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控制及降解新方法
亚硝酸盐含量高的处理办法

养殖中体中亚硝酸盐等含量过高形成的原因及处理办法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化学耗氧量等含量的高低将决定着养殖水质的好坏。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如果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等指标过高,将给养殖的水生动物带来很大的危害,现简单地介绍一下它们形成的原因、危害和处理方法。
????一、形成原因????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而留下的残饵、氧但由????????????难、????????硫化氢有臭鸡蛋味,当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在0.1毫克/升以上时,对水体中的鱼、虾产生危害。
硫化氢具强烈刺激、麻醉和影响鱼类呼吸的作用,对鱼、虾具有较强毒性。
????水体pH值低可造成养殖鱼、虾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解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虾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
pH值过高则可能腐蚀鱼虾鳃部组织,使鱼虾等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另外,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
????三、处理方法????1.当亚硝酸盐、氨氮含量过高时,处理方法有:①开动增氧机或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使池水有充足的溶氧,以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②使用活性碳,每亩泼洒活性碳粉2~4千克有一定的效果,但成本也较高;或泼洒“亚硝酸盐降解灵”,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亚硝酸盐。
③泼洒沸石,一般亩用沸石15~20千克。
④在水体中泼洒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
⑤培植、种植少量的水生植物,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
????2.当硫化氢含量过高时,处理方法为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严重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及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3.。
当pH亩用300~????1???2???3???4???5??????“通常在5)泼洒本品500。
亚硝酸盐偏高的调控方法

亚硝酸盐偏高的调控方法
亚硝酸盐偏高的调控方法有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常见方法:
1.定期换水:当亚硝酸盐偏高时,可以进行换水,平时多开增氧机。
换水可以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因为亚硝酸盐会随着水分蒸发而浓缩。
2.合理投喂:在养殖过程中,要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投喂。
残饵和未完全消化的饲料会促进亚硝酸盐的积累,因此减少残饵和未完全消化的饲料可以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使用增氧机: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增氧机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通过将氧气通入水体中,可以使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
4.培养有益菌: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培养有益菌,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
这些有益菌可以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
5.使用化学试剂: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试剂来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
例如,可以使用三氯异氰脲酸粉、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溴氯海因粉和稳定性二氧化氯等强氧化剂将亚硝酸盐氧化为无毒的硝酸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调控亚硝酸盐偏高的常见方法,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同时,在使用化学试剂时需要注意使用量和安全性,避免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鱼缸亚硝酸盐高怎么降下来

鱼缸亚硝酸盐高怎么降下来
1、换水。
换水是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养殖管理的需要。
该方法适应于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小型养殖水体,要求遵循换水的基本技巧,切忌大排大进。
换水法控制亚硝酸盐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弱点,宜结合使用底质改良剂。
2、微生物法。
当前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几大类,硝化细菌与上述微生物的不同之处在于:硝化细菌能吸收利用水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将其转化为硝酸盐、氮气等无害物质,而上述微生物对亚硝酸盐没有这种降解功能。
它们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修复水体微生态环境,改良水质和底质,间接增加水体溶解氧,保证硝化、反硝化的正常循环。
有了这点认识后,我们应该走出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能降解亚硝酸盐的误区,它们起到的作用只是改良环境,修复水体微生态环境的功能。
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防止亚硝酸盐偏高的一种日常管理措施。
当水体亚硝酸盐浓度高于0.5毫克/升,不宜立即使用上述微生物,特别是芽孢杆菌,会在短时间内导致亚硝酸盐浓度上升。
针对着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速效方法将亚硝酸盐浓度降低到对养殖动物无害的水平,然后再来考虑使用上述微生物。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降解实用大全

水产养殖降亚硝酸盐实用方法大全刘秋生珠海市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众所周知,水产养殖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质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是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常遇到的问题,亚硝酸盐可影响鱼鳃中氧的传递,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养殖应高度重视。
现把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及其原理整理汇总,供业内人士参考。
饲料残饵、肥料和鱼类排泄物等分解产生氨氮,氨氮由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组成,游离氨对水生生物有毒,铵离子基本无毒,两者并存且可以相互的转化:NH3+H2O ←→NH4++OH-,这一平衡受pH影响,pH升高时,平衡向左移,游离氨成倍增加.正常情况下NH4+会被藻类吸收利用,高密度养殖的中后期,特别这时藻类又老化的情况下,往往产生的NH4+会超出藻类吸收利用,部分NH4+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硝酸盐、亚硝酸在反消化细菌的作用下还原转化为NO、N2等,见下图更直观。
进入大气↑NO、N2↑N2O↑残饵、粪便NH42NOH 23—↑↑反硝化作用↑亚硝化作用池塘物质转化路径图硝化作用是有两个关键的共生菌群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分别是亚硝化细菌及氨氧化细菌,利用体内的氨单加氧酶和羟胺氧化酶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氨作为其唯一的氮源;硝化细菌即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利用亚硝酸氧化还原酶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作为其唯一的氮源。
值得一提的是,亚硝酸氧化还原酶是一个多重功能的酶,既可催化亚硝酸盐的氧化,又可催化硝酸盐的还原,不同的外界环境诱导其不同的功能,比如在缺氧的条件下它可将硝酸盐还原。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或硝酸盐呼吸作用,即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化物(主要是N2,少量是N2O),主要包括四个步骤:NO3—→NO2-→NO→N2O →N2,分别利用了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一氧化氮还原酶、一氧化二氮还原酶。
硝化过程是耗氧的,底层溶氧量非常重要,底泥硝化作用强度随底层溶解氧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强.硝化细菌比亚硝化细菌对水体pH敏感,硝化细菌进行硝化作用的最适pH范围在8。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硝酸盐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硝酸盐调控技术水产养殖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满足海鲜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可能会超过合理范围,导致水质污染和养殖生物健康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硝酸盐调控技术,并介绍其应用与示范。
一、硝酸盐对水产生物的影响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对水产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硝酸盐在水中可以迅速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水生生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容易引发细胞内呼吸、免疫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
同时,硝酸盐过高还会导致养殖水体中氮磷比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底栖动物的生态平衡。
二、养殖水体硝酸盐调控技术为了解决养殖水体中硝酸盐含量过高的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多种调控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生物调控技术利用富氧生物滤池、藻类修复、植物修复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
富氧生物滤池能够通过硝化反应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藻类和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硝酸盐,降低其浓度。
2.物理调控技术物理调控技术主要包括水体曝气、水流调节和水体交换等。
曝气可以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硝化反应的进行,减少硝酸盐积累;水流调节和水体交换可以降低硝酸盐的浓度,并保持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养殖水生物的生长发育。
3.化学调控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主要通过添加硝酸盐还原剂或硝酸盐吸附剂等物质来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
硝酸盐还原剂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硝酸盐吸附剂则可以吸附水体中的硝酸盐,达到调控硝酸盐浓度的目的。
三、养殖水体硝酸盐调控技术应用与示范为了推广养殖水体硝酸盐调控技术,相关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应用示范。
以虾蟹养殖为例,在养殖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硝酸盐还原剂,可明显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改善养殖环境,提高虾蟹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同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和开展培训,将这一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水产养殖业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简谈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解决方法

2018.5专家技术咨询电话:0510-855559938555058085559443中水专栏无锡中水渔药有限公司协办简谈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解决方法吴海峰(广西北海市涠洲海参增殖站,广西北海536000)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的高密度趋势日益上升,但同时养殖病害也频繁发生,亚硝态氮含量过高就是主要危害之一。
一、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形成原因1.亚硝酸盐的形成机理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引起亚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影响因子如下。
(1)池塘中缺少氧气时,会影响硝化作用的顺利进行,造成氨氮以及亚硝酸盐的积累。
(2)由于自然界中的硝化细菌生长较慢,引起亚硝酸盐积累。
亚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10~20分钟一个世代,而硝化细菌为20小时一个世代。
亚硝酸盐可以3~4天达到高峰浓度,而其有效分解需要7~10天,甚至更长时间。
(3)温度、酸碱度和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对硝化细菌的生长均有重要影响,在温度变低时,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
2.池塘中亚硝酸盐的形成原因由于池塘的高密度养殖以及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为亚硝酸盐的大量产生提供了重要来源。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的投喂:有些高蛋白质饲料鱼类不能完全利用,过量投喂,鱼类不能完全消化,造成池底有机物积累。
(2)不合理施肥:大量长期使用氮肥,造成水体氮含量过高。
(3)池底淤泥过多:长期不清淤,池底养殖密度大,造成池底缺氧,含氮有机物分解,亚硝酸盐积累。
二、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动物的作用机理及危害亚硝酸盐主要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一般情况下,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质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降低,出现组织缺氧(非水体缺氧),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丧失平衡能力、侧卧,此时如果解剖鱼类会发现鱼类血液为黑紫色或红褐色,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病相似的症状。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提高池塘氧化还原电位最经济做 法是于塘时, 晒塘、 浸塘、 翻耕充分 氧化分解塘底有机质; 带水时可定期 向池底投放高氧化物 ,如高锰酸钾 、 高铁酸钾、 铁矿渣、 过氧化物等,氧化类消毒药亦有 同样效果,要把握好浓度,前提不致于引起细菌的大
量死亡 。
减少有机质和降低氨浓度途径亦很多, 从肥塘环 节开始, 除新塘可少量使用有机肥外, 池塘最好不用 有机肥, 包括发酵有机肥。提倡用发酵液体肥和化 肥, 少量多次使用; 天气晴好, 溶氧充足时使用芽胞 杆菌和光合菌能够快速大量降低有机质和氨氮。 碳氮磷等营养因子平衡问题是我们现在最少关注 的方面。要得到池塘营养需要准确数据是很难的。目 前可以通过池塘藻相得知藻类多样性程度, 从而间接 了解池塘营养因子的大体情况。养殖中后期大部分池 塘有效磷普遍偏低, 可少量多次添加磷酸二氢钙或磷 酸二氢钾改善, 每次泼 300一0 克/ 亩, 50 每隔7一 天 o r
具 防爆型灯具
线以不改变被加工物的本色为宜,故光源多采用高效
节能荧光灯; 其色温应为中间色 (白色) , 既不能过 高 (偏蓝) , 也不能过低 (偏红) ; 显色性应接近自 然
光,以 便清楚辨明被加工物的实际状态, 通常要求显 色指数 Ra ) 9 。因此,建议采用中色温 (4 0 K 左 0 5 右) 自 然色TS 荧光灯管。 1.3 附件选择
酸盐。
二、亚硝酸盐过高的原因 高密度养殖水体大量投喂饵料, 大量残饵、死藻及水生动物的排泄物 等污染物质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 不 断在水体中富集。当水体的自 净能力 不足以及时分解这些污染物质时,就 会造成水体的某些营养循环中断。水 体中亚硝酸盐的积累主要是水体的氮 循环过程中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环 节出现中断引起的。水体氮循环过程 中有毒的亚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硝酸 盐环节起作用的是硝化菌类和反硝化 菌类细菌,这类细菌因为高密度养殖 水体环境和营养因素无法成长为优势
亚硝酸盐的形成

亚硝酸盐的形成、危害和降解方法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分解成有毒性的氨氮,然后转化为亚硝酸盐,或者不恰当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硝化细菌等微生物杀灭,从而造成亚硝酸盐集聚。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养殖中、后期,鱼的密度大;饲料大量投喂,造成粪便多,含氮有机物多;池底淤泥过厚;水质混浊,水底溶氧不足等有关。
与亚硝酸菌、硝酸菌的繁殖时间不同有关,易造成亚硝酸盐积聚。
亚硝酸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10~20分钟一个世代,而硝酸菌为20个小时一个世代。
所以从氨氮转化到亚硝酸盐时间不长,亚硝酸盐可以3~4天达到高峰浓度;而从亚硝酸盐转化到硝酸盐的时间比较长,亚硝酸盐的有效分解需要7~10天,甚至更长时间。
与天气气温陡降有关。
温度对水体硝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硝酸菌在温度变低时,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积累。
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动物的作用机理及危害亚硝酸盐主要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有鳃丝进入血液,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出去组织缺氧。
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丧失平衡能力、侧卧,此时如果解剖鱼类会发现鱼类血液为黑紫色或红褐色,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病相似的症状。
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是诱发各种疾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很多情况下会全池暴发疾病,引起大量死亡,其诱发草鱼出血病就是其中一种。
亚硝酸盐对虾蟹的毒性更大,主要表现在对肝脏的损害,虾蟹中毒时鳃受损变黑,最后死亡。
在池塘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现象相当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即使有时达不到致死浓度,但由于含量超过养殖对象的忍耐程度,导致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生长或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亚硝酸盐是水产动物致病根源,为确保鱼虾蟹良好生长及安全,在养殖过程中应将水体亚硝酸盐含量控制在0.02ppm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控制及降解新方法
亚硝酸盐是氨通过硝化细菌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是养殖水域中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亚铁被亚硝酸盐转化为铁离子导致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或丧失,而造成鱼、虾慢性中毒,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发生死亡,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目前常见的处理的办法有:
①开动增氧机或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使池水有充足的溶氧,如过氧化物并在酶的作用下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②使用氨离子螯合剂、活性炭、腐植酸聚合物等复配合成的水质吸附剂,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亚硝酸盐。
③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该类菌体会产生特殊酶),分解利用有机质,除去部分氮源,从而起到降解亚硝酸盐的作用。
上述处理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降解速度慢、容易反弹等问题。
为此,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较认同生物酶降解法能很好解决亚硝酸盐的问题。
为了清楚的了解此法的原理,我们首先要明白亚硝酸是从何而来的。
氨的硝化过程具体如下:
①NH3 + O2 + 2H+ + 2e-→ NH2OH + H2O
②NH2OH + H2O → NO2- + 5H+ + 4e-
③2NO2- + O2→ 2NO3- + 4e-
此过程都需要有硝化细菌体内的酶参与其中,亚硝酸的积累也就是说第2步反应过程生产的亚硝酸根没有或者是没有及时转化成硝酸根,导致亚硝酸根不断累积。
生物降解法就是通过补充硝化菌体内生物酶制剂让加快第3步反应过程的进行,及时快速地分解亚硝酸盐,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亚硝立克”是市场上唯一的生物酶制剂产品,该产品能快速稳定地降解亚硝酸盐,而且效果持久,不会对水体造成次生污染,是一款安全、绿色、高效的产品,当使用该产品后亚硝酸立即停止增长,并逐步下降,其下降的速度会受到温度和Ph的影响。
当温度高时下降速度快,温度低时下降略慢;Ph高时下降慢,当Ph在7.5左右时下
降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