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是如何防震的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如下:
1. 学校建筑: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将学校建筑与避难场所相结合,其中公立学校约90%有避难场所功能。
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推出了“校舍补强计划”,对中小学校舍及体育馆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的主要特点是从整体抗震性能出发,找出最薄弱环节,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抗震加固。
例如采用增加斜向钢支撑、屋盖水平拉结措施来增加建筑物强度,采用柱子外包钢或增大截面等来控制构件变形。
2. 体育馆建筑:美国主要采取的抗震加固措施是将体育馆外墙的填充墙改为钢板剪力墙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并在与墙相连接的径向钢梁的连接节点上增加梁腋板以提高节点抗震能力,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
此外,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建筑主要为砌体结构,规模较小,承重形式单一,未考虑抗震设防。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建筑师。
日本的防震措施

日本的防震措施概述日本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一个岛国,经常受到地震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种自然灾害,日本政府和民众采取了一系列的防震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这些防震措施包括建筑物设计、灾难预警系统和紧急撤离计划等,使得日本在地震灾害中有较高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设计日本在建筑物设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防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尽量减少破坏。
一项关键的措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横梁,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筑物还经过了地震工程师的详细计算和设计,以确保其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震。
另外,许多建筑物还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或隔震装置,将地震的能量转移到隔震层上,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在大型商业建筑物、桥梁和重要的公共设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灾难预警系统日本拥有先进的灾难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提前发出地震警报。
这个系统利用了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差异,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来判断地震是否会达到某个区域,并向该区域的居民发出预警信息。
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在地震发生前短暂的时间内提醒人们采取行动,还可以触发自动停止电梯、关闭燃气等安全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紧急撤离计划在地震发生时,日本政府提倡民众采取紧急撤离的措施,以确保整个社区的安全。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有大量的疏散设施和紧急避难所,供居民在地震发生时避难使用。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还定期组织防灾演习,提高居民对地震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紧急撤离计划中,日本还注重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照顾和保护。
特殊的疏散设施和设备被设置在社区中,以确保这些群体在地震发生时也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
后续灾害应对除了上述防震措施之外,日本还注重地震后的灾害应对。
日本政府和民众经过长时间的紧急演练和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灾后救援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紧急救援队伍、医疗救护网、食品和物资储备等。
第一节日本

进口原油等资源
(二)日本的对外贸易 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 出口:工业制成品。 对外贸易主要面向美国、中国 及欧洲各国。
出口汽车的产品
日本的汽车出口 中国是日本的重要出口国之一, 你能说出我们生活中的日本品牌吗?
佳能-相机
索尼-电器
三菱-机械
丰田-汽车
松下-电器
双狮-手表
中国和日本 之间的贸易
四、日本文化
寿司
寿司
相扑
具有本国传统文化特点
四、日本文化
鉴 真 东 渡
派 遣 唐 使 和 服
日 本 文 字
日 本 茶 道
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国影响很大。
日本的饮食
生 鱼 拉 面
清 酒
寿 司
六、人口与主要城市
阅读教材P75,填写下表,了解日本的居民特征。 人口 1.28亿 民族 大和族 语言 日语 宗教 神道教 佛教
中 服装 石油 煤炭 棉花
水产品 蔬菜
日
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经
济贸易伙伴国;日本对中国
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高技术
国
钢材 电子产品 其他工业产品
附加值制成品,如家用电器、
本
汽车、精密仪器等; 中国 对日本出口的产品则以劳动 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 的初级产品为主。
思考:
日本发展经 济有哪些有利和 不利的条件?
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70%,被誉为“绿色王国”。有 20几种有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鼓励和嘉奖造林 优异者。日本人几乎到了“爱树成癖”的程度。房屋还没 建起,四周已种上了花草树木。不论何处,很难看到攀折 花木的坏现象。在日本,绿化已深入人心。
对照新潟与东京的气候统计图,结合两地的海陆和地形位 置,分析日本东西两侧的主要气候差异及原因。
日本人抵御地震有哪些措施

日本人抵御地震有哪些措施
日本是一个多发地震国家,那么日本人抵御地震的措施有哪些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抵御地震措施
日本经常发生地震,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一说是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平均就发生4次。
“久病成良医”的日本人在应对地震威胁的经验上,确实称得上是举世无匹。
他们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
1.有成熟的政策框架,系统的地震救灾减灾战略,专门的指导机构指导一系列的行动,比如说预防性的行动,应急救援、还有灾后的反应和重建等;
2.有深入全社会的系统的安全培训,一旦发生险情,该如何疏散、躲避、到何处聚集,小学生们都烂熟于胸。
而且很多家庭、学校、甚至酒店房间都有“地震应急包”,就算受困也能短期维持生存等待救援;
3.有先进的抗震建筑。
日本高层、特高层大楼每隔数层会有一层防震措施,就像我们垒积木一样,我们垒一个完整的“高楼”容易倒,但是我们可以把几个小积木垒接起来,用“胶”粘连,下层建筑震动会在粘结处震动被化解一部分,对上层的影响就变小了,这是常见的防震措施。
此外,传统民居多是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所筑,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4.另外,日本在地震预警方面做得也很出色,可以在地震发
生,但震动尚未传到地面之前12秒预警,并将预警在所有电视频道上播出。
国人看到预警之后就会从容应对的。
比如收到了这样的预警,日本的新干线列车就会停止。
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

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概述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常年承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日本长期以来在防灾减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包括地震预警系统、建筑物防震设计、灾害救援机制等。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日本防灾减震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波传播到主要城市之前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警报。
这些宝贵的几秒钟可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减少地震对人们的伤害。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通过监测地震发生时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来预测地震的强度和到达时间。
当地震预警系统检测到地震后,会立即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向公众发送警报信息。
建筑物防震设计日本的建筑物防震设计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
在建筑设计中,日本采用了多种防震措施,包括基础设计、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等。
首先,日本的建筑物基础设计采用了深入地下的桩基础或者宽而浅的基础,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稳定性。
其次,日本的建筑物结构设计采用了柔性设计和抗震结构,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
此外,日本的建筑物材料选择方面也非常讲究,使用抗震材料和适应地震波传播特点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灾害救援机制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灾害救援机制,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组织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灾害管理机构,负责地震、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和救援工作。
其次,日本的灾害救援机制包括警报系统、紧急撤离计划和应急通讯系统等。
这些机制可以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将信息传达给公众,并组织紧急撤离和救援行动。
此外,日本还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享灾害救援经验和资源,提高抗灾能力。
防灾教育和意识培养除了上述的防灾减震措施外,日本还非常重视防灾教育和意识培养工作。
在日本,防灾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相应的课程来教授防灾知识和技能。
学生们在防灾演习中学会如何正确避险、紧急求救等。
日本的抗震建筑

日本的抗震建筑张磊【摘要】在地震频发的年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建筑抗震技术是最关键的核心.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这个国家从制定法律时就严格要求建筑的抗震.他们采用的技术分为以下六种:①地基地震隔绝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②钢筋混凝土结构,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原先的砖结构;③箱体设计,民宅采用箱体设计,使得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④“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⑤“滑动体”基础,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者滑动体,形成滚动式支撑结构;⑥可漂浮的抗震住宅或廉价的“抗震居屋”.【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2(038)004【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地震;建筑;抗震技术;局部浮力;滑动体【作者】张磊【作者单位】中国汉嘉设计集团西南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0 前言近几年来,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2008年5月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智利发生8.8级地震,4月中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2011年2月新西兰发生6.3级地震等等。
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命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致的。
为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作为一名建筑师有必要探讨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
那么针对抗震国外其他国家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的建筑抗震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呢?我们可以从中国的近邻日本的建筑说起。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
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
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 m。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日本建筑抗震

日本建筑抗震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东京都都厅( Metropolitian Government Building)日本设计师,丹下健三在1986年设计的东京都都厅,耗资1569亿日元。
其主要结构形式为:铁骨构造、铁骨钢筋混凝土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结合体;在总层数达到51层之高的前提下,地上48层,地下3层;总高度:243.4m。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竖立在日本首都东京。
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积层橡胶不起作用。
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弹性建筑:东京电通大厦(Dentsu Tower)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日本早就不用砖头盖房子了,五彩缤纷的“瓦片”是塑料制成的。
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就是一大块儿、一面整体的“墙”。
这些墙体结构的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
日本各城市都在“防震建筑”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
局部浮力:京王饭店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
相比之下,“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
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
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
6到8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
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
10—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

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装配式的建筑,柱子和梁都是现场拼装而成,遇到大地震到底安全吗?日本地震频发,一般的小地震,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即使是2011年3月11日的9级大地震,居然也没有房子被震倒,房屋真正成为人们安全坚固的壁垒。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的装配式建筑与隔震减震措施是怎样完美交圈的呢?让我们以东京本八幡的一栋超高层全预制结构为例来看看吧。
本八幡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利器框架结构,结构高度144.2米。
地上42层,标准层层高3.3米,一层地下室,管桩基础。
二、平面与体型1、体型对称,外框投影边长41.4米,高宽比3.48。
规整的平面与体型,较小的高宽比,是结构利于抗震的第一步。
2、内筒与外圈均为PC框架(PC柱、PC梁)。
在内筒内侧有一榀钢框架(见图示),由钢柱钢梁建造(仅作为机械升降停车库,基本不作为抗侧力体系)。
日本高层建筑普遍使用框架结构,剪力墙只在低、多层中使用,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剪力墙相比框架而言抗震性能不明确;更重要的是,框架相比剪力墙更加“柔”,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在日本的规范中,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就是楼层的水平位移除以层高)可以允许做到1/120,而国内为1/550,即日本认为地震时让建筑“适当摇摆以释放能量”要好过“硬扛”。
配合以隔震减震技术,日本的框架结构可以做到200米高。
三、减震柱的使用减震原理:当地震来临,柔性建筑就开始晃动,所产生的能量就要全部被减震柱吸收掉,保护关键的柱子、梁不被破坏。
布置位置:内筒三跨PC柱的左右两跨,四周各2根,每层8根;从1层布置至29层,共计232根。
▲内筒三跨PC柱的左右两跨▲从1层布置至29层内筒框架因刚度较大,将分配较大的水平作用(约60%~80%的地震、风荷载)。
尤其是内筒角部变形较大,故将减震柱布置于此,可最大限度发挥其吸收能量、保护主体的功能。
而只布置3/4高,是因为结构底部承担了主要的水平剪力与倾覆力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以日本目前的防震水平,房屋也无法在强震和海啸前做到屹立不倒。
但日本一直以来的高设防标准、高警惕意识还是有效地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
————————————————建筑选材——————————————民居多是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好
抗震性能最好的是钢结构房屋,其次是木结构房屋,再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日本的民居大多正是木结构,木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
在房屋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晃动时,木结构可以更好地释放力量。
因此木结构房屋更不容易散开和松动。
“比如我国的一些古老的木塔,遇到强震也不容易倒塌,是因为其采用的是木结构。
”
高楼多用钢结构抗地震性能最好
除了老民居外,日本后来新建的高楼多采用钢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他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的比例比较大。
”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新建高楼也逐步开始采用钢结构。
记者了解到,广州新电视塔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外筒均采用了钢结构。
————————————————地基与地震隔绝术——————————
“地狭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层建筑。
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
”中国建筑研究院注册结构工程师王玮,在撰写论文《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评估标准及加固方法》时,对日本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过一番研究。
根据她的解释,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
比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
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此外,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震。
从那以后开始,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业专家认为,这种结构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节省能源。
地上55层、高185米,有日本最高的公寓楼之称的埼玉县川口公寓,就采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建筑材料——168根cft钢管。
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管芯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特种混凝土。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
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在冬天经常下雪的日本东北地区,为了应付积雪,当地人在建造房屋时,房顶多采用铁板材料。
王玮的解释是:“用铁板作为屋顶,比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质量要轻许多。
此外,为了御寒,这个地区民居的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这使得房间更具有抗震性。
房屋倒塌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死伤。
”
————————————————不断完善的建筑法律——————————————
“每一次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
”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建筑制作人寺崎由起,曾在世博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日本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严格按照《建筑基准法》的抗震要求。
而且这部法律每几年就会重新修订一次。
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建筑法律就有两次重大修改。
首先,这部法律否
认了传统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木造轴框架法的抗震性能。
这种建筑方法是用石
条在屋基上做柱子,然后放上木造框架,房顶则使用瓦片。
经过专家认证,木造轴框架,
这种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再加上沉重的瓦块屋顶对地震的摇晃毫无抵
抗能力,一旦塌落很可能造成人员损伤。
”在1974年,日本从欧美引进了木造框架组合墙
壁构造法(two-by-fourmethod)建筑技术。
1982年重新修订的《建筑基准法》给予了这种施工方法支持。
之后的地震证明,当时这个支持法案是对的。
因为,根据新方法建造的
住房没有一间倒塌。
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寺崎由起表示:“一个建筑工程,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
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其后这部法律已经在1992、2000、2006年又经过三次修改。
(文章来自大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