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__中央音乐学院(3)--期末试题(一)

期末考试(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扬州慢》的创作者是宋代的:a.李清照 b.辛弃疾 c.苏轼 d .姜白石2.宋词的创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词和曲均由自己创作,称作a.减字 b.偷声 c .自制曲 d.小唱3.北宋宫廷有一种群舞表演,称作a.舞队 b . 队舞 c. 曲子 d.杂扮4.元代的《九转货郎儿》是哪一种音乐a.歌舞 b . 说唱 c.戏曲 d.器乐5.《鹧鸪曲》是哪一种音乐a.笛曲 b.词牌 c.民歌 d.歌舞6.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有a.西厢记 b . 单刀会 c.琵琶记 d.牡丹亭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首诗情画意的小令,作者是a . 马致远 b.王实甫 c.张养浩 d.睢景臣8.清代弹词表演艺术家,其唱腔迂回曲折、悠美宛转、有“春莺百转”之誉的 是a . 俞秀山 b.马如飞 c.陈遇乾 d.毛菖佩9.《弦索备考》收载了多少首弦索套曲a.二十四套 b.二十套 c . 十三套 d.九套10.《下西风》是哪一乐种的乐曲a.十番鼓 b . 十番锣鼓 c.西安鼓乐 d.福建南音2、连线题(每题4分,共20分)1.宋杂剧表演的一般程序是:散 段 表演寻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情正杂剧 宋杂剧中的“杂扮”,是一段滑稽表演断 送 有比较复杂故事情节的表演艳 段 演出的前、后有器乐演奏的引子和尾声2.各乐器是如何演奏的:马头琴 指击乐器云 璈 拨弹乐器火不思 拉弦乐器鱼 鼓 槌击乐器3.杂剧中的四个术语,其意思是:折 表演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楔子 对话和独白科泛 剧情的自然段落和音乐组织单元宾白 插在折前或两折之间的段落5.以下作品的所属的剧种是:《将军得胜令》 福建南音《十六板》 西安鼓乐《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 弦索十三套之一《梅花操》 浙东锣鼓4.连接音乐家和该音乐家对应的音乐思想:魏良辅强调戏曲的音律,可以“宁协律而词不工。
”汤显祖在昆山腔基础上,吸收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融合北曲的演唱成就而度为新声,对演唱的方法作出了规范。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B)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B)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5分1、鲁迅先生写文章对“音乐起源于劳动”这一说法表示反对()2、舞字可能是从巫字演变而来的()3、尧帝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
()4、龠这一乐器的制作材料是苇竹()5、根据周代的法律,诸候欣赏乐舞,其表演人员应是36人()6、周代音乐教育机构的最高领导者是太师()7、十二平均律和十二律说的是一回事()8、春秋战国时期的歌唱家薛谭是秦青的学生()9、《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指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10、道家认为:音乐艺术只能在贵族中生存,不能让老百姓得知,反之会使社会不安定()11、《成相篇》中的“相”说的是一种乐器()12、历史上四大名琴之一的“号钟”琴是楚庄王的()13、鼓吹乐主要有三种演奏形式()14、“秦汉子”指的是弹拔乐器三弦()15、古“疏勒乐”、“高昌乐”这两种音乐都发生在我国的新疆地区()16、西曲是一种独唱性质的音乐形式()17、《梅花三弄》原是一首笛子曲后改为古琴曲()18、大乐律学家荀勖是东汉人()19、法曲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没有经过加工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20、最早提出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八十四调体系的是何妥()21、现存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共有十六首()22、宋代杂剧是流行在南方的一种戏剧艺术()23、明代小曲的小与乐曲大小在结构上无关系()24、昆曲起源于江西省()25、中国脸谱在不同剧种中有不同的造型()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5分1、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1》、《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2、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2时期的,其歌词是“候人兮猗”。
3、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3时代的。
4、六代之乐是指○4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5、周天子用乐舞人数○5,诸候用乐舞人数○5,卿大夫用乐人数○5,士用乐人数○5。
6、周景王向乐官○6咨询十二律与七声的问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__中央音乐学院(4)--期末试题(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__中央音乐学院(4)--期末试题(二)期末考试(二)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元代说唱《九转货郎儿》是A、《货郎儿》的九次宫调转换B、《货郎儿》的九次变体连用C、《货郎儿》与其它八个曲牌组成的套曲D、一个《货郎儿》本调,连按八个以《货郎儿》为头尾,中间插入若干之曲牌的片断,组成的套曲2.高明的南戏创作是A、拜月亭B、白兔记C、琵琶记D、荆钗记3.蒲松龄据《聊斋》张鸿渐故事编成的《磨难曲》是用哪种表演形式A、山东琴书B、道情C、俚曲D、木板大鼓4.四大声腔中有一种通称高腔的是A、余姚腔B、海盐腔C、弋阳腔D、昆山腔5.“临川四梦”的作者是A、洪昇B、沈璟C、汤显祖D、孔尚任6.《元史·礼乐志》中记载的一种乐器“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是指A、火不思B、胡琴C、嵇琴D、马头琴7.杂剧音乐是套曲,其联曲形式称套数,组成套数的基本形式是A、同曲变体连用B、两个曲牌的交替连用C、单一曲牌的联按D、以一个曲牌多次穿插于其它曲牌之间的使用8.明代改革昆山腔为“水磨调”的是A、过云适B、张梅谷C、谢林泉D、魏良辅9.史载作琴用“减字法”的是A、赵耶利B、陈拙C、曹柔D、陈康士10.宋代有一种“只一、二人合动”的器乐演奏,如“双韵合阮咸”、“嵇琴合箫管”、“单拨十四弦”等,称作A细乐 B小合乐 C小乐器 D清乐二、连线题(每题4分,共20分)1.宋代词乐会按词牌的词格填词而有所变化,请连接下列术语的含义:减字在原词格的基础上,扩充了词格的某些字数偷声在原词格的基础上增加乐句,因而词格有所变化摊破就曲式而言是将不同词牌的某些乐句集合成一个新的曲牌犯调在原词格基础上,减少了歌词的某些字数2.下列词乐曲的作者是:《玉梅令》岳飞作词《扬州慢》苏轼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成大作曲《满江红》姜夔作曲3.下列作品的作者是:《还魂记》孔尚任《红蕖记》洪昇《长生殿》沈璟《桃花扇》汤显祖4.“四大声腔”的艺术特点是:海盐腔有“字多音少”,一泄而尽的“滚唱”和“一人启口,数人接腔”的特点。
音乐史总复习

音乐史总复习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历史的文物是什么。
(河南舞阳骨笛)2、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周朝)。
3、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事哪种分类法?(周代琶音)4、我国最早论说音乐本质为“他律论”的文献是哪部?(《乐记》)5、“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特有的记谱法?(古琴)6、宋代词人中若有附曲谱的词集并流传至今的是哪位宋代词人?(姜夔)7、“新法密率”的发明者是哪位?(朱载堉)8、1927年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独立高等音乐学府是哪所?(国立音乐院)9、儿童舞剧《可怜的秋香》的创作作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体裁的首创者是哪位?(黎锦晖)10、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部?(《怀旧》11、乐府的设置可以上朔到哪个朝代?(秦代)12、苟况的《成相篇》属于什么形式的音乐?(说唱音乐)13、先秦时期“非乐”观点的提出作者是谁?(墨子)14、隋朝宫廷七部乐中,属于汉代传统民间音乐的是哪部?(清商伎?)15、我国最早刑印的古琴曲集是哪部?(神奇秘谱)16、在昆山腔的发展过程中,将昆山士戏改为“水磨腔”的人是哪位?(魏良辅)17、音诗《台湾舞曲》的作者是谁?(江文也)18、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哪部(黄自的“长恨歌”19.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首次把世界音乐划分为三大乐系,即“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刺伯乐系”的人是谁?(王光祈)20唐代的音乐理论着述有哪些?《乐书要录》《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通典》《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
21、宋元时期流行说唱音乐形式主要有哪些?《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
22、姜夔自度曲中的代表作有哪些?《扬州慢》《杏花天影》23、元代着名的杂剧作家有哪些?(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乔吉甫)。
中音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简史1.新法密率: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
所谓新法,是有别于三分损益法而言;所谓密率,即采用数学方法求得十二平均律每律的等比数后再产生十二平均律,记载于《乐律全书》。
2.神奇秘谱:由明代朱权所编辑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下、中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48首古代名曲。
3.梆子腔:○1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原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民间曲调,又有秦腔、乱弹、西秦腔之称。
○2梆子腔运用整齐句势和板式变化为主的音乐结构,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辞通俗易懂。
○3梆子腔开创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即以一个基本的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
这种结构方式有别于之前出现在戏曲、说唱音乐中曲牌体结构。
4.兴隆笙: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
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5.俗讲○1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是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脚本叫做变文。
○2变文是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又叫做俗讲、讲经文。
(讲经文是唐代一种说唱艺术形式)○3变文内容:a.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b.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
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
变文有三类形式:a.只唱不说;b.只说不唱;c.有唱有说(占多数)。
6.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包括:○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星宿命;○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的音乐;○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5商汤时的《大濩》,内容描写商汤伐桀;○6周朝当代的《大武》,孔子评“尽美矣,未尽善也”。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1.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皇帝时期开始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皇帝时的《云门》、唐尧时的《咸池》、虞舜时的《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代时的《大武》。
《大武》是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
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八音分类法周代乐器的分类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共分成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三分损益律是我古代最早计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出现,它所产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
它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分为3份,去掉它是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它是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它所生的个律形成一种律制,为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
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黄钟不能还原;3.旋宫转调受影响。
4.乐府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建立的音乐机构。
1)职能:①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②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③编配乐器;④编写军乐;⑤训练军乐队;⑥研究音乐理论;⑦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2)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职位;创作《乐府新诗》5.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美学著作。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其作者尚无定论,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乐记》讨论了音乐的本源问题。
②《乐记》探讨了音乐的特性问题。
③《乐记》探讨了音乐教育以及政治的关系问题。
《乐记》强调音乐在教育和政治当中发生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可以调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音乐还是政治统治的手段。
6.李延年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中山人,乐工出身,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第一章远古(一)名词解释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一)名词解释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②繁复的音乐礼节3.六代乐舞: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4.大司乐: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5.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舞队编制:“佾”——方阵“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左传·隐公五年》乐队使用:“县”——通“悬”“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②繁复的音乐礼节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2013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一、选择题1、王宫县是周代所用的乐队规模。
A、诸侯B、天子C、大夫D、士2、唱赚是宋代的一种。
A、说唱形式B、戏曲形式C、歌舞形式D、民歌形式3、“八音”乐器分类法是按乐器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
A、周代B、唐代C、宋代D、清代4、编钟属于“八音”中的乐器。
A、土类B、木类C、金类D、石类5、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乐府最早创建于以下哪个朝代?A、周代B、秦朝C、西汉D、东汉6、汉代汉族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的总称是。
A、相和歌B、鼓吹乐C、横吹曲D、清商曲7、“黄钟大吕”是周代名称。
A、乐理B、十二律吕C、乐器D、乐曲8、秦汉到隋唐一段时间凡是以“弹跳”方法进行演奏的乐器都叫。
A、枇杷B、胡琴C、羌笛D、阮咸9、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南戏B、变文C、诸宫调D、昆曲10、古琴在时代形成七弦十三徽形制。
A、宋代B、唐代C、汉代D、清代11、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编钟、编磬的排列规格属于。
A、宫悬B、轩悬C、判悬D、特悬12、昆山腔是元末明初的一种。
A、说唱形式B、戏曲声腔C、歌舞形式D、民歌形式13、磬属于“八音”中的乐器。
A、土类B、木类C、金类D、石类14、《云门》是原始社会的。
A、乐舞B、歌舞C、剧曲D、说唱15、魏晋时期吴声歌和西曲歌的总称是。
A、相和歌B、鼓吹乐C、横吹曲D清商乐16、“三分损益法”是周代名称。
A、乐律学B、十二律吕C、乐器D、乐曲17、说唱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南戏B、变文C、诸宫调D、昆曲18、中国最早的记谱方式是。
A、工尺谱B、文字谱C、律吕谱D、二四谱19、天子所使用的舞队规模称为。
A、八佾B、六佾C、四佾D、二佾20、变文是唐代的一种。
A、说唱形式B、戏曲声腔C、歌舞形式D、民歌形式21、琴属于“八音”中的乐器。
A、土类B、木类C、金类C、石类22、六代乐舞是的宫廷乐舞。
A、周代B、唐代C、宋代D、清代二、判断对错1、清商乐较之相和歌吸收了南方音乐的成分,主要是吴声歌和楚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1月27日
一、简述宋代的各类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内容及演唱方式。
宋代说唱音乐的形式极其多样,如说话,银字儿,讲史,说经,弹唱因缘,说浑话,诸宫调,唱赚,嘌唱,鼓子词,陶真,涯词,道情,渔鼓,叫果子等的,基本上都属于说唱音乐的范畴。
现将其中主要的几种艺术形式做简要介绍:
二、简述杂剧和南戏的艺术特点
杂剧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就其音乐——北曲来说,则是一种早期的以曲牌体为特色的重要声腔系统。
它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秀成果,对当时的南戏和明代以来南北各种地方声腔剧种给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
“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
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
但宋大曲一般只取唐大曲的一部分,称为“摘遍”;宋大曲的结构也已远较唐大曲简单。
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质上与宋杂剧却没有区别。
北宋末南宋初,也就是12世纪,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
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大概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
南戏虽不讲究宫调,时间久了却也自然形成了集曲成套的规律,曲牌联接已有一定次序。
在南戏的舞台上,一般角色也可歌唱,因此便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形式,音乐的路子显得开阔了。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
北宋时盛行于东
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
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
“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
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
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宋杂剧,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
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
金元时称为院本。
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
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
南戏也叫“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由于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叫“温州
杂剧”或“永嘉杂剧”它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又不断吸收了宋杂剧和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分,逐渐趋于成熟
南戏,就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
民间俗称戏文,或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
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有如下一些特点: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
声音阶。
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南戏的演唱方式,极其多样化,可以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而且登场的各个角色全能歌唱,每个套曲也不限制只能由一人歌唱,甚至一个曲牌也经常是几个人分唱的.但更多的则是几人分唱最后合唱的形式.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
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
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宋代的杂剧和南戏,虽然还有一定的原始戏曲成分,形式较为简短,但对元代杂剧和元、明传奇的高度发展,无疑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