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32
氨氮等水质指标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第40卷 总第205期2021年10月 第5期黑龙江水产NorthernChineseFisheriesVol.40Tot.205October2021,No.5作者简介:吕妍(1981.3-),女,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淡水增养殖。
氨氮等水质指标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及解决办法吕 妍(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摘 要:鱼类需要健康的养殖环境,可是在实际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水质恶化、氨氮等环境指标异常的情况,给水产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
文章主要介绍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几个重要的环境指标的形成、毒害作用及处理办法,还对pH值过高或过低对养殖鱼类的影响以及调节pH方法进行了阐述,为保证水产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氨氮;环境指标;水产养殖;影响中图分类号:S912文献标志码:C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对池塘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容易导致养殖水体负载增大,甚至超过其饱和限度,进而使养殖水体理化指标遭到破坏,水质恶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大量产生,致使养殖水生动物中毒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本文就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及pH值这几个重要的指标入手,谈谈它们对淡水鱼类养殖的影响,希望为养殖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1 氨氮1.1 氨氮的形成水中氨氮通常是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含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的。
一般情况下,水体的氮循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水体氨氮维持在正常水平。
但是,在高密度养殖及淡水综合养殖的水体中,特别是鱼类生产旺季期间,由于大量的投饵而留下的残饵、水体中水生动物的大量排泄物的累积,同时定期的使用消毒药剂杀灭了有益微生物,致使水生态失衡、水质恶化、水体缺氧,进而造成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增高的情况。
1.2 氨氮的存在形式水中的氨氮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分子形式存在的氨(NH3)和离子形式存在的铵(NH+4),我们常说的氨氮,实际是分子氨(即非离子氨)和离子氨的总称。
养殖中pH、氨氮、亚硝酸盐等六大指标

养殖中pH、氨氮、亚硝酸盐等六大指标1、PH值养殖水体正常水质PH值为7.6~8.8。
PH值偏高机理及危害:藻类过度生长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碳源(二氧化碳),致使水体PH值快速上升(光合细菌过度生长繁殖也会造成PH值上升)。
PH值偏高,水体中铵氮以氨分子氮形式存在,增加了氨氮的毒性;另外,高PH值水质对鳃部组织有腐蚀作用。
PH值偏低机理及危害:水体缺氧,水体有机质过多,在厌氧菌厌氧发酵的作用下,产生大量有机酸,致使水体PH值偏低。
PH值偏低,致病菌容易大量繁殖,且硫化氢毒性增强。
2、溶解氧养鱼虾水质溶解氧一般为4~6毫克/升,当溶解氧为3毫克/升,则鱼虾就出现浮头、游塘等现象;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养殖的鱼虾则出现死亡。
溶解氧来源:水生植物(如藻类)光合作用放氧、空气溶氧(如开增氧机)、化学增氧剂增氧等。
水体耗氧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耗氧(如有机质的分解)、生物呼吸作用耗氧等。
3、氨氮养殖水体正常水质氨氮为<0.2毫克/升。
氨氮主要是由于生物呼吸作用和氮源有机质(如残饵、水产动物排泄物、过量施肥、浮游生物尸体等)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产物。
分子氨毒性较强,离子铵则无毒性,两者的比例取决于水体PH值的大小和温度高低,PH值偏高、温度较高条件下,分子氨比例就较高。
鱼虾类发生氨中毒引起的症状轻重有别,若因急性中毒,可能发生呼吸急促、浮头游塘,会迅速死亡;若因慢性中毒,可能发生下列不正常现象:(1)、可能会干扰鱼虾类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2)、易破坏鱼虾鳃的黏膜层。
(3)、会降低血蛋白携氧能力,表现为厌食、靠边、游动缓慢,严重时会出现游塘、浮头等现象。
4、亚硝酸盐养殖水体要求亚硝酸盐<0.01毫克/升。
亚硝酸盐是氨氮向硝酸盐转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在缺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很难向硝酸盐转化。
所以说,亚硝酸盐的累积,多因池塘低溶解氧的结果。
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高会对养殖动物短时间内生理性缺氧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如何在短时间里快速降低亚硝酸盐是首要问题,就如心脏的速效救心丸一样。
pH值、水硬度--对水产养殖

PH值,水的硬度,溶氧,亚硝酸盐,氨对鱼的影响(PH值篇)PH的定义: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
这个概念是...通常情况下,pH值是一个介于0和14之间的数,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7的时候,溶液中性。
PH对鱼的影响pH值的大小直接影响鱼类和其它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生命。
对热带鱼而言,因出生地的不同,对pH值的适应范围也不同,中南美洲出生地的水质是微碱性;原产地为非洲的热带鱼,因当地土壤属微酸性的红壤土,多喜欢微酸性水;也有的热带鱼经长期驯养,适应了非原生地水域的pH值。
总体讲,热带鱼对pH值的承受幅度较窄,但都能在水质pH为6~8范围内的水中生存,而最适宜的pH值在6.5~7.5。
当pH值大于8.5或小于6.5时,水中的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硝化细菌的分解作用受阻,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
当pH值低于5.5时,鱼对传染疾病特别敏感,极易得病,死亡。
当pH值大于9.5或小于4.0时,鱼会直接造成死亡。
所以控制热带鱼水缸中的pH值十分重要。
pH的测量有很多方法来测量溶液的pH值:在待测溶液中加入pH指示剂,不同的指示剂根据不同的pH值会变化颜色,根据指示剂的研究就可以确定pH的范围。
滴定时,可以作精确的pH标准。
1、使用pH试纸,pH试纸有广泛试纸和精密试纸,用玻棒蘸一点待测溶液到试纸上,然后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并对照比色卡也可以得到溶液的pH。
上方的表格就相当于一张比色卡。
2、使用pH计,pH计是一种测量溶液pH值的仪器,它通过pH选择电极(如玻璃电极)来测量出溶液的pH。
pH计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pH试纸不能够显示出油份的pH,由于pH试纸以氢铁制成和以氢铁来量度待测溶液的pH值,但油中没含有氢铁,因此pH试纸不能够显示出油份的pH。
PH值调节调节热带鱼缸水质常使用一些无机盐类,如加碳酸盐可调高水的pH值;加磷酸二氢盐可调低pH值,这此盐类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维持一个相当稳定的pH值。
最新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养殖水体中P 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酸碱度(即pH值) 对鱼的影响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
但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
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
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
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
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
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
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监测与处理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监测与处理在养殖渔业工作中,水质监测与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水质条件对于养殖动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渔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本文将探讨养殖渔业工作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水质监测是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定期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可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
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养殖环境的稳定性。
首先,水温是水质监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养殖动物的生理机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在养殖渔业中,根据不同的养殖物种,对于水温的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监测水温并保持合适的水温范围非常重要。
其次,溶解氧是衡量水体中氧气含量的重要指标。
养殖动物需要足够的溶解氧来维持正常的呼吸和代谢活动。
当水体中溶解氧过低时,养殖动物会出现缺氧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所以,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并采取相应的通气和增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PH值也是养殖渔业中常用的水质指标。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性的指标,对于不同的养殖物种,对水体的PH值要求也有所不同。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定期监测水体的PH值,并根据需要采取调节措施非常重要。
另外,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也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
这些污染物来自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当水体中这些污染物浓度过高时,不仅会对养殖动物的健康产生危害,还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藻类暴发。
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来减少水体污染非常重要。
除了水质监测,及时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也是养殖渔业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对于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处理、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等。
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资源来净化水体的方法,通过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使微生物和植物能够有效降解和吸收污染物。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摘要】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
本文首先介绍了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如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物大量死亡等。
其次分析了影响水产养殖氨氮污染的因素,包括养殖水体流速、温度、养殖密度等。
然后介绍了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包括常见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如生物法、化学法以及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如纳米材料技术。
通过对这些处理技术的分析,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加强氨氮污染的处理技术研究,对于保护水产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氨氮污染、水产养殖、危害、影响因素、处理技术、常见处理方法、新型技术、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之一,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池塘和水体中的氨氮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质恶化,从而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氨氮会直接毒害水生动物,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氨氮会降低水中氧气的含量,导致水体缺氧,加重了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氨氮会促进水体中有害藻类和细菌的生长,导致藻华爆发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处理氨氮污染成为了水产养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各种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不断涌现,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方法。
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合自己养殖场具体情况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1.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氨氮是水生生物的致命毒素,当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2. 氨氮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氨氮的过量输入会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加剧,从而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质和水产养殖环境。
水产养殖五项水体理化指标的作用

水产养殖五项水体理化指标的作用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可见水环境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在养殖过程中主要通过检测水体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溶解氧等几个指标来判断养殖水质的好坏,因此了解水体中几个理化指标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养殖水体pH值的作用及调节酸碱度是反映水质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也是直接影响鱼类健康的关键因素。
实践证明鱼类最适生长水环境pH值是7-8.5之间,pH 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引起鱼类的死亡。
鱼类在pH值高于9.0的碱性水体,会发生碱中毒,而且会导致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pH值高于10.5会直接引起鱼类死亡。
pH值异常还会影响水体藻类的生长,如高pH值会影响藻类对铁、碳等的利用,导致水体天然饵料减少,影响花白鲢鱼产量。
鱼类在pH值低于5.0的酸性水体,其血液载氧能力降低,引起缺氧、呼吸困难,摄食量降低,饵料消化率降低,生长缓慢。
pH值低于6.0时,许多有益微生物的代谢受阻,有机质分解速度降低、水体物质循环受阻。
偏酸性的水体会导致原生动物引发的鱼类疾病如孢子虫病、纤毛虫病等的大量发生。
pH值变化还会引起水中一些物质形式的改变特别是有毒物质的转变,如pH值低于6.0时,水中90%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
pH值发生异常,一定要根据引发异常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调节。
水体出现过酸的情况,可引入新水,同时用生石灰调节(约10-15kg/亩)。
同时加快水体藻类的培育,及时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水体pH值过高可选用磷酸二氢钠、二氯化钙等调节,也可以使用腐植酸或醋酸进行调节,定期使用EM菌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展开剩余72%二、养殖水体氨氮转化精养池水体氮素主要来源于残饵和养殖对象排泄物,一些固氮藻类及细菌把氮气转变为有机氮,死亡藻类及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有机氮,人为投入氮肥等几种途径。
氮在自然界存在形式多达9种,有机氮约占60%,氨态氮约占35%,其它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氨态氮为有害物质。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水质管理在养殖渔业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养殖成果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面临一些水质管理问题。
本文将就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解决方法。
一、水质污染1. 养殖废弃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饲料残渣、粪便等会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有机物会分解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影响水中氧气含量,导致鱼类窒息甚至死亡。
解决方法:- 控制投喂量: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养殖废弃物的增加。
- 使用饲料罩:采用饲料罩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有效降低废弃物的产生。
- 废水处理:建立废水处理系统,通过沉淀、过滤等工艺去除废弃物。
2. 养殖药物使用为了控制养殖中的疾病,人们常常使用药物。
但过量使用或者使用不当的药物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 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建议剂量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
- 药物转移处理:在治疗结束后,将残余药物剂量按要求加入或处理掉,避免进入水体。
二、水质变化1. pH值波动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指标,对养殖渔业有重要影响。
鱼类对于水体pH值的适应范围较窄,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解决方法:- 定期检测:养殖场要定期检测水体pH值,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pH调节: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化学物质(如石灰、酸碱调节剂)对水体pH值进行调节,保持适宜范围内。
2. 溶解氧含量溶解氧是水中维持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其含量过低会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
解决方法:- 提供良好氧气供应:建立合理的通气系统,增加水体的通气量,保持充足的溶解氧。
- 避免过度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三、水体富营养化1. 水中无机氮和磷的积累过多的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等)和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藻类爆发,影响水质和养殖环境。
解决方法:-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废物的产生,从根源上遏制水体富营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度(即pH值) 对鱼的影响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
但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
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
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
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
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
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
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 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
例如,在烧开水时易产生锅垢,又如硬水用来洗涤衣服时,消耗肥皂会比较多等。
因此,硬度可以用来描述水的软硬程度,其定义是指能使肥皂沉淀之量。
这是因为肥皂是硬脂酸的钠或钾盐,遇到水中的钙、镁离子,易生成不溶性的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使肥皂失去洗涤衣服的作用。
除了钙、镁离子外,肥皂还能被铁、锰、铜…离子所沉淀,所以在化学上定义︰凡是水体存在能被肥皂产生沉淀的矿物质离子,都称为「硬度离子」,这裡指金属阳离子而言,主要包括钙、镁、铁、锰、铜离子等,而象钠、钾离子都不属于。
但在一般的自然水(包括自来水)中,除了钙、镁离子外,其馀硬度离子存量很少,它们的总含量可能不到3%,因此水的硬度可以说主要表现为钙和镁离子,又称为“钙硬度”或“镁硬度”两者之和,称为“总硬度”,简称“硬度”,这其中钙硬度平均约占85%,镁硬度约占15%。
硬水又依加热之后是否可以发生矿物质沉淀,而分为“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两种。
其中的部分金属离子可因加热而析出,故称为暂时硬水,主要是指那些含有酸式碳酸盐(例如,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碳酸氢锰…等);所谓永久硬水,是指含有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例如硫酸锰、硝酸镁、氯化钙…等)的水,不因加热而析出,故称为永久硬水。
可见永久硬水或暂时硬水主要是针对酸根阴离子而言的。
软水和硬水的判断,通常必须使用化学分析方法才能决定,无法用肉眼直接判断。
由于硬度离子的碳酸盐都是沉淀的,所以在道统化学上的定量分析中,只有使用碳酸盐法才能使所有的硬度离子都被沉淀出来。
硬度也因此通常以碳酸盐表示,又因钙硬度占总硬度中绝大部分,因此在国际上特别以碳酸钙(CaCO3)的量(ppm)来表示硬度。
但使用碳酸钙(CaCO3)的量来表示硬度,在道统化学上的定量分析中,其结果可能会有一些操作上的误差,如果能再经过进一步的焙烧处理,让碳酸钙(CaCO3)变成氧化钙(CaO),就可以更准确获得分析结果,例如,德国就是利用氧化钙(CaO)的量(°dH),来描述硬度 GH是指水体中所有硬度离子︰即钙、镁、铁、锰、铜离子等的浓度,主要考量的是金属阳离子;与之对应的考量酸根离子中主要是“暂时硬水”的酸式碳酸根(HCO3-)的浓度值,即称为KH值。
硬度对水草的影响表现下︰ GH︰硬度离子中的钙及镁离子是水草的必要养分(次要营养元素),铁、锰、铜等离子也是微量营养元素,由此看来,硬度对水草养分的获得,应该具有正面的助益;但水体中的各种养分如果存在比例不均衡,会发生相互拮抗作用,已知钙有阻止水草对水分之吸收而有利于养分吸收之作用,适与钾之作用相反,故钙与钾必须要有适当比例,否则钙与钾之间必会发生拮抗作用,让水草只能吸收钙或钾,不能吸收钾或钙,对水草的生长一定有极不良的后遗症。
硬度对水草的影响,主要是建立在养分相互之间的拮抗作用,尤其是钙与钾之间的拮抗作用之上。
水草无法生活在GH=0的水中,也不可以生活在硬度极高的水中,所以GH是水草育成的基本条件,一般以GH介于软水(5~8°dH)至适度硬水(9~12°dH)较为适当。
KH︰作为碳酸根或重碳酸根(HCO3-)的浓度值,不是水草育成的条件本身对水草生长无太大关係,但它会影响水体的pH值,以及当水草缺乏CO2来源时,供作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无机碳源,对水草的育成有密切的关係,因此,水草可以生活在KH=0的水中(但必须输入CO2及预防pH值过低),也可以生活在KH=25°KH以上的水中(但必须预防pH值过高),不过一般以4-10°KH最适当,因为在这范围之内,水体的pH值较为稳定,同时水体也能涵容适当的无机碳源供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之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人为地将水的硬度分成︰强软水︰德国硬度0~4°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0~89ppm之水;软水︰德国硬度5~8°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90~159ppm之水;适度硬水︰德国硬度9~12°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160~229ppm之水;中硬水︰德国硬度13~18°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230~339ppm之水;硬水︰德国硬度19~30°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340~534ppm之水;强硬水(very hard water)︰德国硬度30°dH以上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535ppm以上之水。
最适当,因为在这范围之内,水体的pH值较为稳定,同时水体也能涵容适当的无机碳源供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之用养殖水体中氨氮对鱼的危害和解决技术措施养殖水体中的游离氮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其来源主要是饲料、肥料、水生物排泄以及注入的其它水体。
氨氮对养殖鱼有明显的中毒致死的危害。
我们大多数养殖鱼类对氨氮都十分敏感,如氨氮浓度为0.099~0.455mg/L就会对草鱼生长产生抑制,而水质国标规定氨氮小于0.5mg/L,氨氮在国标规定水平以下就可能对鱼造成危害了。
科技工作者经研究指出,氨氮中毒主要危害主要为:一是氨氮增高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二是氨氮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三是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水体氨氮增高会引发鱼类氨氮急性中毒或氨氮慢性中毒现象。
鱼类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鱼口时而大张不能速度闭合。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急性中毒时能能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鱼类氨氮慢性中毒的症状:1.鱼摄食量下降、时间短,或摄食时一会便散开了,在四周漂游喝料沫;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
溶氧下降,富营养化,PH值、温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
如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的精养塘,本来水体中氮含量就很高,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浮游植物大面积死亡,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将会突然升高。
氨氮中毒需要综合防治,主要有:1.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系数、减少残饵量减少养殖鱼的氮排泄量。
2.严格防控生活、工业下游的“富氮”水体侵入养殖塘,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控制和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改善水质,增加底层溶氧合理使用增氧机,加强上下对流;经常清淤、换水、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数量都增加水体溶氧;使用化学增氧剂,精养塘选用在水中分解缓慢的过氧化钙和过硫酸铵,对改善水质尤其是底层水质效果更加良好。
水体溶氧尤其是塘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被消除,保持水质的pH值稳定。
4.合理施肥。
精养塘应少施效果慢、耗氧大的有机肥,高温季节要多施磷肥。
5.使用水质改良剂。
精养塘氨氮中毒后风险高、损失大,最好能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6.氨氮中毒的救治。
先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pH值低于7.0时可解除氨氮毒性,后使用沸石粉、麦饭石、膨润土、活性炭等都具有吸附作用的矿物质、减少或去除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每亩200~300kg/1.5米水深),进行底层水体置换,抽去底层老水加注新水。
预防优于救治,养殖人员要密切观察水质、浮游植物、鱼类活动的变化,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置,就能切实控制和减少氨氮中毒的风险。
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其中游离氨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
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
水体中其它形式的氮不能被浮游生物所利用,并且会对池鱼产生危害。
一、水体氮的来源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棍合水;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
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
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氨氮中毒的机理水体氨氮增加会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血液C02浓度升高。
NH3不带电,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
NH3会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研究表明:鳜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分子氨浓度呈抛物线变化关系,鲫鱼血清溶菌酶(LSZ).活性随分子氨浓度递增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