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
从目的论视角评析《论礼貌与教养》中文译本

从目的论视角评析《论礼貌与教养》中文译本作者:杨健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摘要: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伟大的作家、散文家,是英国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
讽刺和幽默相得益彰,构成其文章的鲜明特色。
《论礼貌与修养》发表于1754年,文章具有普遍和典型的意义。
国情各异,而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则有一脉相通之处。
作者表达自身的深刻见解,机智风趣,最重要的,是令人警醒。
他让我们看到了内心中的愚蠢、残酷、邪恶,他的讽刺令人警醒,给人类的邪恶和愚蠢以有力的一击。
在一篇经典的讽刺散文。
翻译是一种行为,由其目的决定。
“目的决定方式”是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的核心所在。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为目的读者再现源文本,以达到既定的交际目的。
本文选用了《论礼貌与修养》的中文译本,运用目的论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现实和指导意义,通过探讨译本体现的功能翻译的策略,论证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和选择翻译策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讽刺散文:目的原则一、引言1.1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理论,是德国学者弗米尔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Skopos”是一个希腊单词,意思就是“目的”。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就是“目的准则”。
弗米尔将这个单词在翻译理论中作为一种技术术语,强调了翻译中的行为。
根据弗米尔的观点,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原则就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即“任何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Reiss&Vermeer1984:101)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应该遵循目的论的原则,这里的目的论主要侧重译文的交际功能。
首作为一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德国学者赖斯对翻译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为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一书中首次提到了翻译功能论,她提出功能学派的翻译研究基本原理,并且提出了文本功能和翻译策略的概念。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析《论语》卫礼贤德语译本及其“仁”字的跨文化翻译

强调译文 忠实源文 ) 。同时卫礼 贤的译本试 图通过追溯 传统 注疏理 解《 论语》 , 而非是 以当时作 为正统 的朱 熹注 疏 ( 宋 儒
重义理 而 主观 太盛 ) 理解 。撇 开细 节之处 不说 , 卫 礼 贤译 本 值得 注意 的特 点就是 , 译 文采 取 了两种形 式 : 一方 面是 采取 了尽可 能按 照字面 意思 的 、 对 于汉 字所 表达 内容 的翻译 ( 文 献 型翻译 ) 。另一 方面是 更多 属于 改写形 式 的 、 适 应德语 习 惯和德 语思想 内容 的翻译 。 即工具 型 翻译 , 此种 翻译方 式致 力 于在德 语 的语境 中呈现 中文 内容 。 使 读者 更 好地 理解 这
些 内容 。为此 。 卫 礼 贤 从 德 国 或 欧 洲 的 文 化 中选 择 相 应 的
名的汉学 家 , 为东西 方交流作 出了重大贡 献。卫 礼贤《 论语》
译 本相 比其他译 本 .在 翻译方 法和对 待特 殊文 化概念 的 翻 译 上有其 独特之处 。 本 文主要依 据功 能翻译 理论和跨 文化 相关 理论 ,以卫 礼 贤 的《 论语 》 德 语译 本 为研 究对 象 , 对 其跨 文 化 翻译 的总 体思路 做 出阐释 , 分 析其 翻译方 法 的必然性 . 同时选 取 “ 仁” 这个重要 概念的 翻译 进行一定 的分析和 阐释。
释 其 采 用 不 同概 念 翻 译 的 必要 性 。
关键词 : 卫礼 贤 《 论语》 德语译 本 功能翻 译 跨 文化 翻译
1 . 引 言
文 章 。这一 阶段 的重 要事 件 即1 9 1 0 年 翻译 的《 论语》 全 文
由德 国D i e d e r i c h s 出版社 出版 。这 个译 本 的 出 版 。在 当 时 “ 有 教 养 的 德 国 资 产 阶 级 陷 入 文 化 危 机 …… 的 时代 ” ( 吴 素乐 , 2 0 0 4: 4 4) 引起 了较 大 的轰 动 , 赫 尔曼 ・ 黑 塞等 人都 给
从目的论角度赏析《论礼貌与教养》译文

从目的论角度赏析《论礼貌与教养》译文作者:蔡梦迪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0期摘要: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名作《A Treatise on Good Manners and Good Breeding》语言精炼,结构与内容俱佳;侯维瑞先生根据《A Treatise on Good Manners and Good Breeding》所译的《论礼貌与教养》,再现了原文的形神之美,被看作是散文翻译的典范。
本文从微观层面的目的论三大原则对《论礼貌与教养》进行翻译批评及赏析。
关键词:目的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一、引言众所周知,翻译理论是翻译批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翻译批评应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笔者选取德国功能主义理论作为本文的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是翻译活动是人类一项有目的的活动(Nord, 2001),并从全新视角提出了翻译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跨文化交际的增多,国人接触到了更加广泛的文学作品。
然而,“文化冲击”却是不可避免的。
文学作品的译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为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搭建起沟通的渠道。
笔者认为,侯维瑞教授怀着对原作的欣赏与热爱及促进文化交流的愿景,采用了合适的翻译方法对《论礼貌与教养》进行了翻译,希望其译作能够对中国读者有所启迪。
二、理论框架2.1 目的论概述“Skopos”来源于希腊语,意为“目的”。
目的论起源于德国,由弗米尔首次提出,经历了数十载的发展演变后由诺德加以总结完善。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活动,而译文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cf. Vermeer 1989a: 100)。
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
2.2 目的论三原则2.2.1 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庸》英译本的审美再现——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辜 译 :How all -absorbing his humanity! How un原
fathomable the depth of his mind! How infinitely grand
and vast his divine nature!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的仁心是那么的真诚,圣人
一、引言 《中庸》 是一部主要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中国古 代著名典籍,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其中的音律、句式乃 至所包含的情感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研究 其英译本的美学价值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翻译是文化之间的谈话,原文、作者和译者三者 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不可分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将文化与文化联系起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乔飞鸟, 2012)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也就意味着翻译不 仅要求严谨性,也注重美学价值。因此,翻译,就应该 在进行语意传递的同时,保留原文的内在美,从而实 现审美再现。(吴建美,2017) 那么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重现原文的美,是值得探 究的。本篇论文旨在证明翻译美学成功应用于《中庸》 英译本,体现了翻译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翻译中 的可行性以及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未来学者研究审美 再现等课题提供思路。 二、翻译美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美学理论是以美学视角研究的。学者在进行 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翻译美学理 论。对语言的审美认知,促进了人们对翻译的审美认 知,从而实现了审美再现。(王淼,2014)翻译美学是将 翻译与美学相结合,以美学的一些理论为基础,帮助 译者以更好的审美角度来翻译作品,保留文学作品的 美感。 毛荣贵(2005)在他的《翻译美学》书中,将翻译美 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归纳,指出重点研究对象是翻译过 程 中 的 审 美 主 体 、审 美 客 体 和 审 美 再 现 等 。刘 宓 庆 (2005)构建的翻译美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的审美主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语》英译本审美再现

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就决定了,翻译既要实现两 种语言的语际转换,又要传递其中美的特征和内涵。
翻译与美学的联姻由来已久。可以说,美学贯穿了中国传 统译论的发展,并对现代译论有指导和启示作用。刘宓庆致力 于构建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在其 1995 年著述的《翻译美学导 论》中,以中国传统美学为体,西方哲学美学为用,阐述了翻译 美学的渊源,理论基础,审美构成及审美再现等问题。在其 2005 年《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中也进一步详细论述了中西译 学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 以及翻译的审美客体,关于翻译的审美客体,刘宓庆将其划分 成形式系统(审美符号集)以及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其中 形式系统包括语音层、文字层、词语层、句段层。而非形式系统 则包括,情、志、意、象。
许 译 :The wise, said the Master, delight in water while the good delight in mountains. The wise love mobility while the good love tranquility. The wise live happy while the good live long.
《论语》的翻译历来都是典籍翻译研究中的热点。到目前 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经超过 60 种。直至今日,《论语》及其 英译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论语》经久不衰,除 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文化韵味,还与其极高的 美学价值有关,至情至美。而如何将其中的美感传递到译文 中,则是一大难点。本文利用翻译美学理论,选用了具有历史 代表性的威利,刘殿爵以及许渊冲的译本,从形式系统和非形 式系统两方面研究《论语》英译的审美再现。本研究旨在为典 籍翻译提供新视角,为跨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某些启迪参考作 用,同时也进一步论证了翻译美学的普遍适用范围。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教育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述了道德礼仪、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翻译其内容不仅是文化传播也是翻译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面将以两种英文版《三字经》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种英文版《三字经》作者是「杨南道中」,翻译整体语言流畅且贴近原文风格,尽可能地将语言翻译成英语。
但翻译中有些词汇可能会让西方读者感到陌生,例如“孝”和“兄”,缺乏解释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第二种英文版《三字经》作者是「Samuel Johnson」,他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使得译文更具可读性和易懂性。
同时也在翻译中增添了一些诗意,比如“Husbands with wives should in love take delight, And never to quarrel give place.”使得翻译更加有趣生动。
综合来看,两种英文版《三字经》翻译在表达上各有优劣。
第一种译本比较注重对原文文字的翻译,相对的译文流畅度较高但缺少一些文化背景的解释;第二种译本则更加注重对西方读者的理解,加入了些许诗意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活泼。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两种翻译是各自领悟了原文的精髓,并采用不同的译法传达给读者。
这两种翻译在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美学角度看翻译

地传递 了萧红对于父亲和祖父的情感,是成 功的译文 。 2 . 3深层 美质 深层美 质 的实现手段 有 : 气 韵和意境 。深层 美质 的 传 递则要求 译: 史在 韵 味 、 整 体 效 果 和 意 境 等 方 面 达 到 与 原 文 相 似 。 深 层 美 质 的 翻 译 在 诗 歌 翻 译 中 最 能 体 现 。 中 国的诗 歌都是缘物 寄情或者借物 咏怀 ,所 以诗 中的物代 表的意境和气韵便需要译者好好琢磨才能得到好 的译文。 如例 4 :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 时了,往事知 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 国不堪 回首 明月 中。
2 011
与 目的语 之间在句 子或篇 章结构上建立 等值关系 ,如果 等 值 关 系 不 能 在 词 或 词 组 的 级 别 上 建 立 , 可 以推 移 到 句 子 的层级 上 ,如果在 句子层 面上仍无法 建立 ,贝 0 可 以推 移 到句群 或篇章 的层 级上 ( 谢 小容 , 2 0 1 1 ) 。把语 言看作 个 系 统 , 严 谨 地 从 语 言 学 的 角 度 分 析 从 而 应 用 到 翻 译 理论实践 便能够说 明他受到 了西方注重 逻辑推理 ,严谨 的美 学思 想的影 响 。再如 ,纽 马克结 合 了语言 学理论 , 提 出 了交 际翻译和 语义翻译 ,根据不 同文本选择 不同 的 翻 译 策 略 。 由此 而 见 , 西 方 当代 翻 译 理 论 是 以语 言 学 的 研究为基 础 ,而语 言学研 究则要求 缜密 严谨 ,这 恰恰符 合西方审美的特点 。
对 中国 翻 译 理 论 形 成 还 包 括 翻 译 实 践 中译 文 的 美 学 翻 译 艺 术 。 笔 者 拟 从 美 学 角 度 谈 它对 中西 方 翻 译 理 论 形 成 所
造 成 的 影响 以及 用 几 个 译 文 来探 讨 美 学翻 译 艺 术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了《论礼貌与教养》的译文审美再现。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翻译策略和审美再现效果,探讨了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美学价值体现。
在总结了研究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译文的审美再现对文学作品传播和美学体验的重要性。
本研究为翻译美学领域的探讨提供了新思路和视角,对于深化我们对翻译审美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译美学、《论礼貌与教养》、审美再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翻译策略分析、审美再现效果、语言表达技巧、文化因素影响、美学价值体现、研究启示、展望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研究背景《论礼貌与教养》是法国作家拉·布耐尔的著名作品,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之一。
该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被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度。
在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我们需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语言表达技巧、文化因素影响等方面,探讨译文在审美效果和美学价值上的再现情况。
通过对翻译过程和译文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审美特点,揭示翻译在文学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2 研究意义《论礼貌与教养》的译文审美再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该翻译作品的审美再现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和美感表达,拓展翻译美学研究领域,丰富翻译理论与实践。
研究《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有助于理解翻译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美学传达,探索翻译文本中跨文化语境下的审美规律和特点,加深对翻译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2. 正文2.1 翻译策略分析翻译策略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决定着最终翻译效果的好坏。
在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中,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翻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美学意境和审美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作者:赵怡斐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3期摘要: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以讽刺见长。
但由于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不同,斯威夫特作品的译本与原文或多或少有所出入,无法确切传达原文信息。
本文以斯威夫特作品《论礼貌与教养》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总结讽刺论说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论礼貌与教养》;翻译美学;审美再现一、翻译美学与审美再现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的分支,主要研究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美学对翻译的影响,从美学角度理解翻译的科学特征及艺术特征。
翻译美学尝试将美学理论运用于翻译中,为不同文体的翻译设定标准,并在翻译过程中,分析、解释、解决双语转换中涉及到的美学问题。
审美再现体现在中英文转换的过程中,强调“物化”翻译主体对原文的美学理解。
在翻译中译者将其审美理解注入译文,根据审美再现的要求将审美理解以译文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审美再现在常规美学体系及非常规美学体系中都有体现。
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包括语音层次的审美再现、词语层次的审美再现及句段层次的审美再现。
非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包括意境再现、情感再现及风格再现。
二、审美再现的译例分析(1)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2.1.1词语层次的审美再现词语层面的审美再现主要从修辞及措辞两方面进行评估。
修辞指词语使用的修辞手法,措辞包括词语的选择、搭配及语域(刘宓庆,2005:119)。
从美学角度看,译者选词应该准,美,精。
译例1:原文:For being whollyilliterate,and conversingchie fly withe achother,they reduce the who lesystemofbreeding with in the formsandcircles of their service offices.译文:他们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仅仅在同类人之间相互交谈,将教育培养的整个系统压缩到他们所从事的几项只能的形式和圈子之内。
从修辞角度看,译者使用暗喻“斗大的字不识半升”翻译“whollyilliterate”,这种译法比“完全文盲”更具趣味性,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从措辞角度看,“斗大的字不识半升”语域较低,用来形容“绅士的”服务者,恰好符合他们做作虚伪不知变通的性格,同时加强了整个语篇的讽刺意味。
因此译文从修辞和措辞两个方面都很好体现了词语层面的审美再现。
译例2:原文:For asto the great officers,who attend the prince’sperson or councils,orpreside in his family,they are atransient body.译文:对于那些侍奉王子、参与议事或为他家庭招待客人的文武大臣来说,这些人只是一群匆匆过客。
从措辞角度,译者用“匆匆过客”翻译“atransientbody”。
首先,这种译法相比“他们是透明的”而言,在汉语中更加地道。
其次,“匆匆过客”的语域较高,与“绅士的”服务者的性格恰好形成反差,加强了文章的讽刺趣味。
因此译文在措辞上很好体现了词语层面的审美再现。
2.1.2句段层次的审美再现译例1:原文:I remember,up onabirthday atcourt,agreat lady wasutterly desperatebya dishofsauceletfallbya pagedirectly up on her head-dress and brocade,while she gave asuddenturn to here lbowupon some point of ceremony with the p erson who satnexther.译文:我记得在一次宫廷的生日宴会上,一位贵妇人向邻座的客人行礼如仪,突然移动手肘,仆人手中的一小盘酱油便泼洒在她的头饰和缎子衣服上,那时她那副气急败坏的样子有多狼狈。
原文先说故事结果,再讲述故事发展过程,并将结果(agreat lady wasutterly desperate)作为句子信息重心,再使用其他从属结构,如分词,从句等将次要信息与主要信息连接,进而讲述整个故事。
中译本舍弃了原文的叙事方式,改用汉语常用的“先经过后结果”的叙事方法,将信息重心由句子前部移向后部,这样做不仅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还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因此,改变句子语义重心是句段层次审美再现的一种方法。
译例2:原文:I can think of nothing more useful up on thissubject,than topointout some particulars,where in the veryessentials of good manner sareconcerned,the neglector pervertingofwhich do thvery much disturb the good commerce ofthe world,by introducing atrafficofmutualuneasiness in most companies.译文:关于这个题目,除了列举有关良好礼貌基本要素的若干细节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是更为有用的了。
忽略和违背这些细节将大大扰乱这个世界的和谐交往,因为那样就会在大多数的人群中播下相互干扰造成不安的一连串因素。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原文是典型的英语长句,通篇只有一句话,次要信息以从属结构的方式连接在主句上。
中译本舍弃原文形式,根据意群将原文一分为二译为意合的流水句,消除了读者在阅读上的障碍。
因此从形合到意合的转变是句段层次审美再现的一种方法。
(2)非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2.2.1情感再现情感是文学作品的重点。
如果译者想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美学信息,他需要确切了解作者想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重现情感。
译例1:原文:…they live and die in court under all r evolutions,with grea to bsequiousness to those who are in any degree off avororcredit,and with ruden essorinsolence to every bodyelse.译文:…因此无论出现何种变革,他们照样生死作息,对得到任何程度的宠幸和褒奖的人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对其他的人则一概粗暴无礼。
在柯林斯词典中,①obsequious:if you describe some oneasobsequious,you are criticizing them because they are too eager to help or agree with some on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m.②rude:when people are rude,they actinan impolite waytoward others or say impolite things about them.③in solent:if you say that someone is being in solent,you mean they are be ingrude to someone the youg httobere spect fulto.上述三个由程度副词修饰的贬义词表达了作者对“绅士的”服务者的讽刺与鄙视。
译者先将程度副词“great”译为“极尽…之能事”和“一概”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再将押韵词语“obsequiousness”,“rudeness”和“insolence”译为四字词“阿谀奉承”及“粗暴无礼”。
两个四字词语前后形成对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译文中原文韵脚的缺失。
2.2.2风格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指作者的独特特点,每篇文章因有作者的独特特点而与众不同。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因此未能传达原文风格的译文不是成功的译文。
译例1:原文:I have seen aduchess fairly knocked down,by the precipitancy of anofficiouscoxcom brunning to save her trouble of opening a door.译文:我曾看见一个过于殷勤的蠢小子,急匆匆奔上前去,为一位伯爵夫人开门,以免除她的举手之劳,那时候伯爵夫人几乎为之厥倒。
斯威夫特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讽刺,因此好的译本必须传达出原文的讽刺风格。
在译文中,译者采用增词的方法重现与加强讽刺。
译者将“coxcomb”译为“蠢小子”,“her trouble of opening the door”译为“举手之劳”,增加粗体部分以更好传达原文风格。
因此,增词法是重现译文风格的一种方法。
总结翻译美学注重译者的主体性,注重原文美学因素在译文中的重现。
本文以斯威夫特作品《论礼貌与教养》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分析译例,总结在词语、句段上审美再现及情感、风格再现的具体方法,希望为讽刺论说文翻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1]A Treatise on Good Manners and Good Breeding, Jonathan Swift,,上海教育出版社.[2],侯维瑞译本,,上海教育出版社.[3]翻译美学初探,隋荣谊;李锋平,,2007年11期[4]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曾利沙,,2006年03期[5]从翻译美学看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党争胜,,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