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生态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研究方案)

生态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研究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生态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研究方案)生态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研究方案)(马吉香倪雅芳)一、课题背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凸现的问题日趋严重: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化肥和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加上受到知识和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相关保护事业也相对滞后,生态教育可以说知识喊喊口号而已。

为了了解现状,我们作了一项有关本区域学校生态教育现状的调查。

总的来说,目前本区域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可概括为六无,即:无生态教育意识;无生态教学计划;无生态教学师资;无生态教学活动安排;无生态教学资料;无生态教学效果。

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所提出的要求,也远远不能适应为21世纪培养出合格四有新人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伟大,任务艰巨,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便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然而,审视我们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生态教育,我们可以发现,1 / 12我们的教育场所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主,教与学的方式是以灌输和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而把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

我们所提出的生态教育是建立在我们学校近二十年的环境教育研究基础之上的,是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升级版,强调的是在城市化进程这一背景下,受教育者,也就是主体自身生成的生态意识,觉醒意识。

可以说,我们所研究的生态教育就是顺应自然,追求本真的教育。

它不仅仅停留在生态保护的层面,而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从而促进整个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教育,一种充满激情的教育,一种孕育新人的教育。

“生命视野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生命视野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生命视野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程改革迫切需要革新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追求、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课堂,倡导用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指导课堂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开始在课堂上重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致力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以“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力图建立一种令学生和谐发展、注重人性培育的新教育模式。

行动之一“构建理想课堂”在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木,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等方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而、持续、和谐发展的探索与追求永无止境,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特别是需要形成可操作的实践范例。

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国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在课堂生态的具体内容、对象群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良好的研究态势,但己有的研究成果还缺少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建立课题组,依靠全体教师的主动参与,提出了木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生命”从生物学角度看,生命是生物体的活动能力;从哲学角度看,人的生命是意志和精神的体现。

木课题中,生命是物化和文化的有机统一。

教师生态课堂工作计划

教师生态课堂工作计划

教师生态课堂工作计划
1. 进行生态课堂教学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

2. 确定生态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明确每次授课的主题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匹配。

3. 设计生态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 制定生态课堂学习评估方案,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多种评估方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5. 进行生态课堂教学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促进知识的深度学习。

6. 分析生态课堂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7. 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1.课题的提出1.1 背景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

内容涉及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研究,但就如刘贵华和朱小蔓所说,大家都忽视了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是否适切。

而对于学校来说,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对生态课堂中的案例进行研究对这种适切性能提供直观和可靠的支持。

1.2 国内研究现状要把个体精神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本次课程改革也强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一些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在教育内容上,美、英等国注重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学习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保护的技能。

②在教育方式上,重视调查研究,加强校内外结合,倡导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组织各种保护环境的活动。

③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等自主的学习方式。

1.3 研究价值种范例,又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一种推动。

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学,以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师、生、环境等要素之间的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并使之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

2.课题的界定工薪阶层,学校师资、校舍等条件相对比较薄弱。

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浓郁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

本课题研究中,生态课堂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一种崇尚自主的课堂,是一种互为互动的课堂,是一种整体和谐的课堂,是一种持续发展的课堂。

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三助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三助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三助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作为一线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对教育的现状心知肚明,纠结于心。

虽然“钱学森之问”我们没法解决,但是,我们深知课堂教学已是非改不可。

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对教育不满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不满,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学生辍学、失学的弊端。

如何解除这个魔杖,等待观望是不行的,只有从改革课堂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已然成为教育人自发的一种追求,前苏州市长、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试验席卷全国,其“四大工程”“六大教育行动”,深受基础教育者的欢迎,应者云集。

杜郎口模式及其九大范式正推动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

其发展速度之快,其影响范围之广,成为中国基础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校由于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学生,因此,我们决定实施“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让师生享受幸福的课堂生活,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益。

采用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级对比,进行师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质量分析的方式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一、“三助式”生态课堂的基本认识和操作策略(一)基本认识1.生态课堂依据生命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观点,生态化课堂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通过构建教学平衡、协同、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助长”有机结合的理想的教学情境的课堂。

2.三助式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助学习、同学互助学习、教师帮助学习的方式完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助式”生态课堂旨在创设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遵循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合作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综合素质。

(二)操作策略“三助式”生态课堂的操作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1.小组合作: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建各科小组,拟定小组评比标准。

生态课堂的理念

生态课堂的理念

生态课堂的理念
生态课堂的理念
一、生态课堂的概念
生态课堂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生态课堂的特点
1.注重实践:生态课堂不仅仅是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和感受。

2.关注环境:生态课堂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强调互动:生态课堂倡导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合作共赢,激发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4.培养创新:生态课堂鼓励学生成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实践中不断
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实施方法
1.采用“项目制”教学法:根据不同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并组织全班或小组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践。

2.开展“生态体验”活动:通过户外探险、生态观察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3.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环保咨询和技术支持。

4.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并提出改进方案。

四、实施效果
1.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培养创新能力:生态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促进师生互动:生态课堂倡导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合作共赢,激发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4.加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小学课题研究:《构建生态校园,实施幸福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构建生态校园,实施幸福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构建生态校园,实施幸福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优化育人环境,构建生态环境,注重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主动发展、个性和谐、享有完整愉悦的人生。

由此可见,在青少年中实施生态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价值取向。

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校园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学校环境存在一种冰冷、僵硬、不和谐、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因素。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教师是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之一。

教师职业在辛苦之余,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据一所学校对68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34%的教师感到“工作让我厌烦”,42%以上的教师诉说“工作让我感到困惑”,59%以上的教师表示“工作让我疲惫”。

南京某报对教师有过调查,教师有“七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孩子。

怕考试排在第一位。

很多教师比学生还怕考试,因为学生一考完,评价教师的时候就到了。

这种压力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容易缺少教师工作的幸福感,所以要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本课题的研究,是借鉴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个基点,从校园生态环境(包括物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加强生态德育,追求生态课堂教学三方面入手,依托本土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校园育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着生态与和谐不断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的乐园,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课题的界定“生态”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扩展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

永安路小学特色实施方案

永安路小学特色实施方案

“生态教育”特色建设实施方案永安路小学建校以来,永安路小学备受瞩目,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关心、帮助下,在集团的引领下,学校发展迅速。

在孝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校将全力拼搏,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努力提升学校品质。

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将“生态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并制定方案如下:一、学校基本情况永安路小学于2011年9月投入使用,位于美丽的胜溪湖畔。

我校的招生服务范围为汾西矿业集团永泰花园小区、驿马乡拆迁村及窑上村、铁匠巷等新农村建设新区。

学校占地36668㎡,建筑面积 14350㎡。

学校绿化面积达8760㎡,共四块绿化区域。

其中一块属作物种植区,有苹果、梨、桃、桑树等多种果树,种有红薯、土豆等作物,麦子、高粱等庄稼,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

学校是一所八轨制小学,可容纳48个教学班。

建校以来发展迅速,目前有34个教学班,1745名学生,94位公办教师,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虽然是一所新校,但得益于集团化办学,学校得以快速成长和进步,于2013年通过课改合格校验收。

学校老师年轻而富有活力,团结拼搏,敢想敢做。

几年来,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利用方面收获不小,学校率先进行微课的学习、培训、制作和应用,取得了可喜成绩,率先在二年级开展翻转课堂实验。

2016年冬季,成功举办市局小学数学学科基地校活动,受到了一致好评。

二、“生态教育”特色的文化背景我们所指的生态教育实为教育生态学理念下的教育模式与方法。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

它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生态课堂考查与评估一、生态化课堂教学背景1.现实依据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

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高要求不相适应。

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存在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而产生学生的辍学、失学现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疑难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学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

因此,“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生长点。

2.理论依据(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

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

“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育尽可能地关照儿童本身,使儿童自然而然地、主动的发展。

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增添了亮色。

法国着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

他强调说:“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创立“儿童中心说”,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自然主义教育的观点在课程改革中再次得到重申,足见其影响深远。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本课题研究具有理论引领的作用。

(3)教育生态学研究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一词,并列专章进行讨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学术界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多部专着,多篇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教育生态学以其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的研究,具有开拓领域、启迪思维的积极作用。

3.基本条件沙坪坝区多年来实施“目标教学研究”、“主体教育”研究、“创新学习研究”、“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等,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经验;区进修学院教研员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我校开展的“提升教师创新素养”的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因此,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具备现实的、可行的条件。

综上所述,传统教育科学研究的经典思想、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成果和区域教学研究的丰富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支持。

本课题研究切入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微观层面研究生态学对于教学的具体影响和启示,在实践操作上探索生态化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课堂教学,以期通过对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拓展课堂教学研究的思路,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能力提供参照,促进课堂教学优质化。

二、课题界定1.“生态化教学”:依据生命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观点,生态化教学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学平衡、协同、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助长”的有机结合的理想的教学情境。

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一种崇尚自主的课堂,是一种互为互动的课堂,是一种整体和谐的课堂,是一种持续发展的课堂。

2.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知道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本课题借助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以所形成的教学系统为中轴,以师生个体发展为主线,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小学教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原动力,优化教学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化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学实践活动,追求教学的平衡、协同、和谐、高效,促进师生生命成长,从而实现教学优质化。

三、理论假设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

教学环节之间具有“整体关联性”,各教育生态因子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化教学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着眼于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和生活性。

教学中主体因子的正向变化影响着教学环节和过程的优化,反之,教学中主体因子的逆向变化影响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如果能够建起生态化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生态化教学促进师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无疑是一种贡献,而这种探索与研究是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

四、生态课堂目标及内容1.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生态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源动力,建构自学、自主、自由的课堂,凸现教学的生长性、生成性;抓住预习指导、情境创设、目标导向、交流展示、反馈拓展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2.师生心理因素对构建生态化课堂的影响将健康的心理融合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促使课堂上师生心理情感的和谐。

重点研究生态课堂教学健康心态的构成要素;建设宽松、平和、协调的课堂。

3.生态化课堂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两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上。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习的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要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情境;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者、学习的自主者、潜能的发挥者,要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教师分享到“教学相长”的喜悦,达到互勉、互助、互进的和谐氛围。

五、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通过研究拓展教学研究的思路,对区域学校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提供参照,促进教学优质化。

通过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催升理性思考,丰富生态化教学的理性认识,形成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

通过实施生态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六、研究思路我校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立足教学的实践,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针对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活动,探索改进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促进师生生命成长。

提高教学效益。

七、生态课堂原则本课题的将坚持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1.实践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聚焦学校课堂教学现场,重点研究生态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的具体策略,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突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发展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从发展的角度观察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重要目标。

在新的理念与传统教育经典之间理清源流,寻求融合,谋求发展。

3.本课题研究注重传统、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在学习、吸收、消化传统教育经典中寻找创新点,取得新突破。

研究成果力求做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新。

能够推广运用,在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八、课程评价方法本课题拟采用课堂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数据分析法。

1. 课堂观察法:围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料进行研究。

2.文献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教育生态学研究的信息,为课题研究找到理论根据,丰富理性认识,提高研究质量。

3.经验总结法:我们将对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概括和组合,从而获得比较深刻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侧重应用研究,研究人员必须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5.数据分析法:围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分析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研究其因果关系。

九、课程措施1、积极组织,形成课题管理、研究网络,组建务实、有力的研究队伍,调动主研人员、实验学校的积极性,落实研究目标和任务,针对课题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学、规范的研究。

2、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增强研究人员的科研实践能力。

立足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活动,丰富理论素养,提高科研水平,推进课题研究的有序、有效进行。

3、加强资源共享、协同攻关,形成合作、互助、和谐的研究氛围。

开展学术争鸣,集思广益,促进课题研究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4、明确重点、难点、疑点,立足课堂教学,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职责,建立保障措施,确保课题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