时候我们同样没有受过最基本的科研训练,大四的时候已经限制申请项目,大三的时候正合适却不够老练。
如果从大一大二就开始注意这个平台,并且尽早地涉猎感兴趣的领域,尽早地学习如何写申报书如何答辩,即使在大一大二时因为不够有经验项目被淘汰,大三再申请时你会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你会发现自己离成功是如此得接近。
能够在本科四年里拥有一个国家级的项目并以本科生身份把你的成果写成论文(或申报专利)发表,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有困难,需要很多时间,所以,要趁早!创新性实验申报书的写作其实和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差不多,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差不多,只不过本科生强调创新性少一点。
因此,辅导员、研究生学长都是很好的顾问。
另外,创新性实验计划,既然名字叫“实验”,自然以实验或模拟实验为主,社会调查为辅,特别是我们这个工科院校。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摘要] 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作为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参加该项计划的工作经验,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并提出了以该计划为契机,推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能力创新人才0.前言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后备军,其素质高低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划分为4个大的方面,即身体素质、知识储备、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前3个方面,对于培养大学生做事的能力重视不够[1]。
结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储备很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
这显然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此国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
1.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知识面宽广、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工科教育不仅承载了为相关领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而且也承载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2]。
然而,从大学生创新主体性和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看,制约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科学创新主体性发展不够全面由于人们对大学生主题性问题的认识还仅仅是停留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题上,大多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问题。
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是通过和教师的交互作用,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超越地发展,实践高等教育功能[3]。
大学生科研立项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立项原则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
2、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其主要是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严格遵循“强调兴趣、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二、研究期限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2年三、申报与评审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一、二年级学生。
申请者必须学业优秀、善于独立思考、实践动手能力强、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每个团队由3-5人组成。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形式联合申报。
2、申请的项目必须有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施方案。
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1-3年。
通常研究课题主要源于:(1)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从课程学习中引伸出的研究课题;(2)开放式、探索型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延伸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3)结合学校有关重大研究项目,可由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的课题;(4)由学生自主寻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题。
3、项目评审。
(1)由学院进行初审,出具审核、推荐意见后提交教务处。
(2)由有关学科专业和相关职能部门专家组成的评审组,采取申报书评阅以及公开答辩等形式对各个项目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实施原则1.兴趣驱动。
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对科研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
2.自主实验。
项目是以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为单位,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3.重在过程。
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收获。
二、项目申报与立项1.项目申报原则及对象要求(1)项目本着“自由申请、公正合理、择优支持、鼓励实践、激励创新”的原则进行,主要面向二三年级本科生,重点面向三年级本科生。
四年级本科生可酌情申报,申报项目必须要有低年级的学生参与。
(2)申报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善于独立思考,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每个项目必须是团队形式申请(一般2~5人),每个项目只能有一个负责人。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学院、跨专业联合申报。
(3)每个项目至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或是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原则上应主持过校级课题或主要参与过省部级及以上课题。
2.项目申报实行限额推荐制度请各申报单位严格按照《*****201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分配限额一览表》(见附件1)的限额数目推荐申报,超额推荐的不予受理。
3.项目应具备的条件(1)项目选题要适合,申请理由充分、方案具体、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可行性。
(2)负责人责任心强,参与项目的学生要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应该合理使用项目经费。
(3)参与项目的学生应该处理好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性实验和创造发明的关系。
(3)项目实行两级评审制度学生申报的项目必须经过申报单位初评,提出评审意见,并经公示3天后,按学校的推荐限额以学院为单位,将评审结果统一报送教务处教学科;届时教务处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项目进行严格评审,按照评审结果,初步确定国家级项目,没有确定为国家级的项目但达到校级项目立项要求的,可确定为校级项目。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增强信心与韧性、锻炼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课程改革应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实施创新性教育。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型人才;素质;课程改革一、学生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收获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98年开始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学生通过自拟课题实现奇思妙想,每年立项300余项,参加人数1100多人。
2007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我校整合创新教育资源,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分为国家级、校级和院系级三类进行资助,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开展。
在2008年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奖中,有56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4项。
获奖项目中,有2007年立项的一年期国家级项目,也有校级和院系级项目;还有5个项目申请了国家专利。
通过对获奖项目的问卷调查,可以归纳学生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的收获如下。
1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厚重的理论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死穴,使学生对课题产生新的认识,理出新的方向。
进行一项科学研究,关键在于知识储备,知识没有掌握,就谈不上将知识应用到实际课题上来。
在创新实践中产生的这种认识,促使课题组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书店、上互联网、下图书馆、请教学长,去获取新的知识。
有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实验台上一直放着在大学学过的每一本教材,遇到问题,随时查阅,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验证知识、巩固知识,不仅体会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体验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在创新性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2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所谓创新,就是要求所做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要不同于以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仅所提出来的思想要新,而且要有可行性。
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作举措 ,并结合 工作 实际探 讨如何培养大 学生 的创新 能力。 关 键 词 :大学生 ;创新性 实验计划 ;创新 能力
中图分类 号 :G 4 . 2 6 24 3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4 5 {0 1 0 06 0 6 2- 50 2 1 )4— 0 5— 4
立 了大 学 生创新 性 实验 Q Q群 ,学 生 可 以通过 网络
交流研究成果 、探讨学术问题、寻求协作 帮助等 , 进一步活跃学术研究氛围 ,推动学术 思想 、观点 、
方法的交流与传播。
3 取得 的初步成效
我校历来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 ,创建并实施 “ 三三式 ”实践教 学体系 ,得 到社会广泛认 同。较早实施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制 度,将创新实验纳 入本科 人才培养方 案 。20 03 年设立 “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 金” ,自 20 03年开始 实施本科生研究训 练计划( R ) 7年来 ,共立项 ST , 1 4 项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 10 8 4 5 余万元 ,参与学
Z NG e , Z HA W i HONG i , CHOU Nin We HE W e — a Je a — B, n n
( fc f cdmi A a s h n ogAgi l rl nvri ,T i 70 0 hn ) O ieo ae c f i ,Sa dn r ut a ie t aa 2 10 ,C ia A r c u U sy n
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
生 资格 。学校 根 据 “ 学 生 创 新 性 实 验 计 划 ” 项 大
拨款数额给予项 目总经费不小于 11 : 的配套经费支
持 。资助经费额度人均不少于 1 万元 ,由项 目 管理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引导与实施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引导与实施摘要:本文针对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进行选题与立项、项目该如何实施,以及学校该如何管理,实验室该如何配套支持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提供了长江大学在该项目管理中的独特措施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管理1 引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为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近几年实施的效果来看,确实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产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激发了在校学生的创新热潮。
但要把这一项目贯彻延续下去,还必须重视和正确引导学生的选题、路线设计及实施方案等,因为现在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主体是刚进入大三学习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还不宽,考虑问题的深度还不够,要从已知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合适的研究课题还存在一定困难。
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大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就如何实施,学校如何监管、实验室如何开放等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帮助大学生找到切入课题的思路和顺利实施的策略。
2 教师的引导是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的重要来源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对教师也有了较高要求,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1]。
所以教师的授课,特别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要求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启迪科研思维,因为教师的授课是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的重要来源。
笔者所授课程是《微生物学》,其主要内容是讲授微生物的类群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免疫及微生物的应用。
在授课中经常把身边的事件及挖掘的科研课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提出相应问题,要求学生提供解决思路和办法,逐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科研潜质的目的。
现把一些应用列举如下:(1)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时候,笔者带了2包荆州一乡镇企业生产的江汉平原特产——腌制红菜苔(真空包装),其中一包胀气很厉害,一包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詹凌曈,项青
张溪文
Bi掺杂微晶玻璃红外宽带发光性能研究
林羲
潘锗航,朱兴达
周时凤
2013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循环稳定性的研究
李文政
程江栋、张琪
刘苏骅
丁国根、吕慧鹏
程逵
提高ITO材料导电性的研究
朱一烽
杨少波、邹年年
丁新更
LED照明用新型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蒋小超
吴莎莉、姚睿
樊先平/乔旭升
节能型中间包烘烤技术
徐晨阳
刘胜星、俞剑
王家邦
潮汐干湿循环应力下海洋材料开裂状况研究
王睿
徐秉政、徐扬江雨
杨辉
聚偏氟乙烯丝网保护纸质文物的研究
朱童庆
郑泽钧、党鑫
陈立新
水热法合成一维WOx基纳米异质结
陈茜
邱智展
王勇
Sm1.5Sr0.5NiO4基陶瓷的巨介电效应调控
杜思岑
刘小强
2015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磁-结构相变调控实现室温磁热效应
张一弛
马天宇
单原子层ZnO的性质及应用
滕常青
周迪逵、胡嘉骏
何海平
薄层MoS2、WS2的液相剥离、结构调控及在析氢催化中的应用
徐吉健
沈星、赵若愚
余学功
低维度非晶合金性能研究
卜克军
寿国辉、曹鸣岐
曹庆平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
张尧祯
狄锐、邢欢
程继鹏
耐高温高熵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阮悠扬
李宇轩
王晓东
拓扑绝缘体纳米材料的生长及结构表征
杜子健
王亦镠
王勇
Li-Mg-B-H体系的储氢性能与微观结构研究
朱泓伊
龚照东、于思琦
陈立新
离子热制备Ni-P合金及其结构表征
李政隆
韩子琦、王轲
黄靖云
ZnO基透明导电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肖迪
葛慧姝、赵烨
吕建国
ZnO低维核壳结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唐清
张栒、傅铁铮
吕建国
硅纳米颗粒的多层包覆及光电性质研究
吕容恺
路乔、孙思祥
皮孝东
利用硅墨水提高太阳电池效率
韩达新
杨梦琦、杨莹
皮孝东
新型太阳电池材料制备
杨子建
王开平
汪雷
晶体硅太阳电池中铝背电极的吸杂作用研究
程逵
用于电接触复合材料的Ag/SnO2增强相颗粒的原位制备
陈骋
孙继杨、娄湘虹
申乾宏
高容量铁氧化物/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张嘉磊
范恒桢
高明霞
ZnO纳米棒阵列生长与性能调控
周鼎
朱丹诚
吕建国
太阳能用晶体硅中的金属杂质及其复合体
何坚
徐迪恺、陈陈旭
余学功
绿色热电能源转换材料的研究
刘银土
聚偏氟乙烯丝网保护纸质文物的研究
王维
詹凌曈、项青
张溪文
2014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石墨烯基三元催化剂的制备及在锂-空电池中的应用
黄力梁
谢健
利用硅纳米颗粒制备太阳电池
高广哲
刘翔凯
皮孝东
可降解多孔二氧化硅基纳米小球用作药物运载方面的探索
郑翔
傅航雷、张雨婷
李翔
纳米RExAly对NaAlH4储氢材料的催化改性研究
蒲凯超
杜武斌
高明霞
具有相变行为的热电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陈嘉亮
方家鼎、许倩
王勇
2015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硅纳米晶体薄膜晶体管的研究
张可也
李根、蒋立成
皮孝东
拓新型过渡族金属硫属化合物MoS2和MeSe2的单层及异质结与掺杂的制备控制
尹国立
王聪诚、于星雨
金传洪
基于柔性薄膜的纳米压电发电机驱动的传感器件研究
李美勋
邬栋京、郑雪绒
黄靖云
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2012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硅锗合金纳米晶体的掺杂及其光伏应用
麦伟杰
余冠廷
皮孝东
薄膜型石墨烯基复合铁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邱维君
王宝琦、马朝阳
姜银珠
具有可调亲水/憎水表面特性的生物活性涂层的制备研究
张格格
张一笛、王鹏
林卓清
朱铁军
硅浆料在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张云帆
冬晨
皮孝东
利用纳米线制孔制备高效聚氟乙烯(PVDF)超滤膜
雷佳欢
祝炬烨、汪东煌
彭新生
2013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常规硅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衰减及再生研究
黄琨
谢栋
余学功
低维度下非晶合金性能研究
卜克军
寿国辉
曹庆平
喷墨法制备新型电极材料
王开平
杨子建
朱佳男
郝斐、葛相麟
谷长栋
锂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工业化制备方法研究
高庭庭
夏体锋
刘宾虹
纳米空心微球结构的MFe2O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叶涵洋
梁樑、楼子瑞
涂江平
改善形状记忆金属性能使之适用于废热利用装置
极材料的研究
胡微丹
仝达
王秀丽
具有超亲水/微憎水微区的生物活性涂层的制备研究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2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基于硅纳米颗粒的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孙思祥
吕容凯、路乔
皮孝东
拓扑绝缘体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掺杂及原位分析
王亦镠
赵炯
王勇
ZnO低维核壳结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唐清
张栒、傅铁铮
吕建国
2013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贵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复合纳米结构与洁净能源应用
王颖雷
陆乔琦
李翔
新型纳米纤维分离膜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张放
陈丹科、李晨熙
彭新生
多形貌、多尺度碳约束硫/碳复合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罗赛
成宣冰
高明霞
校级SRTP项目
2012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关于SnO2附于石墨烯对气体敏感度的研究
徐若晨
赵炯
杜宁
利用氧化锌进行生物结构复制及生物传感应用
杜竞杉
余骏杰
张辉
Zn-Ti-Sn-O非晶薄膜的生长及其薄膜晶体管研究
杜子健
张昶
吕建国
氧化物材料在反型结构有机光伏和量子点LED中的应用
陈智慧
梅清青、林梓愿
金一政
2014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高储能密度钛酸锶钡基陶瓷
王晓
黄铎、贺彦清
吴勇军
高容量铁系氧化物/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汤王佳
邓竞飞
金传洪
非晶薄膜形变机制的尺寸效应研究
陈晓桐
王则宜、方超
曹庆平
纳米限域与催化改性协同作用下LiBH4-Ca(BH4)2体系储氢性能的研究
林文平
朱崇佳、蒋经纬
陈立新
硅基石墨烯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与改进
李成
高大策
余学功
轨道角动量可控涡旋电子束的产生与应用
高铭希
李卓翰、蔡祥滨
田鹤
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的溶胶凝胶制备及其靶向传递性能探索
汪雷
微结构氧化锌纳米棒基薄膜的制备研究
刘苏骅
吕慧鹏、丁国根
程逵
纳米碳管的制备、掺杂及应用研究
隋强
郝学林
金传洪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在水果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葛慧姝
胡沛然
李东升
LED照明用新型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蒋小超
吴莎莉、姚睿
乔旭升
ZnO透明导电膜及其应用
肖迪
赵烨、葛慧姝
吕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