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分析及管理
亚硝酸盐含量高的处理办法

养殖中体中亚硝酸盐等含量过高形成的原因及处理办法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化学耗氧量等含量的高低将决定着养殖水质的好坏。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如果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等指标过高,将给养殖的水生动物带来很大的危害,现简单地介绍一下它们形成的原因、危害和处理方法。
????一、形成原因????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而留下的残饵、氧但由????????????难、????????硫化氢有臭鸡蛋味,当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在0.1毫克/升以上时,对水体中的鱼、虾产生危害。
硫化氢具强烈刺激、麻醉和影响鱼类呼吸的作用,对鱼、虾具有较强毒性。
????水体pH值低可造成养殖鱼、虾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解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虾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
pH值过高则可能腐蚀鱼虾鳃部组织,使鱼虾等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另外,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
????三、处理方法????1.当亚硝酸盐、氨氮含量过高时,处理方法有:①开动增氧机或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使池水有充足的溶氧,以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②使用活性碳,每亩泼洒活性碳粉2~4千克有一定的效果,但成本也较高;或泼洒“亚硝酸盐降解灵”,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亚硝酸盐。
③泼洒沸石,一般亩用沸石15~20千克。
④在水体中泼洒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
⑤培植、种植少量的水生植物,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
????2.当硫化氢含量过高时,处理方法为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严重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及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3.。
当pH亩用300~????1???2???3???4???5??????“通常在5)泼洒本品500。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降解实用大全

水产养殖降亚硝酸盐实用方法大全刘秋生珠海市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众所周知,水产养殖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质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是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常遇到的问题,亚硝酸盐可影响鱼鳃中氧的传递,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养殖应高度重视。
现把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及其原理整理汇总,供业内人士参考。
饲料残饵、肥料和鱼类排泄物等分解产生氨氮,氨氮由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组成,游离氨对水生生物有毒,铵离子基本无毒,两者并存且可以相互的转化:NH3+H2O ←→NH4++OH-,这一平衡受pH影响,pH升高时,平衡向左移,游离氨成倍增加.正常情况下NH4+会被藻类吸收利用,高密度养殖的中后期,特别这时藻类又老化的情况下,往往产生的NH4+会超出藻类吸收利用,部分NH4+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硝酸盐、亚硝酸在反消化细菌的作用下还原转化为NO、N2等,见下图更直观。
进入大气↑NO、N2↑N2O↑残饵、粪便NH42NOH 23—↑↑反硝化作用↑亚硝化作用池塘物质转化路径图硝化作用是有两个关键的共生菌群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分别是亚硝化细菌及氨氧化细菌,利用体内的氨单加氧酶和羟胺氧化酶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氨作为其唯一的氮源;硝化细菌即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利用亚硝酸氧化还原酶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作为其唯一的氮源。
值得一提的是,亚硝酸氧化还原酶是一个多重功能的酶,既可催化亚硝酸盐的氧化,又可催化硝酸盐的还原,不同的外界环境诱导其不同的功能,比如在缺氧的条件下它可将硝酸盐还原。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或硝酸盐呼吸作用,即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化物(主要是N2,少量是N2O),主要包括四个步骤:NO3—→NO2-→NO→N2O →N2,分别利用了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一氧化氮还原酶、一氧化二氮还原酶。
硝化过程是耗氧的,底层溶氧量非常重要,底泥硝化作用强度随底层溶解氧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强.硝化细菌比亚硝化细菌对水体pH敏感,硝化细菌进行硝化作用的最适pH范围在8。
详解水产养殖中的亚硝酸盐和蓝藻

详解水产养殖中的亚硝酸盐和蓝藻1.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土池小棚和淡水的小池中经常会引起危机。
亚硝酸盐为什么会高?原因非常简单:水体里的氮已经超过这个水的净化能力,微生物已经在厌氧代谢了。
1.1. 亚硝酸盐高的预防措施(1)尽可能保持水体有一个良好的藻相,无机氮能够同化为藻的叶绿素或者藻蛋白质。
(2)尽可能降低底泥、水体的有机、无机氮,减少水体净化的负担,减少水体进入厌氧代谢的几率和程度。
方法:①有条件就多换水,多排污。
②合理投料,根据水质、气候等条件适当投料。
③如果底泥变黑,泼洒底质改良剂。
④水体过浓,泼洒水质生态调节剂。
⑤早6点,晚9点每亩直截了当的撒过碳酸钠400克,每亩也就是花3块钱左右,改底、增加溶解氧的效果明了确切。
⑥亚硝酸盐高,施加好氧反硝化微生物制剂。
1.2. 亚硝酸盐高的治理措施(1)打开所有增氧机、大换水,到问题控制为止。
(2)淡水养殖户可以每亩400克过碳酸钠+海盐3公斤混合后撒,每3小时一次,到问题控制为止。
(3)控制之后按预防措施处理。
2. 蓝藻在水产养殖中,经常会出现蓝藻这种令人烦恼的现象,处理不当的话搞不好容易出现大量死亡,所以我们应该把蓝藻的毒害搞明白,尽量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安全。
2.1. 养殖中常见的蓝藻种类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蓝藻主要是淡水的微囊藻、颤藻等。
淡水常见的微囊藻、颤藻主要在:水体磷比较高、水温高、pH高的时候成为优势藻。
蓝藻对我们水产养殖的危害是什么?其主要的危害在环节在那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才能够避重取轻避免大的伤害。
蓝藻在未死亡的时候,对水体的危害是;遮挡阳光影响了其他藻的光合作用,导致蓝藻在水体中成为优势藻相,导致水体缺氧。
这时候蓝藻是不满意大量释放蓝藻毒素,伤害水中的水生物的,而是通过缺氧、抢夺碳等等间接影响整个水体藻多样化或影响大型水生物的消化系统。
在蓝藻死亡的时候,蓝藻胞体破裂将释放毒素污染水体,使水生物产生中毒现象。
从以上我们看到;蓝藻真正的危害是在蓝藻死亡的阶段而不是蓝藻生长过程。
简谈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解决方法

2018.5专家技术咨询电话:0510-855559938555058085559443中水专栏无锡中水渔药有限公司协办简谈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解决方法吴海峰(广西北海市涠洲海参增殖站,广西北海536000)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的高密度趋势日益上升,但同时养殖病害也频繁发生,亚硝态氮含量过高就是主要危害之一。
一、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形成原因1.亚硝酸盐的形成机理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引起亚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影响因子如下。
(1)池塘中缺少氧气时,会影响硝化作用的顺利进行,造成氨氮以及亚硝酸盐的积累。
(2)由于自然界中的硝化细菌生长较慢,引起亚硝酸盐积累。
亚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10~20分钟一个世代,而硝化细菌为20小时一个世代。
亚硝酸盐可以3~4天达到高峰浓度,而其有效分解需要7~10天,甚至更长时间。
(3)温度、酸碱度和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对硝化细菌的生长均有重要影响,在温度变低时,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
2.池塘中亚硝酸盐的形成原因由于池塘的高密度养殖以及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为亚硝酸盐的大量产生提供了重要来源。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的投喂:有些高蛋白质饲料鱼类不能完全利用,过量投喂,鱼类不能完全消化,造成池底有机物积累。
(2)不合理施肥:大量长期使用氮肥,造成水体氮含量过高。
(3)池底淤泥过多:长期不清淤,池底养殖密度大,造成池底缺氧,含氮有机物分解,亚硝酸盐积累。
二、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动物的作用机理及危害亚硝酸盐主要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一般情况下,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质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降低,出现组织缺氧(非水体缺氧),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丧失平衡能力、侧卧,此时如果解剖鱼类会发现鱼类血液为黑紫色或红褐色,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病相似的症状。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提高池塘氧化还原电位最经济做 法是于塘时, 晒塘、 浸塘、 翻耕充分 氧化分解塘底有机质; 带水时可定期 向池底投放高氧化物 ,如高锰酸钾 、 高铁酸钾、 铁矿渣、 过氧化物等,氧化类消毒药亦有 同样效果,要把握好浓度,前提不致于引起细菌的大
量死亡 。
减少有机质和降低氨浓度途径亦很多, 从肥塘环 节开始, 除新塘可少量使用有机肥外, 池塘最好不用 有机肥, 包括发酵有机肥。提倡用发酵液体肥和化 肥, 少量多次使用; 天气晴好, 溶氧充足时使用芽胞 杆菌和光合菌能够快速大量降低有机质和氨氮。 碳氮磷等营养因子平衡问题是我们现在最少关注 的方面。要得到池塘营养需要准确数据是很难的。目 前可以通过池塘藻相得知藻类多样性程度, 从而间接 了解池塘营养因子的大体情况。养殖中后期大部分池 塘有效磷普遍偏低, 可少量多次添加磷酸二氢钙或磷 酸二氢钾改善, 每次泼 300一0 克/ 亩, 50 每隔7一 天 o r
具 防爆型灯具
线以不改变被加工物的本色为宜,故光源多采用高效
节能荧光灯; 其色温应为中间色 (白色) , 既不能过 高 (偏蓝) , 也不能过低 (偏红) ; 显色性应接近自 然
光,以 便清楚辨明被加工物的实际状态, 通常要求显 色指数 Ra ) 9 。因此,建议采用中色温 (4 0 K 左 0 5 右) 自 然色TS 荧光灯管。 1.3 附件选择
酸盐。
二、亚硝酸盐过高的原因 高密度养殖水体大量投喂饵料, 大量残饵、死藻及水生动物的排泄物 等污染物质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 不 断在水体中富集。当水体的自 净能力 不足以及时分解这些污染物质时,就 会造成水体的某些营养循环中断。水 体中亚硝酸盐的积累主要是水体的氮 循环过程中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环 节出现中断引起的。水体氮循环过程 中有毒的亚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硝酸 盐环节起作用的是硝化菌类和反硝化 菌类细菌,这类细菌因为高密度养殖 水体环境和营养因素无法成长为优势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分析及管理

a
16
协同使用有益菌调控水质
养殖过程水色不稳定时,同时施用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和芽孢杆 菌。乳酸杆菌或光合细菌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其培养液含有多种微藻生长所 需的营养成分,可促进浮游藻类快速繁殖,芽孢杆菌可快速降解池中的有机 物,转化水质和低质,又促进水色稳定。
a
17
协同使用芽孢杆菌和微藻营养素
• 明天下午用底改加倍 • ③第三天 同第一天 半包亚硝克星/亩 同上
a
19
用以上治疗方案对1、6、12号三个亚硝酸盐 含量超过0.4㎎/L虾塘进行了治疗试验,观察并记 录用药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号塘用药 后第三天水体亚硝酸盐有所下降,五天后接近0.3, 而6号和12号塘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在用药后的十天 内持续维持在0.4以上,并无下降趋势,且在此期 间陆续有虾死亡。由于1号塘用药之前曾经换了两 次水,因此用药后的效果并不能确定就是药物所 起的作用,更有可能是换水导致了亚硝酸盐的下 降。为减少损失将6号塘虾捕捞售出将近一半后继 续检测水质发现亚硝酸盐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养殖过程中因大雨、降温、转风向、使用消毒剂或杀虫剂不当引起微 藻死亡“倒藻”时,施用芽孢杆菌降解微藻类残体,同时施用微藻营 养素重新培养浮游藻类,营造良好的水色。
a
18
一例治疗措施
• ①第一天 放水20㎝,用解毒灵 1瓶/5亩;两小时 后用亚硝克星(木质素、氧化硅)泼洒(1包200 斤水溶解)
• ②第二天 放水20㎝,用硝化细菌(亚硝化菌、硝 化菌、反硝化菌、放线菌、光合菌、激活剂)和 芽孢杆菌(1组)隔夜用一斤红糖浸泡 晚上10点 和凌晨1点用粒粒氧200g/亩
由此看出目前对于亚硝酸盐仍旧没有特别好 的治疗措施,因此需要相关科研和养殖人员刻苦 攻关,寻找可靠的解决办法。
亚硝酸盐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亚硝酸盐的危害及处理方法亚硝酸盐中毒一直是养殖过程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往往给养殖户带来比较惨重的损失。
当前还没有能降解亚硝酸盐的特效药,但实践中,可以选择各种措施来缓解和降低亚硝酸盐带来的危害。
一、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高的原因整个氮素转化过程:从含氮有机物到氨氮转化需要的时间不长,由多种微生物来担任。
从氨氮到亚硝酸盐由亚硝化细菌担任,亚硝化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18分钟一个世代,因此其转化的时间不长。
从亚硝酸盐到硝酸盐是由硝化细菌担任,硝化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其繁殖速度为18个小时一个世代,因此由亚硝酸盐转化到硝酸盐的时间就长很多。
当氨氮的浓度达到高峰时(3~4天),亚硝态氮就开始上升。
当亚硝态氮的浓度达到高峰时(3~4天),硝态氮就开始上升。
亚硝态氮的有效分解需要12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造成氮素的大量积累。
氮素通过各种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三种氮素一方面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另一方面硝酸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脱氮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
如果水体中达到一定的自净平衡状态,在没有外来的干涉(如没有用消毒剂),那么水的氮循环会比较正常,三态氮会一直维持在稳定的状态。
但是在养殖水体内,由于定期的使用消毒药剂,把有害的和有益的细菌通通杀灭,氧气的供应不足,常常造成硝化过程受阻,这就是水中氨氮和亚硝酸含量高的主要原因,由于氨氮的转化速度较快,因此亚硝酸的问题最为突出。
当然,温度对水体硝化作用也有较大影响,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
二、亚硝酸盐过高的危害性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价血红蛋白,使运输氧气的蛋白推动氧的功能。
出现组织缺氧从而导致鱼虾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很多池塘出现鱼虾厌食现象,亚硝酸盐过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情况下,当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毫克/升,就会对养殖生物产生危害。
亚硝酸盐的形成

亚硝酸盐的形成、危害和降解方法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分解成有毒性的氨氮,然后转化为亚硝酸盐,或者不恰当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硝化细菌等微生物杀灭,从而造成亚硝酸盐集聚。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养殖中、后期,鱼的密度大;饲料大量投喂,造成粪便多,含氮有机物多;池底淤泥过厚;水质混浊,水底溶氧不足等有关。
与亚硝酸菌、硝酸菌的繁殖时间不同有关,易造成亚硝酸盐积聚。
亚硝酸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10~20分钟一个世代,而硝酸菌为20个小时一个世代。
所以从氨氮转化到亚硝酸盐时间不长,亚硝酸盐可以3~4天达到高峰浓度;而从亚硝酸盐转化到硝酸盐的时间比较长,亚硝酸盐的有效分解需要7~10天,甚至更长时间。
与天气气温陡降有关。
温度对水体硝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硝酸菌在温度变低时,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积累。
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动物的作用机理及危害亚硝酸盐主要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有鳃丝进入血液,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出去组织缺氧。
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丧失平衡能力、侧卧,此时如果解剖鱼类会发现鱼类血液为黑紫色或红褐色,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病相似的症状。
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是诱发各种疾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很多情况下会全池暴发疾病,引起大量死亡,其诱发草鱼出血病就是其中一种。
亚硝酸盐对虾蟹的毒性更大,主要表现在对肝脏的损害,虾蟹中毒时鳃受损变黑,最后死亡。
在池塘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现象相当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即使有时达不到致死浓度,但由于含量超过养殖对象的忍耐程度,导致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生长或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亚硝酸盐是水产动物致病根源,为确保鱼虾蟹良好生长及安全,在养殖过程中应将水体亚硝酸盐含量控制在0.02ppm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5
四、亚硝酸盐的去路
• 在消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变硝酸盐;
• 水生动物排泄的有机物经氨化作用产生 氨,鱼类的泌氨作用产生氨,人为施用 的无机氮肥产生氨,这些氨在水体中硝 化细菌的作用下,逐步氧化经亚硝酸盐 转化成硝酸盐。作为氮营养盐主要控制 因子的浮游植物, 其对水体硝酸盐、亚硝 生态养殖 酸盐的吸收是对虾养殖水体中氮去除的 一个重要途径。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2
• •
•
• • •
开动增氧机,机械增氧,提高水体的溶氧水平,使消化作用得 以完全彻底的进行,减少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形成的机会。 定期投喂微生态制剂,可增强鱼虾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从而降低池塘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水平。 定期泼洒水体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同时氧化水体中 的亚硝酸盐,减少毒性危害。 泼洒微生物净水剂,吸收池塘水体中的亚硝酸盐。 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选用优质饵料,提高消化吸收水平, 减少排泄废物及食物残渣。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则,合理施 用有机农家肥、化肥,减少氨的生成量。 生态养殖 根据水体的老化情况,水体有机物含量的高低,适时换水。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4
常见的微生物调节制剂
• 芽胞杆菌
养殖过程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对虾粪便、残存饲料、浮游生物 残体)依赖有益细菌的转化,定期施加芽孢杆菌有助于养殖池塘保持 有益菌相,及时有效降解转化代谢产物,平衡微生物藻相和菌相,削 减富营养化,促进良性循环。 • 光合细菌 水色过浓、氨氮过高、阴霾天气时施用光合细菌。光合细菌通过 光合作用与浮游微藻争夺水体营养,防控浮游微藻的过渡繁殖,减轻 水体富营养化、光合细菌可快速吸收利用氨氮,使水体氨氮含量降低, 光合细菌在弱光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净化水质。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6
五、引起亚硝酸盐水平升高的 可能因素
• • • • 养殖密度过大 投饲过多 不合理的施肥 池底淤泥长期未加清理
• 这一硝化作用过程一旦受阻,结果就会 引起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在水 生态养殖 体内积累。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7
六、亚硝酸盐的毒理作用
•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 鱼类体表的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血液, 使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 血红蛋白,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 气结合,从而导致血液载氧能力下降甚 至丧失。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9
用以上治疗方案对1、6、12号三个亚硝酸盐 含量超过0.4㎎/L虾塘进行了治疗试验,观察并记 录用药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号塘用药 后第三天水体亚硝酸盐有所下降,五天后接近0.3, 而6号和12号塘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在用药后的十 天内持续维持在0.4以上,并无下降趋势,且在此 期间陆续有虾死亡。由于1号塘用药之前曾经换了 两次水,因此用药后的效果并不能确定就是药物 所起的作用,更有可能是换水导致了亚硝酸盐的 下降。为减少损失将6号塘虾捕捞售出将近一半后 继续检测水质发现亚硝酸盐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由此看出目前对于亚硝酸盐仍旧没有特别好 的治疗措施,因此需要相关科研和养殖人员刻苦 生态养殖 攻关,寻找可靠的解决办法。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3
二、亚硝酸盐的化学特性
• RNO2 RNO3或者NO2- NO3-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4
三、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 来源
• 残饵的腐化分解、生物的代谢废物 、含 氮有机物的矿化、扩散等化学过程所产 生的氮化物, 其对水体中的硝酸盐和亚硝 酸盐均具有重大的贡献作用, 是养殖水体 中氮的重要补充源。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5
• 乳酸杆菌
养殖过程中出现水质老化、溶解有机物多、 亚硝酸盐高、ph过高时施用乳酸杆菌。可快速利 用溶解态有机物如有机酸、糖、肽等,使水质清 爽,而且可以快速降解亚硝酸盐,乳酸杆菌生命 过程中产生的酸可以起到调节水质酸碱度的作用。 •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厩肥和污水 中。可以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而不是铵态氮,与 硝化细菌作用不完全相反。目前主要应用于污水 生态养殖 处理,如景观水治理,城市内河治理,水产养殖处理 等,其中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应用最为广泛。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6
协同使用有益菌调控水质 养殖过程水色不稳定时,同时施用乳酸 杆菌和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 乳酸杆菌或光合细菌起到净化水质作用, 其培养液含有多种微藻生长所需的营养成 分,可促进浮游藻类快速繁殖,芽孢杆菌 可快速降解池中的有机物,转化水质和低 生态养殖 质,又促进水色稳定。
亚硝酸盐对的毒性依鱼虾蟹种类和个体差 异而不同,因而,对不同种类鱼虾蟹 的安全密度差异很大。为确保鱼虾蟹 的安全(尤其在育苗期),亚硝酸盐 含量应控制在0.2㎎/L以下。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1
亚硝酸盐对水生动物的毒性作用受作 用时间的影响
长期处于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水体中,草鱼 会发生出血病;鳗鱼鱼体柔软,胸部、 臀部带浅黄色,肝脏、鳃、血液呈深 红棕色;对虾则鳃受损变黑,严重者 导致死亡。 生态养殖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分析及管理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
1
烟硝酸盐
特性
来源及去路
作用因素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2
一、亚硝酸盐的物理特性
• 亚硝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 要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 色粉末或颗粒状,味微咸,易溶于水。 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并在工业、 建筑业中广为使用,肉类制品也允许作 为发色剂限量使用。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9
③0.5++(以氮计) 当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水平继续增加,含量 高于0.5㎎/L时,鱼虾中毒症状继续增加, 体力衰退,游泳无力,鱼体柔软,臀部底面 呈黄色,某些代谢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严重 者将导致死亡。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0
水生动物不同种别、品种及个体对亚 硝酸盐的耐受性不同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7
协同使用芽孢杆菌和微藻营养素
养殖过程中因大雨、降温、转风向、使用消毒剂或杀虫剂不当引起微 藻死亡“倒藻”时,施用芽孢杆菌降解微藻类残体,同时施用微藻营 养素重新培养浮游藻类,营造良好的水色。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8
一例治疗措施
• ①第一天 放水20㎝,用解毒灵 1瓶/5亩;两小时 后用亚硝克星(木质素、氧化硅)泼洒(1包200 斤水溶解) •化菌、放线菌、光合菌、激活剂)和 芽孢杆菌(1组)隔夜用一斤红糖浸泡 晚上10点 和凌晨1点用粒粒氧200g/亩 • 明天下午用底改加倍 • ③第三天 同第一天 半包亚硝克星/亩 同上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20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13
八、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 管理
九、亚硝酸盐过高的应对 措施
目前尚无降亚硝酸盐的特效药物,主 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 来降低亚硝酸亚的危害,减少经济损失。 如可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预防亚 硝酸盐及氨氮的升高;亚硝酸过高时采 取增加供氧时间、底改、换水、化学药 物和生物制剂联合施用的措施来降低亚 生态养殖 硝酸盐。
生态养殖
水产与生命科学院6班
8
七、亚硝酸盐对鱼虾的影 响
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对鱼虾的影响 ① 0~0.1㎎/L(以氮计) 正常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1㎎/L,鱼及 水生 动物在此条件下,能够正常自由地生活,不会造成 任何健康损害。 ②0.1~0.5㎎/L(以氮计) 当养殖水体容氧降低,氨及硝酸盐水平较高时,往往导 致水体亚硝酸盐水平增高,当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 0.1~0.5㎎/L,并长期维持这一水平时,鱼的红细胞 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 丧失,造成鱼虾慢性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摄食量 生态养殖 下降,鳃及鳃盖内表面血管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 游动缓慢,骚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