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

合集下载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曹倩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摘 要: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

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清末民初; 外交机构; 近代化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2-0097-03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旧有的封建外交制度(朝贡制)逐步瓦解,中国外交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

作为国家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外交机构,其变化是与整个国家政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以中国封建君主政体为前提的外交机构近代化道路必然充满矛盾和对抗,直至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一、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末外交机构转变清朝早期,中国建立起东亚朝贡体系的外交体制,朝贡国包括朝鲜、安南和琉球、暹罗、缅甸、南掌、廓尔喀、浩罕、坎巨。

鸦片战争前,西洋(荷兰)、吕宋(西班牙)、澳门夷(葡萄牙)也属于朝贡国系列中的国家,“每次使者,皆卑身屈己,侪于藩臣贡使之列,行三跪九叩之礼”①。

但在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很快便退出了朝贡国之列。

甚至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朝贡体系内的朝贡国行为还有加强的趋势。

19世纪上半期西方殖民主义的势力已经从东亚大陆的边缘逐渐接近了核心,东亚朝贡体系范围包括的各国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严重威胁。

朝贡体系内的各国加强朝贡行为,更多的是寻求宗主国清王朝的保护,使其免受西方国家的入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朝贡体制并未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中国外交史

中国外交史
Page 7
1971年10月25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2758 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中 国席位。 1972年 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森访华。 1972年 9月 2日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1975年12月 1日 美国总统福特访华。 1978年 8月12日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 1978年12月15日 和美国共同发表《中华人民 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交声明》。 1979年 1月 1日 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 1979年 1月28日 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 理兹比格涅夫· 布热津斯基 国,日本。 1979年 2月14日 中越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越关系正常化为止。 1982年 9月22日 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 夫人访华。 1984年12月19日 发表关于香港回归的《中英 联合声明》。
Page 13
“最终是为了消灭原子弹”
我从一些介绍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的材料中了解 到,还在我国革命胜利之前,中共领导早已开始关注 ‚核‛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离开 过毛泽东的视野。 在中外记者会上或与外国记者交谈时,陈毅外长 多次谈到了核问题。有一次,有位记者说,有的核专 家声称,世界上目前已有的原子弹,就足以毁灭专家这样说,有一个人(指赫鲁晓夫)就拿这个东西来 吓唬人。原子弹是厉害,但毛主席有句名言:原子弹 是只纸老虎。这是从战略上藐视它,原子弹没有什么 了不起,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斗争才是最好的‚原子 弹‛。 还有一次,有位记者问陈老总:中国核计划的目 标是什么?他答称:这个原子弹嘛,既不能吃,又不 能穿,搞那么些有啥子用嘛!中国只搞一点点。我们 穷得很,不同人家搞竞赛。至于‚目标‛嘛,我们搞 原子弹,最终是为了消灭原子弹。
Page 11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_傅亮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_傅亮

一系列的海关资料,即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 编辑委员会主编出版了 “帝国主义与中国海
瑠 至今仍是海关史研究参考的重要史料。改革开放以后,以陈诗启为首的 瑏 关资料丛编” 共 10 辑,
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召开了三次海关史国际研讨会,逐渐推动了近代中国海关 史研究。此后,国内外一系列有关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的论文、著作不断出版。国内的主要代表
海关史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
傅 亮
*

要: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无论从研究论著及出版史料方面都取得许
多成果。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海关制度及行政、 贸易与税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 为海关史研究者应该突破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内容 、 时限、 资料三方面的限制, 特 别要注意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对话 ,从而进一步拓展海关史研究。 关 键 词: 中国近代海关史; 近代海关制度; 近代海关管理
* 作者简介: 傅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 , 《厦门大学学报 》 1996 年第 3 期; 阮芳纪 : 《近年来中 戴一峰 , 吴伦霓霞、 何佩然主编 : 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中国海关史论文集 》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 1997 年版,第 3 - 24 页; 戴一峰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 吴伦霓霞、 何佩然主 : 《中国海关史论文集 》 , 第 47 - 69 页; 佳宏伟 : 编 《近代史研究》 2005 年第 6 期。
中国近代海关作为西方在中国扩张的产物,广泛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 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 已经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论著,此前已有相关学者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① 其 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戴一峰先生 1996 年发表的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 》 以及佳宏伟 先生发表的 《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两文,这两篇文章基本上全面总结了 2005 年以前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重点就 2005 年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新成 果作一梳理,以期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海关史研究有所帮助。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作者:谢万昌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3期摘要:近百年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的学术变迁与东态,其不仅诠释了近现代的历史的变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更折射出了个体历史人物在时代变迁与转型过程中受到深刻剧烈的时代性刻痕与烙印。

不同时期所主导下的历史研究范式对其个人历史的裁减形成的截然不同的价值与话语体系,对历史认识与评价的重大影响,体现了历史发展内部复杂矛盾的不可抗拒性在历史个人主体上的强烈影响。

梁启超作为近代上杰出历史人物之一,在其外交思想与个案研究中显得更为清晰与客观,但同时随着历史自身研究的深入与拨乱辨伪,追求唯物主义史观与实事求是的历史原则的回归与还原,不同时期,不管是革命范式的定性评价还是现代化范式的解冻性复原,都为客观辩证地研究梁启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创造了历史条件,其认识成果可以说是梁启超个案研究的一体两翼,存在固有取舍与益彰。

这正好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有的时代性张力与活力,为我们开拓与保留了丰富饱满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空间。

关键词: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梁启超;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外交近百年来有关从外交领域研究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外交的学术成果目前并不多,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来看,梁启超的研究学术成果目前主要集中梁启超思想领域,集中表现为对梁启超宪政思想、新民思想文学史学教育报刊传媒等领域,而对“一战”期间中国外交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通史性的著作中,而其评价由于长期受到意识形态与革命反帝外交话语的主宰,一直以来史学界对其往往以“卖国外交”或“屈辱外交” 做否面性评价,对其研究与评价并不符合求真求实的历史研究思维。

随着近年来史学领域现代化范式的深入,对这段时期外交研究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学术研究的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关于梁启超在不同领域的文献综述就超过十篇,分别涉及梁启超一生在政治、思想、学术、社会、文化、教育、传媒等诸方面在不同时期所取的研究成果的文献回顾与学术点评,其往往聚焦于“革命研究范式” 下,革命话语主宰时对梁启超研究在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至文革时期研究的反思与检讨,学术成果表现多为对梁启超在诸方面的批判与否定。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2025年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2025年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明成祖时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其出发点是()A. 宣扬国威B. 扩大明朝疆域C. 发展海外贸易D. 掠夺海外财富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郑和七下西洋的出发点。

选项A,明成祖时期,明朝的国力达到鼎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相符。

选项B,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往,并不是为了扩大明朝疆域,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C,郑和下西洋虽然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但主要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D,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往,并没有掠夺海外财富,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

2、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途径不包括()A. 凭借门第即做官B. 参加科举考试C. 依靠举荐为官D. 凭借军功授官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背景,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途径。

选项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后,门第出身不再作为选官的标准,清朝乾隆年间士人更不可能凭借门第即做官,故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清朝乾隆年间科举制继续存在,士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选项C,察举制是西汉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察举制下士人可以通过举荐获得做官的资格,清朝乾隆年间虽然实行科举制,但皇帝仍可以举荐官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选项D,军功授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确立的选官制度,汉朝初期继续沿用,清朝乾隆年间虽然主要实行科举制,但军功授爵制依然存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期中论文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历史的研究模式Paradigms期中论(精)

期中论文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历史的研究模式Paradigms期中论(精)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的突破

一,魏源小传
魏源故居座落在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1794年4月, 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诞生在 这里。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 知州,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 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 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他 “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他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传世著作多达四十七种,六百余卷,约八百万字。这些著作 涉及到经、史、子、集各个领域,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 历史、地理、文化、教育、外交和近代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内容,可 谓卷繁帙浩、洋洋大观。其中最主要的是《圣武记》、《海国图 志》、《皇朝经世文编》、《明代食兵二政录》、《书古微》、 《诗古微》等。《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 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古微堂文集》、《清夜斋 文集》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4, 中国人面对沉重的历史向来没有正视的勇气,,往往用忠奸善恶的人物评定来 简化历史的复杂,道德的激情审判替代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冷竣反思。亲历战争 的大臣在战后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探索,包括被后世称赞的lzx.
一,林则徐小传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另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 州)人。嘉庆十六年(1837年)进士,与袭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提倡经世 之学。嘉庆二十五年起,先后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宁布政使。任期整 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民。 后升任东河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 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尽力修治黄河。又兴修白茆,浏河 等水利。道光十二年任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 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抚;致力兴修水利工程。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 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开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1838年 (道光十八年)在湖广总督任内,是鸦片已成中国的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 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 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严厉禁烟的重 要性和禁烟的方略,为禁烟派代表人物。12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 鸦片。次年3月到广州。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 《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列》、《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 介绍外国的文献。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究所用档案史料的内容特点及价值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究所用档案史料的内容特点及价值

些文字上的错误 ,加了索引。便于读者查阅使用 。 从三朝 《 筹办夷务始末》还衍生出两种重要的史料 。其
1 . 2《 筹办夷务始末》的衍生文献

是在蒋廷黻主持下 , 广泛搜集各类散佚 民间、 未能编入《 筹
+国家 清史 纂修 工程 “ 邦交 志 ( 下 )政策 体制 篇” 的阶段 性成 果 。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 究所用档案史料的对容特点及价值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究所用档案史料的 内容特点及价值术
1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 . 安徽大学历史系 张震旦 尹建龙
[ 摘要 ] 档 案史料 是开 展 晚清外 交史研 究 的基本 资料 ,但 其种 类繁 多 、内容庞 杂 ,涉及 外交 类 官书 、衙 署档 案 、官 员奏议 文
史学研究 的第一前提是必须有档案等可信的史料,这是
进行总结 ,由此产生了专记此类“ 夷务” 的政府官书。咸丰皇 帝即位后不久即在大臣杜受田的建议下 ,设馆整理编纂道光 朝与“ 外夷” 进行外交往来的档案文件。当时的主持者认为 , 夷务之兴始 自 道光朝 ,而办理得失全在奏章 ,于是将当时对
集 、日记笔记等类型。对这些档案史料的整理、出版情况,内容概括、编纂特征、学术价值以及在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中需要
特 别注 意 的问题等 进行 分 f - l J  ̄ l J 类 的详细 分析 和评 价 ,有助 于促进 学 术界对 晚清 外 交档案 史料 的 了解 ,提 高 史料使 用效 率 。 [ 关键 词] 晚清 外交 官书 奏 议 日记
到 民 国年 间 ,各海关 在 处理 各种 公务 的过 程 中所形 成 的大批 公 文档 案 ,包 括各 种报 告 、咨 、呈 ,以及 大 量 的来 往 函 电。 海 关作 为 近代 中 国的政 府机 构之 一 ,它所 使用 的公文 函 电 , 也 应 属于 近代 各级 官员 文 书之列 。但 在 近代 中 国半 殖 民地半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
【摘要】: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大,而初具规模。

但作为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其起源、发展、研究状况以及在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尚未见有系统的讨论。

缘于此,本文拟从史学史角度,对中国近代有代表性的外交史料汇编和外交史家学术实践作通盘的考察,力求在理论反思与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勾勒出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基本状况,揭示其近代的外交理念与史观对中国外交史乃至整个近代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从中总结出这一学科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评估其在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

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凡七章。

绪论部分,首先梳理我国近代外交史学的发展历程,阐述研究之目的和意义,然后回顾与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外交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本文的撰述旨趣、拟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采取的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研究三朝《筹办夷务始末》。

三朝《始末》开启了有清一朝大型官方外交史料编辑的序幕,其编纂活动历经三朝,成为一常设性的修史机构,其确立的外交档案的编纂范式,对推动后来官私编纂外交档案资料热潮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冲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束囿,丰富了晚清外交史的编纂内容,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故宫博物院将其影印出版,它的出版面世,推动了30、40年代外交史研究的不断
发展,并直接带动了近代外交史研究风气的转变。

从这意义上说,《始末》不愧为中国近代官纂外交史料的典范。

第二章讨论王氏父子与《清季外交史料》。

王彦威以经世思想,感愤时局,王亮游历欧美,考察海外,忧念外交的重要,他们历经半个世纪编成的《清季外交史料》,是继三朝《始末》之后私人纂修的又一晚清史料巨制,其编述与《始末》相衔接,从而使得晚清近七十年的外交始末得以全貌呈现。

赅博的史料,辅以近代科学的编辑方法,使其史学价值更加得以彰显。

它既丰富了史料编例,规范了编纂程序,刺激了后来外交史料纂辑之风的兴起。

《清季外交史料》不仅有力促进了外交知识的普及,而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的动力。

第三章探讨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开创者蒋廷黻的学术成就。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到了蒋廷黻,进入了一个变革的临界点。

在外交史研究由传统向近代科学化转变之际,蒋氏为中国外交史做出了贡献,开风气之先。

他以现代外交的基本原则,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着重阐述近代世界普世的外交理念和思想,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治学模式。

而他在史学研究中始终服膺科学的方法论,以纵、横两方面的对比来论述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并将考证与义理相结合,探求历史真相。

可以说,无论从史料搜求与整理层面,还是从研究理念与实践方面考量,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都具有开拓和奠基意义。

第四章阐述民国时期外交资料出版的新局面。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在客观上需要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补充,在三朝《始末》与《清季史料》之后,民国时期迎来了史料出版的新局面。

故宫博物院以自己所藏,继续整理清朝官方档案;在“信守条约”方针指
导下以及修约、废约浪潮中的民国约章的编纂,外交部内部档案文件的定期颁布和刊刻,以及与现实相关联的各交涉案件的史料汇刊等先后问世,又直接开拓了外交史研究的新领域。

这些外交史料的整理为20世纪30、40年代外交史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第五章探讨断代民国外交史研究。

在民国外交史料的整理出版及其研究热潮的推动下,在20世纪20、30年代,洪钧培和张忠绂以自己的史学活动,开创性地进行民国外交史的研究和编撰。

他们采用专题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史实进行探讨。

洪氏《国民政府外交史》,贯穿革命精神与革命外交,阐发自己独到的“史论”。

而张氏的《中华民国外交史》,则在学术规范上更胜一筹。

两部史著虽有不同的编纂风格,但作为一个整体,其出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其作为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为嗣后外交通史的编撰作了重要准备。

第六章论述中国外交通史的研究和编著。

此一领域的研究,刘彦开其端,完成了一部九十余年前后相续、系统详瞻的外交通史,初步确立了其研究内容和编纂框架,对后来者影响至大。

在刘彦之后,研究相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北伐战争到抗日胜利,前后有一批学者投入研究,多部史著相继问世,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们还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积极争论、勇于突破,以钱亦石、万仲文为代表,对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意义、内容、方法、框架和评价标准等诸命题作了理论探索,并以此指导史书的编纂。

这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史学转变,是此一时期外交通史研究进步的一种表现,推动了近代化的外交史学研究。

第七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论述王芸生与中日关系史研究。

他以自己对中
日两国历史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所具有的远东及国际关系的广阔视野,完成了代表作《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及其他一系列论文。

不仅对近六十年来的中日交涉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而且广稽材料,抉微阐幽,对中日各自的外交特点进行了阐述;又以坚定的认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评价人物,力求做到“论从史出”,对中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两国及东亚前途出发,提倡中日“相安共存”的构想。

其开放的思维、超越的眼光,为同时期治中日关系史者所罕见。

其“纯任文献自身说明真相”的治史思想和内外并重、中西互证的研究方法,更为中日关系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结语部分总结中国近代外交史学的发展特点。

其研究人员以具有西学背景的专业化人士为主;史料在研究变革的每个阶段,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又与历史主题和时代背景相适应,其史观大多与近代契合;无论是史料编辑,还是历史本身的研究,其方法都不断趋于完善、成熟;学术实践始终贯穿着现代精神与外交理念。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近代转型。

当然,在研究对象的认知、研究范围、研究态度和方法上也存有某些不足,值得反思。

但其所构建的研究范式,是20世纪后半期乃至今天的外交史研究,仍须继承和借鉴的。

【关键词】:外交史学近代发展历程研究【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29
【目录】:论文摘要6-9ABSTRACT9-15绪论15-32一、中国近代外交史学的发展历程15-18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8-21三、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21-26四、本文的撰述旨趣26-32第一章官修三朝《筹办夷务始末》32-64一、修纂动议与史书概况32-38二、编纂机构及其体例特点38-48三、《始末》的特色和史学价值48-55四、《始末》由保密而刊印及其影响55-64第二章王氏父子与《清季外交史料》64-92一、王彦威的生平、治学与思想64-70二、编纂刊印三步曲70-79三、继承创新的编纂体例79-85四、内容特色与史学价值85-92第三章蒋廷黻: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开创者92-133一、学术渊源及其研究92-97二、史料评论和编撰贡献97-105三、”学术化、历史化中国外交史”105-114四、构建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体系114-127五、研究方法与特色127-133第四章民国时期外交史料出版的新局面133-166一、故宫博物院的外交档案编纂133-143二、晚清及民国约章编纂的考察143-157三、民国当代外交资料的出版157-166第五章起步阶段的断代民国外交史研究166-194一、两者生平与研著情况166-171二、风格迥异的两部史著的对比考察171-189三、史学价值与意义189-194第六章中国外交通史的研究和编著194-237一、刘彦与外交通史的开拓194-210二、深入发展期的研究概况210-218三、从实践到理论层面的可贵探索218-237第七章王芸生与中日关系史研究237-276一、史料编年的”大手笔”237-249二、中日外交史之研究249-259三、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