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震建筑之日本弹性大厦
日本抗震结构

发展前景
• 木材是一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且人类习 惯使用木材已有悠久历史,在对木材的防 腐、防虫、防火措施日臻完善的条件下, 充分发挥木材自重轻、制作方便的优点, 做到次材优用,小材大用,提高木材的利 用率,除继续用于一般建筑外,在大跨度 建筑屋盖结构方面有其一定的前途。
木结构特点
• 得房率高 • 由于墙体厚度的差别,木结构建筑的 实际得房率(实际使用面积)比普通砖混 结构要高出5%---7%。 • 工期短 • 木结构采用装配式施工,这样施工对 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强,不会像混凝土工程 一样需要很长的养护期,另外,木结构还 适应低温作业,因此冬季施工不受限制。
木结构特点
楼板和墙体。 楼板和墙体。
在日本建造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 结构,加拿大及美国也多采用, 结构,加拿大及美国也多采用,建议重建家 园不要再采用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的预制板。 园不要再采用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的预制板。
木结构
木结构的定义
• 木结构是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 载的结构, 载的结构,通过各种金属连接件或榫卯手 段进行连接和固定。 段进行连接和固定。这种结构因为是由天 然材料所组成,受着材料本身条件的限制, 因而木结构多用在民用和中小型工业厂房 的屋盖中。木屋盖结构包括木屋架、支撑 系统、吊顶、挂瓦条及屋面板等。
日及轻钢结构, 在日本建造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结构, 加拿大及美国也多采用, 加拿大及美国也多采用,建议重建家园不要再采用 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的预制板。 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的预制板。 – ub Bullet
建成后的轻钢结构。 建成后的轻钢结构。
那些千年不倒的日本抗震建筑

【早道网校】全国最大的日语直播网校/那些千年不倒的日本抗震建筑上周末,日本遭遇了史上级别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是日本许多古老建筑经受住了考验,依然坚挺,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呢?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地震即公元684年爆发的“白鳳大地震”(はくほうだいじしん),震级达到8.0-8.4级。
面对频繁发生的地震,日本人民发明了许多技术来建造可以抵抗地震的建筑。
其中之一便是东京宽永寺(かんえいじ)的五重塔(ごじゅうのとう)。
宽永寺(かんえいじ)五重塔(ごじゅうのとう)五重塔抗震的原因之一为它是完全的木结构建筑(建築「けんちく」),在受到震力时,其木料(木材「もくざい」)会相应发生或弯或扭的变形,但是,整个塔身却不会倒塌。
而当震力消失后,木料便会恢复原状。
木料所具有的柔性把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吸收掉了。
原因之二是,在五重塔的整个结构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柔性,也就是说,整个五重塔是一个柔性结构,其构件与构件的结合部位几乎不使用铁钉,而是利用嵌入方式进行连接,即把一构件上的榫头嵌入另一构件的凹凿处。
这样,当地震发生时,构件之间的结合部会吱吱嘎嘎地作响,或会歪扭,但是,来自地面的震力却不易向上传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的世界第一高塔“东京天空树”的抗震设计灵感也来源于五重塔。
東照宮(とうしょうぐう)神殿(しんでん)鳥居(とりい)另外一个有名的抗震建筑是日光的东照宫(とうしょうぐう)神殿的鸟居。
鸟居石大门是由花岗岩(花崗岩「かこうがん」)做成的,显得很厚重。
为了抗震,工匠们将它建得非常灵活,并设计出一种可以吸收冲击的支柱,它是由两块花岗岩连在一起所构成。
横梁(桁「けた」)更灵巧,它由3部分组成,因此可以使支柱自由活动。
石门总计由15块石头构成。
由于这种抗震设计,鸟居抵御了自1618年以来的所有地震。
在1949年的一次地震之后,鸟居的连接处曾打开,但是余震(余震「よしん」)过后又奇迹般地自动合上了。
建筑结构丨必须收藏!8个隔震设计项目的精彩分享

建筑结构丨必须收藏!8个隔震设计项目的精彩分享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承担着保护居民和物品安全的重要任务。
在地震频发的环境下,隔震设计成为保障建筑物震害程度的关键因素。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8个有关隔震设计项目的精彩分享。
1. 日本东京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物,东京塔在受到地震冲击时能够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
通过在塔底设置隔震装置,可以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弹性变形,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保护了塔内的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美国旧金山市政厅旧金山市政厅采用了多种隔震技术,包括基础隔震和上部结构隔震。
这种设计方案使得市政厅能够抵御严重地震,并在地震过后迅速恢复原状,为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公共场所。
3. 新西兰威灵顿街區位于地震频发区的威灵顿街區,采用了集中悉尼大学提供火车站桥梁模型、火车站模型、下穿隧道模型、隧道架模型的融合震耐性测试、理论研究和现场监测为一体的全面隔震设计。
这种创新的设计方案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4. 智利塞尔维斯教堂塞尔维斯教堂在发生地震时,采用了隔震技术,使教堂能够保持稳定。
通过在教堂底部安装弹簧和鞋垫,将地震力量分散到地基中,有效减轻地震对教堂的影响。
5. 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艺术中心帕萨迪纳艺术中心是隔震设计的杰作之一。
采用了水平盘式隔震器和竖向隔震系统,该中心可以在强烈地震中抵御剧烈的冲击,保持建筑结构的完整性。
6. 意大利新圣保罗大教堂新圣保罗大教堂采用了一种新颖的隔震设计方案,通过在地处艰难地质条件的地基上设置隔震系统,大大减少了地震对教堂的破坏。
这个项目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其他地震频发地区的建筑提供了借鉴。
7. 新西兰惠灵顿国家图书馆惠灵顿国家图书馆位于地震活跃带,因此采用了抗震设计和隔震技术。
通过在图书馆底部设置座层隔震系统,地震发生时可以大大减小图书馆的振动,保护了馆内的珍贵藏书。
8. 台湾101大楼台湾101大楼是世界上第一座突破500米高度的建筑物,也是采用隔震技术的代表作。
日本建筑——防震

日本建筑——抗震地震频发的日本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抗震强国。
在本次强震中,日本虽然损失惨重,但多数坚挺不倒的高层建筑物,以顽强的“不死鸟”形象,从一个侧面展示着第一抗震强国实打实的抗震能力。
这些“不死鸟”之所以能在多次特强地震中岿然不动,与日本房屋建筑上的防震技术、措施密不可分。
地基与地震隔绝术“地狭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层建筑。
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
”中国建筑研究院注册结构工程师王玮,在撰写论文《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评估标准及加固方法》时,对日本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过一番研究。
根据她的解释,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
比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
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很多日本建筑都有隔震层设计。
建筑材料非常讲究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震。
从那以后开始,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业专家认为,这种结构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节省能源。
轻钢结构在中国,高层公寓通常以柔性结构为主流,一般靠整个建筑来减弱地震引起的摇动。
这种建筑在强风刮过来时,楼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摇动。
而日本建筑多数采取刚性结构,这样摇动大大降低。
例如,7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
木结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
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建筑结构丨必须收藏!8个隔震设计项目的精彩分享

建筑结构丨必须收藏!8个隔震设计项目的精彩分享建筑结构丨必须收藏!8个隔震设计项目的精彩分享在建筑领域中,隔震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通过合理的隔震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8个精彩的隔震设计项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日本东京塔作为一座高达333米的地标建筑,东京塔采用了先进的隔震技术。
在地震发生时,塔内的核心结构将与外部结构分开,通过液体阻尼器的作用,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这种设计大大提高了塔的抗震能力。
2. 美国旧金山湾大桥湾大桥在设计中采用了长达2.2英里的液体阻尼器,这些阻尼器能够减少地震时桥梁的摆动幅度,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这种创新的设计,湾大桥成为了全球最具抗震力的桥梁之一。
3. 纽西兰基督城纪念碑在2011年的地震中,纪念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随后进行的重建工程中,采用了隔震设计来提高纪念碑的抗震能力。
通过将碑体设置在一个特殊的支撑结构上,地震时碑体可以自由移动,减少了地震造成的损坏。
4. 中国上海天地大厦天地大厦采用了磁流变隔震器技术,这是一种通过改变磁场来控制液体流变性能的技术。
在地震时,隔震器能够根据外部情况自动调节阻尼力,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
5. 日本米兰春大楼米兰春大楼是日本第一座使用钢筋混凝土隔震结构的高层建筑。
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层,大楼能够在地震中自由摆动,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这项设计在日本以及其他地震频发区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6. 美国洛杉矶市政厅为了提高市政厅的抗震能力,设计师在建筑底部采用了隔震墩和摩擦隔震装置。
这些装置能够减少地震时建筑的位移和倾斜,确保市政厅的稳定性。
此外,市政厅的结构还采用了柔性接缝,能够吸收地震带来的位移,减少损坏。
7. 中国成都东单体作为中国隔震设计的代表性建筑物之一,东单体采用了液压阻尼隔震技术,通过液压缸的控制来减小建筑物的振动。
这种技术在中国的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只用「木材」盖的摩天大楼你敢住吗?看日本建筑大师活用木材,建造出安全又能融入大自然的建筑物!

只用「木材」盖的摩天大楼你敢住吗?看日本建筑大师活用木材,建造出安全又能融入大自然的建筑物!现代城市最显眼的风景,就是一栋又一栋的摩天大楼。
这些钢筋水泥组成的「钢筋森林」虽然壮观,可是缺少了真正树木带来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设计师如何运用木材建造出一栋栋雄伟的建筑物,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木材向来都是日本设计师爱用的建筑材料,在2010 年,日本政府更实施了「公共建筑物木材利用促进法」,规定三楼以下的公共建筑必须以木材建造。
这个政策不但掀起木造建筑的复兴潮流,也让日本的建筑大师们,纷纷向世人们展示他们使用木材的技巧。
创新点:木材也能够建大楼,而且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在火灾时甚至比钢材更稳定。
1. 用木材盖70 层的大楼,同时也兼顾环保和山林活化日本住友林业由创办人住友政友创立于1691 年。
住友林业原本是经营木材相关行业,但是,经过300 多年的经营,公司开始跨足环境美化、房产、建筑等不同行业。
而住友林业的经营理念是:“利用树木,通过开展有关家居生活的各种服务,为实现富足社会做出贡献”。
2018年,住友林业提出了一个名为W350的计划,打算在东京市中心盖一座全世界最高的木制建筑物。
这栋木制大楼会有70楼,共350公尺高,预计内部会结合商场、饭店、办公室及住宅。
大楼为了配合住友林业成立350年的庆典,因此预计会在2041年完成。
(图片撷取:BBC)会提出这样的计划,除了要纪念公司的350 周年,也因为住友林业发现日本的森林都到了需要透过伐木,活化造林的时候了。
毕竟森林成长到了一定的地步,树木之间会变得太拥挤,导致过度竞争。
如果不进行有规划的砍伐,很可能会减弱一些树木的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但是,由于木材的需求不大,所以没有人愿意花钱去做这件事。
于是,住友林业希望透过这个计划,让人们再次看到木制建筑物的优点,进而扩大木材需求,并在砍伐区种植幼苗来活化山林,振兴日本林业。
由于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因此,W350 将会采用90% 的木材和10% 的钢铁为材料,在推广木材的使用同时也顾及到建筑本身的安全性。
日本的抗震建筑

日本的抗震建筑张磊【摘要】在地震频发的年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建筑抗震技术是最关键的核心.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这个国家从制定法律时就严格要求建筑的抗震.他们采用的技术分为以下六种:①地基地震隔绝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②钢筋混凝土结构,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原先的砖结构;③箱体设计,民宅采用箱体设计,使得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④“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⑤“滑动体”基础,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者滑动体,形成滚动式支撑结构;⑥可漂浮的抗震住宅或廉价的“抗震居屋”.【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2(038)004【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地震;建筑;抗震技术;局部浮力;滑动体【作者】张磊【作者单位】中国汉嘉设计集团西南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0 前言近几年来,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2008年5月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智利发生8.8级地震,4月中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2011年2月新西兰发生6.3级地震等等。
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命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致的。
为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作为一名建筑师有必要探讨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
那么针对抗震国外其他国家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的建筑抗震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呢?我们可以从中国的近邻日本的建筑说起。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
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
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 m。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日本建筑抗震

日本建筑抗震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东京都都厅( Metropolitian Government Building)日本设计师,丹下健三在1986年设计的东京都都厅,耗资1569亿日元。
其主要结构形式为:铁骨构造、铁骨钢筋混凝土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结合体;在总层数达到51层之高的前提下,地上48层,地下3层;总高度:243.4m。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竖立在日本首都东京。
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积层橡胶不起作用。
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弹性建筑:东京电通大厦(Dentsu Tower)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日本早就不用砖头盖房子了,五彩缤纷的“瓦片”是塑料制成的。
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就是一大块儿、一面整体的“墙”。
这些墙体结构的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
日本各城市都在“防震建筑”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
局部浮力:京王饭店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
相比之下,“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
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
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
6到8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
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